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1

2025的關鍵技能:批判性思考!批判思維和一般思維,哪裡不一樣?

整理‧撰文 張玉琦
2021-04-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未來5年,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2020 年發布了〈工作的未來 2020 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列出未來 5 年最重要的 15 種技能:第一名是分析和創新、其次是主動學習和學習策略,第三是複雜問題解決、第四名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和分析。

受訪公司中,超過 6 成認為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提升,為所有技能中最高。而且,從前幾名的技能來看,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和學習策略,都與批判性思維相關。批判性思維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學「系統思考」?3個步驟讓你「見樹更見林」,不讓問題反覆發生

什麼是批判性思考?敢質疑現狀的合理性

根據《批判性思考》的定義, 批判性思考是質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則說, 批判性思考是運用系統性的方法,評估所見所聞 。這種做法需要一套技巧和態度,包括察覺一組互有關聯的批判性問題,能以適當的方式詢問和回答批判性問題,也渴望積極運用批判性問題。

自發性思考vs.批判性思考
經理人

比方說,面對公司既定的流程,你觀察出各環節之間的關聯,並且問「這樣是最好的工作方式嗎?」你積極找尋更好的方法,並且用你分析的答案,說服其他部門採用新的做事方式,那麼你就已經使用了批判性思考。

在職場上,我們雖然不太會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批判性思考,但是《思辨的檢查》認為,運用思辨(書中將 critical thinking 譯為思辨)可以清楚了解問題或情況,快速準確地總結問題和做出良好決策,找出更多種解釋和辦法,識別更多機會,避免犯錯。

一言以蔽之(雖然批判性思考不希望我們太簡化),批判性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提供深入思考的架構,讓我們「更會思考」,而思考正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所以,批判性思維也相當於觀察力、分析力、說服力和自省能力等職場素養的培養皿。

然而,批判性思考並非大腦預設的思考模式。我們的大腦雖然能夠理性使用,卻也內建了許多思考捷徑,這些捷徑幫助我們節省大腦資源,快速下判斷。《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解釋,人的大腦經過演化,為了生存,想找到快速決策模式,大腦因而演化成不會依據理性推斷,傾向將判斷合理化,造成我們受到偏見與錯覺玩弄。

「你以為你在思考」的背後,眾多力量正在替你決定

《思辨的檢查》中提到,我們大部分時候處在「自動導航模式」,像是開車到了公司卻不記得自己怎麼開的,依照外界餵養的資訊做出反射行為。《知識的假象》則認為,由於人們所知有限,容易被信任的人、和你持相同意見的人餵養訊息,這些同溫層當中的意見會彼此強化,就算接觸到不同的意見,還會覺得好像背叛原本所屬的群體,限制了我們對客觀資訊的理解。

換句話說,「權威」來源、媒體懶人包、演算法和 AI 都在影響你、替你決定。因此,《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主張,我們需要改變思考方式,解放既有的模式,盡量不受偏見與錯覺影響。

所幸,批判性思考就是擺脫自發思考的解藥,它不僅可以學習,還可以時常練習。《思考外包的陷阱》建議,首先要有意識地管理注意力,留心決策受到誰影響,科技或是專家可能用什麼方式影響你的注意力?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行為和決策,使你離目標愈近還是愈遠?你能不能從零開始看待事情,而不是仰賴傳統或是現有的最佳模式?想想那些觀點不同的人,會怎麼看待你的決定。

我們在《經理人月刊》197期介紹批判性思考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技巧,包括釐清論點、檢視論證、評估證據、克服自己的偏見等,如果看完之後,你能從中提出問題,質疑你所學到的東西,就踏出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了。

繼續閱讀 思考術 圖解
相關文章

批判性思考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2

像海綿吸收知識,無法讓你變聰明!4 個心態問對問題,在資訊裡「淘金」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1-04-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面對爭議性的議題時,你會採取什麼態度?是認為每個立場都有它的道理,還是覺得自己的立場才對,其他人說的都無關緊要?又或者是,你有自己的一套論點,但還是樂意考慮其他對立觀點?

這 3 種態度,分別代表 3 種思維模式。對所有立場抱持開放態度,認為沒有一個究極的真理,是「相對主義」(relativism),它有可能會讓你在不同立場間搖擺不定;拒絕接受不同觀點的人則是「獨斷論」(dogmatism);而願意傾聽其他意見的即是「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

相信透過討論,可以逐漸趨近真理

《批判思考導論》指出,相對主義是從 A 立場跳到 B 立場,無法讓新的資訊產生任何結果。獨斷論則是將所有東西拒於門外;進步主義則相信可以透過討論,讓我們在議題上逐漸趨近真理。抱持進步主義的人,心態與經常運用批判性思考的人相近,他們會對任何議題保持好奇態度,想知道為什麼別人會這樣想,討論是否有更多可能性。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表示,批判思考者追求的是更好的結論、信念與決策,所以他們會抱持以下心態:

1.自主性

如果我們只和相同價值觀的人為伍,我們的觀點很可能會被窄化,不去思考更好的決策方案。批判思考者會要求自己離開同溫層,傾聽不同價值觀的人怎麼說、尋求不同意見。

2.好奇心

相信其他人擁有讓你進步的力量,想成為批判思考者,你必須想要深入探究自己的所見所聞。透過別人的回答,往往能讓你更了解狀況,甚至得到更深入的見解。

3.謙虛

即使是最聰明的人都會犯錯。接受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能做的事有限後,就比較能體會和別人相處,可以填補自己的「無知」。

4.願意接受更好的推理

雖然聆聽其他聲音很重要,但並不是所有結論或意見都值得我們吸收。透過批判性提問,能協助你過濾和挑選資訊,當你找到強而有力的推理時,應該緊緊遵行,直到有更好的推理出現。但也不要盲目抓著信念不放,要不時自問:「我有沒有犯錯?」

延伸閱讀:大腦使用手冊:這世界批判太多,「批判性思考」卻太少

透過提問「淘金」,對資訊絕不照單全收

不想對他人的建議照單全收,接收資訊時,必須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跟作者對話。這種方式稱之為「淘金思考法」(參見圖表),因為 你必須經常提問,並思索你得到的答案,才能分辨內容是黃金,還是沙粒。

你是海綿思考者,還是具有批判思維的淘金思考者?
經理人

採用淘金法閱讀的人,會質疑作者的見解,邊讀邊寫下覺得不合邏輯的地方,不斷和眼前的資料互動。他的目的是以批判性的態度評估資料,再根據評估結果做出自己的結論。如果答案能令他信服,他也會欣然同意對方的見解。

然而,在對話中,許多人不喜歡自己的想法受到質疑,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將提問看成是找麻煩和不友善的行為。基於此,你可以改善談話技巧,讓對話更加順利:

1.把問法改為「你說的是_____嗎?請問我聽到的是否正確?」
2.請教對方有無任何資料或證據,可能促使他改變心意。
3.請教對方為什麼認為你提出的證據不夠有力。
4.討論的語調一旦升溫,立刻提醒自己是來學習的,不是來打仗。
5.確定你的表情和身體語言都很謙遜,而不是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高姿態。

如果與我們互動的人也擁有批判思考者的價值觀,就會認為彼此是合作夥伴;擁有批判性思考觀念的人,會知道問問題並不是要找碴,純粹是為了替雙方共享的議題找出更好的答案。

繼續閱讀 思考術 圖解
相關文章

批判性思考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3

請你給意見,腦袋卻一片空白?思辨 3 方法,提出讓老闆刮目相看的意見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1-04-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主管希望大家多給行銷部一些規畫意見,但在企畫同仁報告初步構想後,會議室鴉雀無聲。你望著自己滿滿的筆記,不知如何給意見,跳不出報告者原本的框架。

鏡頭拉到小組討論桌前,大家正針對下季是否開播「實境節目」做討論,小華率先發表看法:「很多網紅就能拍出不錯的實境影片,觀眾才不想看電視台的實境節目。不過,上周 C 電視台的實境節目完結篇,好像有不錯的點閱率。」此時,阿仁繼續話題解釋 C 台節目成功的原因,會議快結束前才發現沒有就「是否開新的節目」討論,因此難以下決定,只好再約下次會議。

如果你學會應用批判性思考,上述兩種情境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你可能會拆解行銷部的策略,從營收、成本與客戶需求等多元角度,給出建議及提出疑問;在小組會議上,你會立即發現小華論點偏離,回頭追問他的立場與理由,將討論拉回主軸。

延伸閱讀:像海綿吸收知識,無法讓你變聰明!4 個心態問對問題,在資訊裡「掏金」

透過「問答法」,理出論證架構

過往我們習慣逐句閱讀,或像流水帳般記錄每句話,而不是刻意從文本中建立利於思辨的架構,所以很難從複雜的文本中,抓到議題辯論的核心。學習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議題、理由和結論,建立「論證架構」。

原則上,議題是根據結論而來,最簡單的方式是將文本中的結論變成問題,通常一篇文章或一段對話中有多個議題,像是會議上可能既討論產品包裝改版,又提到通路鋪貨效率,建議每個議題都要有獨立的論證架構,避免同個論證架構裡議題太繁雜,討論難以對焦。

結論則是作者對議題所採取的立場,理由是支持結論的要素。舉例來說,彼得說:「我應該要幫我的車換新輪胎,不然這些磨損的輪胎會在高速公路爆胎。」議題:彼得是否要幫車子換新輪胎?結論:是,他要幫車子換新輪胎。理由:一是輪胎磨損;二是他怕磨損輪胎會在高速公路爆胎。

透過問答法與提示詞,理出結構分明的論證架構。讀完文章後,自問:「文章討論的主題為何?作者的意見是什麼?」來掌握議題與結論,並以「為什麼講者的想法是這樣?」來確認理由。結論常隨著「這麼一來、意指、所以、我想說的是、顯示、證明、指出、真相是」等提示字出現,理由則跟著「由於、因為、由⋯⋯支持、研究報告顯示、理由是、因為證據是」等提示字呈現。若用房子類比論證的結構,良好的梁柱(理由)能讓房子(論證)穩固(參見下圖)。

找出議題、結論、理由, 建立論證結構
經理人

大篇幅的文章常以「多個小理由支持小結論,多個小結論再支持主結論」的層層堆疊,來鋪排作者的核心觀點。此時,可以嘗試將理由做適當分組。一段論述中,理由有兩種類型,一是「聯合理由」,代表各項理由彼此相關,具有互相加強的效果;二是「獨立理由」為許多理由支持同一個結論,每個理由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彼此之間沒有相關。

以「是否鼓勵年長者留在職場」為議題,聯合理由會環繞單一主軸,例如以「公司有用人需求」為主,指出年長者具有豐富經驗,且年輕勞動力不足需要仰賴年長者,因此應鼓勵年長者留在職場。獨立理由則是理由間沒有關聯,論述會以公司有用人需求、持續工作有成就感、子女不用負擔太多父母的生活費等多元的理由,來支持年長者應留在職場。

在盤整他人或自己的論證時,藉由區分聯合與獨立理由,幫助我們分類理由的類型,並用一句話為每組理由做摘要,來作為「暫時性結論」,助於釐清論證架構,讓批判性思辨更有層次與邏輯。

延伸閱讀:2025的關鍵技能:批判性思考!批判思維和一般思維,哪裡不一樣?

同時發生的事件,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知道如何爬梳作者討論的議題、結論和理由,你已經具備批判性閱讀的基礎。當你試著運用批判性思維時,你可能會發現,不是所有論述都有良好的結構。

一個原因可能是,作者本身的立場不明確,「像蘋果對牙齒很好,但蘋果有果酸,所以可能傷害牙齒」「實境節目的收視率很高,不過廣告的營收好像不高」這類論述都存在論點矛盾,讓人抓不到講者到底持贊同還是反對意見。

遇到這種情況,建議暫停討論,以確認結論為優先,比較容易與講者在同個基礎下討論。若實在難以從文本中抓到作者的立場,有時查閱作者背景、談話紀錄,以及所屬組織等,對推敲作者的議題傾向也很有幫助。

另一個論述不穩固的可能原因是,理由無法完全支持結論。《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指出,人們傾向將相關事件,講成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特性X(品牌知名度高)和特性Y(營收表現優異)有關,因此是X造成Y,但實際上X、Y放在一起時,至少有 5 種可能的解釋:

解釋1:X是Y的成因。(營收表現優異是因為品牌知名度高。)
解釋2:Y是X的成因。(品牌知名度高是因為營收表現優異。)
解釋3:由於有第三個原因Z,所以X和Y互有因果。(品牌知名度高,造成消費者信賴而提升買氣,因此營收表現優異。)
解釋4:X和Y互相影響。(也許品牌知名度高者,營收表現優異。)
解釋5:X只是其中一個Y的成因。(營收表現優異是因為品牌知名度、包裝更新快、口味新穎。)
藉由上述例子,可以發現理由與結論之間會有不同的可能,試著找出支持結論的不同成因,並衡量他們的可信度,幫助我們更全面與多元的理解議題。

透過反駁原論證,讓真理愈辯愈明

除了確認原論證的論點和理由,評估論證是否合理,另一個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方式是,建立「替代論證」,也就是反駁現有的論證,建立新論證。《批判性思考》指出建立替代論證的兩種入門法,一是反對原本結論,提出新理由支持相反的結論;二是反對原本結論及理由。

原論證:因為新款 iPhone 能支援 5G,消費者更願意為它買單。

反駁方法1: 消費者不會買新款 iPhone,因為新款的多數功能與舊款差異不大。(反對結論,提出另一個理由。)
反駁方法2:消費者不會買新款 iPhone,因為支援5G的他牌手機很多,相較之下 iPhone 太貴了。(反對結論,也反對原本的理由。)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提醒,在進行批判性思考時,提出個人的主張與理由固然重要,但盡量避免「反向推理」,亦即已經想好結論,再尋找理由解釋。最理想的狀況是讓理由作為形塑和優化結論的工具,因此結論可能會根據證據好壞與理由紮實程度做調整。

在商業決策中,過度相信單一歸因會讓我們忽視重要的影響因素,導致決策評估不夠全面。批判性思考不僅提醒我們質疑眼前所相信的事,盡可能推敲各種可能性,更讓我們在討論中接近真理。

練習:設想反方觀點,幫助自己思辨得更透徹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批判性思考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4

別讓報表騙了你!數據分析的基本功:弄懂每個數字從何而來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1-04-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身為主管,經常會收到來自各部門的報表,像是服務滿意度調查、客戶拜訪次數、業績達成率,各部門也會依據市場調查結果、銷售量,提出下季的產品開發建議。在閱讀報表時,你可曾想過這些資料從何而來?它們是擬定策略、衡量績效的可靠證據嗎?

就像公司在雙 11 活動創下營業佳績,卻忽略風光數字背後,退貨與訂單取消的金額。事實上,根據媒體資料,阿里巴巴雙 11 活動的退貨率曾高達 30%,對電商來說是不小的負擔。藉由客戶拜訪頻率選出超級業務員,但實際上他需要 10 次拜訪才能簽約,另一位 3 次拜訪就成功了,輔以其他說明後,超級業務員可能要換人。

➜ 數據有了,但怎麼分析才有效?「數據思維養成課|從 0 到 1 練成邏輯表達力」教你化數據為洞察,做出精準決策 ►立即掌握

在經營管理上,我們常說要重視數字,但必須運用批判性思考,釐清資料的來源、可信度、有效性,才不會掉入陷阱,做出錯誤決策。

證據指的是,根據某一個值得探討的意見,有系統地蒐集相關事實。例如:數位內容部今年表現卓越、小明是年度銷售員,就需要證據來佐證與說服。判別證據是否可靠的第一步,就是評估證據提供者是否可信。

延伸閱讀:這樣用Excel才專業!老闆和客戶看報表,最在乎的3件事

從其他來源交叉比對證據,判斷數據是否可靠

證據分為原始資料與二手資料。客戶訪談紀錄、實驗數據與監視器影像屬於原始資料,因為這些資料比較難偽造,人們也傾向信任它的真實性。為了確認原始資料是否有缺漏或隱瞞的事實,像是監視器未拍到的死角等,可採交叉比對法,透過訪談紀錄搭配錄音檔,或請第三方重複模擬實驗過程,檢視數據是否在誤差範圍內。

在二手資料的檢視上,《批判性思考》提到,公認專家撰寫或推薦、權威單位的研究報告,及具有嚴謹審稿機制的期刊等,是比較可信的來源。引用二手資料時,也要確認作者或贊助者與報告結果沒有利害關係。若客戶滿意度調查是業務部自行製作的,或是反核能的調查報告是由太陽能板公司贊助執行,就必須對調查的獨立性打上問號,建議了解證據取得的過程,再思考是否採納。

此外,原則上愈近期的研究與資料,愈具有參考價值,但若是經典理論、歷史紀錄或領域知識等不太容易隨時間更動的內容,未必要參考時效性。

從樣本代表性、資料取得過程,評估證據有效性

評估證據來源是否可靠後,還必須確認證據的效力,如果證據的取得方式與推論過程有瑕疵,就不該作為支持論點的依據。常見例子包括:被告受到強迫而撰寫的自白,在法律上無法作為強力證據;五星評論餐廳若是透過贈送餐點邀請顧客評分,就不能當作佐證美食或服務水準的根據。

在引用問卷的調查結果時,《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提醒應檢查它的樣本代表性: 「研究抽樣的事件或人有多少?樣本廣度多大?樣本隨機性如何?」

樣本數大小取決誤差值和母體數,常見的民意調查會以「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 ±3.0%」來計算抽樣的樣本數。引用調查類型的數據時,可檢視它是否提供樣本計算過程,確認它的樣本數是否足夠。

樣本廣度代表抽樣的多樣性,當我們要調查全國顧客對保養品的滿意度,僅抽樣台北門市的客戶就缺乏廣度。

樣本隨機性表示每個樣本被抽到的機率應盡量相同,若以自願受訪的民眾、網購客戶來作為化妝品改版意見的參考,隨機性就不足。抽樣過程會影響研究的結果,當樣本特質出現偏差,調查結果就有以偏概全的風險。

除了從樣本取得方式確認證據的品質,還需留意調查過程是否得宜。舉例來說,看到「有 70% 勞工認為勞基法無法縮短工時」的說法時,可檢視原本的訪談問題,若是透過誘導問答,像是「多數公司根本不害怕勞動檢查,你認為勞基法能縮減工時嗎?」,有效性就有待商榷。

調查的情境也會影響答案結果,如果該調查是主管發布,並要求員工具名填答,員工可能擔憂填答會引來關切,就會傾向迎合上頭的意見,而非真實心聲。另外,冗長的調查與問卷也會讓受訪者不耐,降低答題品質。建議先了解證據的取得方式與調查程序,再考慮該證據是否適合支持立論。

留意遺漏值、參照框架,解讀數字才有意義

「去年聯名商品的平均營收達 300 萬,今年公司要持續推出新聯名商品。」引用數據增加說服力,是常見的報告方式,然而數字本身也有局限,必須留心它能不能支撐作者的論點,有沒有被過度解釋。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指出,常見的平均數(即算術平均數:一組數據之和/這組數據個數)計算會涵蓋極端值,以此作為判斷依據未必反映真實。以聯名商品平均年營收達 300 萬來看,假使 A 商品的營收就 200 萬元,其餘商品的營收不到 100 萬元,代表只有某項產品表現優異,恐怕無法支持「繼續推新聯名商品」的論述。

由於平均數不能代表全體狀況,建議看到平均數時,可回頭確認原始資料的「全距」(一組資料中,資料的最大數值−資料的最小數值),了解數值的分布狀況,全距越大代表資料變異狀況愈高,平均數的代表性愈低。例如 A、B 兩公司的職員平均年齡都是 35 歲,但 A 的年齡全距是 40、B 是 5。從全距來推測,A 公司可能有資深的工作者帶領團隊;B 公司的職員年齡相近,較沒有跨代溝通的情形。

檢視數據資料時,也要注意遺漏的數值。舉例來說,某企業某一季營收 300 萬好不好,就需要對照的數字,比如前一季、去年同期或是跟市場相比。有時百分比看似很高,但換成絕對數字其實還好,像是某知名商圈的牛肉麵店倒閉 75%,聽起來很多,但從絕對數字來看,由 7 家變成 4 家,似乎又沒那麼嚴重。透過絕對數字與百分比的多種比較框架,讓判斷更有根據。

數據過度類推也是引用資料常犯的錯。「研究報告指出,明年行動裝置的複合成長率達70%,顯見智慧手機的銷售動能強勁」就有過度類推的問題,因為該資料僅支持行動裝置的成長,而行動電子裝置包括平板、智慧手錶、藍牙耳機等裝置,非單指智慧手機,因此無法支持智慧手機銷售表現傑出的預測。

除了透過證據來源、證據推論過程、檢視數據漏洞來判斷證據的優劣,還能從研究調查的誠信度來看。若研究附上訪談逐字稿、未統計過的數據等原始資料,詳盡說明統計數字的生成過程,加註完整的參考來源,並主動揭示數據資料的解釋限制,甚至評析同類研究的結果,那麼該研究就會是比較可信的證據。選擇具備批判性思考的研究作為證據,不僅讓自己的論點更扎實,對批判性思考的實踐也會有幫助。

繼續閱讀 數據分析
相關文章

批判性思考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5

工作 10 年,少了這項技能也沒用!麥肯錫高管心中,最重要的專業能力是?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1-04-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批判性思考,我們把它稱之為 Problem Solving(問題解決能力),是我們最在意的核心能力」,麥肯錫顧問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譚宏說,「要是沒有這個核心,上面搭載再多行業知識,還是很難訓練成我們需要的人。」

「問題解決能力」,指的是有沒有辦法以邏輯拆解問題、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在麥肯錫常聽到,「我有個想法,我們來 PS(Problem Solving 簡稱)一下」,譚宏指出,每個問題與解決方案,須經由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反覆驗證,才能確保完整性與合理性。

延伸閱讀:完全圖解!1分鐘搞懂麥肯錫思考架構

麥肯錫眼中的批判性思考

1. 質疑既有假設,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批判性思考第一步,是質疑既有假設、樹立正確的問題。譚宏表示,企業很常說,「我已經知道問題在哪裡了」,但是透過數據與訪談,結果常「出人意表」。

➜ 數據決策不該靠 trial & error!「數據思維養成課|從 0 到 1 練成邏輯表達力」讓你一次學會數據驅動決策的完整思維 ►馬上學習

舉例來說,客戶會說某產品是公司主要獲利來源,這個論述可能是對的,但是比較該產品與市場成長的速度,就可能發現產品成長落後於市場;只是跟公司內部比起來,該產品成長相對快而已。如果問題界定不清楚,等同箭靶畫錯地方,一定到不了終點。

「人固定會存在某些偏見」,譚宏表示,譬如產品部主管,可能就只會看到產品問題,或是完全相反,專看別部門的問題。因此,麥肯錫會以數字、事實為基礎,盡可能呈現全貌,「而不是客戶說什麼,我們就照做」。

2. 運用邏輯,推想假設和解方

第二步是以邏輯推想問題假設與解決方法,是否具一致性。舉例來說,分析企業獲利降低,在提高收入、降低成本的討論下,要能看到產業變化、併購需求、客層分析、產品分布等層面。在分析中,希望看到框架的完整和邏輯性,如果邏輯夠強,可以很快彙整框架,如果邏輯不強,溝通起來就會很辛苦。

推導過程中可能衍生無限議題,但商業世界時間資源都有限,必須以 80 / 20 法則判斷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放掉次要問題。

3. 站在多方角色思考,避免分析套路

第三步是思考多元化。譚宏表示, 人都有局限,因此,每個人在麥肯錫都有「異議的義務」(obligation to dissent),有不同意見,就必須表達, 藉由討論,納入更多觀點。

譚宏指出, 有時候愈成功的企業,愈容易沿襲過往的思考或做事方式, 預期未來也會如此成長。譚宏坦言,所以麥肯錫自己為了避免陷入分析的「套路」,每次專案成員都依照所需能力挑選,不是既成的團隊一再合作,讓不同成員帶入不一樣的觀點。而且,每個人都在學習新東西,同事或國外專家會提出在他的市場裏面,他們的客戶或團隊會怎麼思考,可以想像在跨國激盪下,很多好的想法會跑出來,也避免因循既定方案。麥肯錫也很在意人才持續學習跟優化的能力,不然就算你在行業累積 10 年、15 年的經驗,兩三年後也會過時,無法帶給客戶更好的價值。

延伸閱讀:一張 A4,換上麥肯錫的腦袋!頂尖顧問這樣做筆記,鍛鍊超強問題解決力

譚宏建議,要培養批判性思考,提出想法時,可以想像各方關鍵角色會怎麼想?假設公司要轉型,除了老闆的立場,也可以預想各部門主管、員工的想法;第二點,問自己「我是基於怎麼樣的假設,得出這樣的想法?」「這項假設可以被拿掉嗎?」,打破既有的框架,尋找更多可能性。

第三點,建立關聯與比較,看到問題與解決方案時,思考效益大與小、需要資源多與寡、效率快與慢,檢查哪一項有相對優勢;第四點,提煉,練習在 60 秒內把事情說清楚,重新萃取你的想法;最後一步,跳脫目前聚焦的事情,問自己「現在解決的是對的問題嗎?」,透過反思,重新確認解決方案的正確性、完整性跟相關性。

相關文章

批判性思考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6

如何拓展思考問題的寬度?法律白話文站長:逼自己挑戰「現狀」

採訪‧撰文 周頌宜
2021-04-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今訊息、假新聞、謠言滿天飛,太多資訊以致許多人放棄思考。就像詐騙集團常常假扮權威的角色,如銀行、醫院等,抓緊一般人相信專家的傾向,讓他人落入陷阱。

因為「思考真的很累人,」Podcast《法客電台》主持人楊貴智坦言,「我們太習慣接受現狀。」

舉例來說,以前公共廁所分男廁、女廁,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問題。但考慮到這樣的二分法,會不會影響到「某一群人」,才會誕生現在的性別友善廁所,照顧到多元性別的人。少了批判思考,我們就會接受原本的選項是最好的,限制其他可能性。

延伸閱讀:大腦使用手冊:這世界批判太多,「批判性思考」卻太少

思考「還有誰會受到影響」,就能擴展問題的寬度

上面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問自己:「這件事會影響到的人還有哪些?」就能擴展思考的寬度。我們的思考太單一,常常來自只想到其中一個面向。楊貴智舉例,假設問「是否該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多數人都會同意。再往下一層思考,「這件事除了牽涉保育類動物、動保團體,會不會影響到誰的權利?」

2013 年 7 月,布農族人王光祿在山區狩獵,法院以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野生動物保育法》,判刑 3 年 6 個月。王光祿承認持有獵槍及獵殺動物,但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原住民文化的一環,屬憲法保障原住民文化權的範圍,因而聲請釋憲。

因此這個問題可以深化為原住民文化權與野生動物保育相牴觸時的辯論。楊貴智表示,批判思考就是「逼迫」自己,不斷刻意挑戰現狀的過程。

楊貴智與另一位主持人劉珞亦在節目上,針對「王光祿事件」,與來賓輪番辯證「原住民的狩獵文化重要嗎?」「原住民持有槍枝導致治安變差?」「原住民會不會濫捕保育類動物?」,卻沒有給聽眾一個答案;他認為, 批判思考的目的並非找出正確答案,而是相對好的解方。 藉由提問、討論,釐清模糊的觀念,才可能發現更好的結論。

但是,跳脫框架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楊貴智建議, 我們要時刻保持警覺心、好奇心,當看到一個「事實」,形成自己的「認知」後,更重要的是檢驗認知是否正確。

以律師的工作來說,委託人的陳述也會形成一種認知。楊貴智曾遇到委託人到遊樂園玩,被修剪掉落的樹木砸到。當事人表示自己被斷木壓到一分多鐘,休養期必須坐輪椅移動,委託楊貴智向園方求償。開庭時,對造律師拿出監視器影片證明壓到僅 10 秒,且當下受害者仍能行走(為保護當事人,案例經變造)。

楊貴智反省,當時受到當事人的情緒渲染,形成「我的當事人很可憐、很衰」的認知,沒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可能有問題,才發生開庭時的窘境。

透明、公開討論之前,先揭露自己的立場

法律白話文原本抱著科普法律條文的使命,但楊貴智也省思到,「我光是介紹公然侮辱罪的條文,就是在暗示我認同這個法條,不然為什麼要解釋?」以為是「解釋」法律的「中立」文章,其實隱含著認可條文的立場,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

換句話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價值觀),選擇中立只是逃避被批判。」 楊貴智說,

換到職場這個情境也適用,每個人、每項職務都得明白自己關心、在意什麼價值,像是行銷部在意公司形象、業務部關心廣告收入、客服部重視顧客意見等等;當公司、部門提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大家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才有進一步的討論空間。「無論是你妥協,或我被你說服,前提都是大家先把自己的立場講清楚。」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批判性思考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