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3

一個專案要來回 158 封信!改善組織的繁瑣流程,試試貝佐斯「2 個比薩原則」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3-07-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美國,如果你想取得某種執照,平均要上 248 小時的課,有些職業的門檻更高。像是成為洗髮師至少需要 248 天、成為專業木工至少要 368 天,因為州政府要花時間核發許可證,再加上如果申請期間,工作者從 A 州搬到 B 州,都需要更長的作業期。

《淤泥效應》把這些繁瑣的行政流程,形容成「淤泥」,相較於推力,它是一股阻力,讓人們不願意或較難完成某些事情。

延伸閱讀:淤泥效應是什麼?拖垮員工效能,組織該如何改善?從 4 象限例子找出解決方法

類似的效應也常出現在企業中,例如,消費者上網訂了某個產品,想退貨卻被轉接一堆語音電話,歷經冗長流程導致他們最終放棄退貨。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在〈我們必須打破淤泥,讓消費者免於繁文縟節的困擾〉(we must break through the sludge to bring consumers relief from red tape)一文分析,企業增加行政流程的複雜性,雖然能得到某些實質上的好處(如使顧客難以取消訂閱),但長期下來,會對消費者的時間、精神造成極大壓力,讓他們產生負面情緒,而這些代價最終都會回歸到企業身上 —— 流失顧客信任。

複雜程序會引發負面情緒,抑制員工創新、降低生產力

企業內部的繁瑣流程,也會對員工造成負面工作體驗,使團隊工作士氣下降,生產力也下滑。 舉例來說,差旅費需要「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能報帳;採購時,得跑完很長的流程,才可以獲得所需的原料或設備;到職、離職手續的辦理很複雜等。

延伸閱讀:不再讓部門分工阻礙公司成長!成立「新事業部」該注意的 5 個原則

《因為員工心思太複雜,所以需要管理心理學》指出,企業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視員工想法,過多的規則或流程,不只會讓員工有不安定、不確定感,也會抑制他們的創新能力,甚至群起抗爭,想改變制度。

《富比士》(Forbes)在〈受夠了繁文縟節?用這些想法反擊〉(Fed up with red tape? fight back with these ideas)一文採訪品牌行銷專家馬丁.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他也提及繁瑣行政帶來淤泥的威力, 好比在一個專案裡面,要讀取 158 封 email。這是因為,當人們要花時間處理淤泥,就很難再把心力放在創新、深度思考上。

減少行政程序來回,讓資訊流通、順暢

要減少行政繁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真正意識到哪些流程可以被割捨,再從中簡化。

《淤泥效應》舉例,美國聯邦政府成立資訊法規辦公室,負責批准聯邦機構提出的資訊蒐集要求,像是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想獲取醫院資訊、交通部要取得汽車廠商的訊息等。

如果審核標準過於嚴格或繁瑣,流程就會拖很久,導致重要資訊傳遞太慢。

實務上,要如何降低複雜流程所帶來的淤泥呢?資訊法規辦公室的做法是,告訴各聯邦機構,要如何使用簡易版的表單,以及提前「預填」表格(在作業時間前就填好表單)等,藉此減少行政單位的文書作業負擔。

亞馬遜(Amazon)則是從成立初期,就強調敏捷、快速的組織文化,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指出,他們會把大型、複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易於管理小模組,先各自解決模組的核心問題後,再重新檢視原本的大問題。

貝佐斯甚至提出著名的「2 個比薩原則」(two pizza rule),強調「任何團隊成員,都不能超過 2 個比薩能餵飽的人數,也就是 6 個人。」因為組織沒有繁文縟節、複雜的流程,遇到問題就快速討論,並以有效方式蒐集訊息,整體產能才會更高,溝通協作也更順利。

131改善組織流程,做事更有效率
經理人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4

接手後營收翻 9 倍!國眾調整組織體質,從哪些「小細節」開始著手?

採訪.撰文 盧廷羲、高季芃
2023-07-1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成立於 1985 年的國眾電腦,曾在中、小學電腦設備採購市占近 70%。然而,後進者削價競爭,使他們開始虧損。董事長王超群 2005 年上任,花了 3 年整頓組織,再改變商業模式,以電腦軟硬體維護、協助客戶數位轉型為核心,才轉虧為盈。2022 年營收成長至 66.45 億元,是他接手時的 9 倍。

王超群說,他上任後發現,組織一團混亂,不論是工程單位、業務部門,都沒有建置標準作業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一旦 SOP 沒有建立起來,小失誤就會不斷出現,當事情一再發生,就會牽動整體營運,導致效率不佳、士氣低落,因而走下坡。

舉最簡單的例子,有次部屬幫他敲定會談,寫錯見面時間。這麼明顯的錯誤,層層簽核之下,竟沒有人發現,「如果是審核預算,大家卻漏掉、搞錯數字,沒有任何防呆機制,案子還通過,這樣後果就很嚴重。」

他建置一套管理系統改善簽核流程,並自動加密做權限控管,系統能分析閱讀一份電子公文所需的時間。如果員工低於一定秒數就回信、或是未點開附檔,都會被退件,確保每個人在小細節上都夠謹慎。

延伸閱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不代表「小細節」不重要!成功領導者都注重的 3 個關鍵

對齊資訊、迅速掌握原因,2小時解決故障問題

國眾電腦在 2008 年合併眾電、岱昇及超網路 3 家公司,當時他們有 2 大業務,分別是台灣彩券及運彩維護廠商,以及中國信託、台灣銀行、國泰世華等銀行的自動櫃員機(ATM,automated teller machine)銷售及維護廠商。

在整頓不同公司的過程中,王超群看見了業務、工程師在溝通上的淤泥,也就是因為溝通不順,導致要花大量時間繼續處理同一件事情。舉例來說,業務可能為了訂單,向客戶過度承諾,隔周就能完修,但如果遇到缺料、缺工問題,工程師無法兌現,業務就會挨罵,但團隊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並不是個案。

後來,他每周召開「工業會」,邀請工程單位與業務主管,回報近期遇到什麼問題,以及接下來各自有哪些任務要執行。如此一來,工程師就能準確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拿什麼備料。

以台灣彩券加運動彩券來說,目前全台共有 7500 個投注機,國眾電腦建置 CSS V3 系統,記錄每個經銷商之間的最短路徑。只要彩券系統一故障,透過系統回報,工程師就能迅速掌握故障原因,也能知道要花多久時間前往,使他們能在 2 小時內解決彩券故障問題。

延伸閱讀:廁所髒亂的公司該去嗎?面試時觀察環境,4 個小細節判斷這是不是一間好企業

解決系統性問題,才能避免失誤不斷發生

這幾年,國眾電腦把重心轉移到用新科技優化服務流程。舉例來說,他們其中一個服務是維修 ATM,他們發現,設有指紋辨識系統的 ATM,在手與機器經常接觸之下,機台的髒污會降低系統辨識度,造成民眾使用上的不便,「這也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你沒看到根本的原因,就只會浪費時間維修。」王超群說。

因此,國眾電腦今年與銀行合作推出掌靜脈 ATM,透過近紅外線感應器,取得手掌靜脈血管分布圖,不用接觸即可提款。

王超群總結,不論是行政流程上、或是業務上,只要看到「僵化」的問題,其實就是一種淤泥,想辦法解決,才能使組織保持彈性、更有力量。

像是他們協助石化廠的客戶運用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技術,研發出 AR 智慧眼鏡,讓第一線的巡檢人員穿戴。如此一來,巡檢員看到的第一手畫面,都會立即回傳到中控室,使組織內部可以掌握任何突發狀況,也不必擔心巡檢員違反工安規定(如未穿反光背心),或是人為判斷疏失。

假設沒有這套系統,客戶就要浪費很多時間在資訊對接上,好比「巡檢員到底有沒有偷懶」,這就是淤泥效應帶來的不便。

王超群

2005 年 3 月接任國眾電腦董事長,協助組織轉型、轉虧為盈。現為臺灣 5G 垂直應用聯盟會長、雲端應用服務聯盟系統整合廠商聯盟會長。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5

500 萬件「線上報稅」的幕後推手!關貿如何在便利與資安之間求出最佳解?

採訪.撰文 高季芃
2023-07-1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今年 5 月報稅季,你是選擇網路、手機報稅,還是前往國稅局接受臨櫃服務?根據 2023 年統計,全國約有 507 萬件使用線上報稅,假設到國稅局臨櫃申請,一件需要 10 張相關單據,線上報稅大約能省下 5070 萬張 A4 紙。

關貿網路集團,是線上報稅、繳稅的幕後推手。在 1999 年以前,民眾只能到國稅局臨櫃繳稅,不僅要花時間排隊,還要一一列印相關紙本單據才能完成,過程花費民眾大量時間、心力和金錢成本,萬一漏報還可能面臨罰鍰。

「一個新的數位系統建立,通常代表行政單位的流程改造。」關貿總經理高國峯表示,一個系統或行政作業流程,其實有各方面的利害關係,比方說資料掌控的權力關係,在流程簡化的過程中可能會改變;同單位的長官和執行者,以及不同單位對資料的處理方式可能各持不同意見。

數位化通常涉及流程改造,必須理解各方立場、找出共同解

他強調設計資訊系統時「溝通」很重要:「我是學理工的,會比較中性地分析流程是不是有可以調整的地方,發揮同理心了解彼此立場、統整各方意見,協商出大家可以接受的新流程。」此外,他不大加讚揚科技提高效率的益處,或強烈批判低效率的做法,反而認為:「某些觀點在某個時空背景可能是對的,但換了一個時空背景,可能就不是那麼正確。」

延伸閱讀:淤泥效應是什麼?拖垮員工效能,組織該如何改善?從 4 象限例子找出解決方法

不只電子報稅,關貿還提供海外網購的報關委任實名制 App「EZWAY」、醫院繳費 App 阿佩支付「APAY」、協助商家代開電子發票及代傳(上傳到財政部網站)、代兌獎等服務,節省許多紙張及時間浪費,也有效降低人工作業的失誤率。

成立於 1996 年的關貿,是以協助貨物通關起家。當貨物在不同國家間流通,會先由進出口商招攬業務,將蒐集的貨物統整到貨櫃,再申報相關資料訂船艙、機艙。等貨物送到進口國,還須依照海關規定填報相關資料,「以前這塊都是紙本作業,花 5、6 天跑不掉。」但現在用自動化貨物通關系統,「C1 貨物通關(不需人工介入查驗的案件)多數在 10 分鐘內就可以完成,不會形成經濟行為的 bottleneck(瓶頸)。」

後來網購興盛,出現小型貨物大量買進賣出的交易型態,海關開始對一定比例的小型貨物進行管制,要求民眾網購時要出示身分證影本。因為不少人對公開隱私產生心理抗拒,開始出現假借他人名義報關的違法行為。

延伸閱讀:延遲做出決定,反而帶來好效果?5 個例子,看出組織必要存在的「淤泥」 來源

報帳流程為何要一一確認?刻意複雜,是為了不出紕漏

2020 年協助財政部關務署推出的實名認證 App「EZWAY」,讓民眾可以用手機註冊會員,透過和電信公司資料連動確認申請人身分;若無法電信認證,可以將身分證正反面拍照上傳,用一次性會員註冊取代每次出示的身分認證流程。

「網路交換資料的過程中會加密,也不會將資料留存在其他不該留存的節點,直接送給海關驗證。」透過系統打通資料,能降低個人隱私外流的風險,且簡化繁瑣的行政流程,也能一併解決原先衍生的法律問題。

雖然簡化流程可以降低人們的心理抗拒,但有時為了確保正確性、不出紕漏,流程設計不見得是「愈簡單愈好」。有時系統會刻意不省略某些環節,是為了確保使用者有充分時間思考、好好判斷。

例如,因報稅需考量諸多條件,離線版上兼職家教、醫療單據、自用住宅等營業收入與支出項目,原先讓民眾依個人情況點選,後來民眾反映,這種方式反而容易漏報,於是線上版將操作流程由「自行點擊」改為「引導式步驟」。使用者在完成一項步驟後,系統會引導進入下一步驟;若該步驟不需填報,民眾可直接點選下一步。透過引導使用者一一確認各項目再進入下一階段,讓報稅流程兼顧嚴謹性。

高國峯

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曾任台中縣政府資訊室主任、修平科大資訊網路技術系系主任,2018 年借調至關貿網路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並於 2021 年升任總經理。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1

淤泥效應是什麼?拖垮員工效能,組織該如何改善?從 4 象限例子找出解決方法

整理・撰文 高季芃
2023-07-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淤泥效應」(sludge)是什麼?你是否曾經到餐廳點餐,發現菜單讓人眼花撩亂?或是想要詢問客服,卻多次被轉接?這些過程不僅令人困擾,甚至會影響消費者再度光臨、使用產品的意願。

淤泥效應的定義是什麼?有哪些例子?

YouBike 在 2022 年的租借量超過 6 億人次,但其實在 2009 年推出時,使用率並不高,因為不只認證手續麻煩,還要將自行車騎回租借點。自行車龍頭巨大機械改善租用流程,陸續推出甲地租乙地還、自動服務機認證、悠遊卡租車等服務,並更改定價提高使用意願,化解民眾的顧慮,創造出上千萬利潤。

顧客體驗流程中,可能存在多個造成阻礙的環節,導致顧客放棄購買決定。哈佛大學法學院羅勃.沃姆斯利大學(Robert Walmsley University Professor)講座教授凱斯.桑斯汀(Cass Sunstein)稱之為「淤泥效應」因繁瑣程序、冗長等待等,可能造成員工或顧客承受時間、金錢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導致營運效能低落。

延伸閱讀:冗長的會議,正摧殘你的團隊?掌握「微型會議」 4 重點,十分鐘追完工作進度!

組織效能低落的關鍵:「淤泥」為顧客、員工設下重重阻力

為什麼淤泥效應會導致效能低落?《淤泥效應》指出其可能與人的時間、心力有限,容易產生認知匱乏(cognitive scarcity)有關,導致視野受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行為科學家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和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請一群人想像自己要花 300 美元修車,並問他們想立刻修好,或是等一段時間修仔細一點;接著再詢問他們如何做決定、做這個決定是簡單或容易後,請他們做智力測驗,這時窮人與富人的智力測驗結果差不多。

實驗的第二個版本,是想像修車價格為 3000 美元,其他流程皆相同,結果發現,窮人的智力表現明顯不如富人。對窮人而言,不容易湊出 3000 美元修車,他們為此耗盡心力,並影響到智力測驗的表現。這個實驗說明,當要思考、處理愈多事情時,就愈難處理程序中的各種瑣事,且當忙於應付,就愈有可能更激動、不受控,太快判斷而感到後悔。

淤泥效應的主要成因:出於惰性、慣性反應

可以想像,當員工要應付組織中過多的繁瑣流程,企業很難創新。換句話說,淤泥效應必須為工作者的低效率負起部分責任。

然而,組織中為什麼會出現淤泥效應?《組織再進化》提到,現代企業的組織架構與 100 多年前幾乎大同小異,層層分級,決策由上往下傳遞、資訊由下往上送達。組織分工明確,結果導致部門與部門間的溝通隔閡、大部分成員傾向顧好自己份內的事、不主動分擔其他任務,降低組織適應外在變化的能力、決策速度慢等營運效能低落的情況。

延伸閱讀:決策的「速度」比「正確性」重要!3 方法,在生活實踐快速決策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用了一個比喻,人們為了維持交通順暢,設計出紅綠燈與圓環。在美國估計有 31 萬個紅綠燈,圓環則相當少見,人們對前者習以為常,但結果發現,圓環可以減少 75% 的交通事故受傷率及 90% 致死率,並減少 89% 的車流延遲,且每年維修費用比紅綠燈低 5000~1 萬美元。

這暗示了 「比較常見」不等於「比較好」 ,但人出於惰性、慣性等原因,不加思索地按照慣常的方式反應,有可能導致組織中的規則一條加上一條、流程一道多出一道,而非設想一個更完善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淤泥效應的主要成因。《做個有 SENSE 的人》提到,要解決各種麻煩與缺乏常理之處,最終還是得回歸到「人」,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淤泥效應_顧客旅程的助力和阻力,該如何運用?
經理人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2

延遲做出決定,反而帶來好效果?5 個例子,看出組織必要存在的「淤泥」

整理・撰文 高季芃
2023-07-1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企業中如果出現繁瑣程序、冗長等待等若干「淤泥效應」,可能造成員工或顧客承受時間、金錢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導致營運效能低落。但在組織與工作者的人長工作之中,也有不得不存在的淤泥效應,反而能透過「延緩」帶來正面的效果,有哪些情況下,淤泥反而是好的存在呢?

生活中充滿種種申請、排隊、呈報程序,不只耗費精神、時間成本,還可能讓人放棄行動。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認為這些阻礙行動的因子,讓人如同陷入淤泥中而動彈不得,寫下《淤泥效應》說明這些因素造成的危害與改善方法。淤泥效應雖然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有時候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能透過「延緩」發揮出正面效益。哪些情況加入「淤泥」,會獲得正向結果呢?

延伸閱讀:淤泥效應是什麼?拖垮員工效能,組織該如何改善?從 4 象限例子找出解決方法

1. 事前資料審查,減少資源被濫用

每當要申請補助、所得稅減免或銀行貸款時,申請者都要遞交工作經歷、家庭背景、收入等相關資料。不僅如此,有時候臨櫃申請還可能會被問及鮮少公開的個人資訊,讓人感到困擾又難為情。

不過,這些程序或事前準備,卻能避免資源被濫用。假設國稅局將所得稅抵免方案直接提供給看起來符合資格的人,可能會有某些不符條件者獲得福利。這時,施加適當的審核流程,就能確保有限資源是提供給最需要的人。

2. 做決定前先「冷靜一下」,避免衝動而犯下錯誤

在正式寄出 email 之前,有些系統會跳出視窗:「你確定要寄出嗎?」提醒你再次檢查信件是否完整。又或者,在你按下影音平台退訂鍵,通常下一秒就會出現「你確定要退訂月方案嗎?」的視窗。這些藉由增添行動阻力,促使你考慮再三的方法,其實就是必要的淤泥,它可以避免人們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後悔的決定。

這類淤泥效應有時也能用來改善社會問題,美國部分州的法律規定,拖延幾天才能交易槍枝,有此規定後,槍擊殺人案件數量降低了 17%;中國則在 2021 年實施 30 天的離婚冷靜期,根據中國民政部統計,當年的離婚對數相較 2020 年下降 42.7%。

3. 雙重驗證、提供機密資訊,是確保隱私不被侵犯

信用卡核卡手續繁複,要先填寫信用卡申請書,再出示包含定存、活存、房產、薪轉帳戶等財力證明,銀行收到資料開始調查個人信用,這些步驟雖然很花時間、心力,但要求民眾提供個人化資訊,等於徵詢對方同意,能避免機構侵犯隱私。

而在新的裝置登入 Google 信箱時,不只要輸入密碼,還要另外輸入系統透過語音來電或簡訊傳送到手機的驗證碼。這種雙重驗證機制(two-factor authentication)也是為了確保安全性而設置的淤泥,可以避免他人盜用身分。

延伸閱讀:如何讓組織發揮更大的生產力?比爾蓋茲的工作法:幫員工規劃「思考周」

4. 用繁瑣程序衡量「意願」,測試申請者的企圖心

如果申請一家富有學術聲量的名校,需要先完成一份刁鑽的申論題,你是否會打退堂鼓?或是申請一個理想職缺,需要客製化一份精美的履歷,附帶 50 頁的作品集,你是否願意堅持完成?

這些任務,其實就是一種淤泥效應。透過某些標準衡量你的「意願」,幫助機構確認你是有足夠企圖接受這份工作或計畫的對象。

這種淤泥效應有其道理,但同時要檢視這是否會排除最需要這個方案的人,弱勢者可能因為要填寫複雜的申請表感受到污名化,最終造成憂鬱症患者放棄接受心理健康服務,或窮人難以申請到應得的補助。

5. 索取回饋、數據與資料,提升管理與營運效能

在疫情期間,許多國家為了防疫,資助相關機構或個人進行疫苗開發及相關對策的研究。為了解資金如何被運用,疫苗研究機構必須定期向政府繳交報告,說明補助分別用在哪些項目。

在組織內,會員被要求填寫問卷,提供企業使用者回饋與相關數據,用來做個人化行銷等,這些程序雖然是一種淤泥效應,但機構取得資訊,能強化管理與營運效能,雖然造成負擔卻有存在的必要。

不過,即便如此,比較好的做法是,每當相關單位要求繳交報告或資料的時候,都要提出合理且充分的理由,以免此種淤泥效應過度氾濫。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