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習慣
撰文 李岱君

你為何該讀榮格:你認識這個世界,但夠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嗎?
2025-04-29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G. Jung)在近年躍入大眾視野,榮格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持續暢銷,光英國出版社羅德里奇(Routledge)就有超過 600 本相關著作。
是因為榮格淺顯易懂嗎?非也。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魏宏晉分享,起初接觸榮格也未能讀懂,深入研究後才產生興趣,因為「榮格很深入,且不世俗。」
榮格的核心概念跨越心理學,其理論體系結合經驗科學與現象學,甚至涉及哲學本體論,於文化、藝術、宗教、神話學、人類學等研究領域中被廣泛應用。魏宏晉解釋,不同於現代強調實證與可測量性的心理學主流,系出精神分析的榮格,敢於深入探討人類集體心靈中最難以捉摸的部分,使榮格心理學獨樹一幟。
被資本主義丟失的靈魂,榮格跟你一起找回來
魏宏晉說,當代人面臨的核心困境,就是在變動的年代尋求心靈支持。「我們就像追求靈魂的現代人,因為在工業社會、科學時代中,暫時交付了靈魂,換得效率、金錢、進步。」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今日,榮格理論提供了重新連結內在世界的途徑。
「這個時代,靈性或說是宗教相仿的經驗,相對被鄙視,甚至會說是迷信,」魏宏晉解釋,在西方思想發展有 3 條主要路線:自希臘羅馬哲學開始的理性思想傳統、注重靈性的基督教傳統、探索內在的浪漫主義傳統。浪漫主義於 18 世紀末在西歐興起,是對過度理性化的反思,強調個人情感體驗,最終孕育出精神分析的根基。然而,在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後,靈性傳統被嚴重邊緣化。榮格心理學正是試圖融合這 3 種傳統,既保留科學的嚴謹性,又吸收浪漫主義的內在探索,同時重新連接被遺忘的靈性維度。
也因此,「他不是只建構一個簡單的心理學理論,他甚至是要建構一個宇宙論、一個本體論。他涉及的問題是我們所有的方方面面。」這種全面性的理論視角,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整合的世界觀,幫助我們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義。當我們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等根本問題時,榮格提供的不僅是心理層面的解釋,還包括我們如何與更廣闊的宇宙和人類歷史連結,幫助我們在碎片化的現代生活中,找到更深層的意義和整體感。
集體無意識:人類歷史累積的共同經驗
這種全面性的觀點,也體現在榮格於「無意識」之外,提出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概念。這可說是心理學理論發展的轉捩點,也是他與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分歧所在。
佛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主要是個人經驗的產物,特別是被壓抑的心理內容,他將人類心理問題還原到性驅力(libido),並堅信人的心靈出生時如同白板。
然而,「榮格並不同意,他認為人類一出生就擁有一個被預設好的先天共同心靈結構,」榮格認為,人類心靈深處存在著不屬於個人經驗的內容,而是整個人類歷史積累的共同經驗,稱為「集體無意識」。
這些集體經驗體現為「原型」(archetypes),就像電腦中預先設定的格式一樣,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和回應世界。「人類這個物種,智人跟原始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智人會建構神話。」神話就是存在於集體無意識中的普遍模式和意象,占據人類心理發展的核心地位。舉例來說,幾乎所有文化中都存在「英雄」的原型或神話故事,主角離開平凡世界、經歷考驗、獲得寶藏或啟示、最終帶著勝利歸來。無論是希臘的海克力士(Hercules)、北歐的索爾(Thor),還是中國的花木蘭,雖然細節各異,但都遵循相似的模式。
另一方面,佛洛伊德認為「你只要可以恢復正常,能夠工作、可以愛就夠了」,但「 榮格心理學,它不在於治癒你什麼東西,而在於說,你要完成這個人生 ,」科學期刊《行為科學》(暫譯,原期刊名《behavioral sciences》)研究顯示,融合榮格理論的心理治療對焦慮、抑鬱、創傷症狀改善和人際關係調整具有顯著效果。
簡單來說,榮格心理學提醒我們關注內心深處的聲音,尋找與更廣闊人類經驗的連結。
魏宏晉
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目前主要著力於榮格學派相關書籍譯介,已出版翻譯作品包括《榮格心理學指南》、《英雄之旅》、《中年之旅》、《共時性》等;並擔任心靈工坊成長學苑兼講師,開設榮格心理學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