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98 年,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與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拉大槓桿操作,借貸比例過高,台中精機從市值 38 億,一夕之間滑落至欠債 67 億,黯然下市。直到 2013 年 10 月,台中精機債務清償、重整成功,2017 年重新站回 80 億元營收,黃明和成為台灣企業從谷底攀升的代表。
2016 年時,雲端服務商 Akamai 提出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約有 49% 的消費者對於開啟超過 2 秒的網頁無法接受,一旦遇到這樣的問題,50% 的人會轉去其他網站尋找資料、22% 的人會直接關閉、35% 的人則會有對該網站產生負面影響。時至今日,我相信這個等待秒數只會更短,而產生負面觀感的人也將更多。 愈來愈缺乏耐心的時代
過去幾十年來,台北市超過 800 座的公園,除了例行性的維護、裝修,最多就是把老舊的磨石子溜滑梯改成塑膠遊具。但現在台北至少有 28 座公園,不僅融入地方特色,還做到「對全民友善」,例如坐輪椅的身障者也能玩的盪鞦韆、大人小孩都能一起爬的攀岩網等。
一位 60 歲的吳女士,因為氣喘與肺功能不良,常進出不同的醫院看診,每換一間醫院,新接手的醫師為了了解吳女士的病史,又必須安排她做電腦斷層攝影(CT)及磁振造影(MRI)檢驗,再請她一周後再回診治療。 每年浪費數億的健保費,靠他來省下!他靠「雲端病歷系統」
BCG 長年研究企業轉型的成功關鍵,包含之前分享過的「公司必須有負責轉型的團隊」「依循一套成功轉型的步驟」等等。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指標:轉型的時機點與轉型的成效正相關。
上海結建民防建築設計公司,成立於 2004 年 3 月 23 日,專門做地下空間設計和防空工程,年營收約 5000 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 2 億 2000 萬元)。創業之初,總經理陳力新主打客製化設計、附加多樣服務,成功打進市場,收入連年成長。不過,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市場,給了他一個警訊。
新的組織運作方式中,將跨部門整合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集中在一個部門中,並且賦予這個組織足夠的授權,嘗試將可以獨立完成的新事業或是新市場交付給這個組織,是近兩年常被採用的做法,但這個做法有幾個必須注意的原則如下:
隨著時代改變,職場文化取向也從過去「生產至上」,轉變為「人際優先」,若你身為公司中的管理階層,領導方針當然也得跟上社會趨勢。由於新科技如 AI、大數據等正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管理階層在制定公司目標時也該想想,數位模式既可提升員工工作效率,那該如何配合開創一個符合商業運作和企業擴張的領導策略呢?
對班加而言,確立方向、執行策略並非難事,如何讓員工認同策略、願意改變需要花時間;對員工來說,他是個空降主管、萬事達卡的局外人,只有成員信服他,才有辦法推動他想做的事。
翻開抽屜的陳舊物品,或許以前你用手機的品牌,是諾基亞(Nokia)。這間歷史超過 150 年的芬蘭大廠,1980 年就投入手機、網路設備,到了 2000 年初,他們的市值曾超過 2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 兆 1000 億元),手機在全球市占率近 4 成,甚至貢獻芬蘭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 4%,前景一片大好。
打造爆紅影集的影視霸主 Netflix 管理哲學相當創新,被視為矽谷管理新聖經,而華碩的新薪酬制度也是來自 Netflix 管理靈感,截長補短,取出適合東方文化的精髓做改革,華碩能組合出最佳球隊打出全壘打嗎?
打開冰箱,你最常喝的啤酒,是什麼品牌?時下日本人的答案,不外乎是「麒麟」或「朝日」。從二戰結束、日本經濟起飛,麒麟啤酒市占率便穩居第一(60% 以上),直到 1990 年代,受到朝日啤酒強力挑戰,市占率最低跌破 40%。
Robert 剛走出辦公室的大樓,就看見隔壁部門主管 David 正過馬路從對街迎面走來,兩人第一句話就是互相詢問對方:「吃飽沒?這麼晚還不下班嗎?」Robert 為了準備隔天的投標,才剛忙完準備去吃晚餐,而 David 聽完就說:「看來大家都一樣,我剛吃飽,先上去加班囉!」
隨著科技的演進,數位化成為各個產業共同課題,以美國零售集團 Target 為例,過去一年投資 70 億美元在網路銷售上,最新一季的財報中也看到了回報,線上銷售成長 41%,不過 Target 認為「實體店面是重要的關鍵」,因為許多美國人還是喜歡這種老派的購物方式,即便 Target 的網路銷售一直在提升,執行長 Brian Cornell 仍表示,實體店面在最新的一季,仍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流量」,因此除了布局線上,線下也開了許多小型商店。
工時愈長不代表比較有競爭力。專門研究行為表現的心理學家安德.愛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指出,一個人每天最多只能專注在工作上 4 到 5 小時。另一項在英國進行的調查也發現,每天 8 小時上班時間中,多數工作者只有 3 小時真正在工作。
最近「敏捷」二字當紅。為了提高順應市場的能力,愈來愈多組織選擇擁抱敏捷管理,要用更短的時間找出最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不過,與產品關聯相對間接的人資、財會等後勤部門,又該怎麼做,才能跟上產品團隊的速度,提供強大的後援?
細數汽車產業的前景,不僅各方科技大廠搶進研發電動車、無人車分食市場;共享經濟的興起,「擁有汽車」的觀念也逐漸為共乘、租用取代。數據顯示,美國在 2016 年售出約 1750 萬輛車,2017 年跌至 1720 萬輛。
二次大戰後,日本政府重整經濟,命令具有壟斷性的公司拆分,把原本獨大的大日本麥酒分為東日本的札幌啤酒,和西日本的朝日啤酒,而朝日啤酒掌握了近 30% 市場份額,成為產業龍頭。但在兩大啤酒廠兵荒馬亂之際,原本市占率低、卻沒被分割的麒麟啤酒趁勢崛起,擴大投資,至 1976 年,市占率已達 64%(朝日僅剩 9%)。
有些企業需要透過改革,才能繼續保持卓越;有些企業的表現開始走下坡,需要採取極端變革才能扭轉局勢。但不管是因為哪一種改革,都很難成功,大約只有 30% 的大規模改革能成功達標。
彼得.杜拉克曾說,「管理是把事情做對、做好。」不過,怎麼樣才叫做得好?做到什麼程度,才稱得上懂管理?三住集團董事會議長三枝匡在新書《企業改造》中有進一步解釋。
一個營業額約 10 億日圓的服飾品牌 Factelier,不僅被媒體拿來與年營收 8107 億日圓的 Uniqlo 相提並論,創辦人山田敏夫還被譽為「繼Uniqlo創辦人柳井正之後,下一個改變日本成衣業的人」。這個日本品牌,究竟是何方神聖?
做品牌官網可以為飛利浦帶來更多新客、增加更多營收嗎?台灣飛利浦董事長暨總經理陳百州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這麼做、如果不想辦法更直接認識消費者、掌握消費者,那未來將會是很危險的。只是要想在這麼龐大的組織內發展新事業,除了決心、除了資金和人才,更需要有策略。
IBM 為了發展大數據、雲端服務,選擇雇用更多年輕新血,因此在過去五年內開除了兩萬名年紀超過 40 歲的員工,遭質疑有年齡歧視的問題。 IBM 轉型背後的秘密:五年內開除了兩萬名年紀超過 40 歲的員工 五年內開除了兩萬名員工
績優企業的運作背後,通常隱含著它們透過特定發展過程所淬煉出的一套「作為」。作為可以讓我們由行動中找到工作的準則,卻是其他組織難以學會的運行邏輯,所以引入創新時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