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5

一個 App,超商、餐飲、百貨通吃!統一OPEN POINT如何整併 16 大通路、串起熟客生態圈?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1-06-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你平常會買書、喝咖啡、買生活用品,你可能會同時是康是美、星巴克、博客來的會員。他們有個共通點:都隸屬於統一集團;在過去,這些通路的活動與行銷各自獨立,但最近去結帳時會發現,這些通路累積的都是 OPEN POINT 點數。

2020 年 7 月,統一超商 7-ELEVEN 宣布重新架構旗下 OPEN POINT 熟客生態圈系統,打破單一通路會員制模式,只要一組帳號、一個 App 就能在超商、餐飲、藥妝、百貨、健身等多種通路累積點數。

今年 5 月,OPEN POINT 已能跨 16 家通路串連會員、支付及使用點數,累計會員數超過 1300 萬。

延伸閱讀:數位轉型該從哪做起、如何落地? 一個思考框架,擬定轉型策略

串連 16 個通路,讓消費者「一站購足」

「我們的通路有零售、餐飲等產業,這些產業都很適合會員制。」統一超商 AI 數位群協理張家華解釋,當會員人數、使用的點數愈來愈多,自然會希望能在同一個 App 裡使用,集團內部都知道會員系統遲早有一天會整併,只是時機問題。

各通路的業態與系統不同,整合的複雜度與策略也不同。舉例來說,統一時代百貨、夢時代等百貨公司既有的行銷模式跟會員制度本來就比較複雜,整合後的會員制度和權益最需要花時間討論、協商;統一精工加油站因為顧客來去匆忙,促銷方式就不會像百貨公司如此複雜,以便利為主。

不過,大家都會從集團的角度出發,希望給會員的服務愈完整愈好,知道串接重點是放大點數的價值,會員會更願意累點、兌換,讓點數能在多元場域流通、運用。

早在 2004 年,7-ELEVEN 推出 icash 後,就已經開始在經營卡友會員了。也就是說,7-ELEVEN 很早就在做會員、點數經濟,「我們要掌握消費者的需要、顧客動態,一步步推出不同的應用。」

張家華_統一超商AI數位群協理_2021-05-21_賀大新攝影_2686_Lr
統一超商 AI 數位群。因應數位智能消費體驗需求日增,2014 年起統一超商整合旗下 7-ELEVEN 與各轉投資事業包含點數、會員、支付、系統等,設統一超商 AI 數位群,布局數位零售。
賀大新攝影

漸進式「整併」:消費者愈常用的服務,愈快上線

比方說,近年人手一支手機,商家都在競爭消費者手上的注意力,所以他們才會整併生態圈在同一個 App。不過,想要放進 App 的功能愈多,介面就會變得愈複雜,不太可能一步到位。OPEN POINT App 內的上百個功能與服務,也是漸進式整併,

「這中間需要取捨,所謂取捨不是捨棄,而是『要不要第一時間併進來』,這是一個不斷辯證、更新的過程。」

7-ELEVEN 在整併 OPEN POINT 生態圈時,希望能讓會員只用一款 App,就能解決各種生活需求,像是支付結帳、寄取件、網購、領咖啡、發票日誌、線上捐款等,而且用起來還要順暢、沒有摩擦力。取捨時,會員關心的事、常用的服務會優先上線,

「我們希望推出的服務、創造的應用情境,能符合消費者『長期生活上的必須』。」

舉例來說,台灣民眾很習慣蒐集統一發票兌獎,再加上近年環保意識抬頭,許多發票都雲端化。在操作介面上,7-ELEVEN 讓會員只要報電話號碼、刷會員條碼,發票就能存進載具;使用 OPEN 錢包、icash Pay、LINE Pay、街口支付,也都能一碼完成支付、累點、存發票等功能。自去年 7 月上線至今年 4 月,已儲存近 4 億張發票,其中也包含自動兌獎、推播提醒等服務。

再以今年 5 月雙北升級「第三級防疫」來說,7-ELEVEN 其實已在著手開發自己的實聯制系統,但在接獲政府將推出簡訊實聯制之後,還是回歸讓消費者簡單、便利的使用情境,把疾管家的實聯系統內嵌到 App 裡。

延伸閱讀: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成立 AI 數位群,支援各部門需求

張家華表示,他們一直都在觀察消費者需求,只是過去透過線下的收銀機記錄,現在則是用 App 蒐集會員的使用習慣。這些數據會影響未來產品開發、行銷方案的走向,然而,現在的資料比以往多出非常多,一旦資料多了,各單位間的溝通頻率就要增加,「數據不像掃地機器人一樣,放著就能幫你做事,在企業內取得更多即時數據,反而要做更多事。」

所以,為了因應數位支付、無紙化等數位體驗需求增加,7-ELEVEN 成立了統一超商 AI數位群,負責支援各部門的數位需求。張家華發現,在組織架構新增 AI 數位群後,各單位更積極針對各式情境、數位應用或技術做更多討論。

張家華指出,零售業在面對消費、產業環境變化,本來就要有不斷調整、轉型的能力,「數位轉型」只是想怎麼利用數位資源完成轉型。數位轉型是長期的工作,速度有多快、導入的工具多新穎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整合消費者需要、協調營運關係人及調整服務方式,「它不只是要了解顧客需求,某種程度上,更是要創造新的應用情境,而這個情境是要長期對消費者有用,而不是短期噱頭。」

統一超商數位轉型歷程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數位轉型5堂課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6

為 45元自行車踏板,砸上億造智慧工廠!這家公司靠數位轉型成隱形冠軍

採訪‧撰文 盧廷羲
2021-06-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成立 38 年的台萬工業,專精生產腳踏車踏板及相關產品,在歐洲市占率高達 5 成,是業界的隱形冠軍。他們在台灣、荷蘭、捷克、德國、美國、印尼都有分公司,產品行銷至全球 70 個國家。

「最重要的,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斷精進想法。」台萬工業董事長白政忠說,1992 年他們在印尼的生產基地,勞力密集的「手工業」是常態,一條產線要 50~60 人,一座工廠將近 1200 人。但隨著中國、東南亞的競爭對手崛起,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客戶,會往低價產品靠攏,對台萬的依存度逐漸下滑,他們開始思考,價格逐漸拚不過對手,必須發展中、高階產品,做好長期布局。

不過台萬在歐洲的核心客戶,比起價格更在意產品品質,因此公司才認為,產線全自動化勢在必行,「傳統一個零件組裝,人為操作的話,公差比較大,機器人來做,才能有統一標準。」

而且,在正式投入全自動化產線前,台萬已經做好兩個準備。

延伸閱讀:只看績效、不能犯錯、朝令夕改!麥肯錫:這樣的公司別談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前 2 個準備:穩定客戶、單點試行

首先,台萬的歐洲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分部設在捷克,掌握生產、研發、品牌與銷售通路,且提供 72 小時即時供貨服務。換句話說,通路會跟大客戶穩定簽約,掌握了 60% 的固定訂單,少了臨時被抽單的風險,才有本錢投入轉型。

另外,2000 年起,台萬已經在印尼的生產線實施「半自動化」,加入更多機器設備幫忙,也是數位轉型的基底。「1992 年的印尼勞工,平均月薪是新台幣 1000 元,現在印尼一個工人,月薪是新台幣 1 萬元,成長了 10 倍。」白政忠表示,勞力不再便宜、生產成本飆高,也是轉型的契機。

台萬工業總經理白亞卉指出,以純手工來說,每條產線有 6 個組裝站,每站大約需要 7~8 人;半自動化以後,只需要 5 個組裝站,每站只需要 5 個人;到後期的全自動化,只需要 3 個組裝站、總共 3 個員工即可。況且,自動化之後產量也提高,以往人力一天工作 8 小時,機器可以運作 12 小時、甚至是 24 小時。

2013 年開始,台萬正式投入生產線全自動化,2014 年他們購入第一隻機器手臂,就要新台幣 200 萬元,工程浩大且成本高昂,相較之下他們做的踏板單價是 1.5 美元(約合新台幣 45 元),使得投資設備的回收期,要拉到 10 年左右。

2016 年踏板的生產線,採取全自動組裝;到了 2020 年,他們投資 4 億元,打造智慧工廠,結合倉儲與庫存管理,從接單到生產、製造、出貨,都靠 AI 處理。「 想要數位轉型,一定一堆問題,但不用怕,一個一個解決就好。」 白政忠舉例,他們有 6 大生產據點,到底要以哪一個地方為重心,做產線自動化,就是一個難題。

調色_台萬工業_DSC0908 (1) 拷貝
白政忠 圖右為台萬工業董事長白政忠。亞洲大學EMBA畢業,1983年創立台萬工業,專精生產腳踏車踏板,2013年投入數位轉型,產線全自動化,集團在歐洲市占達 5 成。圖左為台萬工業總經理白亞卉。
台萬工業

連選地點都是難題,最後決定回台投資

這時候,就要經過團隊密集討論,擬定最佳解決方案。例如,他們早期在印尼買了很多加工設備,但這些設備大多來自台灣,機器隨著每一年老化,有遠地維修的問題。

如果以歐洲為重心,還是會有語言溝通問題,在日本則是成本比較高。也因此,台萬 2013 年才決定以台灣為核心據點,著重回台投資。白亞卉補充,自行車在台中算是聚落型產業,很多零配件組裝廠,在世界有發言權,也是考量點之一。

轉型過程也需要克服「人」的問題,好比要做自動化生產線,可能因為規格改變,需要重新開模具,這會導致供應鏈廠商不滿,「就有廠商說,其他兩家都可以接受原本的品質,為什麼你台萬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再三溝通,確保雙方理念一致,如果對方不願以品質為重,就分道揚鑣。

延伸閱讀:技術不難,難在改工作方法!星展銀行CEO揭露,銀行數位轉型的困境

轉型成功的關鍵:決策和執行必須是同一人

數位轉型的過程,員工也會出現不同意見,像是機器進駐,自己會不會沒飯碗?白政忠耐心解釋,訓練一個員工,只要 6 個月,就能熟練操作機械手臂,而且科技進步、公司會更倚重員工,因為變成由具備知識的技術人員操作機器,人均產值更高。況且,隨著產能增加、產品品質提升,推升獲利,福利也會變好。

白政忠說,推動數位轉型近 8 年,「不敢說 100% 成功,但應該有做到 80% 的目標。」他認為關鍵是經營者要有轉型的決心,更簡單來說,決策者和執行者,必須是同一人。

為什麼?轉型有很多未知因素,如果是專業經理人來操刀,他很可能困惑、擔心,看到各種痛點與瓶頸,而躊躇不前。但只有從零開始創辦公司的經營者,了解生產製造的細節,知道自動化生能帶來多大效益,以及長期投資,多久得到回報,屬於合理範圍。

「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走一輩子!」最後,白政忠說,不論是數位轉型、或是智慧製造,面對最新局勢,唯有不斷修正,才能持續進步。

台萬工業數位轉型歷程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數位轉型5堂課

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整理‧撰文 劉燿瑜
2021-06-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今年 5 月中,COVID-19 台灣本土疫情爆發,一周內全國進入 3 級警戒狀態。政府呼籲民眾減少外出與群聚,有些企業應變不及只好縮減人力、放無薪假;有些卻已做好準備,能順暢啟動分流、員工遠距上班、視訊開會,將營運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考驗的不只是應變力,更是公司的數位化能力,例如線上打卡、簽核、財會流程等。當員工一邊掙扎著適應在家上班的生活,一邊替自家公司未雨綢繆的程度打分數時,依據資策會產業情報所的分類,這還只是在數位化的初期,運用數位工具開發商業模式或新的服務模式才稱得上數位轉型。

8 成台灣組織已展開、計畫展開數位轉型

且不論數位化程度高低,根據《2021 產業創新轉型大調查》,調查零售流通娛樂、金融服務、製造營建服務、健康醫療、媒體設計行銷公關,及政府教育非營利等 6 大產業中的 503 家組織。 結果顯示,85.7% 台灣組織已展開或計畫展開數位轉型旅程。

你的公司 數位轉型了嗎? 《2021產業創新轉型大調查》結果揭曉
經理人

怎麼解釋如此「有志一同」的現象?《數位全攻略》作者、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黃俊堯指出,社會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資本的慣性是循著最合理的方式累積,也就是說錢會推著人們發展新技術尋找新應用,好拓展新的市場與商機,讓公司想辦法以「更合理的方式」得到更大獲利。

舉例來說,人類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憑藉風力吹動船帆航海,這在只有風帆的時代是最合理的貨運模式。但是當航運公司賺飽,有餘力投入蒸氣動力等相關技術發展,用風帆載送貨物便不再合理,這階段的「合理商業模式」,應是導入蒸汽引擎推動的輪船,將貨運獲利最大化。

為什麼現在需要數位轉型?

每個時代,企業都曾因知識、技術發展,革新組織型態,像 15 世紀末複式簿記的出現(現代會計系統的前身),有了合理、被廣為接受的記帳方式,讓家族企業之外的陌生人,能共同集資籌組、長期分擔利潤與風險。而在 17 世紀有了股份公司。19 世紀有了電氣設備,人們有能耐打造大規模生產線工廠,所以有了 20 世紀的福特汽車工廠。21 世紀有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的我們,勢必要因應這波新技術,再次轉型。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全球商業中轉型中心(Global Center for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from IMD)和思科(Cisco)聯合研究中心將 數位轉型定義為:「組織借助數位化技術和數位業務,讓商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的過程,其目標是提高企業績效。」

想乘著趨勢起飛,管理方法也要轉型

儘管每家公司都想要數位轉型,也都認為這還是未竟之業。《2021產業創新轉型大調查》也指出, 只有 22% 組織認為自己數位轉型的成效優於同業 。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不了解技術發展,或是沒抓緊最新趨勢,根據《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在 2015 年的調查,世界各地超過 4800 位企業高管與產業分析師的研究報告指出, 對企業而言,數位轉型的困難不在於尋求最佳技術,或是能洞察市場趨勢,而在於組織找不到適應轉型的管理方法

你的公司 數位轉型了嗎? 《2021產業創新轉型大調查》結果揭曉
經理人

《數位躍升力》一書將企業推動數位轉型時必經的改變,分為內外部兩種變革類型。外部變革,指的是企業提供給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產生大幅改變。原因是,所有數位化技術都有著將線下端到線上、原子轉為比特(bit,資訊單位)的共同點。數位轉型下,企業要學習將實體產品轉為虛擬,像是賣實體書之餘也要推電子書、經營賣場通路也要發展電商平台,就連 B2B 的產品,像是過去企業必須採購進自家機房的大型伺服器,也逐漸往雲端運算服務邁進。

內部變革指的是影響組織做決策及營運方式的改變。數位化技術的創新間隔短、頻率高,企業不再能依照某項新趨勢,制定長期競爭策略,因為很快就會出現更新的技術。一項生產計畫或是行銷方案能帶來穩定回報的期間縮短,對組織產生的影響就是,團隊不但要能敏捷落實新計畫,還要能適應源源不斷的改變。

數位轉型考驗的是,變革中的領導力

企業領導者如何面對數位轉型所需的一連串變革?研究變革管理逾 20 年的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John Kotter)認為,管理者應從變革時的痛點著手,帶領團隊一一克服難題,組織才能在每次改變中轉得更順暢。

透過研究與訪談,他歸納出企業在轉型行動中最常犯的錯誤包含:

  1. 團隊認為原有方式還足以應付,對轉型沒有危機意識。
  2. 推動變革的團隊缺乏有說服力的領導者,跨部門分工、溝通不確實。
  3. 總體策略的目標設定不清、造成員工對企業長期發展沒有信心。
  4. 團隊看不見短期成效,管理者未能從現有資訊排除撞牆期的困擾。
  5. 改變快成真時,團隊太快鬆懈,原本改好的工作模式又走回頭路。

本次企畫將解析團隊數位轉型所需應付的障礙,並邀請統一超商、台灣星展銀行、臺中榮民總醫院及台萬工業,針對零售、金融、醫療及製造等 4 大產業分享他們的轉型經驗。

相關文章

數位轉型5堂課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2

數位轉型該從哪做起、如何落地? 一個思考框架,擬定轉型策略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1-06-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打亂了既有的商業模式,當實體商業活動、工作型態停擺,企業不得不加快數位轉型的腳步。然而,2020 年資策會的數位轉型健診調查指出,台灣僅有 23% 企業具備數位轉型發展策略,有近一半的企業無明確規畫。

資策會也發現,阻礙企業轉型的問題,包括:不清楚企業現有的經營問題,以及清楚需要轉型,但不知道如何改善。如果要釐清這兩個問題,企業在轉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數位化程度、為什麼要轉,才能擬定策略藍圖,在轉型的道路上,做最正確的投資。

延伸閱讀:技術不難,難在改工作方法!星展銀行CEO揭露,銀行數位轉型的困境

數位轉型第一關:釐清數位化程度,訂出階段性目標

「評估數位化程度」是投入轉型的第一步。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將數位轉型分成 3 階段,剛起步的是「數位化階段」表示企業正在規畫數位工具,或已導入部分系統,但尚未有明顯成效,改變的契機可能是為了節省手寫發票、抄錄儀器資料等重複性高、費時的工作。

從資料數位化到發展新商模! 數位轉型3階段
數位時代

「數位優化階段」則是企業具備數位工具的應用基礎,將工具應用於提升企業效能或強化客戶體驗,例如將 CRM 透過(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資料,分析客戶回購時間、回購率等指標,做到精準行銷。

「數位轉型階段」代表企業能用新工具開發新產品或服務模式,像是大賣場開發線上購物服務,喜帖廠商用蒐集的客戶名單與旅行社合作推蜜月旅行等都是創造新獲利來源的方式。評估完自身的數位化程度後,經理人擬定的轉型策略會比較務實,避免快速從數位化跳到轉型階段,讓團隊無力負擔、資源難以到位。

領導力也是評估轉型條件是否具備的指標。SAP 數位轉型研究學院開發的數位能力框架指出,在漫長的轉型過程上,企業必須找到主導數位轉型的負責人,有能力剖析自身的數位化程度與競爭優勢,排出轉型的優先順序,訂立明確的轉型目標與舉措。

觀察企業從數位化、數位優化到數位轉型,「提升效率」只是暫時的成果,不是最終的目的。《數位轉型全攻略》指出,有意義的數位轉型應以「提高企業在變局中活下去」為長遠目標。

《華盛頓郵報》就是很好的例子,網路時代下紙媒的銷售每況愈下,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收購《華盛頓郵報》後,編制 700 人軟體工程師開發一套 Arc Publishing 軟體,優化內容在不同載具的閱讀體驗,提供數據分析與行銷功能。後來這套服務也擴大至其他媒體,創造新的獲利機制,讓《華盛頓郵報》度過營收與流量下滑的危機。

數位轉型第二關:應用 5P 架構,擬定轉型策略

在了解企業的數位化能耐後,經營者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善用優勢,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我們可以用管理學者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的企業策略 5P 架構,解析數位轉型策略涵蓋的 5 個意義,擬定更全面的轉型策略。

步驟1:世界觀(perspective),你怎麼看?

釐清數位轉型對企業的意義,能為變革奠定良好的行動基礎,增加決策的深度與說服力。

例如:迪士尼意識到有線電視市場萎縮,及早建置數位串流平台,搶攻隨選影音平台市場,為自己創造競爭優勢。

步驟2:定位(position),你說你是誰?

檢視自己為客戶創造哪些價值,思考在數位時代下,價值如何延續,或產生新的連結。

玩具積木公司樂高(LEGO)抓準費時創建作品是它帶給客戶的價值,在 2008 年推出線上平台 LEGO Ideas,邀請玩家上傳自己組裝完的成品,只要獲得大眾的支持,樂高就將它設計為正式商品。

步驟3:規畫(plan),你想往哪去?

轉型是一步步發展、配置資源的過程,需要有遠見和耐心,才能達到企業預期的產業地位。以阿里巴巴在杭州開設「菲住布渴」智慧酒店(Flyzoo Hotel)為例,其目的並不在於進軍旅宿市場,而是要累積客戶的資料,替將來拓展飯店軟體應用服務奠定基礎。

步驟4:模式(pattern),你打算改什麼?

過去成功的模式,未來不見得適用。經營者應將數位轉型視為再創業的過程,將因應轉型而調整的經營假設、資源應用與工作流程等項目,逐步落實。長期來看必須有「砍掉重來」的準備,轉型才能到位。例如傳統車廠想跨足自駕車,需要打破過去的生產模式,以車用系統為核心,找相關的零件設備搭配。

步驟5:手段(ploy),下一步該怎麼走?

數位轉型必須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創造戰勝對手的機會。舉例來說,製造業導入智慧排程系統,縮短訂單交期,達到顧客滿意度上升與產能增加的雙贏優勢;或是電子商務平台開發「一鍵下單」服務,減少客戶繁瑣的結帳手續,提升購物車內商品的成單機率,進而帶動銷售業績。

只想鞏固既有優勢,恐錯過下一波成長機會

數位轉型的路沒有盡頭,企業需要一直跟上科技變遷的速度,停在原地者、反應遲鈍者只有被淘汰一途。加拿大智慧手機廠 RIM 的黑莓機就是一記警鐘。2007 年 iPhone 上市時,RIM 執行長未將它視為威脅,認為鍵盤手機才是主流,接著市占率從 16% 跌至 11%,2011 年被蘋果和三星超車,落後時再衝刺已來不及了。

6面向,檢視公司是固守基本盤,還是具備變革彈性?
經理人

《瞬時競爭策略》提醒,處於市場領導地位的企業,應擺脫競爭優勢陷阱,翻轉過往著重市占率、業內競爭的心態,而是用「下圍棋」的方式擬定策略,打破產業的藩籬,著重顧客體驗中未被滿足的需求,盡量攻城掠地,逐步逼退對手。零售大廠沃爾瑪(Walmart)開設診所、Google 開發智慧型手機系統都是跨界投入的案例。

此外,經理人還要掌握「瞬時競爭優勢」,意即不該長期固守企業的單一優勢,而是要抓到變動的機會,創造一波接一波的優勢。《瞬時競爭策略》提到,許多公司常將營運重心放在豐收期的事業,拖慢自己進軍具潛在市場的腳步,因此企業應讓創造優勢的團隊去負責新任務,布局下個成長引擎,像是 2004 年 IBM 出售獲利微薄的個人電腦事業,專注強化電子商業及雲端服務。

至於何時該挪移資源到他處?《瞬時競爭策略》指出:「當產品從令人興奮變成不得不提供時,就表示你需要改變使用資產的方式。」割捨舊有的事業,才能挪出資源創造第二條成長曲線。

專家解析:擬訂數位轉型策略 3 步驟

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合夥人李立仁解析:

1. 檢視現況

目前數位化的情形為何?企業的弱項在哪?時間之內,預計做到哪個程度?可創造的最大經濟價值有多少?

2. 設定明確藍圖

訂出 1∼3 年的轉型規畫,包括每階段的里程碑、每季度的檢核績效,建議從最需要補強之處進行轉型。以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為例,建議短期目標以垂直整合為主,把工廠設備的資訊整合至數據平台,並結合AI技術,將數據運算的結果連結到生產計畫中;中期則以連結生態系的所有合作夥伴為目標,調度區域資源,盤點所有會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跨出單一工廠的經營思維。

3. 系統整合

企業導入新系統時,不只要確保該系統能在特定應用場景中實現,還要盡量能串接其他管理系統,如生產、行銷、財會等系統,讓資料能夠互通,達到數位化與智能化的綜效。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數位轉型5堂課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3

業務端沒提需求、技術端也不想改!銀行的數位轉型之難,星展CEO如何克服?

採訪‧撰文 劉燿瑜
2021-06-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這次疫情突襲(5月中),我們過去推出的數位動態密碼器(digital token),馬上派上用場。」台灣星展銀行總經理林鑫川解釋,過去企業客戶在處理線上金融服務時,需拿類似 USB 的實體憑證,才能授權交易,但疫情下員工在家工作,常常無法取得實體憑證,星展銀行推出業界首創,以指紋、五官辨識就能授權登入的虛擬憑證,能有效解決遠距工作的痛點,

這項服務技術門檻不高,過去卻沒什麼人想到,主因是多數銀行認為企業客戶只在辦公場所處理企業銀行交易,拿實體憑證或虛擬憑證差異不大。但林鑫川指出,仔細觀察使用者行為,會發現老闆其實有不在辦公室,卻需批准交易的時刻,比顧客更早意識到需求,是星展銀行能超前部署的關鍵。

延伸閱讀:日本金融業 2020 大改革:分行、職位、層級都消失了

星展銀行是金融業數位轉型的領頭羊,不僅被《歐元雜誌》(Euromoney)二度評選為全球最佳數位銀行。當 2010 年,多數銀行還在為金融海嘯善後時,新加坡的星展銀行總部已開始數位化第一步,將十多種不同時期建置、遺留下的技術設備,統整到單一核心的應用程式,有了統一的平台與規格方便日後更彈性開發新技術服務。

開發線上融資服務平台,申請最快當天撥款

星展銀行的數位轉型從客戶旅程(customer journey)出發,台灣星展銀行來往較多的是企業客戶。林鑫川指出,為了解客戶需求,每當新企業客戶加入,會為其舉辦工作坊。

舉例來說,透過工作坊診斷,台灣星展銀行發現台塑網科技(台塑集團內部的 B2B 交易平台)的下游供應商,偶有接單後要籌措資金,卻遇到融資時間過長的困擾。因此雙方合作開發出「供應鏈融資服務平台」。接到台塑大單、需融資的供應商,能在整合平台上向台灣星展銀行送出撥款申請,申請人的融資申請資料,因為有區塊鏈技術保障其正確性,銀行端能省去許多查核的功夫,像是融資方是否真接到台塑訂單、訂單實際數量等。銀行的撥款速度,比起過去紙本融資審核約要 5~7 天,供應商最快當天就能取得資金。

開發創新數位服務,除了發掘顧客需求,技術也要跟得上。星展銀行(台灣)數位轉型的第二根支柱是核心數位化(digital to the core)。

核心系統上雲,數位化不停在表面

星展集團於 2014 年推行稱為甘道夫計畫(GANDALF)的設備翻新計畫,淘汰傳統大型伺服器,將技術系統搬上雲端。以前每當有新產品、服務推出,需耗時 3~6 個月處理伺服器,上雲後要調整技術系統,完全不用等。

「不過台灣這邊的核心數位化進程,其實落後總部很多。」台灣星展 2017 年併購澳盛銀行,拓展消費金融業務,林鑫川指出,但早期在台灣推出的消金 App,使用者能線上開戶,但後台還要人員手動輸入,不算真正的數位化。

只做「半套」的原因是,業務端只在乎線上開戶的業績能不能達標,不管後台運作,而技術人員沒有接收到需求,自然也不會想改後台的技術架構。系統沒有真正做到串接,只有表面數位化,遲早負荷不了愈來愈大的客戶量,「改變團隊工作方式,就是變革最難的地方。」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1968年生,新加坡國立大學會計系畢業,2001年加入星展銀行,曾任星展銀行環球金融交易服務處董事總經理兼產品開發與管理總監。
星展銀行

勾起團隊危機感,核心幹部動起來

林鑫川參考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John Kotter)的變革管理 8 步驟,「我簡單把它濃縮成幾個C。」

延伸閱讀:為什麼員工拒絕改變、主管食古不化?哈佛大學教授用一群企鵝的故事告訴你

第一個 C 是緣由(cause),林鑫川指出,台灣雖是大中華區的重要金融市場,但台灣星展銀行的獲利狀況卻長年不甚理想,他上任首要任務,就是向團隊溝通,台灣星展銀行的數位化再不跟上總部,恐辜負投資者的期望。「先把團隊的存亡危機感勾起來,做事才有共識。」

第二個 C 是核心幹部(community of cadres),有些銀行會單獨成立一個數位化部門,但林鑫川認為,數位化團隊若不是由核心幹部組成,可能不希望新創團隊成功,也很難促成真正的數位化。

為了讓核心幹部了解自己才是變革主力,林鑫川在 2018 下半年,將僅次於董事會的 100 位中高階經理人,組成跨部門團隊,每個季度分享各部門數位化進度。

第三個 C 是指揮中心(control tower),林鑫川將原本散落各部門的技術人才,重新整合,在總經理室轄下成立叫 SPICE squad 的小組,他們的任務是,介入各部門正在進行的數位化專案,並以敏捷式開發(agile),促成更好的溝通(communication)也就是第 4 個 C。比起傳統的瀑布式開發,由業務端提出需求,好幾個月見到成品後,才發現技術端開發的系統不符預期。敏捷式開發從一開始就把兩端拉進同一個群組,雙方隨時討論、即時回報,確保在最短時間內完成。

歷經兩年改造,去年台灣星展銀行推出的全新數位平台「星展 digibank」,已能一條龍串聯各項服務,且歷經研發團隊的多次使用者測試後,該行動銀行將逾 30 種功能,設計成客戶能在兩步驟內找到所有常用服務,像是轉帳、交易紀錄查詢等。目前有超過 7 成的台灣星展銀行客戶,一半以上的金融服務都是透過網路及 App 完成。

DBS星展銀行(台灣)數位轉型歷程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數位轉型5堂課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4

醫護也要學AI!台中榮總的數位轉型:醫生和IT合作,打造真的有人用的系統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1-06-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好久不見,你親自送核銷單嗎?」採訪當天,臺中榮民總醫院(下稱中榮)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與外科部技師寒暄,等拍照的空檔,即使架好姿勢,他的眼神也不時與圍觀同仁示意。傳統上 IT 人員默默做事的印象,在他身上完全翻轉。

「醫院的資訊人員要具備技術和溝通能力,技術再好,做出來的東西沒人用也是無效。」在中榮服務超過 25 年的賴來勳表示,在 AI 與大數據時代,打造一套重症預警系統,不能光靠資訊人員,也必須有醫護人員的領域知識支援,因此跨部門協作相當重要。

賴來勳與中榮一同走過 3 次數位轉型,2009 年中榮是全國首家實施電子病歷的醫院,2011 年推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2016 年起所有病歷、檢驗報告、醫療儀器資料都資訊化。今年 3 月在同意書電子簽署系統上線後,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幾乎用不到紙。不僅節省人員的抄寫時間、減少記錄錯誤,連帶提升醫療品質。

在資訊系統助攻下,中榮的糖尿病照護導入線上血糖監控機制,2020 年糖尿病照護品質獲得亞洲第一,得到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智慧手術室則拿到銅獎,相當於全台第一的肯定。

延伸閱讀: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導入前花一年磨合,新科技的使用率達9成

明確的目標能為轉型成功奠定基礎。以今年 3 月推電子化同意書來說,賴來勳表示,因為過往護理人員給家屬同意書後,在等待回覆的期間,護理人員能先做其他事,但改成用平板簽署同意書,就要在旁邊等家屬簽署完成,所以推動有困難。

「中榮只剩下同意書尚未資訊化,同意書又是耗費人力與紙張極大的重要環節,最後一哩路有其必要。」賴來勳記得,2019 年時任中榮院長許惠恆是這麼說的,當目標獲各單位的認同時,大家就有動力去排除困難。

接著就會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大家也會跟著調整工作流程,進而提升服務品質。賴來勳提到,盤點所有的同意書後才發現,病患每用一項自費項目就要一張同意書,各單位就思考能否合併成一張,對患者和家屬來說比較方便。

「這些都要大大小小不斷溝通,同意書簽署系統上線前,就花了一年的磨合期。」賴來勳表示,上線前該出現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導入效率很快,今年 3 月 1 日上線,短短兩個月,使用比例就拉到 9 成,代表一線人員的接受度很高。

延伸閱讀:數位轉型該從哪做起、如何落地? 一個思考框架,擬定轉型策略
修圖_賴來勳_台中榮總資訊室主任_2021-05-11_侯俊偉攝影_CW_4241 拷貝
臺中榮總資訊室主任賴來勳。1995年進入中榮資訊室工作,歷任程式設計師、分析師到組長,2017年擔任主任至今。目前也是衛生福利部「健康雲專案辦公室」 電子病歷輔導委員、台灣醫院協會「健康管理資訊委員會」委員。
侯俊偉攝影

醫護上人工智慧學校,開發病情預警系統

2016 年完成病歷無紙化後,資訊室的任務重心也從「優化既有工作流程」轉為「強化數據應用」,2018 年中榮推動「一部一科一室一AI」計畫,鼓勵醫護人員從自己的需求出發,開發 AI 應用相關的題目,也考驗 IT 與醫護人員如何合作讓數據解答問題。

賴來勳舉例,有醫生想做帕金森病人的用藥調查,資訊室提供 3 個月用藥數據後,醫生才發現帕金森病人的用藥差異極大,要將病人的類型分類才能做進一步研究,「提數據需求到弄清楚做什麼題目,雙方至少要來回一個月。」

對此,中榮成立「大數據暨創新應用管理會」,擬定數據調閱的流程、確立醫療單位與資訊室合作方法,並辦理大數據應用的在職訓練。2018 年有 6 位醫師護人員、4 位工程師參加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課程,培養數據應用的思維。目前中榮加護病房採用的「病情惡化預警示系統」,就是當時學員與東海大學合作完成的,能即時計算患者的危急分數,一有變化就通知醫師處置,讓加護病房病人的病情惡化率明顯下降。

IT自己找需求開發,實現電子紙藥盒標籤

賴來勳表示,先行者做出成績後,就會激勵其他科室效法,醫院也給予 30~50 萬的研究計畫補助作為獎勵。至今中榮已培訓 100 多位同仁取得 AI 結業證書,讓智慧醫療的觀念普及全院,每年都能發表十幾個 AI 計畫成果。

為了激發更多數位創新的點子,資訊室也在 3 年前仿 Google 的「20% 自由時間」計畫,每月挪出半天讓同仁參與非核心業務,打破資訊室既有編制,將 60 位 IT 人員分成 AI、IoT、APP、大數據、AR(擴增實境)與 VR(虛擬實境)等 5 組,討論新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試行小計畫。

2019 年中榮全面採用的「電子紙標籤藥盒管理系統」,就是資訊室創意發想的成果。賴來勳表示,過去換藥盒標籤很費時,藥師必須手動貼完近 1000 床病人的藥盒,現在透過電子紙自動換標籤,換一車 70 個藥盒只要 3~5 分鐘,「沒人叫我們做,完全是同仁自發的研究。」

回首 20 多年來的數位轉型之路,賴來勳觀察,組織文化積極是中榮轉型順利的關鍵,藉由從上到下的目標對齊、跨部門通力合作,逐步累積成果,讓他們更有信心迎接新挑戰。

臺中榮民總醫院數位轉型歷程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數位轉型5堂課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