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台灣有哪些優勢、劣勢,而台灣可以改變哪些管理文化,以提升組織的國際競爭力?從我這 10 多年的海外經驗來看,原因有三⋯⋯。
截止 2015 年,Forever 21 的全球銷售額達到高峰 44 億美元,但在今年 9 月卻聲請破產,大起大落的過程是零售業極具代表性的故事。
數位轉型已經成為各行各業 CEO 密集關注的議題。對台灣製造業 8 萬 7149 家工廠來說,數位轉型到底要該怎麼開始?
高盛以Apple Card首度跨足個人信用卡,宣稱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信用卡發行。這個舉措說明了這家150年的金融巨頭已經舞動起來,背後的推手是:
「頭腦、雙手、心靈」是從一個以人為本的角度,幫助組織思考持續轉型的過程裡,還應該注意哪些面向,才有利於未來長期發展。
柯達的衰敗,除了沒有顧好本業,更是無謂的擴張事業版圖;而飛利浦的轉型成功,在於它正視衰退,勇於割捨曾經帶領企業起飛的事業體,聚焦經營新的領域。
全家超商 2011 年成立「全家國際餐飲」正式進入餐飲市場,從「Volks 沃克牛排」到「大戶屋」,一步步調整策略,以超商思維翻轉餐飲體系!
要替既有組織帶進設計思維,是件不容易的挑戰。能不能轉型成功需要時間驗證,卻明確提醒了一件事情:任何產業都可能被注重設計顧客體驗的新商業模式所威脅。
很少有企業認真停下腳步思考,到底有哪些可能顛覆企業的趨勢快速成型,以及這些趨勢疊加出現之後,公司有哪些因應之道。當企業將這些破壞力強的趨勢項目攤開來,針對那些「知曉度低」,而影響巨大的項目,接下來 5 年的策略發想時,記得要考慮進去,以免讓公司一夕崩盤。
日本經濟脫離高成長已久,銀行業最重視的資金需求也隨之大幅降低,促使銀行業不得不加快腳步回應。《週刊東洋經濟》整理出日本各大銀行的組織和人事改革策略。
達凡尼認為,未來的工業平台,將以 3D 列印技術為核心,連結數百項製程,創造新的價值。比如,不同的產業需要相同的積層製造技術,得共享科技知識;傳統的供應鏈,則將變成多元化的共同團體。他將這一系列轉變,稱為「泛工業革命」(The Pan-Industrial Revolution)。
政府確實需要被「管理」,但管理工作也需要被「監督」。公共服務的管理工作不能放牛吃草,尤其是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這種模仿時下管理實務的形式。
當我們無法勇於脫離原有的舒適圈,認清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得過且過的繼續以 BAU (Business As Usual) 的心態做事,終究會因為來不及因應上述的任何一種可能而陷入困境,正所謂「人無遠慮、則必有近憂。」
中美貿易戰加上 GDP 成長速度放緩,可預見接下來全球景氣走向低迷。許多企業選擇保守以對,但根據 BCG 的研究,遭遇逆風時轉守為攻,反而有機會一舉趕超對手,成為新贏家。
2017 年中國零售業出現一枚震撼彈: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收購大賣場之王大潤發。在那之前大潤發的淨利仍超過新台幣百億元,漂亮的營收卻擋不了海嘯般的數位浪潮,創始人黃明端坦言,「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因一次慘痛經驗,怡客咖啡發現,光是做出好產品還遠遠不夠。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有時候改革的速度,正是影響一間公司能否順利達成理想目標的關鍵。
當一間企業先是裁掉近 1 萬 6000 名員工,隔年再解散萬名以上的中階主管,外界一定會直覺他們開始走下波,但這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編按:泛指生活及家事用的電器,如冰箱、空調等設備)製造商海爾執行長張瑞敏,在 2014 年重整組織的一項大膽改革。
運用平衡計分卡,釐清企業的內部優劣勢及外部威脅;再搭配「作業價值管理」(AVM,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的觀念,才可能借助優勢、彌補劣勢,排除威脅,找到公司未來的發展策略。
「明明是因為公司逐步轉型,這位員工跟不上腳步、連續幾年考績後段班,又幾次向主管表達倦勤,希望公司主動提出優退方案,讓他有機會提早退休。沒想到結果卻是被倒打一耙!」Oliver感到非常的不解和氣憤。幾位當初一起申請優退的同仁,也在員工們的私人LINE群組中抱怨被公司虧待,各種負面聲音,使得在職員工的士氣也大受影響。
企業營運穩定,營收卻無法有重大突破,原因可能是管理制度未整合,找不出拖垮作業效率的真正兇手。運用「作業價值管理」(AVM),釐清各部門的資源分配與工作效率,有助於擬定改善策略。
於2018年11月底的台灣百大MVP經理人頒獎典禮上,李境展總經理和台下來自各領域的優秀經理人,分享「非典型團隊經營」及「敏捷轉型」的經驗,期待能透過自身經驗,協助台灣企業找到不一樣的轉型路!
經營者通常有個迷思,認為轉型是出現經營危機才需要做的事。然而,隨著市場變化迅速,各行各業都在往前進,公司該想的不只是現在,而是未來如何保持優勢、找到機會。
在 1998 年,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與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拉大槓桿操作,借貸比例過高,台中精機從市值 38 億,一夕之間滑落至欠債 67 億,黯然下市。直到 2013 年 10 月,台中精機債務清償、重整成功,2017 年重新站回 80 億元營收,黃明和成為台灣企業從谷底攀升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