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習慣
整理・撰文 邵蓓宣

在職場尋求意見,誰的建議最該聽?帶著 2 思維,自己的貴人得自己找!
2023-05-11


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曾在 1982 年信誓旦旦預測經濟和股市會大蕭條,沒想到政府出手救市,經濟反而加速成長,股市開始大牛市。
接下來,美國迎來歷史上最低通膨、高成長時代。最終結果讓橋水的公信力大受打擊,賠了很多錢,甚至解散許多員工。 事後他反省, 當時自己在做決策時太過自信,太容易受到情緒影響。
人的心態比想像中封閉,做對選擇,先承認自己一無所知
很多領導者、主管和工作者會公開表示,自己一直持開放態度,重視不同意見,決策時善於傾聽不同聲音。但實情是,人們比想像中的封閉。
在新聞訪談節目《60 Minutes》的採訪裡,橋水員工表示,橋水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對他人決策表達意見並評分,這些意見會傳給當事者,直指這個人的說法是否有學習意義、意見表達是否有邏輯、足夠清晰等。
達利歐表示,很多人面試時都說自己心態開放,願意接收別人指正,但最後大約有 30% 的新進員工因為這樣的評分制度和表達方式,在18個月內走人。他提供一些線索,分辨自己的心態是否真開放,還是嘴上說開放、願意傾聽,實則屬於封閉心態。
如何培養極度開放的態度?達利歐提供幾點提醒:
- 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相信你可能不知道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 決策有2步驟,先吸收資訊,再做決定。
- 不要擔心被反駁而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
- 不能只抒發己見,而沒有充實自己、學習新事物。
- 設身處地評估別人的觀點。
- 要記住你是在選擇最好的答案,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答案。
- 當你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檢視自己是在和人爭論,還是設法了解對方觀點。你要同時根據你和別人的可信度,考量哪一種觀點最合適。
決策不應該是票票等值,可信度高的人意見更重要
所謂的可信度,是達利歐提出的「可信度加權」決策(believability weighted descisions)。《原則》提到,在一般組織裡,大部分的決策出於獨裁,也就是「老闆說了算」「主管說了算」,另一種可能的方式,是大家各抒己見,然後投票表決,得票數多的方案勝出。
達利歐認為這 2 種方案都不盡理想。第一種依然倚靠決定者的聰明才智,即使吸收各方意見,決定是否聽取決策時是否有情感因素干擾,都很難衡量。
第二種看似民主,但細細探究,每一票不盡公平或等值。假設公司要決定加大對某科技公司的資金挹注或投資,人資長、資訊長、審計主管等一級主管對這家公司的了解程度不一,但在帳面上 他們都擁有一票決策權。
因此,達利歐認為,最好的決策應該是「創意擇優」,讓最好的創意、最傑出的方案勝出。所以,s 應該要以可信度高低來形成選擇,能力較強的決策者在意見上的加權,應該重於能力較弱的決策者。也就是,可信度高的人意見大於可信度低的人。
要如何知道誰的可信度較強?他提出 2 個要點:1. 起碼有 3 次成功解決相關問題的人;2. 能以邏輯解釋結論背後因果關係的人。 達利歐表示,意見人人都有,但通常不一定是好點子,如果自己做不到某件事,卻要指導別人該怎麼做,這樣的人可信度通常不高。
不過,不能因為你是新手,就認為有經驗者說的話都是對的,你可以先蒐集資料、確認事實,並提出挑戰。這就來到他的第二個要素,對於得到的因果關係,都要有合理的推論。
如果你是菜鳥,卻有一套合乎邏輯,接受過各方質疑仍能提出合理方案,這樣的決策務必要試。《原則》裡提到,要關注的是推理過程,而非結論,因為有時候老手會卡在自己的套路裡,看不見其他面向。
「要提防沒有親自上戰場,卻夸夸其談的人。」「沒有良好邏輯的人,對自己和別人都很危險。」達利歐說,他在橋水待了 40 年,從來沒有做過與可信度加權相反的決策。他認為這個原則還是一個提醒,當企業領導者思考是否做對決策時,更應該關注的是,決策制度是否足夠公平、客觀,而不是有無照自己的意思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