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4

你也擔心自己會被裁員嗎?專家警告:這 4 種類型員工是高危險群

整理.撰文 Kevin Liu
2023-02-1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大離職潮的新聞印象猶未消退,就在相隔不到一年的 2022,隨著通膨壓力與聯準會大幅升息,裁員潮逐漸出現在媒體版面。首先是一些新創企業開了第一槍,接著科技巨頭與投資銀行也紛紛跟進,開始削減人力成本。根據統計,美國企業在今年(2023)一月,裁員人數已突破 10 萬!這個數據讓許多還在崗位的上班族人人自危,到底什麼族群最容易遭到裁員呢?

延伸閱讀:為何有人故意「不升遷」?大廠裁員潮的啟示:看似平穩的職涯,最不安全

4 種最容易被裁員的高危險族群

Revelio Labs 的經濟學家檢視 LinkedIn 資料庫去年 1 萬 7000 筆遭到裁員的資料,分析出以下 4 種最容易被裁員的高危險族群:

1.新就職人員

後進先出往往是許多企業決定裁員的重要依據,企業資深員工通常有較好的工作保障。特別是那些大離職潮中被招聘進來的員工,薪水和福利往往較既有員工優渥,平均可能高達 7%,有些甚至高達 20% 的薪水差距。在這個經濟下行的時點,這些新就職人員被裁員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2.高薪族群

高薪上班族往往是許多企業裁員優先開刀的對象,例如高薪的工程師就較平均薪水的工程師容易遭到裁員。此外行銷、銷售或管理人員因為薪水較高,也很容易在此時最容易遭到裁掉。

3.千禧世代

千禧世代,也就是所謂的八九年級生,相對於老一輩的員工,較常更換工作,在大離職潮時代更是如此。但在裁員潮開始席捲時,他們也更容易成為被企業開刀的對象。根據 Revelio Labs 的統計,千禧世代為企業的員工骨幹,佔 79%,但是他們被裁員的比例竟然高達 94%;這和老一輩的X世代及嬰兒潮世代基本上沒有遭到裁員的命運相差甚大。Z世代則因薪水較低,不被企業視為裁員的主要對象,而相對之下處於企業中間層的千禧世代便成為裁員的主要目標。

4.人資人員與程式設計師

在雇用凍結的時代,不再需要新聘員工的企業,人資人員理所當然成為許多企業裁員的對象。不過令人意外的是,程式設計師也在這波成為許多企業裁員的主要對象,原因可能是在大離職潮時期,許多程式師因為市場搶手,因而薪水要價太高。許多企業遂趁此機會利用裁員手段調整程式設計師的薪酬待遇。相對而言,在大離職潮中不太受到追捧的會計人員與專案經理這波反而就沒受到太多影響。

延伸閱讀:Airbnb 裁員 25%,CEO 卻被誇暖心?從這封公開信,學會和員工「好聚好散」

在大離職潮中藉由跳槽獲得薪酬紅利的上班族,是這一波裁員潮最大的受災戶,因為他們的薪水往往過高、偏離市場平均水準。反而在大離職潮中堅守崗位的員工,大多在此次裁員潮倖免於難。

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Fast Company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1

用 email 開除員工,好嗎?從 Google、推特解雇作法,談裁員如何合情也合理

編譯·整理 簡鈺璇
2023-03-0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3 年初以來,全球有 10.9 萬名員工被裁員,科技巨頭 Google、Twitter 選擇用電子郵件通知員工解雇,email 開除不近人情?管理專家認為關鍵不是「解雇方式」,而是企業能否讓員工感到受尊重。就法律面來看,員工被無預警解雇,企業須遵守《勞基法》預告期規定,若企業不願遵循,應符合一項規定。

美國高通膨持續壓縮企業利潤,科技巨頭紛紛大裁員,FB 母公司 Meta、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亞馬遜、微軟,記憶體大廠美光、半導體廠英特爾、電腦大廠惠普(HP)都有縮減人事成本的規畫。

《路透社》指出,根據就業服務公司 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 Inc 數據,2023 年美國 1 月裁員人數近 10.3 萬人,比一年前增加 5 倍多。裁員人數統計網站 layoffs.fyi 網站數據統計,2023 年初以來,全球有 395 家科技公司裁員、約 10.9 萬名員工被裁員。

延伸閱讀:離職預告期要多久?老闆不放人怎辦?離職前必知的 6 項權益

裁員潮讓員工人心惶惶,其中 Google、Twitter 選擇用 email 解雇員工。一名 Google 工程師喬斯林(Jeremy Joslin)在個人推特表示,很難相信待了 20 年的公司會用 email 告知他這是最後一天,當天立即失去了公司資源的帳號密碼,沒有同事可以聯繫到他,也無法跟同事面對面說再見。

裁員時需表達同理心,給員工解雇後的支持

用 email 解雇員工,妥適嗎?可由管理和法規面來看。先從管理面來看,在企業人力資源領域工作逾 10 年蘇珊娜.盧卡斯(Suzanne Lucas)於美國商業雜誌《Inc.》專欄分析,大企業採用解雇信的理由有 3,一是人數太多難以一對一面談;二是以信件通知解雇,可同時停用員工的內部系統訪問權,確保機密資料安全;三是避免艱難、尷尬的資遣對話。

盧卡斯不贊同這些理由,她認為企業是有辦法克服技術障礙,例如:可在面談前,就將被解雇者訪問內部系統的權限停掉。相較之下,面對面告知員工還是比起郵件通知更有溫度,員工有機會向主管詢問解雇原因,主管能坦白表示:公司因為成本考量必須裁撤你所屬的職位,與你的工作表現無關。如此一來,員工會比較舒坦。

不過, Stryker 人力資源資深經理傑克.詹佩爾 (Jack Jampel)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重點不是形式,因為無論是電子郵件或面談,員工得知被裁員,都不會好受,重點是公司在裁員後是否給員工足夠的支持,例如遣散費或再就業輔導,公平、合理的資遣費就是企業欣賞和尊重員工的方式。

詹佩爾表示,電子郵件解雇很容易讓員工覺得「企業將他們視為數字,而不是人。」企業被迫大裁員時,可以向微軟學習如何表達同理心。根據《Inc》報導,微軟 CEO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2023 年 1 月在微軟部落格宣布第三季末將裁員 5%,也就是 1 萬名員工時,他寫道「高階領導團隊和我承諾,在完成這個過程時,將以最周到、透明的方式進行」,包括:高於市場水準的資遣費、持續 6 個月的醫療保險、離職前 60 天的通知、職業過渡服務等。

雖然這些做法沒有改變解雇的事實,但微軟以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態度,讓員工倍感尊重,同時做好可能被資遣的心理準備。

馬上請員工走,企業得給足離職預告期間的薪資

外國企業離職潮也燒向台灣,Google 台灣傳出裁員的消息,美光宣布全球裁員 10% 後,今年台灣美光台中廠裁員 350 人、桃園廠裁員 150 人,內部員工在網路論壇 Dcard 爆料「簽名、交出識別證」,辭退過程不到 10 分鐘。面對突襲式的裁員,《勞基法》給台灣勞工哪些保障呢?企業用電子信件,無預警通知工作者離職是否違法呢?

原則上,企業不能寄信解雇,要求員工立刻離開公司,必須遵守「資遣預告期」。以《勞基法》第 16 條第一項規定,雇主資遣勞工應提前告知,也就是要有「資遣預告期」,預告期計算如下:

一、繼續工作 3 個月以上1年未滿者,於 10 日前預告之。
二、繼續工作 1 年以上3年未滿者,於 20 日前預告之。
三、繼續工作 3 年以上者,於 30 日前預告之。

假設某企業請小明在 2023 年 5 月 31 日離職,意即小明工作日最後一天是 5/31,小明工作年資至最後工作日為 3 年 2 個月,某公司最晚得在 5/1 預告員工,它的預告期從 5/2 起算至 5/31 止,符合法定 30 天預告期間。

但若公司基於資安考量,希望員工立刻離職,或用 Email 通知「隔天不要來」。《勞基法》有規定以下情況不避遵循「資遣預告」。一是符合《勞基法》第 12 條解雇條件,像是無正當理由曠職 3 日、故意洩漏營業秘密。

二是若企業以《勞基法》第 11 條解雇員工,也就是公司因虧損或業務緊縮必須裁員,則應該依《勞基法》第 16 條第三項規定,給付勞工預告期間工資。以上述小明的例子來說,公司如果當日用 email 或口頭解雇他,就要給他「30 天資遣預告期」工資,才算合法解雇。企業當日應向勞工局通報辦理員工退保,避免「勞動契約終止日」認定的差異。

非自願離職的情境 不算「非自願離職」
法條 《勞基法》第 11 條 《勞基法》第 12 條
規範 1. 歇業或轉讓時。2. 虧損或業務緊縮時。3. 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1個月以上時。4. 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5. 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 1. 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使雇主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2. 對於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共同工作之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3.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而未諭知緩刑或未准易科罰金者。4. 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5. 故意損耗機器、工具、原料、產品,或其他雇主所有物品,或故意洩漏雇主技術上、營業上之秘密,致雇主受有損害者。6. 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3日,或1個月內曠工達6日者。
資遣規定 資遣預告 + 資遣費 > 如果企業希望跳過離職預告期,應給足員工離職預告期間的薪資。 不用資遣預告 + 資遣費。

除了預告期薪資,非自願離職者 3 大權益:資遣費、謀職假、失業給付

除了離職預告期是否給薪,非自願離職員工(《勞基法》第 11 條、第 13 條但書、第 20 條)還可依《勞基法》第 16 條第二項,在離職預告期間,向雇主請「謀職假」,每星期不超過 2 日工作時間,請假期間的工資照給。

部分員工會遇到明明是資遣,雇主卻請他們簽署「自願離職書」。此時,員工要留意一旦簽署了,就沒有資遣費、預告期薪水,以及無法以「非自願離職證明」申請失業給付,最長可領 6 個月(按離職退保前平均 6 個月投保薪資 60% 發給,有扶養眷屬者會加計)。

延伸閱讀:公司有賺錢,是不是一定要發年終獎金?該發多少?離職員工可以領嗎?

2005 年 7 月 1 日以後的資遣費計算,是按工作年資給付,員工每工作滿一年,雇主應法給 0.5 個月平均工資(包含薪水、獎金、加班費)作為資遣費,未滿一年的部分,則依比例計算,但最高只能領到 6 個月的平均工資(年資滿 12 年以上才能領到 6 個月)。

若勞工想評估雇主給的自願離職津貼是否合理,可將預告期薪水、資遣費、失業給付一起納入評估,了解自己的法定權益,才能在最艱困的時期,爭取到最佳利益,為下一段旅程做好準備。

最後,給因為經濟不景氣、公司營運狀況不佳,不幸被資遣者的權益提醒:

  1. 公司應給予預告期、預告期間的薪水。
  2. 如有必要可在預告期間,請謀職假。
  3. 資遣費計算是否正確
  4. 企業可以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向政府申請失業給付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Inc.(1)Inc.(2)Inc.(3)微軟layoffs.fyi路透社、勞基法、BusinessFocus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2

公司如何裁員,也會影響 ESG 指標?專家:除了提供資遣費,盡力幫員工重回就業市場

整理.撰文 李心平
2023-02-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從 2022 年下半,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接手 Twitter 後大幅砍人,到今年初 Meta、Amazon 等美國科技業巨頭都紛傳裁員,整個 1 月非自願性失業人數甚至超過 10 萬!這股看來沒有停歇的裁員潮,不只引發各界的關注與擔憂,「裁員」本身也成為影響公司形象和 ESG 的一項重要評估。想要提升公司 ESG 指標,讓公司朝向永續方向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永續策略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關鍵。

延伸閱讀:亞馬遜大砍 1.8 萬人,破裁員潮新紀錄!兩部門衝擊最大

員工權益已成為企業 ESG 評比中的最重要議題

根據 Just Capital 的年度民意調查,多數民眾認為,裁員對公司來說是一個聲譽(雇主品牌)問題,企業如何對待員工才是最重要的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議題,而非氣候變遷或政治激進主義。這意味隨著整體經濟低迷、愈來愈多公司被迫裁員,而公司如何在進行裁員的同時,仍能不降低外界對於其企業責任的評價,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我對於讓員工離職的總體理念是:要善待他人。因為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企業品牌,而在當今市場,雇主形象對於企業品牌非常重要。」Indeed 前人力資源主管保羅.沃爾夫(Paul Wolfe)說,那些離開公司的人仍然會繼續討論你的公司形象和風格。

Twitter 裁員議題持續延燒,員工面對裁員應為己爭取權益

從馬斯克的 Twitter 裁員,到 Meta、Amazon 和許多科技新創公司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選擇裁員,讓裁員變成近期最重要議題。像是 Twitter 的大規模裁員持續延燒,就是一個負面的案例。根據《CNN》報導,超過 100 名前 Twitter 員工已提出仲裁要求,正在參與與裁員相關的人等亦擬議集體訴訟。Twitter 的裁員不僅影響公司和馬斯克的形象,且外界質疑的是最新一輪裁員可能會進一步影響 Twitter 保護關鍵用戶和遵守法規的能力,因為在馬斯克接管公司後,公司受到了更嚴格的審查。

許多求職專家發現,多數員工不知道如何評估裁員是否公正,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裁員,例如員工在接到裁員通知的當下,其實是不需要現場簽署任何協議。求職網站 FlexJobs 職業服務經理湯尼.法蘭納(Toni Frana)說,通常情況下,員工會有 21 天時間來簽署裁員合約,實際的天數則因公司而異。這些時間可以處理裁員帶來的情緒、財務、心理衝擊,並妥善思考公司的裁員是否合適、以及是否可以協商到更好的條件。

另外,除了遣散費和健康福利之外,一些公司可能會在裁員方案中提供額外的資源。如果一開始沒有提供,或許員工可以去協商爭取,像是就業指導、面試培訓等再就業福利,可能會是公司在遣散費之外另行提供的主要資源。履歷撰寫和求職諮詢公司 Chameleon Resumes 的 CEO 麗莎.蘭格爾(Lisa Rangel)說,這些是人們在被解僱時最需要的資源,可以幫助他們重新回到就業市場。如果公司不直接提供,可以自己去協商需要哪些服務。

沃爾夫說,公司的工作不僅僅是擴大經濟利益。一名稱職的人力資源主管,在裁員情況下應該要對員工說:「我的工作是盡可能地幫助你獲得下一份工作。」公司如果真的關心員工,就會願意提供員工取得下一份工作的相關幫助。法蘭納則說:「如果你以前沒有遇過裁員,談判可能就不會是你自動想到的事情。」但是,「你總是可以嘗試談判,有沒有談判的餘地,你不嘗試就不會知道。」

為了提高 ESG 指標,企業應關注於提升人力資源永續發展戰略

事實上,人員的永續發展已經是企業的重要策略之一,這不僅關係到員工的敬業態度,也和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人員永續發展戰略有助於提高 ESG 指標,並推動業務成果、改善人們的生活,而這涉及了提升員工技能、對供應鏈負責任和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至 2030 年,全球會有約 8500 萬個因為技能短缺而導致的職位空缺,所以公司應該要透過培訓來確保員工可以具備未來企業需要的技能;另外,公司對於整個供應鏈體系對待員工的方式都應該要負責任,包括確實遵守基本人權標準、禁止童工等要求來改善工作環境與保障人權;而「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要讓組織更具彈性、創新性,以朝向永續性的方向發展,因為企業的轉型都是複雜且需多年努力的,而每次的轉型都是始於人。

如果考慮到員工敬業度,應該要納入公司 ESG 戰略的關鍵人才指標,包括薪酬平等、福利、職涯發展等。「在當今混亂環境中,關注員工福祉會在組織生產力、協作、積極性等方面帶來巨大回報。」世界經濟論壇更指出,根據 SAP 近期的研究,超過 86% 企業高管認為投資於人力永續發展戰略,可以在經濟、環境上都創造永續性的成果。麥肯錫報告則指出,83% 的管理高層認為,未來 5 年內 ESG 對於股東價值的貢獻會比現在更大。

延伸閱讀:科技業裁員潮停不了?專家建議:7 大技術人才不用怕,時薪 1500 元起跳!

當企業面臨投資者、客戶對於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都更嚴格的檢視下,ESG 指標中不應該忽視人力永續發展戰略,畢竟人才是公司重要的資源,即使當下全球經濟發展疲弱,也不應該因此而忽視了人才的長遠培訓計畫,才能確保公司的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CNBCCNNWorld Economic Forum

繼續閱讀 裁員 ESG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3

高手們都「出籠」了!科技業大裁員,反而成了其他產業的福音?

編譯·整理 Kevin Liu
2023-03-0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整體經濟情勢的下行,美國科技巨擘吹起裁員風,亞馬遜裁員逾 1.8 萬人,Google 母公司 Alphbet 裁員 1.2 萬人,Facebook 母公司 Meta 裁員 1.1 萬人,微軟也裁了 1 萬人,而曾擁有 7500 名員工的 Twitter,如今只剩下約 2000 人,不到過去的 1/3。影響所及,不少小型的科技公司也跟著裁員瘦身。

一夕之間,大批科技人才不得不重新進入求職市場,不過根據《財星》(Fortune)報導,很多擁有真才實學的技術人員發現,他們依然在就業市場受到許多雇主的青睞,尤其一些非科技業的雇主,也趁機尋找優秀的軟體工程師與網頁設計人才。

延伸閱讀:你的員工敢介紹朋友來上班嗎?一份調查,戳破企業形象是否「廣告不實」

科技業去年裁員人數暴增 649%,其他產業「瘦身」幅度卻不明顯

相較於科技業大幅裁員,其他行業的瘦身幅度並不明顯,據高管人力招聘公司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公司統計,整體科技業在 2022 年共裁員 9.7 萬人,相比前一年增加 649%,而其他所有行業裁員近 36.4 萬人,僅比前一年微幅增加 13%。

零售業巨擘沃爾瑪(Walmart)雖然已有 2 萬工程師,但在電子商務和資訊安全方面仍然求才若渴,該公司一名發言人表示,「(科技業裁員)對於電子零售商務科技是個大好消息。」

延伸閱讀:大離職潮下,企業如何有效留才?打造有歸屬感的文化,提升員工心理安全感!

而以往因為薪資福利條件處於徵才劣勢的政府機構,也企盼透過這一波人才轉移,為政府單位招募科技人才。此外,一些向來較為低調的科技服務公司,如經營線上報稅軟體 Turbotax 的 Intuit 和開發知名影像處理軟體的 Adobe 也計畫趁著這波科技業裁員潮招聘優秀的技術人員。

儘管市場上有許多的優秀科技人才「出籠」,但新創科技公司在這個時間點對求職者的吸引力反而大不如前,因為這些剛經歷裁員的工作者,如今更看中公司的財務健全度,而在聯準會不斷升息的壓力下,這些新創企業能否吸引風險資金注資,或獲得金融業融資機會是一個大問號,也減少對於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連結:Fortune, The New York Times

繼續閱讀 科技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