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
整理・撰文 莊彙羿

微軟、索尼都吃過教訓!想靠「良性競爭」激勵團隊,領導者該怎麼做?
2025-07-30


微軟(Microsoft)過去曾推行「強制分級評等」制度,要求主管依照個人績效將員工排名,鼓勵主管解雇名次墊底的員工,希望藉此提升人才密度。美國文化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報導指出,這種制度只會驅使員工把心思放在和同事的競爭上,不會思考其他對公司有益的事。
《穀倉效應》指出,錯誤的制度會導致惡性競爭,讓組織內樹立穀倉,最後傷害到自己,索尼(Sony)就是其中一例。起初索尼也和其他小公司一樣,十幾名員工會針對新點子發表意見,創辦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曾以索尼內部無所限制的腦力激盪而自豪。1979 年,他們推出隨身聽 Walkman,改變了整個世代收聽音樂的習慣。
到了 1990 年代後期,索尼已有 16 萬名員工,為了讓日漸擴大的組織更有效率地運作,高層決定進行重組,讓旗下事業體自負盈虧。但這個制度卻讓高階主管不願意透露創新想法和計畫給其他部門;人員也不再跨部門合作,創新實驗和長期投資逐漸減少,每個部門都只看短期成效,導致索尼錯失創新機會,最終被蘋果(Apple)的 iPod 取代。
像索尼這樣的案例提醒主管,制度與領導方式的選擇,會深刻影響組織的合作氛圍與創新機會。為協助主管提升帶人能力與實戰技巧,《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提供實用工具與關鍵觀念,幫助主管打造正向競爭與高效協作的團隊文化。
追蹤、慶祝大小成就,鼓勵團隊分享資訊
惡性競爭會導致人員疏離,與人之間也會產生穀倉心態。《歡迎進入管理階層》作者萊恩.霍克(Ryan Hawk)則分享,在他剛踏入業務領域時,公布業績排名、鬥爭比較的公司文化讓所有人都不願意分享工作資訊,職場關係非常緊張。
他從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教授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的研究中得知,追蹤小成就,能為成員帶來自信、增加工作動機。因此,他當上主管後,決定改變文化,不僅在團隊內主動指導他人,也給予團隊外的領導者其他協助。
一開始,他先把業務目標的門檻降低,鼓勵同事在行有餘力時協助其他成員。在結算業績時,霍克公開讚賞、獎勵那位協助的同事,不僅改善團隊氣氛,也讓成員知道,幫助隊友並不會害到自己,藉此建立互助循環;這時候,只願意專注在自己身上、不願意合作的同仁也會默改變或離開。
無論成功的規模大小,霍克都把慶祝當作例行事項,鼓勵團隊良性競爭、分享資訊。比方說,他會寫信祝賀團隊,表揚成員,並請他分享成功方法;他表示,其他成員如果能成功把方法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上,那就是整個團隊的成功。另外,團隊也會每個月設定一個目標,只要一達標就開派對。
不只看成果,也看協作過程, 提高團隊合作意願
如果任務事關跨部門合作,部門還是保有隱藏資訊、相互競爭的習慣,組織效率就會被拖垮。其實只要調整一下績效制度,就可以打破層級和部門的穀倉,推動公司前進。
《專案管理》提及,有家公司進行專案的做法,是將公司高層、主管、專案成員、公司員工都納入專案體系,而他們會集中資源,一次只做一個大家挑選的專案。
一般來說,成員被拉進專案,原本的工作可能就得分給其他同事,大家通常會避之惟恐不及。該公司也會把工作外包給非專案員工,但後者也會被視為專案的一分子;他們的直屬主管也需要定期參與專案會議,給予建議和支持。
這些協作的過程和成果都會記錄在考核中,有效提高團隊的合作意願,讓不同層級和團隊都能一起推動公司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