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逐漸遠離奮鬥文化,日本年輕員工更出現「好孩子症候群」:他們表面積極,實際上避免挑戰,雖然重視成長,但不主動爭取,對公司培訓制度尤為在意。
根據調查發現,高達 60% 的公司在錄取 Z 世代畢業生後數月內,因為不符合預期而選擇解僱部分員工。「裁員 Z 世代」的趨勢引起外界關注。
出差這件事,看似光鮮亮麗,但其實背後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尤其是當部屬第一次要飛出去見世面的時候,要不是太緊張,就是太興奮。
如何在茫茫大海找到對的人才?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有一套哲學。「面試不是我最依賴的方式⋯⋯我會透過背景調查以更好地了解候選人」
Canva和研究公司Sago Group針對全球員工調查,Z世代員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主管更多的讚美,超過年長世代的員工。
資深員工叫不動,老是依賴同事長期「救火」,搞得大家怨聲載道嗎?身為主管的你,如何引導老鳥配合團隊,專家提出 3 點建議:
Z世代正在重塑職場文化!新一代更在乎做自己,在職場上表達也更隨興。專家建議給予自在表達的空間,搭配數位工具,能讓不同世代合作更順暢。
授權給部屬,也不是完全丟了就不管,怎麼丟、什麼時候丟?哪些事該給底下主管去磨練、哪些事則要自己負責?都是有背後邏輯的。
有意識去主管化(Conscious Unbossing)興起,Z世代拒絕擔任管理職,尤其是中階管理職。面對職場趨勢,企業應針對管理職進行改革。
安靜離職現象成為企業挑戰,深究原因,可能是缺乏辦公室閒聊、缺乏心理支持所導致。
報告指出,全球約 20% 的員工正「偷偷」使用 AI 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卻不向同事或主管透露。讓主管知道不好嗎?為何有五分之一的員工要偷偷使用?
綜觀幾千年的君王、宰相互動,其實有點接近現在人類使用 AI,我想當君主發現韓信、諸葛亮、司馬懿、王安石這類超人大腦的時,就像研發出 AI。但是⋯⋯
重返辦公室(RTO)政策引發員工反彈,因其削弱了工作彈性和生活平衡。研究顯示,企業推動 RTO 往往基於生產力提升或控制欲,但實際效益可能有限。
隨著 Z 世代進入職場,反向導師制愈來愈受重視!年輕員工成為導師,向職場前輩分享新科技和價值觀,能幫助年長的工作者更快掌握科技、文化或價值觀變遷。
自從ChatGPT面世後,AI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各行各業的工作模式。在享受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也要謹慎使用,小心誤觸法律與倫理問題。
山田告訴團隊,公司要求3個月內一定要做到5000萬元業績,並向團隊喊話,這麼做都是為了公司能持續成長,沒想到不僅沒人想做,還怨聲四起。
想讓工作時間發揮出最大的工作效益,最關鍵的就是「開會」。就算其他工作做得再有效率,若被迫得連續參加幾個冗長會議,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了。
「抱歉,我忘了」當這樣對話在你的組織中顯得理所當然時,那就糟了。首先,有可能是因為「責任分配不明確」的關係。
蛋黃酥界愛馬仕|陳耀訓蛋黃酥5分鐘完售!一手打造蛋黃酥界愛馬仕,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的領導哲學:當加班變成常態,調整工作流程、縮減工時就是領導者的責任。
舉辦第八屆「2024 未來經理人年會:全員 AI 激發團隊十倍生產」,邀請 9 位專家,幫助領導者帶領團隊搭上 AI 高速列車,掌握數位時代新先機!
40% 的商界領袖認為Z世代畢業生沒有為步入職場做好準備,其中更有高達 94% 主管曾經避免雇用Z世代員工。為何有些主管不願意雇用Z世代?
不少人會抱怨自己的主管不會管理,事實上,這可能是真的。據調查,有 66% 的主管沒有受過培訓、多數員工認為主管要受到更多訓練,而專家提供幾種建議。
隨著疫情結束和企業逐漸恢復辦公室工作,遠端工作機會減少,過度就業現象逐漸退潮。然而。出現5個徵兆,領導者仍要留意員工私下兼職帶來的影響。
職場上每天都要溝通,不少人認為講客套話太虛假,有話直說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有話直說」並不等於「說真話」,兩者差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