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1

你為何該讀榮格:你認識這個世界,但夠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嗎?

撰文 李岱君
2025-04-2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G. Jung)在近年躍入大眾視野,榮格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持續暢銷,光英國出版社羅德里奇(Routledge)就有超過 600 本相關著作。

是因為榮格淺顯易懂嗎?非也。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魏宏晉分享,起初接觸榮格也未能讀懂,深入研究後才產生興趣,因為「榮格很深入,且不世俗。」

榮格的核心概念跨越心理學,其理論體系結合經驗科學與現象學,甚至涉及哲學本體論,於文化、藝術、宗教、神話學、人類學等研究領域中被廣泛應用。魏宏晉解釋,不同於現代強調實證與可測量性的心理學主流,系出精神分析的榮格,敢於深入探討人類集體心靈中最難以捉摸的部分,使榮格心理學獨樹一幟。

延伸閱讀:客戶反覆提起的事,你有放在心上嗎?好業務都要懂的榮格心理學

被資本主義丟失的靈魂,榮格跟你一起找回來

魏宏晉說,當代人面臨的核心困境,就是在變動的年代尋求心靈支持。「我們就像追求靈魂的現代人,因為在工業社會、科學時代中,暫時交付了靈魂,換得效率、金錢、進步。」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今日,榮格理論提供了重新連結內在世界的途徑。

「這個時代,靈性或說是宗教相仿的經驗,相對被鄙視,甚至會說是迷信,」魏宏晉解釋,在西方思想發展有 3 條主要路線:自希臘羅馬哲學開始的理性思想傳統、注重靈性的基督教傳統、探索內在的浪漫主義傳統。浪漫主義於 18 世紀末在西歐興起,是對過度理性化的反思,強調個人情感體驗,最終孕育出精神分析的根基。然而,在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後,靈性傳統被嚴重邊緣化。榮格心理學正是試圖融合這 3 種傳統,既保留科學的嚴謹性,又吸收浪漫主義的內在探索,同時重新連接被遺忘的靈性維度。

也因此,「他不是只建構一個簡單的心理學理論,他甚至是要建構一個宇宙論、一個本體論。他涉及的問題是我們所有的方方面面。」這種全面性的理論視角,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整合的世界觀,幫助我們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義。當我們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等根本問題時,榮格提供的不僅是心理層面的解釋,還包括我們如何與更廣闊的宇宙和人類歷史連結,幫助我們在碎片化的現代生活中,找到更深層的意義和整體感。

集體無意識:人類歷史累積的共同經驗

這種全面性的觀點,也體現在榮格於「無意識」之外,提出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概念。這可說是心理學理論發展的轉捩點,也是他與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分歧所在。

佛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主要是個人經驗的產物,特別是被壓抑的心理內容,他將人類心理問題還原到性驅力(libido),並堅信人的心靈出生時如同白板。

然而,「榮格並不同意,他認為人類一出生就擁有一個被預設好的先天共同心靈結構,」榮格認為,人類心靈深處存在著不屬於個人經驗的內容,而是整個人類歷史積累的共同經驗,稱為「集體無意識」。

這些集體經驗體現為「原型」(archetypes),就像電腦中預先設定的格式一樣,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和回應世界。「人類這個物種,智人跟原始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智人會建構神話。」神話就是存在於集體無意識中的普遍模式和意象,占據人類心理發展的核心地位。舉例來說,幾乎所有文化中都存在「英雄」的原型或神話故事,主角離開平凡世界、經歷考驗、獲得寶藏或啟示、最終帶著勝利歸來。無論是希臘的海克力士(Hercules)、北歐的索爾(Thor),還是中國的花木蘭,雖然細節各異,但都遵循相似的模式。

延伸閱讀:有些人總讓你特別火大?你討厭的特質,暗藏著自己未察覺的黑暗面!

另一方面,佛洛伊德認為「你只要可以恢復正常,能夠工作、可以愛就夠了」,但「 榮格心理學,它不在於治癒你什麼東西,而在於說,你要完成這個人生 ,」科學期刊《行為科學》(暫譯,原期刊名《behavioral sciences》)研究顯示,融合榮格理論的心理治療對焦慮、抑鬱、創傷症狀改善和人際關係調整具有顯著效果。

簡單來說,榮格心理學提醒我們關注內心深處的聲音,尋找與更廣闊人類經驗的連結。

魏宏晉

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目前主要著力於榮格學派相關書籍譯介,已出版翻譯作品包括《榮格心理學指南》、《英雄之旅》、《中年之旅》、《共時性》等;並擔任心靈工坊成長學苑兼講師,開設榮格心理學相關課程。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2

榮格人格類型|你是內傾還外傾?行事憑直覺,還是仰賴思考?

撰文 莊彙翌
2025-04-1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的 MBTI(人格類型)是什麼?」剛進公司或遇到需要自我介紹的場合時,你可能被問過類似的問題,近期流行的心理測驗,成為職場、生活中的熱門話題。

比起描述個性、偏好等,詢問對方「你是 E 人或 I 人?」可能更快讓大家認識你。

這裡的 E 人或 I 人,是指 MBTI 當中有一個分類是「E(外向或外傾,extroversion)/I(內向或內傾,introversion)」,「I 人」常因為表現出靦腆、猶豫不決的特質,而被不善與他人交往、缺乏行動力的性格畫上等號;反之,社交活躍、愛講話的人,則有可能被歸類為「E 人」。

但人格類型,決定我們的一切嗎?《榮格心理學入門》作者河合俊雄認為,劃分類型,是為了找出自己接近的座標軸,找到自己的優劣勢,甚至是自己還沒發現的潛能;而不是把人放在某個框架裡,如此一來,區分類型才有意義。

MBTI 起源於榮格人格類型,了解行為背後的思考模式

MBTI 的起源,在 1960 年代,美國作家凱薩琳.布理格斯(Katherine Briggs)與女兒伊莎貝爾.邁爾斯(Isabel Myers),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G. Jung)的《人格類型》(Psychological Type)為基礎,開發出 MBTI(麥布二氏心理類型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我為何會這樣?》提到,MBTI 將人分成 16 種類型(如 ESTJ、INFP 等),以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潛能,每年約有 200 萬人完成這份評量;也使得類型學成為榮格最為人所知的概念之一。不過,榮格最原始的分類不是如此。

榮格以近 20 年的精神病學工作經驗及研究成果,區分出 2 種人格傾向(包括外傾、內傾)4 種基本功能(包括思考、感官、直覺、情感) ,每一種功能都可能會以內傾或外傾的方式運作,因此共有 8 組模型,比如思考會有外傾思考型以及內傾思考型。

河合俊雄提到,當一個人關注一件事的重點在於外界事物的表徵、行為,以及事物之間的依存關係,這種人通常較為外傾;但如果關注的是人的內心主觀因素,被稱為是內傾的。

《你榮格系的?》舉例,有一位女性談起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時說:「只要一看到父親,就馬上害怕得發抖。」如果是你,會怎麼思考?假設將重點放在女性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認為只要斷絕和父親的往來就能解決問題,就可能較偏向外傾型;反之,覺得是因為女性在家中缺乏權力,需要從內心尋求安全感等力量來克服,那可能較偏向內傾型。

由於外傾的興趣放在外在世界,因此通常具備容易適應既有環境、樂於助人等特徵,而內傾型則偏向沉思內省、靦腆離群的特質。不過,沒有人是純粹的內傾或外傾,而是會依據不同的情況,偏向某種傾向;另一個傾向則會潛存在心中,等待出現的時機,不存在好壞之分。

延伸閱讀:MBTI 測試懶人包|MBTI 是什麼?16 型人格有哪些?指標、定義解釋

比方說,內傾的人對於新工作環境一開始較不適應,會仔細考慮很多事情、對新環境較不信任、表現害羞,而外傾的人則是充滿好奇,容易果斷行動;然而一年過去,內傾的人在任務中發掘到自己的興趣,反而變得外傾,工作愈做愈有興味,但外傾的人可能發現,沒有再讓他感到有挑戰性或有興趣的任務,反而變得退縮。

定義 8 種人格類型,過度定型容易失去自我

榮格在《榮格論心理類型》提到,他將基本心理功能分為 4 種,也就是思考(thinking)和情感(feeling)2 種理性功能;思考會分析事物、情感則以好惡區辨。以及感官(sensation)和直覺(intuition)2 種非理性功能,是感知外界及內在的方式。

《榮格人格類型》解釋,「思考」指的是塑造認知的過程,告訴自己我們面對的事物是什麼;「情感」則是主觀判斷或評價的方法。比如,接到一項任務,思考型的人可能會想:「這可以對我工作有哪些發展?」而情感型則會想:「我喜不喜歡做這件事?」

「感官」是透過身體的感覺器官得到的知覺,如看、聽、聞;「直覺」則是經由潛意識得到的知覺,也就是可以感覺、推測某個事物的可能性。比如,針對同一幅畫,感覺型的人會先掌握顏色、形狀的搭配,直覺型的人,則會聯想圖畫所散發的意象,像是畫家的心境如何、使用的物體代表哪些意涵。

065.jpg一張表,看懂榮格8種人格類型
經理人

你怎麼應對世界,影響你發展哪些強項

4 種功能和內傾、外傾結合在一起,就形成榮格的 8 種人格類型。《圖解榮格心理學》舉例,外傾情感型的人,會追求與外在世界的關聯,因此可能喜歡追逐流行,或藉此發揮才能,創造受歡迎的商品;也適合在群體裡炒熱氣氛,然而如果過度發展,容易失去自我。

而內傾情感型,則不在意外在的利害得失和他人眼光,也不太追求名利及工作成就,而是重視心靈層面的滿足,通常以檢視自我為主要目標;但是一旦過度封閉在自己的世界,就可能表現出冷漠甚至殘酷樣貌。

在榮格的理論中,一個人兼備思考、情感、感官及直覺 4 項功能,只是總有一項功能,會比其他心理功能更為發達,是自己會自動運用,而且也表現的最自然的功能;這就會是一個人的主要(優勢)功能。

比如以直覺型為優勢功能的人,容易靈光一閃,發想出各種創意或創業點子;以感官型為優勢功能的人,較會注意細節,比如在意衣著的搭配、料理擺盤等,其他功能則成為輔助或劣勢功能。要注意的是,優劣勢不是指功能的好或壞,而是指個人較少提出使用的功能。

《榮格心理學辭典》指出,一個人會主要依賴一項優勢功能,再來才是輔助功能,即第二功能。簡單的例子是,思考型的科學家結合感官型,會是一位務實思考的人,如果輔助功能是直覺型,這位科學家就容易推測出各種可能性;不過兩者都同樣相對不重視情感,甚至不喜歡用情感思考。

延伸閱讀:對人客客氣氣的你,總被欺負?被炒魷魚後,我才懂的人際關係學問

直面弱點、不排斥改變,才會獲得真正的成長

也因此,榮格發現,劣勢功能通常會讓個人感到困擾、碰壁,甚至成為自己的弱點。例如情感型的人,劣勢功能是思考功能,也就是對邏輯思考相當不在行,甚至會討厭、排斥解開數學等邏輯問題,而且還可能自我說服「我個性就是這樣」,因此拒絕改變。

但是這樣一來,人格類型就形同困住你的「框架」。《榮格心理學指南》指出,人格類型不是人的最終且不變的形態。真正的成長,有時候需要直面自己的劣勢,發展自身不擅長的部分,而不是只待在自己的強項裡。

如思考型的主管,可能過度在意績效,忽略員工感受,導致部屬離職。《榮格心理學不插電》建議,可以透過反問自己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缺點。比如「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哪些事讓我承受最多的苦?」或是思考「我最常讓親朋好友抱怨的是哪一點?」這些問題的答案通常直指自己的劣勢態度和功能。

066.jpg你習慣直覺行事,還是注重細節?
經理人
067.jpg理性的福爾摩斯與感性的華生
經理人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3

有些人總讓你特別火大?你討厭的特質,暗藏著自己未察覺的黑暗面!

撰文 尤韻蓉
2025-04-0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生活或職場上,是不是總有一些讓你反感的人?比如說搶著發言、愛出風頭的同事;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的另一半;喜歡炫耀自己成就的朋友,這些人做的事情總讓你感到很火大。然而,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C.G. Jung)的角度來看,會有那麼大的反應,可能是因為那些讓你厭惡的特質,正是你內心深處渴望卻不敢展現的,比如說你也想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也想懶散一下。

這些我們未曾注意到、被壓抑的特質或行為模式,榮格稱為陰影(shadow)。

延伸閱讀:一開口講話,就為自己樹敵?不想再到處得罪同事,職場上請常用 3 種句型

讓你不舒服的人事物,可能來自未察覺的陰影

《擁抱陰影》解釋,陰影是隱藏起來、沒有看到的自己,也是我們內心厭惡的一塊,「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那種東西。」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很了解自己,沒有什麼陰影」,但榮格強調,每個人都有陰影,只是因為它存在於個人無意識(unconscious,即我們無法直接察覺的記憶與經驗),若不刻意探索,很難知道自己的陰影是什麼。當人們沒有意識到陰影的存在,它會不斷透過外在世界向我們顯現,讓我們陷入痛苦與困惑,並在相似的情境中不斷重蹈覆轍。

既然陰影隱藏得這麼深,我們為什麼還要試圖找出來?原因是陰影就像一道傷口,每當被觸碰到,會有不舒服的反應,如果一直沒有處理,可能會在某個時刻爆發。比如,對個性溫和的人而言,引發衝突可能是他的陰影,每當遇到快要吵架的場景,會選擇退縮,但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身心失衡,或某天情緒失控,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心理疾病。相對地,如果了解陰影,溫和的人知道自己也有憤怒的權利,學會適時堅定立場,而非一味忍讓。

然而,陰影是怎麼形成的?《擁抱陰影》解釋,在成長過程,我們會將天賦特質分為「社會允許」、「社會不允許」2 種類型,被社會接受的特質會繼續發展(也就是人格面具),例如努力向上、奉公守法等,但是,不被允許的那一面不會消失,會變成我們的陰影,成為「沒有活出來的自己」。

英國分析心理學協會(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指出,從兒童成長到青少年的過程,人們會從父母或照顧者接收到訊息,告訴我們哪些行為、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不被接受的會被壓抑成為陰影,當父母對這些不被接受的東西態度愈強烈,人們對自己的陰影就愈有敵意。例如,在孩童時期父母透過懲罰,讓孩子知道表達憤怒是不好的,長大後他可能會對表達憤怒感到羞恥。

061.jpg秒懂人格面具與陰影,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經理人

這些討人厭的事,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想要知道自己有哪些陰影,很難直接覺察,但是可以透過「投射」(projection)找到線索。投射是指,我們會將內心不喜歡、否定的特質和行為模式,對比到他人身上,解釋成是他人的缺失。《圖解榮格心理學》指出,投射是讓我們自以為沒有表現出像對方那樣令人討厭的作為,例如一個十分有自信的人,看到畏畏縮縮的人,覺得很討厭,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因為他內心深處也有類似特質,或有什麼原因導致他不喜歡看見畏縮、懦弱的行為,只是他沒有發覺。

投射最常見的情境之一,就是跟另一半相處的時候,想一想,有沒有一些你很受不了對方的地方?像是東西總不放回原位、沒規矩,你看到之後總是忍不住念對方,對方回嘴後就開始吵起來,「沒規矩」可能就隱藏在你的陰影裡,或許內心深處的你,也渴望不按規則做事,可以試著把界線放寬一點,可能會發現,不用每件事都按照規矩,會感到更輕鬆。所以下次遇到令人惱怒的人事物時,可以反思,為什麼自己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其實你也有這樣的作為、特質,再進一步思考,這些討厭的事情,真的有那麼糟嗎?

延伸閱讀:「少了公司加持,我還有什麼本事?」這 3 個軟實力,隨時能帶到新工作

陰影不總是「黑暗面」,從投射行為找出潛能

陰影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正向陰影(positive shadow),《榮格心理學指南》指出,這是被潛抑的個人正向部分,會投射在受人敬佩、或是自己喜愛的對象身上,例如崇拜某個藝術家、愛上某個具有冒險精神的人。這些正向的陰影,則可能抑制了個人的潛能。

比如,一個從小被教育「虛懷若谷才是美德」的人,可能會壓抑自己的自信與競爭力,這些特質被丟進陰影之中,他可能會很崇拜很有領袖魅力、敢於競爭的人,但他忽略了自己也有自信、競爭的一面,如果未能發揮,他可能一輩子都只能謙虛忍讓。

《擁抱陰影》作者羅伯特.強森(Robert A. Johnson)舉自己的例子,他曾經很崇拜人道主義醫生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有音樂、醫學、哲學博士學位,還是人道主義者,他還曾夢到吃掉對方,他認為這個夢,是在暗示他要變成史懷哲,如果仔細檢視,他的確有機會變成像史懷哲一樣,博學多聞又能幫助別人,只是他從未想過這個可能,而未進一步研究如何發展這些特質。羅伯特認為,如果我們能看見正向陰影,並且不只是投射到對方身上、羨慕對方,就有機會發揮更多自己的能力。

當我們注意到自己崇拜他人、或是厭惡他人的投射行為後,就有機會找出自己的陰影。

《中年之路》提到,陰影意味著所有未被允許表達的生命,如果壓抑,生活會變的僵化呆板,而陰影具有潛在的治療意義,對自己認識愈多,就愈能活出自我潛能。

接受不同面向的自己,活出更有彈性的人生

要活出最完整的人生,需要對自己的陰影與人格面具都了解,一個是壓抑、未被發現的自己、一個是想對外展現的自己,兩者的關係,就像光明與黑暗,是一體兩面的。《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指出,在個體化(individuation,個體與無意識對話、整合內在各部分,最終變成完整的自己)的心理發展過程中,除掉人格面具的認同與整合陰影要同時並進,最理想的狀況是,擁有一個堅強的自我,能同時覺知人格面具與陰影。

那麼,要怎麼將陰影整合為自己的一部分?《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提出 3 個做法,首先,接受陰影的存在;其次,覺知它的特質,謹慎關注自己的心情、幻想與衝動;第三,準備長期持續地調整。要覺察到陰影,比較容易的做法就是,當別人令我們感到不舒服時,可以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在《日常生活的榮格心理學》線上課程,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的榮格分析師鄧惠文提到,遇到陰影時,首先要先意識到自己處於陰影時刻,接著試著轉換觀點,挑戰既有思考體系。舉例而言,在戀愛關係中被分手,通常會感到崩潰,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此時的陰影就是「不被愛」,可以思考,「不被愛」這件事真的這麼糟嗎?也許會得到「為了堅持自己的底線,所以對方才不愛自己」的答案,面對陰影,思考自己既有的想法,有機會從中找到不同的想法,開啟更多可能。

擁有陰影是正常的事情,為了融入社會中,人們會學習扮演社會期待的角色,戴上人格面具,《擁抱陰影》寫到,這是人生前半部在做的事,但到了人生後半,人們會專注於恢復人生的整體性,我們會開始注意到那些令人不舒服的部分,去面對、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這能讓人心情更穩定,也能活得更圓滿。

062.jpg白雪公主與嫉妒的皇后
經理人
063.jpg5個提問,化解過激反應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4

感覺工作乏味、生活空虛停滯?留意「中年危機」要給你的提醒

撰文 莊彙翌
2025-06-1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阿莉今年 45 歲,在某科技公司擔任資深經理,過去十幾年,她一直全力衝刺事業,相信職場上的成功,可以讓她擁有富裕的生活,家人也不會再為錢所困;她放棄所有的事物,專注經營事業,歷經升職、加薪,成為公司的中堅人物,也是家庭的重要支柱。

近年大環境不好,阿莉收到解僱通知,頓時失去人生的方向。她意識到,自己對於公司來說,並非不可取代;「XX公司經理」的標籤,隨時都可能被撕下,「我如果不再是這個頭銜,我是誰?我生活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中年之路》指出,中年危機的典型症狀,包括 乏味、重複的工作、憂鬱、焦慮、物質成癮、自我毀滅的想法或行為 等。出現這些徵兆,就要特別留意了。

延伸閱讀:同事為何要在公司擺臭臉、大聲嘆氣?阿德勒心理學教你看懂他人的「不開心」

為什麼會陷入中年危機?對既有身分標籤感到迷惘

《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指出,像阿莉一樣試圖滿足社會期待、追求大家對成功的定義,比如取得財富與地位,卻在努力一段時日之後,開始感到空虛、停滯、憂鬱;這通常發生在進入社會許久、邁入中年時。

因為在這個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這些角色不一定只有你,或需要你的全部投入時,例如退休年齡到、子女離家獨立生活,人們會因此陷入迷惘,也不知道如何紓壓,因此常被視為中年危機。這個危機,提醒人們長年來忘記的事情:我並不等於工作頭銜,或其他的角色(如父母親),不曾認真思考過「我」是誰。

《中年之路》提到,這些症狀,代表人開始需要做出實質上的改變,回應自身的需求,重新連結自我的聲音,讓自己「重生」。

若你正經歷如阿莉般的職涯迷惘,想釐清下一步,《經理人》推出的「全方位職涯思維課」線上課與《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是一套實用工具,幫助你釐清過去的投入動機、看見內在渴望,找出當下可能的轉化契機。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G. Jung)將這段意識到「我」不再只是社會期待的存在,稱之為「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過程。《榮格論心理類型》提到,個體化指的是「個體的形成和獨特化的過程,是一種以個體人格發展為目標的分化過程」。

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魏宏晉表示,個體化的過程「一定會不舒服,因為要面對自己的困難和種種問題。」

不過俗話也說,「危機就是轉機」,當我們踏上個體化的道路,不斷尋找解答,再將答案吸收、成為自己的經驗或知識、達到自己想實現的目標,「把這些東西整合、再整合,你就會愈來愈完整;個體化就是成為一個獨特又完整的自己。」

自問:想持續現況嗎?挖掘內心渴望、找到使命

魏宏晉比喻,這有點類似宗教常提到的修行,「你會開始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跟價值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阿莉知道自己投入工作是為了家人,過度努力並取得成功不是自己的最終目標,她便轉移自己的焦點,成為一位可以和家人愉快度過時光的人;這也讓阿莉不再著眼於職場上的成功,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這時,便可能會發展出自己的「使命」(vocation,志業、召喚)。《中年之路》提到,人們在工作階段,經常被帳單、學費提醒金錢的重要性,終身都在工作,再夢想退休後的生活,這些僅僅是「工作」,不算「使命」。使命是我們自己想要去做、似乎被指引去完成的事。

藉由區分工作和使命,或許可以釐清自己在「個體化」的過程中,究竟想要達到什麼人生目標,以使命滿足人生意義,以工作滿足經濟需要。不過,使命也不一定和工作勢不兩立,有些人能夠將兩者結合,從中獲得成就感,也感覺自己人生變得完整。

延伸閱讀:「為何我看不慣某同事?」從榮格心理學,找出人際衝突的深層原因

想挖掘真正的自我,《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建議,可以思考幾個問題,例如「我做什麼事情,對自己、他人、社會有什麼意義?」、「現在的目標是我想要的嗎?希望這個狀態持續下去嗎?」透過嘗試新的活動或行為,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中年之路》表示,應藉由計畫、思考代價,加上足夠的勇氣,找到完整自己的方法。

073.jpg重新審視生活方式,踏上追尋真我的道路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