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因為加班或太熱不想出門,現在只要用手機訂餐,10~15 分鐘餐點就會送到手上。當街上愈來愈常看見外送機車,金融業者又能掌握哪些機會?
對新創團隊來說,執行力就是塑造一個擁抱創新的環境。也就是說,除了不可逆的決策以外,其他事情可以不斷實驗,從失敗中摸索出最佳方法,讓團隊不斷進化。
三個大學生厭倦學校不健康的食物,創立農夫直送的沙拉店,12 年過去,一個小小的起心動念,如今成了一家獨角獸企業,還被評為50 大創新公司,它有何特別?
各大零售商皆紛紛投入AI應用,以求全面掌握顧客購買行為。在這樣的趨勢下,日本超市也開始導入AI新技術來提供消費者更精緻的服務。
「頭腦、雙手、心靈」是從一個以人為本的角度,幫助組織思考持續轉型的過程裡,還應該注意哪些面向,才有利於未來長期發展。
SOMA 特調飲品憑什麼站穩台北東區、永康區?手搖飲市場殺成紅海,高單價、品項少、不跟風的他,為什麼屹立不搖?
短短兩年,我從天堂重重落到地獄,從人人羨慕的「六年級創業家」,搖身一變,成為被眾多債主追著跑的過街老鼠。創業夢碎,我學到的教訓是⋯⋯
美天餐室有香港的西多士、菠蘿包,但也有泰國菜、韓國菜,連裝潢都是融合 3 個國家的特色。
不管情況再糟,總是有下一步可走!有陣子我輸掉太多案子、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走過這場危機,我體悟到 5 個心態救了我。
「地方創生」若毎個「地方」都用力做,從哪裡調度預算?如何找到在地熱心、能集結共識且有概念的策展人?在地的底蘊是什麼?若沒有被動員起來的深度或感動人的差異化,會不會是枉然?
在這個消費者擁有更多自主權的時代,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吹起訂閱風,彷彿萬事萬物皆可訂閱。
在手搖飲林立的台灣,生產塑膠食品容器(包含塑膠杯、塑膠碗)的瑞興工業,擁有如 50 嵐、日出茶太等大客戶,曾有台灣杯王之稱,年營收約 8 億。
如果你老是申請政府補助計畫不過,要嘛你的申請性質可能不適合該計畫,要嘛你的計畫可能真的寫得很爛,又或者其實不錯但比其他人計畫略遜一籌。站在評委角度看,我通常會注意幾件事....
對於大多數的餐車業者而言,能擠進人潮眾多的地點營業當然再好不過,不過在人潮聚集後的交通問題,也常常使得這些業者,左右為難。而這樣的問題,過去曾經也同樣困擾著台中這家知名的深夜拉麵餐車「不二拉麵」。
達凡尼認為,未來的工業平台,將以 3D 列印技術為核心,連結數百項製程,創造新的價值。比如,不同的產業需要相同的積層製造技術,得共享科技知識;傳統的供應鏈,則將變成多元化的共同團體。他將這一系列轉變,稱為「泛工業革命」(The Pan-Industrial Revolution)。
餐廳想靠食物外送(food delivery)平台賺錢不容易, 每筆訂單被抽成 20%~30%,毛利率自然往下砍。既然錢難賺,漢堡王、迷客夏、鹽酥雞老店為何還要跳進坑裡?
今年是包浩斯一百周年,6 月 11 日我邀了 110 位朋友一起觀賞紀錄片「世紀包浩斯」,片中想要表達的「包浩斯精神」(Bauhaus Spirit)到底是什麼?留下哪些有形無形的遺產?為何 100 年後大家還津津樂道?
最初只是想從事副業因而進入手搖飲界的「鹿角巷 THE ALLEY」創始人兼執行長邱茂庭,自 2013 年成立品牌後,便大膽決定走向海外市場,全球目前已來到 200 間。儘管每個國家消費形式與文化均不同,但鹿角巷 THE ALLEY 卻能做到每每推出一款新品,皆能在地方引起一陣風潮。
企業就像卡車,公司愈大轉換方向愈難,因為風險太多,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不創新,就等死。」因此如何在追求創新中,仍能握穩方向盤,成為每位執行長的必修課。
「剛剛吃飯的錢是 150 元。」「好,我現在轉帳給你。」拿起手機,許多銀行已經把轉帳、申貸、繳費、支付等服務,建置在自行研發的 App 中,就是要趕上使用者運用數位金融的腳步。不過,由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經理暨創新科技金融處部門主管周郭傑帶領的「KGI Inside」團隊,卻決定反其道而行。
創新最難的是扭轉團隊心態,每個人受過的學校訓練和工作邏輯不同,一旦有了成功經驗,就會認定事情的做法非此不可,難以破框思考。
前陣子參加「誠品三十周年」的活動,包括吳清友的紀錄片「之間」,未來書店展及誠品書店為籌辦三十周年的各種點滴。古人說「三十而立」,誠品三十年的努力與堅持為台灣創造出一個無法被取代的人文風景,對閱讀及生活帶來不可抹滅的深刻影響。
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1994 年上線時以網路書店起家,草創期雖然艱辛,但歷時沒有太久,1996 年,亞馬遜每月營收成長已達 30~40%,員工人數也從 3 人成長到 150 人。在《什麼都能賣》中提到,高速成長的原因來自於,創辦人貝佐斯總是能「猜中」顧客心聲,並且提出精準的解決方案。
過去兩年,對全球最大的叫車平台 Uber 來說並不好過。 2016 年退出中國市場,把中國業務賣給中國叫車平台滴滴出行;2017 年爆發高層性騷擾醜聞,以及不擇手段搶生意的管理文化,導致創辦人崔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下台;欲發展自動駕駛車服務,2018 年 3月一起自動車撞死行人的意外,迫使計畫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