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1

團隊出現 10 個跡象,主管小心了!蘋果、Sony 的啟示:別讓「穀倉效應」毀了組織

整理・撰文 莊彙翌
2023-04-1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為了減少汽車駕駛使用手機而分心的情況,英特爾(Intel)2014 年開發出嵌入式語音聲控系統。研究人員針對該產品做調查,幾乎所有人都說這套系統可以派上用場。

當時的團隊認為,消費者已經廣泛接受這項產品,是一項成功的設計。然而,英特爾第一批使用者體驗(UX,user experience)設計師珍娜薇.貝爾(Genevieve Bell)實際觀察駕駛行為發現,這項產品並不如想像中實用。

她發現,駕駛們在路上塞車、無聊的時候,還是會拿起手機,而不是使用工程師開發出來的聲控系統。觀察到這一點,貝爾建議工程師,應該要讓系統更貼近消費者的使用情境,把駕駛的個人裝置和汽車的產品設計同步;這項提議,顛覆以往只用工程師角度開發產品的思維。

雖然原本的聲控系統已經很實用, 但透過其他領域的視角,反而發現原本沒有注意過的地方。要是沒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合作交流、提出意見,打破專業的隔閡,工程師不會發現車用聲控系統還有哪些地方該修正,這項改變就不會發生。

現代科技愈來愈複雜,組織也愈來愈龐大,為了妥善管理,採用專業分工達成高效率。然而,當一個個部門,每個員工各司其職,只顧自己的專業或只做分內事,就可能會缺乏上下聯繫、橫向交流,最終形成「穀倉效應」(silo effect)。

專業分工有其必要性,但別讓它成為各自封閉的「穀倉」

《穀倉效應》作者吉蓮.邰蒂(Gillian Tett)解釋,部門之間存在鴻溝或隔閡,就可能形成一座又一座的「穀倉」,當每個部門無法妥善掌握其他部門或世界的變動,部門就如同農場用來存放穀類作物的高塔,彼此沒有互通和協作。

邰蒂也解釋, 並不是說組織要打破所有穀倉,專業部門和團隊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它讓生活、經濟、組織妥善分工,促進專職專責。但過度分工的結果,有可能會讓團隊成員互相競爭、浪費資源; 彼此孤立的部門因為溝通不良,錯估情勢而付出嚴重代價;又或者是資訊封閉導致創新不易,人人自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會忽略組織的整體利益。

穀倉最常出現的時候,是成長中的公司,當組織不斷壯大,及時溝通的配套措施如果沒跟上,同事間就不會像過去那樣頻繁交流;擁有耀眼成績的大型企業,也很可能為了延續過去的成功,錯失跟上世界變動的時機。

固守成功經驗的經典案例,莫過於索尼(Sony)在 1990 年代初期,仍企圖延續隨身聽的成功經驗,推出新的CD或MD(MiniDisc,索尼研發的磁片規格,大小僅CD的1/4)隨身聽,取代既有的錄音帶隨身聽,忽略消費者已經慢慢轉向網路的趨勢。

儘管技術人員開始察覺、也嘗試切入網路音樂市場,但是各部門卻沒有通力合作。消費電子產品部門獨自研發記憶卡隨身聽,個人電腦部門則是研發其他產品,也從未想過和索尼音樂娛樂事業群進行合作。雖然索尼本身涵蓋的產品及事業群眾多,卻敵不過協力合作、開發出iPod的蘋果(Apple),股價從 2005 年的 38.71 美元,跌至 2012 年的 18 美元;相較之下,蘋果股價已飆漲超過一倍。

台積電招募跨領域人才,為組織納入多元觀點

因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加上位處亞太地緣政治中心,台灣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近年也不得不因應局勢做出回應。2022年,台積電開出「商業情報分析師」職缺,首次招募具有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等相關博士學位人才,除了要求4年以上資料分析、資料科學與市場分析的經驗,也要對美中關係的政治經濟動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時之間成為國內熱門話題。

不僅僅是地緣政治會衝擊所有企業,舉凡 ESG、數位轉型等強調組織跨部門合作的時代趨勢,原本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逐漸不再適用。企業必須為自己加入不同領域的觀點,更要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好準備。

123_10個危險跡象,暗示你的組織有「穀倉效應」
從 10 個跡象看出,你的組織是否落入了「穀倉效應」。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穀倉效應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2

微軟、索尼都吃過教訓!想靠「良性競爭」激勵團隊,領導者該怎麼做?

整理・撰文 莊彙羿
2025-07-3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微軟(Microsoft)過去曾推行「強制分級評等」制度,要求主管依照個人績效將員工排名,鼓勵主管解雇名次墊底的員工,希望藉此提升人才密度。美國文化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報導指出,這種制度只會驅使員工把心思放在和同事的競爭上,不會思考其他對公司有益的事。

《穀倉效應》指出,錯誤的制度會導致惡性競爭,讓組織內樹立穀倉,最後傷害到自己,索尼(Sony)就是其中一例。起初索尼也和其他小公司一樣,十幾名員工會針對新點子發表意見,創辦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曾以索尼內部無所限制的腦力激盪而自豪。1979 年,他們推出隨身聽 Walkman,改變了整個世代收聽音樂的習慣。

到了 1990 年代後期,索尼已有 16 萬名員工,為了讓日漸擴大的組織更有效率地運作,高層決定進行重組,讓旗下事業體自負盈虧。但這個制度卻讓高階主管不願意透露創新想法和計畫給其他部門;人員也不再跨部門合作,創新實驗和長期投資逐漸減少,每個部門都只看短期成效,導致索尼錯失創新機會,最終被蘋果(Apple)的 iPod 取代。

像索尼這樣的案例提醒主管,制度與領導方式的選擇,會深刻影響組織的合作氛圍與創新機會。為協助主管提升帶人能力與實戰技巧,《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提供實用工具與關鍵觀念,幫助主管打造正向競爭與高效協作的團隊文化。

延伸閱讀:柯達破產、SONY 慘敗給蘋果!巨頭企業的慘痛教訓:別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

追蹤、慶祝大小成就,鼓勵團隊分享資訊

惡性競爭會導致人員疏離,與人之間也會產生穀倉心態。《歡迎進入管理階層》作者萊恩.霍克(Ryan Hawk)則分享,在他剛踏入業務領域時,公布業績排名、鬥爭比較的公司文化讓所有人都不願意分享工作資訊,職場關係非常緊張。

他從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教授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的研究中得知,追蹤小成就,能為成員帶來自信、增加工作動機。因此,他當上主管後,決定改變文化,不僅在團隊內主動指導他人,也給予團隊外的領導者其他協助。

一開始,他先把業務目標的門檻降低,鼓勵同事在行有餘力時協助其他成員。在結算業績時,霍克公開讚賞、獎勵那位協助的同事,不僅改善團隊氣氛,也讓成員知道,幫助隊友並不會害到自己,藉此建立互助循環;這時候,只願意專注在自己身上、不願意合作的同仁也會默改變或離開。

無論成功的規模大小,霍克都把慶祝當作例行事項,鼓勵團隊良性競爭、分享資訊。比方說,他會寫信祝賀團隊,表揚成員,並請他分享成功方法;他表示,其他成員如果能成功把方法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上,那就是整個團隊的成功。另外,團隊也會每個月設定一個目標,只要一達標就開派對。

不只看成果,也看協作過程, 提高團隊合作意願

如果任務事關跨部門合作,部門還是保有隱藏資訊、相互競爭的習慣,組織效率就會被拖垮。其實只要調整一下績效制度,就可以打破層級和部門的穀倉,推動公司前進。

延伸閱讀:高績效團隊的 5 個特點!你的團隊掌握幾個?

《專案管理》提及,有家公司進行專案的做法,是將公司高層、主管、專案成員、公司員工都納入專案體系,而他們會集中資源,一次只做一個大家挑選的專案。

一般來說,成員被拉進專案,原本的工作可能就得分給其他同事,大家通常會避之惟恐不及。該公司也會把工作外包給非專案員工,但後者也會被視為專案的一分子;他們的直屬主管也需要定期參與專案會議,給予建議和支持。

這些協作的過程和成果都會記錄在考核中,有效提高團隊的合作意願,讓不同層級和團隊都能一起推動公司前進。

129化解員工恐懼,專注在自我提升,而非惡性競爭
經理人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3

曾不敵亞馬遜而瀕臨破產!連鎖超市用一個提問,激發員工使命感

整理・撰文 莊彙翌
2023-04-1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電商亞馬遜(Amazon)等網路零售業崛起後,因商品價格低廉、方便迅速的服務,衝擊全球實體零售業,其中包含瀕臨倒閉危機的百思買(Best Buy)。有多次重整組織經驗的修伯特.喬利(Hubert Joly)接受朋友提議,接下百思買執行長;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走到第一線傾聽員工心聲,並觀察銷售人員和客人的互動。

他發現,因為上網買商品比較便宜,所以客人會進到店內和店員聊聊就離開,再上網購買,於是問店員:「我們能提供哪些服務,是其他零售商沒有的?」店員紛紛提出他們覺得最好的方式,但卻不符合組織目標。

延伸閱讀:一張圖找出企業的潛在危機!擬定防範策略,不怕下隻黑天鵝

喬利這才知道,公司從未針對這個問題給予員工明確的指示,員工就像多頭馬車,只做自己認為好的事。但總部和實體店的方向並不一致,兩邊也從未討論過這件事,穀倉就這麼被建立起來。

不一致、相互衝突的目標,只會讓員工無所適從

《富比士》(Forbes)的一篇文章〈穀倉心態:如何打破阻礙〉(The Silo Mentality:How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提及,穀倉的出現,其實是相互衝突的領導團隊所導致的結果,要解決穀倉問題,需要建立一致的願景。

因此,喬利決定重擬企業宗旨,舉辦一場全員參與的工作坊,一起思考:如果百思買是一個人,它應該是個怎樣的人?透過集體思考,將百思買統一定調為:顧客的「良師益友」,幫助顧客了解自己的需求。他們繼續往下探問:良師益友該具備怎麼樣的特質?員工認為,「有人味」是其中之一。

最終,百思買「用科技豐富顧客生活」的企業宗旨,把單純銷售商品的目標,擴大到為顧客提供持久解決方案的服務。例如「為老人提供醫療照護服務」,擺脫原先零售店的想像,讓百思買不僅銷售電子產品,還能開拓多元化服務。當企業讓員工分享對工作的期待,共同凝聚企業願景,就能讓願景不再只是憑空想像。

連結組織目標與員工心血,激發使命感、帶動成長

不過,對大多數員工來說,企業願景多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的工作結合,更不用說從中找到使命感。為了讓第一線銷售人員產生使命感,蘋果(Apple)在這方面做了滿多努力。根據蘋果發布的官方文件,其公司願景是「透過創新的軟、硬體和服務,為客戶帶來最佳用戶體驗」,Burberry前執行長、時任蘋果零售業務高級副總裁的安琪拉.阿倫茲(Angela Ahrendts)利用社群與連結,把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員工的日常。

延伸閱讀:不廣設通路、9 成銷售靠自己!「蛋捲界 LV」如何花 1 元,賺回 183 元?

舉例來說,「Today at Apple」計畫就是讓全球的蘋果直營店每天都有免費課程和活動,教顧客使用產品及軟體。再來,「星期二老師日」(Teachers Tuesdays)會讓教育人員去直營店,學習課堂可以使用的App,或是「一小時玩程式」(hour of code),讓小孩在假日時參觀零售店,學習簡單的程式語言。

連結地方社群、創造面對面的互動,不僅有助於銷售,也讓員工有機會付出心血,企業願景不再是虛無的想像,而是有實際產出;成功實踐的願景,也有助於打破無形的穀倉,讓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取得一致,繼續帶動組織成長。

125_3個核心提問,讓每個行動都與願景息息相關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穀倉效應

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4

「33 大停電」帶給台電的省思!近 80 年企業如何跨部合作,讓員工自主提案增近 3 成?

採訪.撰文 吳俊毅
2023-04-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位於高雄的興達火力發電廠,2022 年 3 月 3 日因人員操作失誤引發停機,造成全台大停電,有別於一般停電在當天就能處理完畢,這次事件讓部分地區甚至到隔日都還無法恢復供電,超過 550 萬戶受到影響。

這場「33 停電事故」,讓台灣電力公司省思,除了將電網從整合轉為分散,增加韌性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處理事故的效率?

擴大橫向聯繫、雙向溝通,串聯高度分工的穀倉

即將邁向 80 年的台電,隨著業務增減,目前有核能、輸供電、水火力發電及配售電等 8 大系統,事業群高度分工,不可豁免地形成一座座「穀倉」,「形成穀倉不一定是壞事,怎樣串聯才是重點。」在台電 40 多年的副總經理張忠良認為,只要有配套措施,穀倉不會是世界末日。

「橫向串聯」,是台電本次改造重心,而這項任務,就落在 2021 年因應數位轉型誕生的「數位發展系統」身上。該部門由張忠良擔任數位長,在發電、輸電、配電等地方裝設電腦監控設備,讓供電量及用電量的數據數位化、可視化,達到電力資源的最佳配置。

延伸閱讀:部門之間如何有效率合作?3 種不同的組織活化思維,破除公司裡的「穀倉效應」

能完成「智慧電網」,正是因為利用數位設備加速部門「雙向溝通」的能力。效法數位發展系統,張忠良在總經理的首肯下,成立專案溝通小組,邀請各系統的副總經理加入 LINE 群組,除了溝通每日業務,也會處理突發狀況。例如 A 副總經理得知旗下南部電廠停機,可以立刻回報群組,並隨即討論由 B 系統支援,B 副總經理就能及時分配任務給團隊,減少流程往返時間。

除了加速分配任務、處理問題流程,台電也藉由競賽、活動及人才培育深化不同部門間的合作。例如,舉辦全方位電力技術實務研習班,讓配電與輸電專業的員工相互了解業務核心,擴大跨部門的技能交流,而台電開設的各式課程廣受迴響,現在每年約有 1 萬 5000 人次接受訓練。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員工就不會花太多時間溝通、解釋,甚至可以直接處理問題。張忠良認為就像是急診室醫生,不能只了解單一器官,否則等到跟其他專科醫生討論完,病人可能也錯失黃金拯救時間。

鼓勵跨團隊學習、交流, 加速問題處理效率

另外,台電鼓勵員工參加跨組織比賽,藉此增加組織間的合作與交流。張忠良以總統盃黑客松為例,一開始還要強迫參加,現在報名反而超踴躍。藉由解答工作會遇到的難關,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成員多半是不同部門的同仁,更能訓練多領域的溝通,這些技能都能運用於原有的工作崗位,同時讓同仁開始樂於提案,從每年平均 1400 件,在 2022 年增加到 1791 件。

延伸閱讀:凡事只讓主管決定,團隊動不起來!台電的經驗談

回歸原點,藉由轉型或溝通來破除穀倉效應,必定需要員工的支持,因為衝擊最大的就是他們。如果只是強制執行,效果會打折,所以如何讓員工了解,為何而變、為何而動,就十分重要。台電透過舉辦實體說明會、內部網路平台宣導,甚至製作 QA 問答來協助員工理解,這些都是要解決員工心中的疑惑。張忠良強調,對員工開誠布公非常重要,不要解決了穀倉,卻讓員工不滿升到最高,那就得不償失了。

對員工開誠布公非常重要,不要解決了穀倉效應,卻讓員工不滿升到最高,那就得不償失了。

張忠良 Profile
台灣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電機系兼任副教授、長庚大學電機系兼任副教授、台灣海洋大學電機系兼任教授、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董事長等,現任台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5

Richart 用 7 年吸引 300 萬用戶!台新銀如何憑著「帶進不同文化」從零做到市占第一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3-04-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金融機構的點數要活躍很難,因為只能透過固定的方式操作,」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黃天麟表示,不同信用卡會產生不同類型的點數,銀行存款、理財、投資等單位,也都有點數回饋機制,但是這些點數通常分屬不同單位,獨自運作。

「你可能很難想像,信用卡、理財、存款等銀行單位,在過去是不互相合作的,」金融業因為分工細緻,不同單位有各自的績效與目標,效率才能極大化,「跟績效無關的事情,大家就不那麼 care,這是組織架構造成的穀倉,沒辦法。」

2020 年,台新銀行推出金融生態圈 Richart Life App,消費者可以在這個平台支付、查詢點數、整併優惠等。若是刷享有點數回饋的台新信用卡,點數也都統稱為「台新 Point」;打破跨業整合點數機制、支付及優惠等限制,成為台灣首間推出「生活金融生態圈」的銀行。

延伸閱讀:「純網銀」是什麼?ㄧ張圖,秒懂純網銀、數位銀行、傳統銀行差在哪

早在 2015 年,台新銀行就觀察到,消費者行為會產生很大變化。舉例來說,過去消費者要貸款,必須要跑到實體分行,但是隨著數位化普及,消費者打開手機就有貸款資訊,銀行競爭也變激烈,如果無法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就有可能流失消費者,「面對這樣的變化,你必須做出取捨,成就整體獲利最大的事情。」

找對的人重組團隊,降低成員間的「摩擦係數」

台新做的第一個嘗試,是推出數位銀行 Richart。為了吸引年輕客群,台新把不同單位的服務結合在一起,讓消費者不需要跑到實體銀行,就能線上開戶,也能申辦信用卡、交易基金。而且,這 3 個服務還能彼此串聯,例如,刷卡消費的回饋,可以選擇定期定額投資,或是把利息放回存款。

然而,為什麼一個負責信用卡業務的人,要成就存款帳戶、理財部門?黃天麟表示,如果用原班人馬,大家可能還是維持原來的心態,既有機制就很難打破。因此,他們額外拉出一個數位金融部,找來曾在不同部門輪調的儲備幹部,花了一年發展 Richart 數位銀行;2020 年決定要發展點數生態圈時,也是用同樣方法,額外成立生態圈發展部,只花半年,就讓 Richart Life 上線。

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現行除了 Richart 提供線上金融服務外,也陸續整合點數、行動支付、ATM、網路與行動銀行及金融生態圈等不同業務內容。為了不要讓新創團隊也變成一個個穀倉,數位金融單位的績效目標,一定包含跨單位合作的任務,例如,讓 Richart 的用戶也變成 Richart Life 或台新銀行的顧客;他們也採用分潤制,一個客戶所帶來的利潤,會與合作的團隊對分,讓其他人樂意提供資源。

延伸閱讀:團隊出現 10 個跡象,主管小心了!蘋果、Sony 的啟示:別讓「穀倉效應」毀了組織

設定跨單位合作目標,用機制鼓勵團隊伸出援手

找對人,還需要機制輔佐,讓這些在各自領域相對優秀的人,加總起來也能發光發熱。黃天麟比喻,鋼鐵人、蜘蛛人都能自成一系列,「當我今天把鋼鐵人、綠巨人、蜘蛛人找來,我得成就一齣復仇者聯盟。」

黃天麟回憶,在他剛當數位金融部部長時,年度目標攤開來「密密麻麻,跟無字天書一樣,」假設有 50 個目標,一個目標 2 分,「一件事情沒做到,你還有 98 分,沒做到其實不會怎樣。」

因此,他把年度目標削減成 5 項,每項成績占比變重,凸顯目標的重要性。 另外,由於數位金融處的成員背景比較多元,以生態圈發展部為例,只有一半成員是金融背景、另一半來自來自其他產業,得根據專長制定不同目標,所以他也捨棄齊頭式 KPI,「要帶進不同文化,而不是把它同化。」

目前,Richart 擁有近 300 萬名用戶,在市場上排名第一,Richart Life 也有超過 200 萬名用戶,「部門沒有再有找不到客人、或要花很多成本的困擾,」台新希望透過打破部門隔閡,讓資源利用極大化。

當我今天把鋼鐵人、綠巨人、蜘蛛人找來,我得成就一部復仇者聯盟。

黃天麟 Profile
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碩士,曾任台新銀行支付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現為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

繼續閱讀 組織文化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6

快 5 分鐘就是不同結果!他跨出醫院,用 12 年串起消防、救護成全國性醫療系統

採訪.撰文 莊彙羿
2023-04-2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走進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下稱「高醫」)的急診室,可以看到天花板或牆壁上設有長條狀燈具,那並不是照明燈或逃生指示燈,而是預告即將有病患被送進急診的預警閃燈。

當閃燈亮起,除了有警示聲,值班醫師也可依照不同顏色,判斷需要由哪些單位負責整備、救治。比方說,閃燈亮綠色,表示有重大外傷病患即將移入;紅色則代表心臟,指的是急性心肌梗塞病患;急性腦中風則是黃色,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到院前心肺功能中止)則是閃藍燈。看似簡單的預警閃燈,背後其實蘊含了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陳昭文醫師 12 年來,不斷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

延伸閱讀:跨部門合作 = 沒人想做?主管想通 3 個眉角,散沙也能集合變夥伴

在 2011 年,因為政府賦予醫學中心有支援偏遠地區的任務,高醫必須支援相距 55 公里的恆春旅遊醫院,陳昭文發現,即使醫師本身有再多醫學知識,遇到狀況緊急的急重症病患,有限的軟硬體設備並沒有辦法讓他們做更好的處置,需趕快後送到其他醫院。

那是一場與時間拔河的比賽,因為對急重症病患來說,5 分鐘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不過,「光是打電話轉到其他醫院,就常常收到『在忙,等一下再打』的回覆。」這樣來回一輪,通常就要等 30~40 分鐘。

急重症患者必須與時間拔河,不能把力氣花在無效溝通

救護和醫療單位各自形成封閉的穀倉,讓醫療人員花太多時間在無效溝通。為了提高聯絡效率,陳昭文開始思考串聯各院急診室資料的可能性。

起初在院內提案,長官卻不想多事,他轉念想,這不只是一家醫院的問題,而是一群醫院待解的課題,所以轉而跟院長、衛生局提案,最終獲得支持,帶著助理一家一家醫院拜訪,進行座談。

然而,要串接各家醫院資料,意味著公開揭露急診狀況,許多醫院考量到營運機密,或認為資料開放沒有好處,一開始對陳昭文要做的事並不信任。但他認為:「每個地方都有想改變現狀的人,但他們感到勢單力薄,覺得上面的人不會幫忙,我想讓他們知道對的事這樣做是可以成功的。」

他和團隊透過重要性績效分析(IPA,important performance analysis),挖掘大家認為重要性高,但滿意度低的問題。優先解決痛點,才會逐漸說服、整合各單位資訊。「多傾聽,才可以理解他們在意的事情是什麼。」信任一旦建立,對方也會主動提供回饋。

跨單位整合醫療資源,病患一送來就能做初步判斷

2011 年,開始建構高屏區域緊急醫療應變聯盟(KAMERA,Kaoping Area Medical Emergency Response Alliance),即時更新並傳遞醫院最新的急重症能量,讓現場救護人員打開系統,就能根據事發地點推薦合適的醫院,包括是否滿載、是否有處置能力(例如病患為毒藥物中毒,部分醫院可能無藥解決),不用再手抄時間、打電話給每家醫院,打通兩端穀倉。2014 年,已有 37 家醫院參與,高屏澎區域參與比率達 3/4,為當時全台最大區域醫療系統。

延伸閱讀:分工不明,想出力卻遭控「搶飯碗」!跨部門合作缺乏共識,可能少做了這 4 件事

後來,他們再跨域和高雄衛生局、屏東衛生局及台灣外傷醫學會等 8 個單位合作「救急救難一站通」計畫,將緊急醫療相關資料整合進同一平台,獲得 2018 年總統盃黑客松 TOP5 卓越團隊獎;2021 年,由內政部與衛福部建構全國性緊急醫療系統,目前整合 14 縣市消防機關。

高醫外傷登錄師李佩玲表示,高醫在 2022 年 2 月正式啟用的預警閃燈,就是消防端透過救急救難一站通系統,將初步判斷病患的基本重要資訊上傳,如果選擇送到高醫,就會觸發預警閃燈,發送簡訊給相關的緊急醫療應變小組。

跨域整合十幾年,陳昭文帶領團隊,將原先分散的單位,綿密串聯成全國性的緊急醫療系統。

每個地方都有想改變現狀的人,但他們感到勢單力薄,覺得上面的人不會幫忙,我想讓他們知道可以成功。

陳昭文 profile

1970年生,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碩士畢,擁有急診、重症、外傷等 6 張跨專科證照,現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專任副教授。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