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1

已經祭出高薪、甚至跨產業搶人, 為什麼還是找不到人?3 張圖解答缺工現況

採訪.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3-11-0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疫情解封後人潮回流,假日鬧區滿是逛街人群。然而,走進餐廳,明明店裡還有空位,服務生卻說:「抱歉,我們客滿了。」原來是餐廳人手不足,座位無法全部開放。轉身到隔壁超商,門口一年四季高掛徵人啟事。

不只如此,新聞報導半導體大廠不斷祭出高薪搶才,缺工到底有多嚴重?

根據 Yes123 求職網調查,自 2022 年 10 月邊境解封後至今,超過 7 成企業有徵才計畫、8 成 5 表示目前處在缺狀態;近 4 成公司坦言,人力到了異常吃緊的地步。

疫後人才荒!這些產業最缺人
疫情後的缺工潮,主要落在 5 大產業上,即使祭出高薪也難招聘新人。
經理人

疫情加劇缺工現象,4 大產業首當其衝

104 人力銀行的徵才資料庫顯示,2023 年 10 月上架 104 人力銀行的工作數來到史上最高,達 108 萬個。其中, 又以「住宿/餐飲服務業」「批發/零售/傳直銷業」「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相關業」和「一般製造業」4 大產業最多。 換句話說,這些產業急需人力。

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指出,第一線人力不足最直接反映在店面營業時間、座位縮減,「有些咖啡店 5、6 點就關門,消費者的便利也會受影響。」

延伸閱讀:曾因人手不足推掉訂單!晶華如何在一年內將缺工率從 20% 降至 5%? 延伸閱讀:「沒想過台積電會來挖人」缺工缺到跨產業搶人,麥當勞如何留住人才?

事實上,企業整體求才難度都在提升。104 人力銀行《2023 人資 F.B.I. 調查》顯示,2022 年企業整體招募成效比 2021 年差,人才平均招募天數從 45.5 天延長至 47.7 天,自願性離職率也從 12.8% 增加至 19.9%。簡而言之,多數公司經常處於人員補不齊的情況。

造成缺工問題,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新冠疫情。2019 年底,COVID-19 爆發,台灣政府實行防疫、邊境控管和三級警戒,「這對餐飲和旅遊業衝擊很大,很多業者不得不裁員或放無薪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吳淑瑛表示,這些行業在疫情間流失大量員工,疫後復甦又面臨強勁的人力需求,可是離開的員工大多已找到其他工作,很難及時回補,成為缺工最嚴重的行業別。

反觀科技業,因為台商回流、台積電擴廠,產生激烈的搶才現象。2022 年 1111 人力銀行進行「科技業缺工調查」,除了產線基層人力缺口,也急需中階技術人才。許多企業一改過去只招募名校本科生,超過 3 成擴大徵才科系、近 2 成下修學歷門檻,並開始跨產業搶人。

鍾文雄表示,過去餐飲、旅遊和批發零售業的人員互相流動很正常,但現在跨產業搶才愈來愈頻繁,「有食品業人資長跟我說,他們公司的主廚被科技業高薪挖角,可以看出挖角已經有多元人才趨勢。」

面對缺工問題,不少餐飲和旅遊業者紛紛調薪,希望能吸引人才,但問題是大家都在搶才、都有調薪。吳淑瑛指出,有些業者雖然加薪,但工作量也相對增加,所以實質上的吸引力不大。再加上,服務業本質上以人力為主,產業升級速度較慢,不像製造業可以透過製程改善或自動化節省人力,「未來可能會一直缺人。」

推估 2070 年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低於 5 成!
自 2033 年起,台灣的勞動力重心將轉移至 50 歲以上的資深工作者。
經理人

2028 青壯人口將拉警報,勞動力短缺恐為新常態

然而,這項挑戰已經不是短期問題,勞動力缺口恐將成為新常態。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出生率自 2015 年開始一路下探,幾乎每年減少 1 萬名新生兒,2023 年上半年再創新低,僅 6 萬 6000 名新生兒。

低出生率連帶使社會新鮮人的人數大幅下降,教育部統計處指出,2018 年前畢業生人數有 30 萬人,之後便逐年減少,推估 2031 年畢業生人數將跌破 20 萬人。對企業來說,這不僅代表愈來愈難引進新血,也要開始搶高階人才。

另一方面,人口老化使勞動主要人口年齡提高。國家發展委員會(下稱國發會)數據顯示,15~64 歲青壯年人口在 2015 年達到高峰後,便持續走低。目前雖然仍達全國人口數的 2/3,但估計 2028 年會跌破此線, 2033 年整體勞動力重心會從現在的 40~49 歲,轉移到 50~59 歲。

2025 年,台灣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即 65 歲以上人口達 20%。然而,對就業市場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台灣中高齡勞動率參與率明顯比美國、南韓和日本等國低很多。

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曾公開表示,人口紅利減少的速度比預期快,政府預計要在 2030 年前引進 40 萬外來人口就業,才能解除警報。

工作數歷史新高,但招募成效卻很差?
缺工問題是每個企業、產業都正在面臨的問題,但要如何提升招募成效?
經理人

新世代工作價值轉變,薪水不再是職涯選擇主因

更令雇主頭痛的是,不只有外患,更有內憂。 新世代工作者追求的工作價值和內容有很大轉變:愈來愈多人重視時間彈性、自由度和自我實現,不想當朝九晚五的小螺絲釘。 Yes123 求職網 2023 年 3 月公布年輕人夢幻職業調查,工程師、社群小編和網紅名列前茅。

這些新興職業,會影響傳統工作嗎?以外送平台為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台灣外送員人數從 2019 年的 4 萬 5000 人增加到 2022 年的 14 萬 5000 人,3 年就翻了 3 倍。

104 人力銀行進一步調查,發現外送員大多來自製造業的基層和餐飲服務業;其中,有 4 成的人想持續做外送,只有 1 成 8 願意轉職餐飲業。鍾文雄表示,可以說這些缺工的產業,其中有一部分的人被外送平台搶走,但要把他們吸收回去,也不是那麼容易。

延伸閱讀:鼎泰豐人手不足「10 間包廂只開 6 間」!為何難找到年輕人?服務業缺工解密

從求職者角度出發,反思職缺條件是否吸引人?

不僅職業選擇改變,疫情帶起的混合辦公風潮,也成為年輕人選擇工作的考量。《WTW 2023 組織與人才關鍵報告》指出,吸引 Z 世代人才最關鍵的因素不再是薪水,而是職涯發展機會。 他們相當在意公司是否提供彈性工時和員工福利,以及工作內容能否找到使命感。

面對勞動力市場人力短缺的嚴峻挑戰,長期在第一線的吳淑瑛表示,政府持續舉辦徵才、就業博覽等媒合活動,為的是解決就業現場長期存在招募者和求職者資訊不透明的問題,「有人在找工作,有工作在找人,但互相看不到。加上雙方在薪資和工作環境的期待有落差,就會造成缺工和失業現象並存。」為彌補訊息落差,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和民間人力銀行必須扮演搭橋角色。

為了鼓勵企業雇用中高齡填補人力缺口,勞動部更推出獎勵政策,訂定「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畫(2023-2025 年)」,提供中高齡失業者職業訓練、媒合及就業獎勵津貼等;至於企業,只要雇用中高齡的業者,就能申請輔具等相關補助。

針對疫後缺工最嚴重的餐飲、旅宿和航空業,推動「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除了提供雇主補助和勞工就業獎勵,政府也會提供產業輔導服務。舉例來說,勞動部協調經濟部,輔導餐飲業者導入智能點餐,以減少人力需求、提升現場效率。

政府出力幫忙,企業也得想辦法自救。「目前看到最大的改變是,愈來愈多公司主動出擊了。」鍾文雄表示,過去公司大多被動等求職者投履歷,現在明顯花更多時間在 104 人力銀行撈資料,「單看人資主動找履歷的次數,2021 年到 2022 年增加了 27%。」

不只主動出擊,業者徵才的思維也必須轉變。WTW 韋萊韜悅組織、人才與獎酬諮詢總經理姜欣嵐觀察, 台灣企業傳統的想法是:「我付錢請你來上班,我才是老闆。」現在大家會從求職者角度出發,反思公司要提供哪些工作條件,才能吸引人才。

當缺工成為長期現象,企業招人喊出高薪不再是唯一解法。要破解人才荒,不能再用老招式,必須學習新攻略。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2

缺工時代的「兩難」:數月無人投履歷,怎麼找到好人才?競業高薪挖角,怎麼留下人才?

採訪.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3-11-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公司在網路上刊登職缺已經好幾個月,竟然連一封履歷都沒收到⋯⋯。對公司來說,職位空缺的時間愈長,現有員工的負擔也愈大,為此人資和老闆傷透腦筋。

更令人苦惱的是,附近大廠傳出高薪挖角的消息,就算公司再怎麼調薪,也追不上大廠開出來的條件。眼看工廠產線可能因招不到人必須減產,不禁開始思考,應該砸大錢導入智慧方案嗎?

這是許多企業現正面臨的問題,人力如果沒有提早布局,等到面臨缺工時,可能會直接影響公司營運。想在人才戰打勝仗,就必須掌握以下 4 攻略。

131招募管理新4力,幫公司搶到好人才
經理人

招募攻略 1:縮短招募流程,選人決策更快、更準

WTW 韋萊韜悅組織、人才與獎酬諮詢總經理姜欣嵐認為, 在這個時代,招募不再只是人資的事,主管扮演重要角色。 「雇主品牌很重要,怎麼讓公司吸引不同世代的人才,主管的思維必須先改變。」

她自己到外面參加活動時,會主動和年輕夥伴交流,將這些人變成口袋名單,「我覺得招募多元化不只是期待 HR(人資部門)給我們履歷,主管也可以尋找自己的徵才管道。」姜欣嵐指出,思維改變後,也會影響主管面試時的態度——要給人才什麼印象、或是進公司成為同事後的互動,「未來即使他離開,想到在公司的回憶很棒,也可能介紹朋友來。」

此外, 招募流程也要簡化。 一般來說,常見的招募會經過筆試、人資面試、單位主管面試、高階者主管面試,這套流程走完,少說要 1~2 個月。

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表示,現在公司的用人決策速度必須加快。以今年來說,一定要在連假前決定,否則放完假,人早已被其他公司錄取,「這在以前不會發生,可是現在工作者可以選的機會太多了。」

姜欣嵐表示,近來觀察到業界確實在縮短面試時間,可能在2周內就決定。她以 WTW 為例,第一關求職者不必到公司筆試,使用線上評測工具,時間會更彈性。再來,把不同階段的面試安排在同一天,白天人資聊完後覺得合適,下午直接進入最後面試,「對招募者和求職者而言,流程耗時縮短,可以更有時間做判斷和決定。」

招募攻略 2:擴大徵才年齡範圍,主動接近人才、提早「簽約」

為了解決人力缺口,許多公司選擇 增聘中高齡員工 。鍾文雄指出,台灣 50 歲後的勞動參與率在主流國家敬陪末座,要解決缺工,一定要納入高年級勞動力。

其實,這 2 年企業面試和錄取中高齡員工的比例明顯提高。104 人力銀行《人資 F.B.I. 調查》顯示,2022 年企業招募新進人員,有 2 成 7 的公司聘僱中高齡,其中以客服、門市、業務和貿易類工作最多。

延伸閱讀:中高齡人才成缺工解方,雇主卻不這麼想?想靠資深人才補強團隊,企業該怎麼做

《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也指出,今年企業邀約 45 歲以上求職者面試的次數,是 2021 年的 3.5 倍。鍾文雄觀察,目前中高齡就業較多的是批發零售業,包括全家便利商店、全聯和無印良品,「考量中高齡的體力調整工作內容和環境,公司一定要搭配職務再設計,排班最好能以 4 個小時為單位。」

往上聘用中高齡,往下則是提早到校園搶人。 《隱形冠軍》提到,企業知名度若不高,要跟大企業搶才,就把招募活動集中在公司附近的大學。至於設在鄉下的公司,如果無法說服外來人才移居,就要和本地人才打好關係,盡早讓他們透過實習進入公司。

過去,企業校園攬才大多透過建教合作和就業博覽會,如今做法更多變。例如贊助實驗室和校園競賽、舉行產學工作坊,甚至直接到校園開課,提早吸收優秀學生到公司實習。

其中,外籍生和僑生是校園搶才的重點之一。根據行政院統計,每年畢業的僑外生約 1 萬 3000 人,約 4 成會留在台灣工作。為了緩解人力需求,今年 6 月國發會研擬修法,目標讓僑外生留台增加至 6 成。

除此之外, 從被動徵才轉為主動接近人才 ,也是招募策略之一。舉例來說,公司設在台北,若提供遠距上班,就能吸引中南部不想北漂的人才,跨國人才也適用;或是公司主動到人才聚集處設點,鍾文雄說:「像我們公司的策略是人才在哪,辦公室就設在哪。」比方說看到台中有許多優秀的資訊工程師和企畫人員,就在台中擴大辦公室,藉由設點提升在地人才的選擇意願。

招募攻略 3:提供多元發展機會,選擇愈多,愈能留住人

104 人資學院總經理花梓馨觀察道,「以前企業對留才不是那麼重視,面對大缺工時代,企業願意花比較多精神留才。」根據 2023 年《人資 F.B.I. 調查》, 教育訓練是留住人才第一步 ,有教育訓練和導師制度(mentor)的公司,新人報到率超過 7 成 3,高於整體市場。

提升新人報到率後,如何讓人待得久?《隱形冠軍 2.0》建議企業引進新的工作模式,提升對年輕世代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怎麼讓不同世代工作者共處?麥肯錫調查:多數人想要的, 八年級生最不在乎!

姜欣嵐表示,以前應徵某個職位就要一直做下去,因為申請內部轉調可能要經過許多關卡,如果想換職務就得換工作。現在 工作者有更多元的選擇,組織也應該提供多種發展機會 ,例如以研發工程師身分進入公司,3 年後想面對客戶,「如果公司給他這個選項,那他就有可能會選擇留下。」

此外, 重視員工體驗 也非常重要,WTW 韋萊韜悅運用「高績效員工體驗模型」(參見圖表),透過使命、工作、獎酬和夥伴等 12 個構面建立計分卡,衡量企業員工在職場上的體驗感,也就是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度。

132員工體驗健檢!你的公司能留住人才嗎?
經理人

「這個模型可以給企業一個新思考方向,為什麼加薪了人還是一直走?可能你的痛點不是薪資,而是內部溝通。」姜欣嵐指出,以此衡量員工體驗,表現好的公司,可降低3成自願離職率。

招募攻略 4:加深人機協作,釋放人力,做更有價值的事

除了增加組織對人才的吸引力,許多公司也試著導入自動化設備,提升人均生產力。如今發展的智慧化,除了流程外,還能透過數據分析,預測哪個機台即將故障,提前預防解決,能做的事又比自動化更進階。

1334種人機協作模式,節省成本、提高產能
經理人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黃維中表示,大多數業者導入智慧化目的是節省成本,用最少的成本提升效能,多出來的人力就能調去做其他工作。他強調:「人機協作不是完全無人化,還是要有人熟悉這些工具,才能跟它配合。」

目前人機協作主要用在產品研發和影像辨識。研發過程中,最初始的參數需要人去定義,過去全靠老師傅的經驗,如今有機器做幫手。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智慧生活應用技術組技術副理陳奕鈞說:「導入智慧化工具後,機器可以學到相關知識,就像一個虛擬的老師傅,會建議你怎麼調整參數。」

至於影像辨識,則用在檢測瑕疵和商品標註等領域。瑕疵檢測工作很耗人力,目測員容易眼睛疲勞,也有主觀判斷問題。黃維中表示,現在靠智慧化先做一些初步篩選,「等於機器幫你看 80%,剩下 20% 再交給人來看就可以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3

要求的人才都一樣,怎麼搶贏業界巨頭?這家竹科公司為何不怕缺工、還年年擴編!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3-11-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你需要的人才,跟半導體、IC 設計巨頭高度重疊時,怎麼跟它搶人才?

新代科技(下稱新代)是以生產工具機控制器為主的製造業者,它需要電機、機械工程、資工等背景的人才,幾乎跟半導體、IC 設計重疊。

然而,這家資本額不到台積電的 1/1000、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公司卻說自己沒有缺工問題,而且「企業持續在擴張,每年員額至少擴編 10% 以上,年年都是滿招。」

分析求職動機、賦予工作價值,自願離職率低於業界平均

新代董事長兼總經理蔡尤鏗表示,小型企業要更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挑選人才的同時,別人也在挑選你,能不能讓求職者知道你厲害在哪,就很重要。」將新進人員的起薪對齊科技業,是最基本的。但相對小型的企業,就算把年度分紅、獎金加進來,一定也不及對手。

延伸閱讀:面對餐飲業缺工、高離職率,貳樓如何做到新人留任率 9 成?

每次面試,人資團隊都會跟求職者說明新代的產業地位。舉例來說,蘋果(Apple)電腦的外型能做得如此圓滑平順,靠的是控制器命令工具機打磨、切削。控制器如同工具機的大腦,技術含金量高,全球只有台灣、中國、日本和德國做得出來,新代正是台灣最大的控制器製造商。明確賦予這份工作價值,比較能勾起求職者進一步瞭解的興趣。

另一方面,企業必須分析求職者的動機,媒合職缺與人才。行政總監黃芳芷分享,不少設備工程師來面試都會提到,過去在半導體公司工作,儘管具備機械專業也只能顧機台,能猜測他們來到新代,是想擁有更大的舞台。所以讓他們有機會寫程式操控機械手臂或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自然能提高職缺吸引力。

再舉個例子,觀察到某位求職者每 3 年轉換公司,公司類型由小換到大,可以推敲他們來新代只是累積經驗,穩定性不高;相反地,如果他是從小喜歡組樂高積木,提到機器人眼睛就發亮,這類型的人才具備熱忱,就是適合的人才。

延伸閱讀:已經祭出高薪、甚至跨產業搶人, 為什麼還是找不到人?3 張圖解答缺工現況

「與其找市場上最優秀的人進來,不如找到最適合的,把他變成人才。」黃芳芷表示,相較於看重實質報酬的求職者,追求自我實現與工作意義者會留得更久,這也是新代流動率低的原因之一。根據 104人力銀行 2022 年《人資 F.B.I.報告》,電子業、製造業平均自願離職率超過 15%,新代則在 10% 以下。

走進校園、與同業聯手出擊,翻轉製造業「黑手」形象

過去台灣中小企業喜歡默默耕耘,但黃芳芷認為,隨著少子化、人才朝科技業聚攏,製造業必須主動出擊。新代從 15 年前就陸續贊助 5 所大學的機械、電機相關科系製作專題,提前在校園布局,增加企業知名度。

2022 年起,他們跟伺服器機箱廠勤誠合作辦理「智慧機器人產學研習營」,由新代出師資與機械手臂,勤誠提供場域,利用暑期課程指導學員操作機械手臂,再到勤誠工廠生產線解決問題。

成果發表採小組競賽機制,最快完成、準確度又高者可獲得 10 萬元獎金。後來勤誠也將同學的程式碼稍做修改、用在產線上,「對學生來說,能夠把所學用在解決實際製程問題,而不是為競賽而競賽,這種成就感是更大的。」

黃芳芷提到,舉辦營隊能翻轉製造業就是「黑手」的印象,也能拓展同學日後的職涯路徑,去年開始與同業合作,把營隊規模辦得更大、題目出得更貼近現場,「走出企業,跟外部合作,對攬才絕對是加分的。」

Profile

蔡尤鏗、黃芳芷
新代科技在 1995 年成立,以製造工具機控制器為主,2018 年新代旗下成立台灣聯達智能,生產機械手臂、工業機器人、以及智慧製造之雲端產品,2021 年 2 家企業合計營收近百億。黃芳芷為新代科技行政總監、聯達智能董事長;蔡尤鏗為新代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4

曾因人手不足推掉訂單!晶華如何在一年內將缺工率從 20% 降至 5%?

採訪 · 撰文 吳俊毅
2023-10-2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2 年底,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曾表示,飯店業即使迎來解封商機,卻因為缺工只能推掉大筆訂單。事隔一年,晶華缺工率已經從 20% 縮減至 5%,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人資長李靖文分析,缺工分為環境跟企業因素。環境因素主要是疫情、少子化、人口老化等;企業因素則是雇主在薪資、福利、培訓及文化方面都吸引不到人才。前者難以短時間內克服,針對後者,李靖文認為要透過多元方式增加留任的意願,「傳統招聘已經過時,飯店業應該換個腦袋。」

延伸閱讀:鼎泰豐人手不足「10 間包廂只開 6 間」!為何難找到年輕人?服務業缺工解密

針對Z世代的特性,給予轉換工作地點與職位的彈性

晶華每年都會有大專院校學生來飯店實習,半年或 1 年實習結束後,會邀請表現好的實習生入職,但通常願意留下來的實習生比例不到 10%。

為了提高社會新鮮人的留任意願,晶華 2023 年 7 月底推出一項稱為「iGPS 職場導航地圖」的計畫。新進同仁通過試用期後,可以在 24 個月內,選擇集團旗下包括晶華、晶英、晶泉丰旅及捷絲旅等不同飯店品牌的任 3 個據點或職位來工作。從星級的晶華酒店到平價的捷絲旅、第一線櫃台人員到隱身幕後的廚房內場人員,藉由彈性輪調,新進人員可獲得更豐富的職涯體驗。實施這項計畫後,實習生留任率從 10% 提升至 20%。

李靖文_晶華酒店人資長_2023-09-12_侯俊偉攝影_ (1).jpg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人資長李靖文。
侯俊偉攝影

李靖文表示推動這項計畫,是觀察到 Z 世代(1990 年代中後期至 2010 年代初出生的人)的價值觀已經和上個世代不同,「他們更有想像力,更願意探討人生真正要什麼。」與其在同一個職位穩定做,這些年輕人寧願透過「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嘗試不同人生。「我就有兩個年輕幹部好不容易撐過疫情,但解封後就選擇離職打工度假。」李靖文想說其實晶華也有各種職位與酒店品牌,與其讓人才外流,倒不如提供內部流通的選擇。

「iGPS職場導航地圖」也讓集團內部職缺更透明,幫助資深員工找到轉職方向,李靖文舉例,旗下有位任職 8 年、表現良好的員工提出離職,一問之下才知道該員工是因為觀察到主管正值壯年、表現也很好,看不到自己升官的可能性,所以打算辭職、向外打拼。該員工後來透過這項計畫媒合到集團內其他符合需求的工作場域,現今在某間捷絲旅擔任管理人員。

發獎金鼓勵員工支援其他部門,擴大職能廣度

除了工作場域與職位選擇變廣外,在疫情肆虐期間,晶華也透過彈性調度人力與發放獎金,來鼓勵員工開發多元職能。李靖文以擔任櫃台人員的小華(化名)為例,原本小華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地接待客人,雖然熟練但略嫌枯燥。現在櫃台人力充裕時,小華也可以選擇支援房務、宴會等不同部門的工作。而小華只要在工作時間內支援1小時,就會額外發放 150 元獎金,假如每月支援 20 天,小華將額外收到 3000 元。

李靖文認為,員工除了職能與薪水變多外,也能讓顧客體驗變好,例如小華協助顧客辦理入住時發現隔天是對方生日,明天支援早餐部門時送上的一句生日祝福,可以為顧客帶來驚喜。

延伸閱讀:日本飯店業掀外資投資潮、比例創 9 年來新高!台灣業者的機會在哪?
晶華_柏麗廳員工悉心引導客人入座.JPG
晶華鼓勵員工支援其他部門,例如早上擔任櫃台人員,中午則到餐廳支援接待。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提供

加強內部培育力道,邀請英國管家、日本女將當講師

晶華端出的第三道菜是加強人才培育,李靖文表示集團向來重視員工培訓,近期更優化內部使用的「晶華大學」App,這個 App 平時除了用來布達集團內部資訊、預約跨部門會議、表揚優良員工外,還提供教育訓練及線上學習資源,讓員工可以透過單一 App 就完成學習新知、溝通等各項需求。

李靖文_晶華酒店人資長_2023-09-12_侯俊偉攝影_ (3).jpg
晶華內部使用的「晶華大學」App 提供教育訓練及線上學習資源。
侯俊偉攝影

平時更會挑選櫃台、房務、餐飲等各單位的菁英到不同部門進行長達半年的輪調學習,讓他們對於晶華有更全面的認識,結業後加入「管家組織」,管家們平時隱身在各自部門,並經常在內部培訓課擔任種子講師或在貴賓入住時負責接待。

晶華近期更邀請海外頂尖講師來為員工授課,例如邀請國際管家訓練學院(IGBH,The International Guild of Butlers & Housemanagers)管理人暨首席管家訓練講師韋恩.費斯瑞斯(Wayne Fitzharris),進行為期一周的課程。另外,也邀請日本頂級服務的代表UKAI集團資深專業女將來台分享服務心法,融合東西方的優點,提升晶華的服務體驗。

晶華_英國管家與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旗下各酒店精挑細選的管家人才與主管合照.jpg
英國管家與晶華旗下各酒店的管家人才與主管。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提供
晶華_島內散步為晶華員工講解授課.JPG
晶華重視人才培育,不定期邀請各領域專家開課,圖為島內散步為晶華員工授課。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提供

李靖文表示,藉由以上作法,晶華的缺工率已經從 20% 降到 5%,回到過去水準,甚至接到 200、300 桌的尾牙訂單時,都不用擔心人手不足而往外推。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5

「沒想過台積電會來挖人」缺工缺到跨產業搶人,麥當勞如何留住人才?

採訪.撰文 王毓茹
2023-09-2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前我沒想過台積電會來挖我的人,但現在真的發生了。」麥當勞人力資源部協理陳志豪分享近期一名襄理被大廠挖角,坦言疫後解封加劇缺工狀況,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周邊,已出現跨行業搶人現象。

事實上,餐飲業長期處在缺工海嘯第一排。根據 2023 年 104 發布的《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第一季餐飲業單月徵才人數達 17.1 萬,占民生消費業將近一半,第一線服務人員更是需才孔亟。

各大產業都在搶人,在台灣有超過 400 間餐廳、雇用 2 萬 2000 名員工的麥當勞也不例外。早在 8 年前就預見缺工可能發生,超前部署擬定「多元人力策略」,改變職務設計,擴大招募中高齡員工。

圖說1 麥當勞人力資源部協理陳志豪_侯俊偉攝影.jpg
麥當勞人力資源部協理陳志豪。
侯俊偉攝影
延伸閱讀:104 調查:餐飲招募新趨勢是「增正職、減兼職」!麥當勞如何解決缺工問題?

改變人力策略:增設「正職服務員」,找來高年級實習生

陳志豪表示,麥當勞全年 365 天都在招人,因此特別關注勞動力市場變化。2015 年,他注意到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人口推估報告,顯示 2018 年台灣將邁入高齡社會,2021~2025 年人口成長將由正轉負。因此,2016 年麥當勞便擬定多元人力策略因應勞動市場變化。

由於餐廳員工大多是學生打工,彼時採彈性工時,聘用很多人,每個人工作時間不長,以配合上下課時間。「但我們預見人口下降,學生會變少,所以開始重視中高齡族群。」陳志豪表示,擴大招募族群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調整制度。

為打破麥當勞只有學生打工的既定印象,並吸引中高齡族群,他們舉辦職場體驗活動、參與就業博覽會,並在人力銀行主動出擊。陳志豪指出,要成功招到人力,就要觀察最核心的需求,「中高齡重視穩定,我在招募時就承諾不會加班,而且正職服務員第一年就有 17 天休假,可以去安排你的生活。」

制度上也要跟進調整,原先麥當勞職務設計只有計時人員和正職管理幹部,2021 年開始改變餐飲一線服務人員大多領時薪的慣例,招募「正職服務員」。薪資福利都是正職待遇,並將起薪從 2 萬 7000 元調到 3 萬元,預計今年會再調漲。

正職服務員一周上 5 天班,每天 8 小時,目標是用 1 個正職取代大量兼職。陳志豪說:「目前兼職約 2 萬人,沒有明顯減少。正職服務員有近 600 人,我們的目標是增聘到 2000 人。」

圖說2 為營造友善中高齡職場環境,減輕薯餅架重量,使員工操作更省力。侯俊偉攝影_ (2).jpg
麥當勞為營造友善中高齡職場環境,減輕薯餅架重量,使員工操作更省力。
侯俊偉攝影
延伸閱讀:面對餐飲業缺工、高離職率,貳樓如何做到新人留任率 9 成?

營造友善職場:減輕器具重量、安排充電時間

多元人力策略在近年推動下,如今台灣麥當勞中高齡員工人數顯著提升,占總員工 17%,留任率超過 8 成。根據麥當勞統計,近 5 年公司 40~60 歲的員工增加了 1200 人。至 2022 年底,中高齡員工人數已達 3883 人。

人找進來,能不能留住更是關鍵。中年加入麥當勞的陳淑蕙表示,「這個年紀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最重視職場安全和氛圍。」為了讓新員工更快適應工作環境,制定「肩並肩計畫」,指派夥伴陪伴教學,隨時關注學習進度,並規畫兩個月員工訓練課程。

對中高齡來說,體力是一大挑戰。擔任正職服務員超過 3 年的高千惠提到,以前從事房地產是坐著上班,到麥當勞上班要站滿 8 小時,一開始很難習慣。因此,公司安排充電時間,初期靜態學習,讓員工可以坐著看教材,培養體力後再進到工作現場。

圖說3麥當勞有許多英文縮寫代號,餐廳特地製作翻譯對照表,讓員工更好理解。侯俊偉攝影_ (5).jpg
麥當勞有許多英文縮寫代號,餐廳特地製作翻譯對照表,讓員工更好理解。
侯俊偉攝影

陳志豪強調,由於中高齡在麥當勞的比例愈來愈高,調整職場環境也更重要。「我們把收銀機和標示的字體放大,也減輕手持料理器具的重量。」以薯餅架為例,從原來的 16 格變成 8 格,雖然減少一次炸的薯餅數量,但重量也少了 0.5 公斤,讓工作較省力。

此外,麥當勞提供多元申訴管道,透過 App 讓員工隨時反映意見,陳志豪認為,未來缺工成為常態,人力策略的觀念也需要改變。除了加薪、擴大招募,如今員工更重視福利措施,「公司的福利和照顧讓員工有感,就願意留下來,這不一定跟錢有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