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機構顧能近日發佈了 2023 年「全球頂尖供應鏈企業」榜單,選擇出的 25 間擁有最佳供應鏈管理能力的企業。
「領導」是一種能力,不只是一個職銜。一個無法發揮影響力的主管,擁有再好聽的職稱,也無法提升管理效能,甚至會造成團隊的內耗。
淤泥效應指企業內部的繁瑣流程,也容易對員工造成負面工作體驗,使團隊工作士氣下降,企業想解決淤泥效應,該怎麼做?
你是否曾經到餐廳點餐,發現菜單讓人眼花撩亂?或是想要詢問客服,卻多次被轉接?這些過程不僅令人困擾,甚至會影響消費者再度光臨、使用產品的意願。
生成式AI的崛起引起眾多討論,BCG將生成式AI的風險從立即危害至慢性影響分成8類,企業應該在監管制度建立以前先培養風險意識,提出防範機制。
IT 研究及顧問公司顧能先前公布調查,一名普通的辦公室上班族在工作中,至少需用到 11 種應用程式,老闆期望員工嫻熟掌握的技術,到底有哪些?
長期感受到倦怠的員工,在未來半年內的離職率更比他人高出 6 倍!主管如何避免部屬陷入倦怠,避開 5 大地雷;麥肯錫建議在 8 個面向做出努力。
美國梅西百貨在 2020 年解聘 4000 名員工;以替集團節省6.3億美元年支出,不料卻讓營收連 2 年衰退還關閉許多門市,企業裁員後怎麼挽救名譽?
諾基亞面對營收衰退,選擇一次大砍 2300 名員工,卻引來員工的不滿罷工;企業要和人才告別,怎麼才能好好處理?專家這樣說。
身為企業管理者,如果面臨公司營運衰退,或是員工表現不佳,到底什麼時候該走到裁員這一步?事實上裁員可分為 2 類,資遣與解僱。
全球科技業裁員潮加劇,2023 年至今裁員近 20 萬人。但裁員不只是精簡組織以及節省支出,事實上卻也讓6成的「倖存者」們表達自己的工作效率下降。
大部分企業的生成式 AI 仍停留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礎應用,但領先企業的 CEO 會擴大格局看,關注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未來產業,擬定對應策略。
這幾年企業面臨多世代工作者的組織文化,面對當前人力市場的世代遞延跟可獲取性,應該開始建立雇主品牌,打造商譽,搶占人才市場。
如果你只看見沒達成的目標,而唉聲嘆氣,你可能已經落入「落差思維」之中,事實上其實你已經累積了不少的成就!下次唉聲嘆氣前,不妨先問自己這 5 個問題。
Coursera 日前公布報告,從3000 多間企業的回饋中,整理了當前職場中「需求成長」最快速的 20 種技能。
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指出,人們以為自己保持開放心態聽取他人意見,但往往會有這 2 點阻礙。
全球最大避險公司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在公司不斷壯大後深覺團隊管理的影響,認為管理者若不能了解每個人有不同思維,就無法理解員工會如何處理各種情況。
企業經營成績,需要有目標做基準,才能判斷對錯。目標不可以是形容詞,必須要是量化的數字。目標不能落在一群人身上大鍋炒,得落在個人頭上精確判斷。
職場尋求意見,的可信度較強?他提出 2 個要點:1. 起碼有 3 次成功解決相關問題的人;2. 能以邏輯解釋結論背後因果關係的人。
從前的人觀賞影音娛樂內容習慣細細品味,連廣告詞都可以倒背如流,現在的人觀賞影音習慣一指神功,不喜歡就滑走。
如果面向終端消費者的行業想減少碳排,除了在企業內部制定減碳目標及碳管理的機制,〈淨零挑戰〉報告提供5個做法參考。
供應鏈斷鏈、技術過時…公司的致命傷能預防嗎?《商業模式轉型》作者派翠克‧范德皮爾教你用「商業模式圖」預先找出對策:
索尼在 1990 年代的成功,間接令組織陷入穀倉效應,不僅讓股價砍半,更是蘋果崛起的關鍵!從這 10 個跡象檢驗,你的組織是不是也落入了同樣問題。
電商亞馬遜崛起後,讓實體超市百思買瀕臨倒閉的危機。而新執行長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試走到第一線傾聽員工心聲,並觀察銷售人員和客人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