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金會」落幕後,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評論:兩位領導人,誰才是贏家?這場世紀會晤,兩人當然各有盤算,但存有嚴重敵意、各自擁有毀滅性武器的兩個國家,竟然願意放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衝突與競爭,攜手共創雙贏的解決方案。
把時間拉回 2010 年,已故的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 Steve Jobs )當時正準備發表 iPad 新品,而 iPad 的其中一項關鍵特色就是能夠作為電子書閱讀器,與亞馬遜( Amazon )的 Kindle 相似。
商務談判上常出現這樣的例子:開價方丟出一個驚人的數字,對方當然不可能接受,所以開始慢慢還價,最終,因為開價很高,所以成交金額依然遠優於開價方的底限。
談判時,你覺得先開價比較有利,還是後開價比較有利呢?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高階主管、研究生和大學生全都一面倒地認為,讓別人先開價能為自己帶來競爭優勢,他們共同的理由是,若自己先開價就透露了資訊,讓對方取得資訊的先機,你是不是也是這樣想呢?
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主動要求加薪的人,在退休時和從沒開口的人相比,能累積多出8%的退休金。所以,想增加收益,主動開口絕對必要,而怎麼談,也有訣竅。
談判時該設定最低底線,還是最高目標?
在上談判課的時候,同學常常會問,報了一個價錢後,買方沒回應該怎麼辦?有人會沉不住氣打電話去問,「你覺得我們家的產品怎麼樣呢?」多問幾次後,買方覺得你煩,可能會直接回:「如果真的需要,我會再通知你。」
明明上談判桌之前,已經演練了很多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但是為什麼到了對談當下,還是很容易與人爭得面紅耳赤,或是出現「算了」「不要拉倒」的負氣念頭?
還記得上次面試談薪水福利的情景嗎?你的內心肯定上演過無數個「小劇場」:要求的薪水可能會被視為打壞行情;這家公司名氣大,對職涯發展絕對有幫助,那薪水是不是就別這麼堅持……
當我們被客戶拒絕,馬上就會想跟主管求救。但主管的回答總是千篇一律,不是說要有「同理心」,就是說「一直被拒絕,最後就會成功了。」但為什麼?很多主管也說不清。
在日場生活中,心口不一的人都相當多,更不用說爾虞我詐是合法的商場,心中所想和言語態度完全相反的老狐狸,更是多不勝數。解讀真意的方法,可以參考《孫子兵法》。因為就像是古代將領可以從軍隊隊形的變化,觀察出對手實際想要做的事情。現代商場也可以藉由觀察對方的行為,了解他心中真正的想法:
職場上商談合作的場合,很多時候雙方高來高去,很難獲得共識。如果這時又是用非母語的英文溝通,談判的難度就更高了。《全圖解、10倍速商務英文》裡指出,在商談時,你必須拿出專業的表現,除了說話要流利,也要用一點話術。
辦公室裡的事務機體積龐大、搬運麻煩,加上功能大同小異,大部分公司都是一簽下租賃合約後,幾乎不太會更換廠商。但是第一份工作就進富士全錄、銷售事務機的陳香君,10年內曾7次拿下全公司的業務MVP。她是怎麼做到的?
曾為三星等韓國大企業講授談判技巧的崔哲圭指出,談判桌上經常出現的技巧,基本上不脫以下3種:
心理學領域有三項偉大實驗,其中一項名為「莎莉與小安測驗」。房間裡有兩名女孩,一個是莎莉,一個是小安,兩人正在玩娃娃。莎莉玩到一半把娃娃放進推車裡,離開了房間,過了一會兒,獨自留在房間內的小安取出推車內的娃娃來玩,之後便把它放進一旁的紙箱內,然後離開房間。不久後,莎莉再度回到房間
「潛在客戶口風很緊,不知購買意願有幾成?」「傳聞公司即將裁員,誰會在資遣名單上?」「想打聽競爭對手的實力和狀態」職場上總是有需要這些重要資訊,才能打勝仗的狀況。只是到底要怎麼突破關鍵人物的心房,套出你想知道的事情?
一個男人走進銀行,身上看不出有武器,但他說自己背包裡有炸彈,要你拿出2,000 美元,你會怎麼做?給錢、報警,可能都不是最好的。
最近正巧遇見兩位朋友,都遇見三倍收費的問題,但他們分別是兩個不同事件中的買方與賣方,更讓這個問題有趣了起來。
擅於談判的人會在彼此立場(要求)不同時專注在「彼此的需求」,進而創造出能夠「同時滿足雙方需求」的創意對策。
除了抵制聯合航空和批評這種漠視旅客權益的狀況外,我想大多數人心中另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萬一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到底當下我該怎麼辦?
每個人每天至少會說2次謊。甚至某些人,像銷售員,在10分鐘的對話中,會出現3次謊言。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分辨謊言,《國際犯罪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作者大衛.克雷格(David Craig)以眾多有關說謊的研究和其20幾年的破案經驗為基礎,匯總出一套5步驟的魔法測謊術(MAGIC)。
川普的談判魅力在於「洞悉人性」、有「霸氣」而無「殺氣」。他更懂得「逆勢操作」,完全不受框架拘束。在談判桌上,這是非常值得敬畏與學習的對手。以下是川普在談判時的5個特點。
「人生無處不談判」,從跟老闆談加薪、買房子或娶妻,或是募資找金援。都是「談判」之路。而最難搞的人格有以下三種,遇到這些人,你該怎麼見招拆招、取得贏面呢?
PM就算獲得了認證、具備充分的管理技能,往往也沒有主導整個專案走向的能力(與權力)。因此,除了考試或是學習硬技能以外,我們通常也會建議我們客戶的PM們該試著多學一些「軟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