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1

為什麼人們總是持續犯錯、難以改正?薩提爾的自我察覺,看見行為背後的慣性與盲點

整理.撰文 高士閔
2022-05-20

一頭在馬戲團長大的大象,幼年期就被一根細細的鎖鏈綁住木樁上,無法掙脫,長大之後,即使牠已經能輕易掙斷鎖鏈,也不再抵抗,就算其他人在後面推它、前面拉它,完全無用,因為大象自己根本不想逃離。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指出,人的行為很多時候是被「慣性」所驅動,而非理性的選擇。這些慣性的形成,多半是來自家庭教育、經驗,因此非常難改,也異常隱晦。這些行為的累積,是導致我們溝通不順、潛力未發揮的原因。

延伸閱讀:在家工作被配偶、小孩疲勞轟炸,職場爸媽心好累!企業能給員工哪些支持?

不要只是解決當下問題,還得對既有觀念進行改造

人跟大象一樣,童年形成的「慣性」,自己很難察覺,這也是所謂「盲點」。如果無法「覺察」到行為上的盲點,就不會願意改變,就像大象不願掙脫,除非大象自己願意,否則旁人是幫不了牠的,這和人一樣,當自己不想改變、沒意識到需要改變,即使其他的人,像是父母、主管、同事、朋友,勸戒再多也沒有用。

但改變也要有方法。《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形容,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見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像是行為、應對方式。其餘的感覺、對感覺的感受、價值觀、期待和渴望,都沉在水面下。諷刺的是,想要改變自己或他人,必須挖掘冰山底下的內容,否則單單討論行為改變,無法治本,下次還是會遇到同樣的狀況,只是情境不同而已。

舉例來說,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做功課,不要玩電腦遊戲,便說「都幾點了還在玩,再不關電腦,以後就不讓你玩了。」孩子回道「好啦!你很煩耶。」最後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唸書。

此時,父親的冰山是這樣的:行為(命令孩子快去做功課)、感受(生氣、煩躁)、對感覺的感受(對自己生氣感到無奈)、觀點(對孩子:為什麼講不聽;對自己:自己是糟糕的爸爸)、期待(對孩子:希望能節制;對自己:希望能好好說話)、渴望(希望被尊重卻不可得),自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從中可以看出,人是很複雜的,必須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內心,並一一思考解決方案,才可能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別人。

有些衝突總是一再發生?未曾浮現的盲點才是關鍵

冰山一詞,最早出現在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72 年出版的《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她的學生約翰.貝曼(John Banmen)將之系統化、科學化,推出「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應用在家庭治療以外的各種領域。

2001 年,前 IBM 大中華區電信與媒體事業群總經理陳茂雄上了貝曼的課,並把「冰山理論」帶進企業管理領域,教導主管如何發現自己和部屬的盲點,讓雙方得以順利溝通,激發潛力。

當我們在學習如何和他人溝通時,市面上的書或一些課程,多半會告訴你面對哪些情境時該如何解、如何化解他人的問題,但這些都浮在冰山的表面,隱藏在水面下,人的內心的深層渴望或不滿足,才是造成這些外在行為的原因。因此,想要達成深度溝通,必須逐一探詢水面下的元素,讓人察覺到自己的「矛盾」,發現「阿!為什麼我以前會這樣想?」才能引發改變。

陳茂雄認為,職場的溝通問題多半源自自己、他人和情境的不協調,不論是無法控制情緒(只在乎自己和情境)帶來的反射式應對,或是過於理性(只在乎情境)的機械式應對,都無法達成良好的交流。

薩提爾溝通法能化解心結,減少員工想跳槽、職業倦怠

一零四資訊科技總經理黃于純提醒,少子化加上半導體、高科技廠又大規模擴張,動輒用 2~3 倍薪水挖角其他產業的人才,近幾年人力市場供給不足。新人難找,既有員工隨時可能跳槽,如何激發成員發揮更好的戰力就很重要。如果主管懂得薩提爾溝通模式,便能協助部屬不再卡關,願意留在公司,減少員工出現職業倦怠想跳槽。

舉例來說,黃于純遇過一位想轉職的主管,原因是他覺得被老闆針對,提案一直被拒絕。但進一步詢問便發現,提案被拒絕在該主管所處業界是常態,他自己也會拒絕部屬。真正的原因是,該主管剛升職,渴望被部屬尊敬,所以期待老闆能幫他建立威信(卻從未跟老闆說過)。然而,老闆一直退件,讓他很沒面子,才生氣地想走。當黃于純一步步解開對方的心結,該主管便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決定主動找老闆談談,自然也就不離職了。

延伸閱讀:你也是不懂得拒絕、處處討好型主管?104 總經理分享:薩提爾如何修正領導者心態

附錄:關於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與冰山理論

1951 年,心理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正負責一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少女。經過半年的療程,病情進展順利,她便邀請女孩的媽媽下次面談時一起前來。沒想到當母親出席面談,薩提爾之前與少女建立的信任關係蕩然無存,少女退回 6 個月前的狀態。

薩提爾只能繼續治療,但等到她、少女和母親建立起新的關係後,父親的加入又把一切打回原樣。之後,相似的狀況一直出現,只不過換成女孩的兄弟參與進來。薩提爾最後發現,單純治療「被認定的病人」,不一定能改善病患的狀況,必須從整個家庭(或稱系統)的角度切入,才可能根除病因。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指出,這個發現顛覆了當時的心理學理論,發展出 2 種助人成長的概念。第一從舊有的亞里斯多德式(Aristotelian)、線性的、單一因果取向的思考方式,轉向一般系統理論創立者路德維希.貝塔郎非(Ludwig Bertalanffy)提出的「系統思考」,比如單一病患變成家族治療。

第二個概念主張,人是正向生命能量的展現,只要能自我肯定,便可以自主改變。諮商心理師陳茂雄解釋,其實近似「正向心理學」,由於當時的心理學界更關注憂鬱症、思覺失調等「負面症狀」,但薩提爾認為,人性的正向力量(像是幸福、快樂)更值得關注,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變更好,只是要排除一些行為和思考盲點。

想要排除盲點,就得看清事物的全貌,因此薩提爾提出「冰山理論」(參見附圖)「雕塑」等治療方法。舉例來說,「雕塑」能透過身體姿勢,讓案主覺察到平時未意識到的隱含訊息。薩提爾請女孩的兄弟站在椅子上,父母高舉雙手膜拜他,不留一絲餘地給女兒。讓他們意識到,家庭的重心都放在兒子身上,少女在家裡無容身之處,不停為了求存而掙扎,最後改變家人的互動。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經理人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第一本專著《家庭聯合治療》堪稱家族治療專家必讀的聖經。她相信,「不論外在條件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無法改變。」人類只是需要更正向、更有效率的運用自己,便能實現一切想要的。

約翰.貝曼(John Banmen)
美國心理學家暨家族治療師。與薩提爾共事長達18年,認為她的話語藏有力量,能啟發別人改變,因此逐一分析她的對話脈絡、診療經歷,把「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讓他人更容易學習。之後致力於推廣薩提爾模式,如今以薩提爾聞名的講師、教練、心理師,幾乎都是他的學生。

陳茂雄
曾任IBM大中華區電信與媒體事業群總經理,具備20多年的實務經驗,在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後,轉職為「諮商心理師」。陳茂雄認為,「薩提爾模式」兼顧理論和實務,既能彌補教練領域只靠經驗的弊端,又沒有傳統心理學缺乏實務的問題,因此把它作為教練的主要工具,開設「薩提爾教練模式」及「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兩項課程。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2

平日安靜的同事,生氣起來卻一發不可收拾?薩提爾教你覺察、疏導被壓抑的情緒

採訪.撰文 高士閔
2022-05-20

一位老闆因為大公司的採購總是仗勢欺人,看不起他這不大不小的公司,在某一次會議終於忍受不了而發火,回了一句:「抱歉!我們公司小,沒資格做你們的生意!」讓本該成交的案子就這樣飛走。

情緒一來,就被它掌控,失去理性,是多數人都可能曾有過的經歷。你以為這跟情緒管理有關,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比喻,人就像是一座冰山,行為(「指責」採購)是浮在水面的冰層,情緒(老闆「生氣」)則在水面下一層,隱約可見,它們都不是獨立的,而是與更深層、難以探索的觀點、渴望和期望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情緒管理4方法,一次解決工作壓力帶來的低EQ,跟壞情緒說再見

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指出,人生是由「自己、他人和情境」組成,並把人的行為模式分成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 4 種類型。《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指出,每一種類型(參見文末圖表)都有特定的情緒模式,像是「指責型」,不在乎他人,所以不會克制脾氣。唯有先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指責型),對症下藥地安撫特定情緒(比如憤怒),挖掘真正想要的期望和渴望,最後找出情緒和行為不受控的原因,不再被它們綁架。

情緒不能圍堵,只能疏導,過度壓抑一旦爆發難收拾

不過,情緒的種類很多,擔憂、煩躁、壓力都是,又要如何知道安撫每一種情緒的方式?《薩提爾教練模式》指出,人類主要情緒可以分成 4 個大類別,分別是喜、怒、哀、懼,它們都跟人類的演化有關。

舉例來說,原始人渴了許久,突然看見水源,歡「喜」而分享,讓維生方式得以傳承;好不容易捕捉獵物,其他部落的人卻來爭搶,憤「怒」反擊,保護了生存資源不被掠奪;爭奪過程中,夥伴陣亡,感到「哀」傷,不想事件再次發生,找尋療傷方法;未來不可控而恐「懼」,因此儲存糧食,增加存活機率。

可以看出,這 4 種情緒都跟生存有關。換句話說,沒有一種情緒是不好的。但薩提爾提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文化會壓抑特定情緒,導致我們無法好好面對它、處理它。

舉例來說,男孩子應該勇敢,有淚不輕彈,甚至會因為愛哭被嘲笑、懲罰,於是他開始壓抑「哀」的情緒,告訴自己「化難過為生氣,才有男子氣概」,結果變成「指責型」。

「情緒不能圍堵,只能疏導。」諮商心理師陳茂雄解釋,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累積,直到一天衝破堤防,讓心靈產生破洞,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舉例來說,討好型的工作者常被軟土深掘(台語),一直忍一直忍,直到有一天暴怒「同事都下班了,憑什麼只有我加班?」,一怒之下什麼都不管,最後公司丟了生意,他也丟了工作。

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像是討好型、超理智等),有助於覺察自己誇大哪些情緒以及壓抑哪些情緒。但有的時候,情緒會隱藏在另一個情緒之後,讓人更難以察覺。

延伸閱讀:你有職場「情緒耗竭」?10 個問題檢測,別為此毀掉前程、還毀掉你整個人

了解情緒的 2 個面向,再選擇反擊或反思

以「指責型」為例,他們遭遇問題時,通常會把責任推給別人,保護自己,如果辯不過別人,就會「惱羞成怒」。而在惱羞成怒中,出現了 2 種情緒「憤怒(屬於怒類)」和「羞愧(屬於哀類)」,但指責型的人,多半是憤怒大於羞愧。

然而,憤怒會令人正面對抗,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反之,羞愧指引人思考自己沒做好、應該改善之處。因此,不論是自我覺察或領導帶人,遇到指責型的人,都應該疏導憤怒,喚醒羞愧,才可能改變現況。

薩提爾的意思並不是不能生氣,而是不要被怒氣控制。如果憤怒能幫忙達成目的,你也知道發火的風險,願意承擔後果。此時,就宣洩你的怒火!

察覺被壓抑的情緒,用正確的方式疏導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3

為什麼我在職場上總是做錯決定?薩提爾:別讓刻板經驗綁架你的思考、影響判斷

採訪.撰文 高士閔
2022-05-23

朋友找你喝酒,商量換工作一事。他抱怨,前幾天在走廊上遇見主管,主動打招呼,但對方連眼都沒抬。朋友猜想,可能是之前在會議上不給上司面子、公開反駁主管意見,被列入黑名單,所以想趕快找下一家公司。

過了一陣子,詢問求職進度,朋友卻回答「我升職了!」原本的主管跳槽,推薦友人接替自己的位子,之前冷落下屬,只是在煩惱被挖角一事。

聽完故事,你可能以為這位朋友反應過度,「太玻璃心了!」但諮商心理師陳茂雄指出,不論你的看法為何,都跟「不打招呼就是進入黑名單」一樣,只是「觀點」而不是事實。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們總是持續犯錯、難以改正?薩提爾的自我察覺,看見行為背後的慣性與盲點

有核心觀點是好事,但也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指出,所謂觀點,就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假設、資訊而做出的主觀判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依此產生不同情緒和行為。觀點愈接近真相,行動愈正確。

然而,觀點想接近真相,必須妥善接收和分析資訊,但在壓力、偷懶的心態下,人很常一得到資訊就形成特定觀點(沒有分析資訊),稱為「自動化思考」,使得觀點遠離真相,就像是直接從「主管沒有打招呼(資訊)」跳到「自己被列入黑名單(觀點)」,最後決定「趕快找工作(行動)」。

自動化思考的成因是,每個人都有一些既定的觀點,比如「碰面打招呼是禮貌」。它會在人懶得思考的時候,直接詮釋資訊,像是主管沒打招呼代表對我有敵意。好在多數偏差觀點不難克服,比如團隊討論能部分杜絕自以為是的判斷。只有一種觀點對行為影響極大,又不容易被察覺,稱為「核心觀點」。

核心觀點常被稱為「價值觀」「信念」,與觀點的差異在於「應該」和「永遠」的特質。所謂應該,就是不能有例外;永遠,則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要遵守。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點出,核心觀點沒有壞的,甚至能成就自己;但由於缺乏彈性,所以容易好心辦壞事。

「追求完美」是陳茂雄常遇見的核心觀點,許多成功人士都有這個毛病,雖然是一個好觀點,但如果是「永遠要追求完美」?比如部屬交一份報告,資訊完整、推論嚴謹,但是沒有頁碼,「追求完美的主管會苛責失去的 5 分,不會讚揚得到的 95 分,」讓部屬很挫折,最終離職。

思考「不這樣做,會如何」,逆向推敲避免被經驗綁架

薩提爾認為,能讓人生長久幸福,「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角關係必須平衡,但個人的行為模式因為成長背景、人生經驗,產生不同觀念和反應模式,導致不一定能做到三角平衡。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指出,想要改變命運,可以從「鬆綁」核心觀點開始。陳茂雄強調「是鬆綁,不是改變」,因為核心觀點多半有許多益處,比如「追求完美」,讓考試細心而成績優異、工作嚴謹而被拔擢,所以很難(也沒必要)根除。

在鬆綁核心觀點時,必須先找出它的益處,才不會激起自己或他人的反抗心態。之後,再思考用核心觀點處理問題有什麼損失,以「追求完美」為例,可能讓自己一直加班。最後思考:在哪些例外情況下,願意不遵守核心觀點?

《薩提爾教練模式》提到,核心觀點之所以「僵固」,多半是來自成年前的重大事件(比如父母離婚),或成年後的重大成功(像是搶到大訂單)、失敗經驗,因此每一個人會不相同,但依舊有常見類型(參見下方圖表)。而在認識自己的核心觀點之後,多練習在每次判斷前暫停,思考有無被它左右,才能逐漸脫離經驗的影響。

延伸閱讀:「老闆狂罵人,卻說是為我好...」薩提爾提出 4 種常見溝通風格,你主管是哪一種?
四種模行為模式需練習鬆綁的觀點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4

部屬總是在會議上和其他同事吵架?薩提爾:衝突只是表面,必須了解內在受挫的渴望

採訪.撰文 高士閔
2022-05-23

小明的成績從小就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同學都認為他是「書呆子」,不想跟他玩。小明很羨慕其他學生能一起打鬧,也曾跟父母訴苦,卻得到「成績好最重要,朋友以後再交」的答覆。久而久之,他放棄了,「只要功課好,孤單也沒關係。」

長大之後,小明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幾乎所有技術問題都難不倒他,卻遲遲升不上主管。因為老闆認為,他欠缺與人相處的能力。小明迷惘,「大家都很佩服我」,這樣還不夠嗎?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提到,每個人都想要被愛、被接納、被肯定,這些人類共通、與生俱來的「渴望」,包含愛人、被愛、尊重、接納、自由和意義 6 種。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於 1972 年首度提出「冰山」一詞,認為人的行為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但是真正造成行為的原因,來自水面下的冰層,包括情緒、觀點、期待、渴望。渴望是埋藏最深的,會對我們的行為模式產生關鍵影響。渴望可以理解為動機,是驅動你行動的內在力量。

諮商心理師陳茂雄提醒,人剛出生時,6 種渴望都是被滿足的。然而,在成長過程中,一些渴望會被壓抑、忽視,導致心靈匱乏。以小明為例,父母認為,成績最重要,因此他追求「被尊重」;交朋友不急,所以「被接納」不重要,而被抑制。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們總是持續犯錯、難以改正?薩提爾的自我察覺,看見行為背後的慣性與盲點

當渴望未被滿足,人際溝通就會發生衝突

薩提爾指出,行為能否達成目標,還要檢視行為有無兼顧「自己、他人和情境」的三角關係。而渴望的缺失,會導致人忽視其中一角。

愛人與被愛: 被愛是被呵護、關心,童年缺乏被愛的經驗,長大便不懂愛自己,在「自己、他人和情境」的關係中會忽視自己,傾向犧牲自己,討好他人;愛人是照顧、付出、幫助別人,成長過程中如果不曾學會愛人,不知道別人要什麼,成年後就難以同理他人,互動容易產生衝突。

尊重: 為了得到尊重、他人的敬佩,人可能會追求學歷、地位,甚至穿名牌、開跑車等。敏感一點的人,甚至會因為被看輕而動怒,甚至動手,只為了「爭一口氣」。長期不被尊重的人,會習慣貶低自己,甚至有自暴自棄的傾向。

接納: 人是群居的動物,渴望被團體接納。透過為團體付出,覺得自己更有價值,並貢獻更多。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經常被排斥,便會逐漸把自己與外界隔離。缺乏與人互動的經驗,就很難理解別人的需求,也容易做出破壞團隊的行為。

自由: 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初期,不時有人抱怨「出門為什麼要戴口罩?」「隔離時間太久!」自由被限制了才會了解自由的可貴。然而,滿足自由的渴望,並不是提供無限制的自由,而是懂得在自己、他人和情境間尋求平衡,比如為了疫情不擴散(情境)、別人的安全(他人),自願戴口罩(自己),這也是為了疫情快速降溫,出門不再受限制(自由)而做的妥協。

意義: 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的名言「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便是「意義」最佳的解釋,喜歡一件事,也有能力做好,便會感覺特別開心,不論薪水、名聲如此。而除了「利己」之外,「幫助他人」是滿足意義的另一種方法,比如志工服務、捐款。

薩提爾_4種行為模式背後的盲點
經理人

每次溝通總是吵架收場?討論期望與具體行動

除了壓抑某一種渴望,導致行為偏差,在追求渴望的過程也有可能產生另一種行為偏差:用錯誤的方法滿足渴望。舉例來說,一些人希望透過衣著、車子來滿足「被尊重」的渴望,但由於沒有錢,只能不停刷卡,直到卡債高築,再也還不起,最後宣布破產或由父母、友人協助償還,被尊重的渴望依舊沒得到滿足。

《薩提爾教練模式》指出,用錯誤的方法滿足渴望,便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渴望是動機、期待是方法;渴望是抽象的、期望是具體的;渴望是普世皆然的、期望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為了達到或追求渴望,會對他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期望行為。

舉例來說,情侶常互相說「我愛你」,但只說「我愛你」就能讓對方感受到愛嗎?恐怕很難,因為它很抽象,必須透過行動,譬如送禮物、接送上下班,才能把概念變具體,溝通也才有基礎。否則一直談愛,但你的愛和我的愛不同,卻難以解釋不同在哪裡,就容易發生爭吵;一旦落實到行動,便可以討論你的行動不符合我的期待。

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是人和人交流最大障礙

陳茂雄解釋,期望會因人而異,所以沒有一體適用的答案,但根據他的諮商和教練經驗,要解決「不切實際的期待」大致可以這麼做:

討論愛的表現行為: 同樣是「愛」,一方可能認為要送禮物,另一方覺得得接送上下班。由於「愛的語言」不同頻,最後引發爭吵。《愛之語》的歸納,「愛的行動」有 5 種,包含肯定的語言、服務的行動(譬如接送上下班)、收到禮物、貼心時刻和身體接觸。觀察愛人的行動,是否跟自己的期待相符,雙方溝通對愛的認知和行為落差,才可能避免「不切實際的愛」。

溝通觀念落差,尊重不同: 父母期望兒女成為醫生、律師,因為生活有保障;兒女卻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成為作家、設計師,結果彼此的期待都無法滿足,還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導致爭吵。《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建議,以自己的標準為主,別人的標準為輔,去思考滿足尊重的做法。比如說,同意工作必須讓生活無虞(尊重父母),但說明成為作家、設計師一樣能做到(被尊重)。

你不用討好所有人: 《伊索寓言》有一則故事,一對父子牽驢到市場,準備把驢賣掉。路途中遇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有驢不騎,好笨!」「讓父親走路(孩子騎驢),真不孝!」「竟然忍心讓孩子走路(父親騎驢)」「驢子是商品,怎麼能騎?」簡單來說,想「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必須依照自己的條件、喜好,選擇融入的團體,否則就算跟大家打成一片,也不一定能過得開心。

承擔責任,才能享有自由: 無限制的自由,可能傷及他人,比如闖紅燈。換句話說,不切實際的期望便是,想要自由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總是「期待他人先改變」。舉例來說,主管跟部屬說:你先做出績效,我們再談授權;部屬卻認為:你不放手,我怎有表現的機會?這是團體和個人的拉鋸,唯一的辦法是「自己先改變」,像是先展現成果,才可能突破僵局。

別把他人目標當追尋意義: 每個人認為有意義的事物都不同,但由於挖掘自己的喜好需要努力,因此一般人常把「別人認為有意義的事物」設為目標,像是追求好工作、好薪水,最終導致得到好工作,做了幾年又厭倦,換了工作,不久又厭倦的循環。但反過來說,不找到天職就不工作,一樣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最好的方法,便是一邊做一邊思考,「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逐漸修改目標。

延伸閱讀:以為只要自己多努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薩提爾的「慣性模式」論,一眼看懂職場陷阱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提及,「渴望」和「期待」容易混淆。一旦 2 者糾纏在一起,溝通便難以達成共識。下一次,如果感覺到溝通在「鬼打牆」,記得自問「行為背後的渴望和期望是什麼?」「期望具體嗎?」「實現的機率有多大?」唯有拆分渴望和期待(參見下圖對話範例),溝通才可能順暢。

讓渴望變成具體期望,討論才可能達到共識
經理人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5

堅持「我是為你好」只會讓溝通更困難!薩提爾:化解衝突前,先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2-05-23

無論是社會學、心理學或語言學等領域,許多研究都認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或教養態度,對孩童的未來發展都有十足影響。學校教育也是如此。

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台北市普林斯頓中小學教學總監張輝誠,是台灣教育圈第一個實行「教室隨時開放觀課」的老師,至今已累積超過 6000 位老師觀課。學思達教學法,有別於傳統單向式講述授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希望每堂課都能訓練學生自學、思考、表達、分析等多元能力。

簡單來說,在學思達的課堂裡,因為課程設計的不同,會有大量不同形態的對話,比方說,透過小組內討論、學生上台發表後的追問與引導等,「課堂上的對話有 80% 是討論知識,20% 則是情意對話,薩提爾就像潤滑油,讓這 2 個大轉輪運轉得更順暢。」所謂情意對話,是當學生答不出來,或討論出現爭執時,老師就會開始詢問學生的心理感受,「薩提爾可以幫助老師連結自己、安定內在,進而有能量幫助學生連結自己。」

延伸閱讀:以為只要自己多努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薩提爾的「慣性模式」論,一眼看懂職場陷阱

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受到原生家庭影響

為什麼是薩提爾而不是其他溝通方法?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冰山理論,把人的內在和外在比喻成一座冰山,水面上是行為,水面下的冰山分別是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張輝誠表示,從「安頓自己」(覺察)開始,學會並逐漸熟悉冰山的各層次,再到有能力對他人展開好奇,進而探索、連結他人。

薩提爾的理論提及,人們最初的關係是與家人展開互動,因此人們大多是從家庭裡學習如何應對不同的關係。薩提爾提出人們有 4 種應對姿態:指責、討好、超理智與打岔,指責的應對姿態是用否定、命令來溝通;討好類型會忽略自己,希望得到父母或他人認同,總是以「好」「答應」來應對;超理智的人則會用爭辯、說理來溝通;打岔的人在面對問題或壓力時,則是會顧左右而言他,或是直接不溝通。

「我長到 40 歲才知道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也才知道怎樣把這條線剪掉,」張輝誠解釋,因為父親習慣用指責應對,自己就養成了「討好」的應對姿態。

2014 年,一場與李崇建的對話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在那之前,他只知道李崇建致力於推廣薩提爾。當時,他們一同受邀至南京演講,在機場等待時,李崇建主動找他攀談,怕生的他一開始防衛心很強,聊天內容從一開始的閒聊,轉而談起成長歷程,李崇建分享自己的父親多次瀕死,在掙扎中求生存,最後成為一名教師、生下 4 名子女,但母親卻和女情人私奔了。

「我那時候想說,要比家庭慘是嗎?」於是,他也開始分享自己的家庭:外省老兵父親和心智年齡只有 7、8 歲的母親,甚至吐露自己這樣充滿防衛又具攻擊的性格,都是因為內心的自卑。

李崇建聽了只是淡淡地說:「其實像我們這種家庭長大的小孩,都很容易變成這樣。」張輝誠回憶,當時他沒想到對方會這樣回應,「長那麼大沒人跟我講這麼溫暖的話,那是一種被深刻接納、理解的感覺。」

當你願意改變,周圍的人會隨之改變

於是,他開始學習薩提爾,先從察覺自己的應對姿態開始,慢慢地,當壓力或衝突發生時,就不會做出不好的慣性反應,轉而先關注自己的情緒,接受它、轉化它,「只要你改變了,周圍的人都會因為你的改變而改變。」張輝誠說,自己前前後後花了 8 年,才從原本的應對方式,轉變到掌握薩提爾的精髓。

親自體會到薩提爾的功效後,張輝誠認為可以將薩提爾模式融入教學。他認為,老師必須面對、處理學生的任何狀況,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之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

他常用一個情境詢問其他老師,「當你上課時,看到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你會感到喜悅、興奮或有成就感的請舉手。」幾乎沒有一位老師舉手;但如果問題換成,「你會有點難過、失望、沮喪或挫折的請舉手。」通常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

換句話說,在上課時有學生睡著,會影響老師的情緒,而且超過一半的人會浮出負面感受。如果老師無法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可能就會用薩提爾常見的方式直接應對。

比方說,語帶責備地說:「怎麼睡著了?醒醒!」(指責);或是溫和地說:「同學快下課了,再忍耐一下。」(討好);或是開始講道理:「人的生命有限,不要再睡了⋯⋯」;甚至會忽視學生睡覺現實,當作沒看到(打岔)。

延伸閱讀:平日安靜的同事,生氣起來卻一發不可收拾?薩提爾教你覺察、疏導被壓抑的情緒

協助小孩理解自身感受,別說道理,而是提供新觀點

他強調,4種應對型態並不是要幫人分類,而是觀察對方遇到壓力的應對進退,再找出他的渴望、點燃它。其中的「一致性」,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覺察並接納自己的內在狀態(冰山底下的要素),能真誠表達自己,同時又能關注情境與他人(不指責、不討好、不超理智、不打岔),兼顧自我、他人、事件 3 者的平衡。

舉例來說,某次他們全家出遊前先去餐廳吃飯,他幫母親倒了杯熱茶,沒想到母親一摸茶杯覺得燙,便把茶杯往前推,結果力道太大,翻倒在兒子的前胸與大腿上。

過去的他,應該會因為兒子受到驚嚇或受傷而責備母親,再加上看到兒子哭哭啼啼,老婆也會心疼、生氣,最後大家都把氣出在母親身上。一場出遊可能會有人憤而退出,或是照原定計畫出遊,但大家的心情都不好。

不過,學會薩提爾溝通法後,他可以覺察自己的怒氣,先讓自己平和下來,再引導兒子核對他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發現兒子覺得阿嬤是故意的,所以提供他新的觀點,「我覺得阿嬤應該是不小心的,因為我知道她很愛你,不會故意這樣做。」雖然兒子可能不會馬上接受新的說法與觀點,但重複核對期待、提供新觀點,進而連結渴望,就有機會消化小孩的情緒。

最後,他提議,「我進去問阿嬤是不是故意的,如果不是故意的,我請阿嬤跟你道歉好不好?」兒子接受了,在阿嬤向他道歉後,他的內在回到平和狀態,一家人又可以出遊了。

張輝誠指出,這種情意對話,是先幫對方拉出冰山,幫助每個人理解自己的感受、觀點與期望,「我是幫助對方察覺,不是改變對方。這不是講道理,而是給他新觀點。」

不要再說「我是為你好」,探索溝通衝突的冰山
經理人

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台灣師大文學博士,曾任教中山女高,2013 年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取自自學、思考、與表達,期望讓台灣教育越來越好。現為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台北市普林思頓中小學教學總監,同時也是文學作家。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教練式領導
feature picture
6

領導者要當部屬的「教練」,為公司留下潛力人才!華碩部門總經理分享薩提爾的啟發

採訪.撰文 周頌宜
2022-05-16

世界羽球球后戴資穎的教練不比她更會打,為什麼他有資格成為教練?」華碩電腦伺服器事業部總經理金慶柏說,教練的工作是發揮球員的潛能,他不用承受當事人的壓力,能夠站在場外,客觀評估球員的弱點,予以指導。

戴資穎也曾公開表示,教練賴建誠都會詳細記錄每場賽事的失分點,調整訓練菜單,加強較弱的攻防戰術,力求更好的表現。金慶柏認為,運動場和職場教練很像,都是運用領導方式,排除影響員工的干擾,進一步發揮他們的潛能。

攤開金慶柏的管理生涯,先後擔任過外商主管、創業家、高階經理人,經驗長達 27 年,「但我不把自己視為 manager(管理者),而是 leader(領導者),」這是薩提爾教練模式帶給金慶柏的啟發。

延伸閱讀:好的領導者不當「主管」,只當「教練」!GROW成長對話模式,員工自己變聰明

溝通前建立對等關係,才能有話直說、大聲說

《薩提爾教練模式》指出,以冰山比喻,人的行為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但是,真正造成行為的原因,來自隱藏水面下的部分,包括情緒、觀點、期待、渴望。如果我們可以找出埋藏冰山底下的盲點,就能在錯誤發生前,預先準備、盡早解決問題。

金慶柏提到,薩提爾主要是藉由問答方式,引導對方說出真實想法。因此,第一步要建立對等關係,讓對方卸下心防。「外商都直接叫別人的名字,你是 Winston,我就這樣叫你,」直呼名稱是尊重個人的表現,不會因為職權、位階,討論的結果就有所不同,「一切就事論事。」

但是亞洲公司的文化剛好相反,開口就是經理、協理,開會前就矮人一截,真心話說不出口,好的點子可能就胎死腹中了。因此,金慶柏面對任何人,都是稱呼對方名字,就連對記者也是一樣。

彼此建構一定程度的信賴,較能使用教練模式帶領部屬。金慶柏以他的部門為例,工程師的角色占多數,「總是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插話,容易妄下結論,導致解方不夠全面,」金慶柏說,工程師性格的人,習慣問題導向思考,又急於證明自己的立場,屬於薩提爾提及的「觀點」盲點,要不斷提醒他們慢下來,確定說話者表達完意見,才能開口。

一個辦法是練習綠燈思考,在面對他人的想法與自己不同時,如果直覺是否定對方的紅燈思考,就要先忽略此念頭,往下追問自己,這個意見是不是有其他可取之處。

主管不要直接給答案,要引導成員思考如何做到

而隨著愈來愈多 Z 世代(1995 年後出生的人)員工加入職場,金慶柏發現,他們對主管交派的任務,都能如期、甚至超出期望達成。從薩提爾的角度來看,他們就是擁有成長的渴望,要想辦法留住這群人,必須給他們能自主發揮的空間。

金慶柏表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 ABS 管理模式,就能派上用場。ABS 分別指 alternative(選擇)、benefit(效益)、side event(附加活動),當一個問題產生,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下屬思考,先詢問是不是還有其他做法、背後的優劣勢或效益,再盤點可能造成的連帶效應,得出自己的解答。「其實就是古人說的三思而後行,領導者的義務就是提點成員做到這件事。」

延伸閱讀:你愈不講人情,員工愈敢走人!與員工溝通時,好主管會先處理這件事

不過,領導方式沒有百分之百完美,「教練」有幾個例外情況不適用。第一,牽涉公司規章、績效考核,例如升遷、調薪、伙食等。第二,發生緊急、意外事件,像是工廠失火、火車翻覆,主管沒有時間循循善誘問下屬這時該怎麼做,首要之務是將災害降到最低。第三,傳授專業知識或技能,比方說,半導體公司設立的交流委員會,各廠之間定期開會、分享新技術。「最重要的是,領導者本身也要不斷反省自己,與時俱進,」金慶柏總結。

金慶柏(團體照)
華碩電腦伺服器事業部總經理 金慶柏(圖中)
金慶柏 提供

金慶柏

政治大學 EMBA 資訊管理組碩士。曾任公信電子董事長暨總經理、丞信電子董事長暨總經理、昱聯科技創辦人及董事長、矽統科技(SiS)資深副總經理兼美國分公司總經理、聯華電子資訊長暨資訊安全委員會主委、IBM東南亞及南亞區公眾服務事業群總經理。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7

你也是不懂得拒絕、處處討好型主管?104 總經理分享:薩提爾如何修正領導者心態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2-05-13

採訪時,一零四資訊科技總經理黃于純在紙張寫滿要分享的故事,連場景、對話都一一列出。

「我自認為不是很有野心,只是想把工作做好,」自我要求高,加上剛進公司時便被期許,要好好照顧員工。在這樣的觀念累積下,黃于純養成「照顧他人」的習慣,像是薩提爾「不一致行為模式」裡的討好型行為模式:不習慣拒絕他人、說話太過客氣,部屬聽不出來要求,以為是稱讚,造成結果跟預想的不一樣。

在 20 多年職涯中,她有將近 15 年待在後勤單位,從人資主管、稽核長,ㄧ路做到公司總經理。「我一直認為,好的後勤單位,就是要找到前線同仁的需求、滿足他們的需要。」

延伸閱讀:「老闆狂罵人,卻說是為我好...」薩提爾提出 4 種常見溝通風格,你主管是哪一種?

部屬優先、總當救火隊,卻換來偏心的耳語

一開始,只管一個部門,影響不大。不過,在她 2014 年擔任管理總處副總經理時,負責財會、人資、資訊等後勤單位,問題就發生了,「我的個性很雞婆、不太會拒絕別人,攬一大堆事情,自己累、部屬也累。」

有部門主管從一開始制定績效目標時,就說無法做到,黃于純還會幫忙想辦法,向上頭彙報可能無法達成目標;部門跟部門之間沒辦法達成共識,會推著椅子,直接進去她的辦公室要求仲裁。

「雖然我覺得高階主管要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但還是沒有拒絕,甚至還會提出其他方案。」這樣不僅沒有消除部屬間的矛盾,還因為是主管提出的方案,部屬執行得不情願;甚至聽到耳語,認為她偏心某些部門主管,她才了解,如果不改變行為模式,會遇到更大麻煩。

同年度,她接受薩提爾教練陳茂雄的輔導,陳茂雄給了她幾項功課,要她練習拒絕別人。告訴她主管有 3 頂帽子(角色):老師、教練、主管。主管不可能永遠在當教練、循循善誘,這樣時間永遠不夠用;有時部屬只是拿不定主意,主管就要扮演老師,直接給解答;該下決策時,就要直接做決定。

重點在於,有意識地覺察、運用行為模式,並且為結果負責。某次,公司在月會報告時,有位「打岔型」主管,試圖在會議上講笑話分散注意力,黃于純就刻意選擇「指責型」的行為模式,制止他打岔的行為,請他把重點拉回正事上。

自己行為改變,也能扭轉他人的表現

改變過程不如想像中困難,黃于純發現,當她有意識的選擇行為姿態後,部屬也會跟著改變。某次部門主管又要找她調停,她便直接告訴對方,「你們都沒錯,可是用戶的痛點要誰來解決?」並表明希望雙方合作,阻止部屬間的紛爭。

「因為自己改變,也會扭轉其他人的行為,」過去她總是希望滿足別人需求,現在刻意用簡短話語下指令、明確拒絕別人,部屬很快就不再那麼依賴主管。

如果要改變部屬的想法,也需要挖掘部屬真正的渴望。黃于純分享,有位主管工作相當嚴謹,績效總是第一名,但是跟他合作的人都很痛苦。以前她會開導同事放輕鬆,不過都沒有見效。

直到對方開始探索原因,才發現大部分時候,為了滿足想被尊重、被佩服的渴望,凡事要求嚴厲,卻忽略自己被接納的渴望未被滿足。這時就需要鼓勵他,更重視被接納的渴望,才鬆動追求完美的僵化觀點,開始適時給予他人鼓勵。

「當一個人心中有堅強信念,擁有的感受都會被擴大。」黃于純現在學會當表現行為和內心渴求有矛盾時,先「降噪處理」,在心中默打逐字稿,不急著出手,有意識選擇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在有意識情況下選擇,就不會永遠只展現一種慣性行為。

延伸閱讀:靠獵人頭、人力銀行,不如靠自己!聰明攔截好人才的 3 個管道
黃于純_104人力銀行總經理_2022-04-14_侯俊偉攝影 拷貝
一零四資訊科技總經理 黃于純
侯俊偉 攝影

黃于純

澳洲南澳大學商業管理系碩士。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人資暨行政單位主管,曾任董事長特助、稽核長、管理總處副總經理,2019 年接任網路服務事業體主管,2022 年接任總經理。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