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3

主管的帶人難題:員工績效好、但不服指令!怎麼溝通,他才會聽你的?

整理‧撰文 楊修
2019-04-0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績效考核時,平常表現平庸的員工卻自信地認為自己貢獻頗豐,身為主管的你會覺得如何?多數主管不願意點破,一來怕對方玻璃心、容易受傷,二來也想避免衝突場面。

在經理人商學院開設的「超級店長學」課程中,講師方植永及金色三麥管理部經理洪毓璞皆對此分享實務的做法,幫助主管在照顧到員工心情的同時,順利達到溝通效果。

狀況1. 員工表現不佳卻誤以為自己很優秀,怎麼跟他溝通?

員工覺得自身表現卓越的狀況分為兩種:「一場誤會」或「真實狀況」。先談前者,通常是主管認為員工的能力、績效不如對方自評得好,雙方認知有落差。

方植永指出,一般人容易一聽就批判員工自我感覺太良好,但在此之前,要先注意是否踩進「拿自己跟員工比較」的盲點。 主管心裡常會冒出「為什麼我可以,他卻不行?」「我在他這個位置時都做得到,他怎麼學得這麼慢?」的聲音,卻忽略自己已經站在相對的高點。

能力的養成必須連同員工的背景、經歷一起考慮,如果只以缺點評價他,容易忽視員工成長需要時間,更忘了他可能擁有主管缺少的優點。

洪毓璞點出更根本的關鍵: 為什麼到了考核時,主管才發現員工與自己的想法相差甚遠? 很可能是這半年或一年之中,雙方缺少良好的溝通,如果主管平時做到即時回饋、給予建議,就能避免歧異擴大。

他也建議,平時多以提問引導,像是詢問員工「認為在團隊中的模範生是誰?原因是什麼?」讓員工有機會分享想法。主管這時可以分享模範生之所以卓越的理由,在其中涵蓋希望該員工改善的問題。

例如,員工總是拖延交報告,主管能提到模範生不只提前交,報告還很完整。以他認同的案例,達到不弄僵場面,激勵對方追求進步。

狀況2. 員工績效卓越,但不服從主管指令,如何讓他信服?

另一種狀況是員工能力真的優異,卻容易恃才傲物、不服從命令,造成主管難以管理。洪毓璞觀察到這類員工大多極有想法、思考迅速,他們並非不願服從,而是主管的能力、領導方式讓他無法信服。比如在主管布達事情時,總是因為腦筋轉得快而提出疑問,要是上司當場被他問倒,就不會安心執行任務。

「這時候主管與其抱怨,不如轉而讓他變成手邊的猛將。」 方植永建議,主管在布達任務時可以先自行沙盤推演,猜測部屬可能詢問的問題,想好解答和背後的行動原因,整理一套說詞。畢竟領導者丟出的想法會影響整個團隊運作,要是一被挑戰就倒下,可以視為失職。

此外, 事先邀他參與部分的決策也是不錯的訣竅。 主管在向所有員工布達任務前,可以先找他討論並表示「因為你很重要,希望先讓你知道」。一來他的疑惑事先被解決,二來會因此產生榮譽感,在正式宣布時反而成為說服其他人的角色。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4

帶人不能靠權力,要靠影響力!3個關鍵要素,帶出「超給力」部屬

洪昌輝
特力集團學習發展部資深經理 洪昌輝
2020-03-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權力可以迫使他人行動,而影響力卻讓人心甘情願地改變。一位好的主管,不只靠頭銜來帶人,更會用一種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思想和行動。根據過往帶人的經驗,我歸納出影響員工行為的三要素,可讓主管逐步鍛鍊出影響力:

一、教:讓員工會做

沒有教導,就沒有領導。員工不是用「管」的,而是用「教」的,但不要期望「教到」好員工,而是要「教導」好員工。怎麼教,才能教出好員工?有三個關鍵技巧:

1. 善用經驗連結

成年人的學習,習慣連結過去的經驗,當主管教導一項新的資訊,如果能建立在對方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大家記憶起來就會更加容易。

在一個婚宴會場,我看過一個專業攝影師在幫一群上了年紀的親友拍團體照,當旁邊的人說要比「愛心」時,許多人比不出來,而攝影師比出「愛心」手勢,跟長輩們說「數錢」,長輩們馬上都學會了。所以部屬不會做,教學方法要改過!

2. 讓部屬了解行動的意義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當年為了說服百事可樂總裁加入Apple,對他說:「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這就是以「意義」造就影響力的經典。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女主角吉塔參加角力比賽,從不知為何而戰,到為了爸爸而戰,進而為自己而戰,最後為國家、為成千上萬的女孩翻轉人生而戰!這段經驗可以看出,不同的意義會驅動不一樣的行為,造就不一樣的成果!讓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主管可以多思考如何讓員工親眼目睹、親耳聽聞自己的工作如何改變他人的生活,使得他們對自身的工作產生意義感。

3. 多舉例、說故事

以故事、案例來傳達知識,可以觸動人們內心深處一些類似的觀念,你的部屬印象才會深刻。它是教導及學習複雜事物、最有效率的方法,能取代命令與教條的溝通方式。為了講好故事,主管平常要多觀察組織每天發生的事,蒐集起來當作教學的真實案例,在適當的時機運用一定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力。

二、心:讓員工想做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在《動機,單純的力量》中提到,驅動力1.0時代,員工最在乎生存需求,也就是吃飽穿暖。到了2.0時代,員工開始看著獎懲決定行動,而3.0時代則必須靠內在的力量才能驅動。由外而內是「壓力」,由內而外是「動力」,壓力是一種「要求」,但動力是一種「追求」。只要員工有動力、而非你指定,表現出的過程與結果都會截然不同。培養員工的「心」,有三個技巧:

1. 提供員工思考和選擇的機會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保留個人意志的欲望,我們討厭被強迫改變,只有自己想變的時候,才會做出不同以往的行動。

帶領員工時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問員工你會怎麼做?多給員工選擇的機會,讓他自己思考,進而自己承諾,「言必行,行必果」如此就能有效影響員工的行為。以教育訓練課程為例,如果希望提高出席率,只要請參加學員回覆是否確定出席,或是請他們寫下想要問老師的問題、並回傳,就像是一個答應出席的承諾一般,無形提高他們的出席意願。

2. 為部屬設立值得挑戰的目標

當一個人接收到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又能透過自身擁有的技術盡可能達成,那行為和意識就可能高度統一,進入「心流」(flow)狀態。心流經驗是一個人全神貫注地投入一件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享受,以致於會不惜代價的全然投入。

當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在1912年以100萬元的年薪,聘請查理·斯瓦格為公司首位總裁時,如此高的年薪引起外界議論。但斯瓦格具有非凡的領導才能,只用一隻粉筆就激發部屬奮發向上,創造極大的正向影響力。

公司旗下一家鋼鐵廠的產量落後,斯瓦格問日班的領班說:「你們今日煉了幾噸鋼呢?」領班回答:「六噸。」他便用粉筆在地上寫了一個很大6,就默默地離開。夜班工人接班後,看到地上的6,好奇地問是什麼意思;日班工人說:「總裁今天過來了,問我們今天煉了幾噸鋼,領班說6噸,他便在地上寫了一個6。」隔天早上,斯瓦格再次來到工廠,他看到昨天地上的6已經被夜班工人改寫為7。一聽到自己輸給夜班工人,日班工人很不是滋味,決心給夜班工人一點顏色看看,大伙兒加倍努力,結果那一天煉出了10噸的鋼,在地上驕傲的寫了10。這兩班工人不斷競賽,鋼鐵廠一改昔日的成績。不久之後,其產量竟躍居公司所有鋼鐵廠之冠。

3. 提供情感關懷,創造歸屬感

我們一生受到較大的影響,大都是父母,那是因為他們對我們付出關心、愛心,與我們情感有較深的連結,自然而然我們就願意接受父母引導,進而受到他們的影響。同理,主管要將決策變成部屬的行動,單憑權力是不夠的,有情感連結,能驅動更大的影響力。

三、勢:讓員工好做

「勢」簡單說就是環境,人會順勢而為。在《荀子.勸學》篇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就清楚闡述了「勢」的影響力。主管又可以如何創造「勢」?

1. 剔除有毒員工

優秀員工都默默觀察管理者如何對待低績效員工,當他被迫與那些不專注於做最好的工作者一起工作時,他們會失去熱情活力和創新靈感,以致於造成工作的不愉快。

2. 打造正確的制度

企業的制度與文化決定的員工的行為方式,制度與文化就是挖溝渠,挖好了,水自然流到你要的地方去。

18世紀英國政府會把犯了罪的英國人,發配去開發澳洲。政府將運輸工作發包給私人船主,一開始的付費辦法是根據上船的人數支付,許多船主為了牟取暴利,盡可能地在一艘船上乘載更多人,對於罪犯能否活著到達澳洲就不聞不問。從英國運送到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高達12%。

英國政府嘗試各種方式來降低死亡率,例如每艘船派一名政府官員把關,或是加派醫生負責犯人的醫療衛生,或是對船主進行教育訓練,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一直到更改「KPI的計算方式」,改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數來計算報酬,結果船主主動請醫生跟船、在船上準備藥品、改善生活等措施,盡可能地讓每一個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達澳洲。這個故事讓我們清楚一家公司制度的重要性。

3. 提供容易使用的設備與環境

以設備來說,人工與電腦去篩選資料當然是天壤之別,效率差一大截!要員工去打仗,就該提供他該有的設備,不是靠員工會打仗、想打仗就能衝鋒陷陣、義無反顧,最後「見勢不妙」想當然爾就是「陣亡」。

另外人很容易受環境而產生不一樣的行為,舉個例子來說,搭乘公車的人幾乎不會排隊,但是搭乘捷運與高鐵的乘客都會排隊。原因很簡單,就是捷運與高鐵都會停在「準確」的位置,便於形成秩序和規則。在經營管理時,可多借助設備和環境,讓你的員工做出對的行為。比如許多餐廳把後場的廚房調整至顧客看得到的地方、裝上透明玻璃,讓顧客一目了然,透過這個方式,員工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正向的員工更會從中找到成就感!

每家企業都想要永續經營,而要永續經營就必須持續獲利,能持續獲利是因為有好的產品或好的服務,而好商品、好服務則是來自於擁有一群優秀的員工,而之所以稱為優秀員工是因為他們有好的能力,但什麼是能力呢?行為能表現出來的才叫能力。

身為主管必須要影響員工展現出對的行為,想辦法讓員工「會做、想做、好做」,只有「教」與「心」員工知道「見勢不妙」,只有「教」與「勢」員工會「無心戀戰」,只有「心」與「勢」員工是「無能為力」,「教、心、勢」三管齊下缺一不可。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5

優秀員工老是跳槽、被挖角?搞懂 3 大工作動力,吸引頂尖人才為你效力

洪昌輝
特力集團學習發展部資深經理 洪昌輝
2019-11-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從 A 到 A+》作者柯林斯指出,「人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對的人才是。」美國第三大企管顧問公司貝恩曾做過統計,高績效的頂尖人才生產力是一般員工的 4 倍,可見高績效員工的重要性。

根據過去的經驗,服務業要找到一位高績效員工,HR 至少要篩選 9 張履歷,店長要面試 4 個人,而整個招募期至少要二個月。除了招募、訓練投入的成本外,如果招進來的高績效員工最終離職,還附加許多無形成本,例如空窗期的機會成本、同儕喪失值得學習的典範、帶走經營已久的客戶與資源等。公司需要付出的代價,遠比想像大得多。為此,企業應該防患於未然,設法減少高績效員工的離職,畢竟千金易得,一將難求

3 大動力,影響優秀員工是否留任!

企業不能只是專注在「有多少人離開?」而是要了解「是誰離開?」「為什麼離開?」「誰又願意留下來?」掌握問題的根因,才能對症下藥。我長期觀察下來,高績效員工留任與否的關鍵在「3 大動力」:

  • 願意待下來是因為「向上動力」:有學習、有挑戰、有成就。
  • 驅使其離開是產生「干擾動力」:不公平、不合理、不愉快。
  • 持續待下來必須有「前進動力」:高薪資、高獎金、高福利。

向上動力:你有給高績效員工足夠的挑戰和學習嗎?

一般員工都不想離開舒適圈,相較於學習新事物,更渴望維持現狀。但高績效員工熱愛學習、喜歡挑戰、追求成就感,當學習了新技能,他們就想挑戰新任務,並從中得到成就感,進而加速進步。這 3 項是一個正向循環,因為對高績效員工而言:工作的最大報酬,就是工作本身

如何提高優秀員工的向上動力?

1. 定期的工作面談

不是每位員工的目標與價值觀都一樣,主管可以經由每月工作面談,了解高績效員工想達成的目標。試著詢問這幾個問題:你接下來想要做什麼?有什麼目標?你覺得你的專長及技能,有在公司的專案項目上充分發揮嗎?你覺得你今年在工作表現上,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嗎?我可以提供你什麼協助確保你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透過這幾個問題的引導,讓雙方都能更清楚該往哪個方向邁進。

2. 開放的管理方式

高績效員工會不斷尋找可以改變或解決的問題,他們思路清晰、創造力旺盛,對於一切的未知挑戰,總是躍躍欲試。主管不應該用固定的框架限縮他們,而應給予更多的舞台讓他們發揮創意和熱情。比如讓高績效員工有機會挑選專案,給予「選擇權」,將使他們會更投入工作。主管與員工之間能從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邁向全新的夥伴關係。

3. 客製的教育訓練

企業管理學教授沃倫‧貝尼斯說:「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可針對高績效員工另外設計課程,提升其更多的專業能力,例如讓高績效員工針對組織實際上碰到的問題,在「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的課程中反思、學習和解決問題,向公司高層提出建議。不但讓其獲得肯定與發展,公司也得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同時提高了人才留在公司的意願。

干擾動力:你讓能者多勞,甚至過勞嗎?

1985 年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研究人員羅伯.凱利(Robert Kelley)以貝爾實驗室的 200 名高績效員工為對象,想釐清高績效員工與一般員工究竟有何不同。他經過兩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不論是認知因素、個性因素、社交因素,或是工作及組織因素,都不是驅動高績效的主因。

後續研究團隊持續追蹤數年,最終的發現是:高績效員工和普通員工的差異在於行為模式和工作策略,例如前者總是「積極主動地做事」。換句話說,高績效的表現是努力得來的,與天份與性格無關(Stars are made, not born.)。

也因此,高績效員工對混水摸魚與勞逸不均非常有感!在服務業中,能者多勞的環境常常造成「能者過勞,不勞者更弱」,加上常常因為精簡人事、無法依編制補足員額,造成在職同事的壓力變大,成為離職的一個主因

如何減少干擾動力?

1. 明快處理績效偏差的員工

在團隊中「少」出「力」的人就是「劣」,畢竟公司的員工雇用人數,永遠大於員工工作人數!一但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個組織的戰力將會大受影響。

2. 納入核心決策團隊

心理學中有個「參與定律」,每個人會支持自己曾經參與創造的事物。因為參與其中,體現了自己的主動性,也展現了自我的價值。所以如果想要讓高績效員工投入工作,可將其納入核心決策團隊,讓政策更有效益地推動

3. 思考給予工作平衡

如果主管一定要增加高績效員工的工作量,也須適時減少其重複性高、專業度低的工作,也就是聰明的增減其工作內容,有效運用其長處

舉個例子,UPS 快遞公司發現該司機有異常的離職率,經深入了解,原來都是因上貨的負荷太重而離職,由於司機是快遞業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養成並不容易,司機的送貨經驗愈多,可以更快速及正確地將貨物送到顧客手中;為了防止人才流失,UPS 雇用大量的非正職人員來搬運貨物,讓司機專注於專業的送貨工作,因而解決了司機離職率高的困擾。

前進動力:努力付出,會擁有應得的報酬嗎?

今年金管會實施上市櫃公司強制揭露薪資規定,促使員工薪資透明度變高,相對地員工對薪資不滿足的比例也會提高。不過員工不僅關注薪酬,更關注薪酬的「公平性」,其中包含 3 個面向:

  • 外部公平:員工的薪水要和行業標準相匹配。
  • 內部公平:與其他同事相較,得到的薪資是否合理。
  • 個人公平:自己的努力應得,「做我該做的,拿我應拿的」。

雖然這 3 項都很重要,但還是有優先順序,第一個要考量的應該是「內部公平」,高績效員工希望的不是「同工同酬」原則,而是「論功行賞」的公平原則。也就是薪資給付是依據工作或員工個人對企業價值的相對貢獻而定,這才是內部公平性的本質

如何增加前進動力?

1. 清楚溝通薪資政策

為績效良好的員工擬訂獎勵制度,平均而言,的確可有效提升業績;但如果員工覺得獎金發放方式不合理,或是目標根本遙不可及,業績反而會下降。

在服務業中,店主管是說明公司給薪政策的核心人物,因此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該針對店主管強化薪資管理的教育訓練課程。透過薪酬計算的方式或公司職涯發展計畫,讓員工清楚可以何種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報酬。

2. 提高個人獎金的比例

研究指出當業務人員的變動薪資占薪資所得比率越高時,愈能夠吸引擁有好技能與高專業的優秀員工,續留在企業內工作。「大鍋飯」對高績效員工而言較無激勵性,可將個人獎金比例調高,或視其負責專案的成效給予不同的獎金。

3. 增加金錢以外的激勵

留住高績效員工的關鍵,就在於主管必須對其個別管理,而非一視同仁,找出每個人最重視的福利是什麼,再設法滿足他們。例如榮譽假、改變職稱、彈性化的工作時間、即時鼓勵與認同他們的建議等。

要讓高績效員工對組織有忠誠度是非常不容易的,每個員工心中都有一封離職書,等待霸氣丟出來的時機!所以除了有效運用上述的 3 大動力外,企業更要做好高績效員工的「經驗淬取」,雙管齊下才能讓組織穩健成長、永續經營。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服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6

面對客訴,厲害的店長想得跟你不一樣!不委屈求全,也能讓客戶滿意離開

整理‧撰文 江偉丞
2016-10-2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在第一線服務過,就知道客戶抱怨有多麼棘手。有時是服務出錯了,只好不停地賠不是。有時明明是客人無理取鬧,卻還是得默默隱忍、好好安撫。

果果管理顧問執行長陳慧如在經理人商學院開設的超級店長學課程中,分享了過去在知名皮鞋門市服務的經驗,以及多年下來累積的客訴處理心法。

他說,客訴處理,就是要處理「生氣的陌生人」。因此,店長和店員可以先告訴自己——顧客並不是在對你生氣,而是在生公司的氣。明白顧客抱怨的對象並非針對自己後,就不容易被挑起情緒,要解決事端也容易地多。除了這個基本認知,陳慧如也建議服務業主管,可以把以下3點放在心裡,就有機會把客訴轉化成令人滿意的服務經驗:

1. 心態要變:客戶抱怨,是幫你找出可改善之處

過去,服務人員總是把顧客抱怨當作麻煩事,能躲則躲,內心祈禱最好都不要發生。但反過來想,客人特地找上你、不怕麻煩也要客訴,那何不感謝他願意跨越重重障礙,只為了告訴你「這樣做才可以更好」呢?

並不是每個客訴都是來找麻煩,服務人員不該把所有客訴都想成「奧客」,而是抱持正面的態度看待抱怨,就有機會共同解決問題,將抱怨轉化成信任。

2. 想法要變:客訴不是個案處理,而要全盤檢討

對店長來說,每一個客訴背後都代表著店面經營的議題。那些抱怨絕對不可能是單一事件,比方說客人抱怨店員態度不佳,或許表示店內的培訓制度有問題,或是員工對店內的認同度不夠,需要額外的措施來補強。因此只是處理好個別顧客的問題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追蹤問題的根源,並徹底預防相同的情形再次發生。好的顧客抱怨處理,絕對不能把血止住就好,全面檢討如何避免再次受傷,才能發揮更完整的價值。

3. 權限要變:讓第一線員工有權力處理客訴

陳慧如列舉了許多一秒惹惱客人的「方法」。其中一樣,就是對顧客說:「我幫你找其他部門處理喔。」不過有時候我們就是沒辦法幫客人處理問題啊!找其他有能力的人幫忙處理,有哪裡不對嗎?

問題的確不在找別人來幫忙,惹惱顧客的,是這句話帶來的不確定感。因為他好不容易找上你,你卻表示要讓其他人負責處理。而且這個「其他」部門是誰?聽起來,就像是要敷衍過去嘛。

陳慧如說,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讓第一線人員成為客訴處理的「單一窗口」。從流程下手改變,給予門市人員更全面的權限。即使遇到無法親身處理的問題,也要清楚告知顧客轉介給哪個部門,以及自身的聯絡方式。別讓顧客不知道他的問題到底是誰在處理,或是想詢問處理進度時找不到人。

課程最後,陳慧如也提醒,店長作為一店之表率,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優質服務的示範者與帶領者。要是店長不能發揮自身的知識與經驗,挺身處理客戶抱怨的問題,而丟給底下員工自行摸索。往往只會捅出更大的簍子,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出面處理。不如在平時就主動接手所有客訴問題,讓員工從旁學習。如此一來要是店長不在,也不會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處理。

客訴處理,是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帶來更多商機的技巧。所謂「行就是行」,能夠將以上所學付諸實踐,才能創造最優秀的服務品質。

「願意改變,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持續改變,才能從優秀至卓越!」

圖片來源 /sekihan via Flickr, CC Lisenced

繼續閱讀 服務業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服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公司只要即戰力?店長與老闆們該如何看懂聘人時的兩難

整理.撰文 王桂淳
2016-10-3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經理人商學院開設的「超級店長學」課程中,曾有兩個學員提出疑問:

中小企業主:我剛創業時,因急需人力,招募了一群能及時提供我幫助的人,現在公司穩定了,這些人卻只是固守本業、拒絕開發新的業務。他們不再是公司的最佳組合,我需要一群對未來更有想法的員工,但直接開除他們也太無情,我該怎麼做?

餐飲業老闆則說:開店最令人沮喪的狀況是,好不容易找來一個新店員,花了物力、人力教會他相關技能,但通常在幾個月後,他們就會覺得端盤子、送茶水太累而決定離開。我只好再面試新的人,不斷重複聘用和離職循環……。店員待不久,好像就是餐飲業的原罪?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嗎?

他們的問題,反應出經營者面臨的用人難處。學堂講座創辦人、曾任晶華麗晶酒店集團訓練經理的方植永說,老闆們在「招募」時就應該想清楚企業未來的藍圖,並判斷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發展人才管理的配套方案,才不會落得上述兩種進退兩難的窘境。

他建議主管在聘用新人時,從兩大方向來思考:

職缺導向:他現在能為公司做什麼?

當你的公司處於極需人力的時期,主要目標便是找到人選填補空缺,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

這時你要關心的是, 這個人能不能立刻替我工作? 錄取他的話,他可以馬上為公司帶來效益嗎?因此,面談和徵選時,就不該以「找一個能力頂尖,在公司有長久發展的員工」為標準,而是要先將「即戰力」納入團隊之中。

人才導向:他符合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嗎?

人才導向的重點,不是為公司獲取即刻的報酬,而是讓公司擁有更長遠的未來,也就是他必須擁有公司未來發展藍圖所需要的能力,或者是能和老闆一起擘畫未來。

除了專業能力外,這種員工對公司的未來有想法,也願意貢獻所長、與老闆討論激盪,有助於公司長期發展。

方植永說,公司可以因應企業發展的階段,決定團隊中職缺導向和人才導向的配比。比如創業之初,招募時難免偏向職缺導向,盡可能讓公司早點上軌道。但公司要繼續成長,必須逐步加重「人才導向」的比例。

因此,文章一開始的中小企業主不該試圖淘汰既有職缺導向的員工,真正該做的是增加一群能對公司未來有貢獻的員工,讓兩種員工「混血」,由舊員工帶領新員工完成既有工作,而請新員工把各種有趣的想法放入既有的團隊之中。

至於餐飲業老闆的疑問,也是職缺導向和人才導向的配比問題。湯湯水水的餐飲業,一定需要第一線的服務人員,比較適合以職缺導向的思維來選人。但想讓餐廳繼續成長,一定需要後台的管理人員,他除了需要有一線人員的機靈,還要具備管理的知識與帶人的膽識,最重要的是對未來的願景,此時就應用到人才導向的思維。因此,店長在招聘店員時,就要在心中把面試者區分為兩塊,不要只測種其中一種類型。

另外,針對人才導向的員工,老闆務必要讓他們看見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包含有可能會升職嗎?如果我展現出我希望公司更好的企圖心,老闆會願意傾聽我的想法嗎?假如都是答案「Yes」,員工就比較願意留下來繼續打拚。要解決離職率高的問題,請務必將「花錢請人做事」的想法,轉念成「我要與這個人一同打造更美好的願景」。

繼續閱讀 服務業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2

如何讓菜鳥店員快速上手?好店長都懂的帶人學:在職訓練OJT 5步驟

整理.撰文 黃鈺婷
2019-09-0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店長不僅要肩負一間門市的業績成效,更要負起培訓第一線員工的責任,但許多店長都是門市待久了被晉升,服務客戶一流,卻沒有受過管理訓練,帶人常常不得要領。

捷安特 YouBike 國際業務處長暨人資經理蘇聖雄在經理人商學院「超級店長學」課程中提到,店長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向新人傳授技能,才能維持店內營運,通常會採用 OJT(在職培訓,on the job training),意即在工作實務中直接指導、教育部屬。不過,許多店長都遇到類似情形: 同樣的任務教了三、四遍,部屬怎麼就是學不會?難道是他不用心?

蘇聖雄指出,

「OJT 特別需要主管耐心在旁協助員工學習,不能一做錯就開罵。因為部屬沒學好,可能是主管沒有理清一個系統或原則,讓部屬容易理解和跟隨。」

打罵教育行不通!講解搭配實作,馬上檢視學習成效

許多主管過於心急,以嚴厲的語氣和態度教導員工,但這種做法反而會降低員工的學習成效。試想,如果主管大聲罵人,員工除了學習理解,還要分心思考如何降低主管的怒氣,學習成效怎麼會好?

蘇聖雄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成人學習的特性:成人都很重視尊嚴,簡單來說就是愛面子。即使是接受指導,也希望獲得肯定和尊重。如果主管時常以輕蔑、侮辱的方式教學,員工會在心裡築起一道牆,產生對立和反抗的情緒。這時想讓他們聽進主管的建議,可說是難上加難。

有些員工不是聽不進主管的意見,而是曾累積相關經驗,面對主管傳授的技能和知識不一定信服,或是太過習慣以前的做法而誤解主管的說明,導致操作錯誤。 因此,OJT 一定要由主管實際演練,讓員工看見真實的操作情況,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蘇聖雄也建議主管將過往單純講授的方式,改為創造一個互動、實作的情境。例如在廚房內場教導新人切菜時,除了口頭講解、老師示範,更要讓新人有機會實際拿刀切菜,讓主管從旁觀察學習成果,並適時糾正,確保操作正確性。如果你也想開始實施 OJT,可以依循以下 5 大步驟:

實施OJT五大步驟

學習前準備

「在講課前,我會事先了解學員背景,掌握學員們的專長或經歷,調整上課內容的難易度。」蘇聖雄強調,先了解需求和程度,才能夠因材施教,擬定主要的學習方向。

說給你聽

開始 OJT 之後,主管先簡略講解工作流程和目的,讓新人能認知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也理解上手並不困難,消除學習焦慮感。例如要讓店員學習迎賓的禮儀,就不能只是告訴店員「客人一進門要說歡迎光臨」,而是一併解釋這個目的是為了讓顧客知道「店員知道你來了,可以隨時為你服務」。

概略說明完畢後,主管要拆解步驟、分段說明,避免一次餵給新人太多新概念導致無法消化,也可以將所有工作要點濃縮成一句口訣,幫助新人記憶、執行。

做給你看

講解完步驟後,主管實際示範能讓新人更了解工作時的情境。在這一步驟同樣要掌握「分段說明」的原則,並提醒新人遇到不懂的問題要隨時發問,確保每一步驟新人都能真正吸收並理解。

請你做做看

主管示範完畢後,邀請員工操作一次。過程中主管應給予鼓勵與協助,才會讓部屬有信心繼續完成。如果有操作錯誤的地方,主管要點出來請員工重新操作一次,確保真正執行時不會出錯。

成效追蹤

教學結束後必須進行成效追蹤,可以透過問答、小考或複習的方式,檢視員工們的學習狀況。

蘇聖雄也強調,主管不該期望在教學結束後,員工能完美複製你的所有工作方式或特質。其實OJT最主要還是將專業技能傳授給新人,讓新人學成後能獨立作業。直到員工執行熟練、甚至能取代主管時,就是主管能夠考慮升遷的時候。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