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曾任《卓越》雜誌、《保險行銷》雜誌總編輯,曾被金石堂書店選為 1997 年出版風雲人物。何飛鵬部落格
我曾有幾次非常失敗的溝通經驗:有一次在一個吃飯的場合,大家談及核電問題,我因為自認為對核電有所了解,因此就直接提出我對核電的看法。沒想到座上有一位核電專家,他對我的說法提出許多糾正,讓我感到十分為難。
一個餐會中來了一位研究股票的老友,聊天時,大多數朋友都要他分析股票。只見他面有難色,但還是只能勉為其難。
我在 2003 年,得到一個機會,可以在中國大陸經營出版,這是一個極難得的機會,我決定全力以赴,放手一搏。
我工作幾十年,其中大部分時間在創業,但是從工作滿一年起,我就當了主管,從管幾個人一直到管幾十個人、到幾百人。可是我真正體會到我是一個主管,而且真的會當主管,是最近20幾年前的事
在一次內部會議中,一個部門在報告未來的一項專案,大體上規畫還算嚴謹,但在資料蒐集和市場推估上,卻犯了一些錯誤。
老闆和員工的想法在本質上有三大差異:小我與大我、有做與做好、花錢與省錢。工作者要習慣老闆和你想的不一樣,也要能掌握這些關鍵性的差異,才能工作順利,悠遊職場。 我的團隊中有一個7年薪水漲7倍的主管,7
在某位主管主持的一場重要會議上,其中一位重量級與會者遲到,令該名主管十分生氣,因而嚴厲批評遲到行為,卻也讓準時與會的人覺得無辜,因為該挨罵的人不在現場。不過,大家也不免好奇,想看看這位主管如何整治遲到
「我」是每一個領導者都要思考的議題,組織內的每一件事都和主管有關,尤其在組織內出現災難時,主管絕不可置身事外,只責怪部屬。
一位老友兼合作夥伴問我,「為什麼我的夥伴最後都會離開我,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錯?」
員工是老闆的鏡子,鏡中的員工,其實是老闆的寫照,如果你期待員工處處以公司利益為念,就好像公司是自己的,那首先要問的是,老闆你做了什麼,是不是你也這樣做?
大多數人不能承認自己缺點,聽到別人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第一時間努力做的是:解釋、辯駁,反而不容易去檢討改進。孔夫子說的「聞過則喜」,其前提是要能承認有過,才能喜、才能改、才能進步。
一個老朋友談起當年他的經驗:當時他擔任一家公司的業務經理,為了一個新產品上市,他提了數千萬元的行銷計畫,這是氣派恢宏的規劃。他的老闆看到計畫後,找他來面談,只問了兩句話:「如果這是你的公司,你會這樣做嗎?」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於是收回計畫,仔細研究,最後仍然沒有把握,於是放棄這個大計畫。
年輕人常以有沒有面子、這件事光不光彩來衡量這件事該不該去做、值不值得做,只為了維持面子,而做了錯誤的選擇。
我人生的第一個工作是「賣保險」,雖然只做了 8 個月,但是這個經歷影響我一輩子,讓我一生受用無窮。 在那 8 個月裡,我看到傑出業務員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也看到他們在遭遇挫折時,如何自我調適、止痛療
台灣超級企業長榮集團在創辦人張榮發去世後,引爆了集團爭產及接班糾紛,二房長子張國煒公布了書面遺囑並接任集團總裁,引起其他兄弟的不滿,提供了媒體追蹤報導的絕佳朱門恩怨的大戲,未來勢必衝突、鬥爭,甚至對簿
每次出國,我就變了一個人。所有的反應都慢了兩拍,跟陌生人講話,總要想很久才有回應,做任何事都慢慢來,不像在國內,隨時都反應敏捷,動作快速。老婆會很奇怪地問我:「你為什麼一出國,就像一個呆子?」 我自
公司中一位小主管,工作表現不錯,但是與平行單位之間爭執不斷,不時要勞動更上層主管排難解紛,最後竟連我也驚動,這讓我又見識了組織中的一種特殊人物,我稱之為「有能力的麻煩人」。 顧名思義,這種人是最有
我用過3個鐘點家事阿姨。第一個工作認真,做所有的事都十分仔細,到我家花了3個月才熟悉所有的工作,工作的品質也尚稱良好,只是動作緩慢,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每天的工作。
七月做半年檢討時,有一個單位主管業績已落後目標50%,我與他仔細溝通後,發覺是市場結構性的變動,導致他巨幅偏離預算,我問他:「追回預算的對策是什麼?」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有一句話——全力以赴努力去
小孫女已四歲多,會說話,會陪我聊聊天,也會幫我一些小忙,像是拿眼鏡、找報紙…,是極可愛的年紀。 最近她有了新的口頭禪:等一下。我找她做事,她會說等一下,等她看完卡通;媽媽要替她洗澡,她也說等一下,等
在檢討過去半年績效的會議中,一個主管的業績數字與預設目標有相當大的落差,他很仔細地說明業績未能達成的原因,但是對於接下來要如何達成業績目標則隻字未提。 我忍不住問:「那你要如何達成業績目標呢?」
>每一個人都需要成就一種專業,一種能力;成就能力的方法無他,切磋琢磨是唯一的途徑。而切磋琢磨的過程,耐煩又是必經之路,從最小的事做起,從煩雜之事做起,能忍受無趣,自然能成就能力。 在面試新人的時候,
1987年,蔣經國去世前一年,台灣正處在遽變中,開放黨禁、開放報禁,都在這一年發生,而鎖住台灣資金流動的外匯管制,也在那一年的5月宣布解禁,每人每年可匯出500萬美金。商業周刊就在這樣的劇變中創刊,試
>主管在用人時,應該要看「總帳」,也就是對方的整體評價。只要整體評價是可用之人,就是組織可錄用的好人才,不應過度去放大他的個別缺點。 一個主管聊起他的核心團隊成員:一個是超級業務員,但是很不合群,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