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像隨著組織的擴張,公司就會逐漸發展出一套複雜且縝密的管理制度,以落實企業文化,那 Netflix 的做法會跌破你的眼鏡。
在企業管理守則當中,沒有最好的領導風格,只有最適宜的領導風格,領導者必須因時、因事、因「才」施教,根據員工的狀態調整管理模式,才能將團隊的工作效能發揮至最大值。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指「若對某人有所期望,那個人會成為你預期中的樣子。」意味著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及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暗示與期待。
太激進的主管可能會破壞團隊,但很多人忽略的是,有一種上級對團隊的危害更大,因為他們的直屬下級會更容易在工作中感到挫折...
當部屬犯錯之後,領導者既要嚴格要求他照自己的指示辦事,以確實將問題解決,同時也要給他更多支持與鼓勵,好讓他重新振作起來。部屬在緊繃與自責中,會不會只看到領導者嚴格的那一面,而看不見溫暖的那一面?或者部屬是否會感覺疑惑:你明明可以對我這麼好,為何又要如此嚴厲的對待我?
一聲長嘯,從比爾.蓋茲手上接下微軟執行長重任的鮑爾默(Steve Ballmer),充滿活力地衝上微軟全球高峰年會舞台。「鮑爾默熱愛微軟!」他大聲宣告。鮑爾默很懂如何讓群眾熱血沸騰。他的精力令人嘆為觀止。他揮舞拳頭,從舞台一端衝向另一端,高聲狂嘯、滿身大汗。如此熱力四射,觀眾也深受感染。鮑爾默證明了旺盛的精力的確能鼓動群眾的激情。
我跟 3 位共同創辦人時常在想,市場上有這麼多公司可以選擇,優秀人才為什麼願意留在我們公司?問過團隊裡的許多人,答案多半很簡單,就是大家喜歡這個團隊的工作氣氛以及能發揮的舞台。
當你的職涯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多半有機會擔任領導者角色,選擇當怎樣的領導者,也是一門重要課題。你可以當一名好的領導者,激勵你的團隊,讓大家為此公司奮鬥並感到驕傲;你也可以當一名壞領導者,處處濫用職權壓制組員表現。
Edward 看著電腦上的電子簽呈系統,心裡面盤算著究竟要不要核准這個專案:從營運部門附註的意見看來,這個案子的毛利已經貼近底線!如果稍有閃失或是專案管理的工作沒做好,整個案子的利潤都會被合作的下包廠商吃光,反而擔任主要承包商的我們,會毫無利益可言……
「相對式獎勵」是指不根據絕對的業績數字,而是依員工在團體中的績效排名,才頒發獎勵。但員工彼此之間的相處融洽,是否真的導致相對式獎勵成效不彰?
身為主管,一定很希望部屬每天來上班都充滿幹勁,積極接下工作任務,而非興趣缺缺。苦惱的是,主管該如何引發下屬工作動機,讓團隊不只知道該做什麼事,更能夠發自內心「想要」去做? (1) 員工職業倦怠、工作不帶勁了嗎? 跟著麥克里蘭學2招,重新點燃他們的熱情 (2) 員工士氣低落怎麼辦? 身為管理者不能不知道的2大激勵法 (3) 激勵員工很簡單,只要掌握2點關鍵因素,讓他們甘心為你效命
能量是會耗費殆盡的。在職場上,若承擔太多責任、財務出現危機或無法達成主管目標等,都會造成員工的壓力,損耗元氣。這些無形的壓力,恐怕會影響健康,導致心血管疾病。
人人都夢想到大企業或是知名新創公司上班,但某些領導者往往會利用這樣的嚮往,對員工開出不合理的要求。一位曾在美國某新創公司工作的員工就爆料,其公司的勞動條件相當差,員工工作超量、沒有時間休假,公司卻以新創為理由拒絕增聘員工,但領導人為了營造新創公司的歡樂形象,每周五晚上固定舉辦披薩派對,與同事一起吃飯、喝酒,藉此與大公司做出區隔。
按照常規,公司會提拔優異的員工當管理幹部,以便並激勵其他員工力爭上游。但在實務上,這種激勵措施不一定都能發揮作用。因此,阿里巴巴特別設立雙軌升遷路線。
很多人以為薪資福利給得好就可以留住人,但是仔細留意職場動態,不難發現,有些人寧可選擇薪資待遇稍差的地方工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背後可能因為工作需求不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克萊頓 · 阿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將每個人工作的需求分為 3 種類別: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的枷鎖?
最近辦公室裡的氣氛低迷,團隊績效也好幾個月都未見起色……員工個個看起來無精打采,好像無心專注在工作上,怎麼辦呢?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這本書中,教我們在獎勵員工時,如何做明智的決策,達成更高的效果。
從公司內部升遷人是妙計,不僅可以留住想跳槽的資深或厲害員工,更可以挑戰員工承擔新任務和更多責任。不過,升遷新星背後也有難處,當團隊中不僅一位爭取升遷機會,同事間為了往上爬,難免產生競爭關係。即便主管因明確原因提拔某人,競爭者恐怕還是會認為不公平,實在難叫眾人心服口服。
給員工讚美,很難嗎?很多人總覺得主管吝嗇,看不見員工的付出,平日連個小小的稱讚都很少聽見,只會挑毛病和錯處;但主管也很委屈,「成員們就是沒有特別的表現,要我讚美什麼呢?」
我在 2003 年發現,企業界有一股很特殊的現象:他們都不想成為大企業,只想成為「很棒」的公司。當公司遇上成長與擴張的好機會,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有更遠大的想像。因為
「員工一找到機會,就會想摸魚!」有些主管打定主意這麼想,於是他們緊迫盯人、時不時開罵,希望逼員工把心力放在工作上。 但日本行為科學大師石田淳發現,這樣做,可能一點用都沒有!這是因為.....
領導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個大哉問。李‧科克雷爾(Lee Cockerell)是迪士尼世界前營運執行副總裁,對他而言,領導帶人說到底其實只是「常識」、父母教我們的待人處世道理,這才是最人性、最簡單的管理。只要落實這些常識,不需要艱難的管理理論和花俏的領導偏方,也能帶人帶到心坎裡。
蓋洛普(Gallup)公司針對職場投入度的最新調查顯示,2 成的人對所做工作感到相當疏離,且至少 5 成的人也不怎麼投入。這項結果令許多企業領袖備感驚訝,他們認為大家都該在工作上
作為主管的挑戰之處,在於「人」的溝通及領導。面對性格各異的員工,如何激勵他們的意願、接受任務?擁有金融業多年實務管理經驗,帶領過上千人團隊,現任澤鈺智庫總經理李河泉,以歷史故事為例,將部屬分為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