讀書這種事情,我認為應該是一種興趣,就像有人喜歡打球、喜歡運動、喜歡藝術一樣,只是一種嗜好而已。你不應該為了某種特殊目的而去「大量閱讀」
聊天群組裡,一位工程師對大家發問:「太正直的人在這個社會是不是不受歡迎?」然後大概描述了他的「正直」。底下一批人回覆:「社會就這樣,正直的人沒有活路。」「活出自己就好!」突然一位老師級別的「掃地僧」出現了,說:「你們這幫腦殘
你有總是「想太多」、顧慮東顧慮西,難以果斷下決定的困擾嗎?敏感特質看似是成功的絆腳石,但只要懂得運用「想太多」的個性,就能轉化為正面力量。
「拖延」是每個人都想避免的惡習,因為能把時間用在刀口上,不只代表可以更早下班,我們也擁有更多自由玩樂、與家人相處、學習的機會。為了幫所有人都能做事有效率,曾在1年內就修畢MIT4年課程的斯科特.揚公開他的的高效率秘訣。
剛出社會的時候,覺得還年輕,偶爾加班、熬夜好像對身體也沒有太多影響,但隨著年歲增長,身體總會開始抗議,你或許也開始意識到「好像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過度操勞了」。但若你知道身體是支撐人生的基礎,你就非得注意這3個面向的習慣:
一條再普通不過的白色毛巾,如何讓即將沒入海底的夕陽產業在四年內營業額如奇蹟般的起死回生?日本今治毛巾的故事,值得台灣地方產業和期盼轉型升級的廠商參考。
有些人即便下班了,人已不在辦公室,心卻還繫著工作,許多解決方案、執行細節或工作行程一直在腦袋裡打轉,這根本不算是下班,只是換了地方繼續工作而已。但難道你,真的願意為了工作,犧牲掉那麼多人生?
年節過後、正式開工,你的公司已經準備好度過新的一年嗎?年前吵翻天的「一例一休」,大幅改變了現在的勞動環境,全公司從上到下、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影響,你的加班費、特休假,都出現前所未有的變革,你已經搞清楚了嗎?公司也準備妥當了嗎?
奧運選手也懂得想要奪金,就得按表操課,該訓練就訓練,該休息就休息。但是一般工作者卻比他們還厲害,一週得工作七天。如此當然精神緊繃,工作效率低落。其實,想要工作效率良好,你得先從「如何休息」開始學起。
一早進辦公室,看到滿桌雜物,你是否就開始覺得心情煩悶?想稍微整理,卻什麼都捨不得丟掉。其實,這個想法就是造成你人生「明明沒有做什麼,卻覺得好累」的關鍵!曾幫助十萬人擺脫家中雜亂的「極簡主義小姐」法蘭辛 ‧ 潔伊分享她的主張:懂得「斷、捨、離」,重拾
出社會後,幾乎沒人會再逼你讀書,但是放棄閱讀,就等於放棄了可以最快、最輕鬆地提升自己的方法。如果你沒有閱讀的習慣,也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你可以試試以下3個方法,快速領略讀書的好處
40歲了,人生步入中年,許多人已經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 升遷、財富、學位、獎賞,人生志得意滿。然而,這份成就感很快就消失... 這個「工作者的中年危機」該如何解決?或許你可以從這些方面下手,現在就開始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
你還記得上次休假是什麼時候嗎?每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進公司,想要打起精神投入工作,卻怎樣也提不起勁?
第一印象,的確是進入職場的「門票」。但留在職場,得付出其他「低消」。所有公司都碰過,「實力」比不上「印象」的員工。「行動」趕不上「承諾」的業務。或有實力,但沒有續航力。時間一久,或一旦碰到困難,就開始掉漆。所以值得賣命的公司,找人時不會
台灣隨處可見、24 小時營業、全年無休的便利超商,因去年 12 月 23 日正式上路、又稱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正案,將造成人事成本上升,因此
我曾幾度質疑自己選擇的職涯路是否正確,剛進社會時如此,遇到不同轉折點時也是如此。漸漸地,我學會預判每次碰到新狀況或狀況不明朗時,可能會有的不安全與恐懼,然後訂出計畫,管理這些情緒。
98%的在職者受「壓力」、「抑鬱」、「職業倦怠」等職場心理因素困擾;80%的職場人士意識到「職業心理健康」會影響到工作。這些問題,都仰賴你正視自己、調整心態,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才可以享受工作,交出卓越成果。
前幾日聊了讀書習慣安排的文章,有讀友問到關於我的讀書方法。 所以就額外加寫了這一篇。
只要「心情」一低落,人就會失去行動能力。當我們無法採取行動,或思考停止時,透過改變「視角」、轉換「心情」,就能輕易提高行動力,實現夢想的速度,會產生驚人的提升。
周一下班,拖著好累的身心離開公司,回顧這陣子,不禁感嘆對工作真提不起勁。這很可能是因為長久以來存在著對工作的不滿意,所以沒辦法激起自己的熱情。
很多人常問我一個問題:「Joe你平常工作這麼忙,到底怎麼抽空讀書的呢? 我也很想多讀幾本書,但都抽不出時間啊! 到底該怎麼在忙碌的生活中安排出讀書的時間呢?」
「誘惑並不在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心裡對它的想像。」只要你能改變對誘惑的想法,那麼它對你的感覺和行為的影響,也會跟著改變。
為了寫提案,蒐集了一大堆資料,心思和辦公桌一樣雜亂;電腦桌面怎麼一不注意就又布滿了檔案;手機又沒容量了,看來是照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