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優企業的運作背後,通常隱含著它們透過特定發展過程所淬煉出的一套「作為」。作為可以讓我們由行動中找到工作的準則,卻是其他組織難以學會的運行邏輯,所以引入創新時要特別注意。
當景氣不好、公司業績觸底,身為公司領導人,該如何診斷出營運狀況的病根,進行必要的改革? 讓顧客沒你做不成生意!日本社長的 3 個經營策略,讓公司晉升全球第二大建設機械廠 當公司快活不下去時,老闆該做什麼?日本社長靠 3 個策略,V 型反轉公司 從深陷谷底到世界第二!日本社長靠 3 個策略,救回瀕臨倒閉的公司
2007 年,諾基亞(Nokia)成為手機產業的要角,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 40%,但才短短 5 年,市值就大跌 96%。而經過一連串的數位轉型與變革,2017年諾基亞的市值和最低點相比,已大漲500%。
從榜單中看來,歐美依然是創新企業的重要發源地,佔了超過40個名額,而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首次擠進前50強,位居第10和第14位。
行為經濟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希望可以了解人類做決定的過程,並以此來引導人下決定。
「你一年會去幾次遊樂園?」這是訪問麗寶樂園渡假區副董事長陳志鴻時,他所提出的反問。
有一群熟稔數位思維的數位原住民,他們容易取得資本市場的資源,也充滿想像力,藉著數位平台的建立,直接跨過傳統產業定義的疆界,建立一個具高度延展性的新型態商業模式,因而削弱或消滅傳統公司原來的機會。
轉型升級是當代企業身處嚴峻環境下,最常喊出的口號之一。然而,組織究竟該怎麼轉,又要如何升,多數經營者卻是一頭霧水。其實,創新升級不假外求,如果從企業已有資源延展,反而能更有效地找出方向。
學習系統思考會出現的第一個難題是,不知道何時可用、如何使用,這使得許多工作者在還沒開始熟悉這個思考工具之前,就打算放棄。
「你的咖啡怎麼這麼好喝?」路易莎咖啡(Louisa Coffee)創辦人黃銘賢回憶,那時還是2006年、他從一間5坪小店開始賣外帶咖啡,有客人點了冰拿鐵,離開不到3分鐘又折回來,只為了告訴他,咖啡真的很棒。
1977年,尚未成為世界級企業的NIKE,來台灣尋找合作夥伴。參觀二十幾間鞋廠,大多數都無法使NIKE滿意,少數滿意的卻也看不上NIKE。最後,情定當時由一位年輕人王秋雄所管理的斗六鞋廠:豐泰。 為何他願意賭上身家,當眾燒掉萬雙球鞋?從豐泰鞋廠看組織變革的成功關鍵
時代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在過去很成功、規模大的公司,只要速度一跟不上,就可能進入衰退期。反觀Uber、Airbnb等開創嶄新商業模式的公司,卻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就做出傲人的成績。
自從行動載具的普及,多數人早已習慣在網路上買東西,以致實體零售業績式微,實體門市往往會面臨業績大幅衰退的壓力。然而,3C通路商良興電子在2016年實體門市的業績,最高竟有16%的漲幅,營收達13億元。
事實上,我們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位人才將面臨嚴重不足。BCG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認為最大的技術挑戰不是資料安全,也不是投資的需求,而是缺乏有資質的員工。
這家經營近一甲子,每年回收全台近七成、約10萬公噸廢棄玻璃的老企業,利用玻璃可以百分之百重製再利用的特性,開發玻璃原料、建材與自有玻璃藝品品牌等多項產品線路,為企業帶來一年近5億元營收。
新零售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數據、科技、雲端等科技變化帶來的消費轉型。企業想要從線上、到線下,都緊緊抓住消費者的目光與荷包,探索「顧客旅程」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想丟掉包袱、揮別過去的成功與光榮,領導者必須承受新投資的風險,有時甚至得拋下對員工的承諾,親手把部門裁撤,而且最不幸的,你很有可能還是會失敗!企業如何從這些已知的挑戰中習得一些變革創新的方法與策略?
超市裡,人潮擁擠。剛下班的職業婦女們站在冷藏櫃前,拿起一盒分切好的雲林土雞腿;2小時後,餐桌上就多了一道三杯雞佳餚,當大家大快朵頤之時,可能不知道,這是在一年前經過縝密精算的生產排程,用大數據被「做」出來的雞
救活一家企業,可能憑實力,可能靠運氣,但是幫助兩家或多家公司谷底重生、改革再造,就是有一套可以「複製成功」的本事了。林榮錦怎麼做到的?
台灣木工場曾面臨產業外移訂單盡失的困境,木匠兄妹木工房總經理周信宏卻不甘心手藝的埋沒,故在接手父親的工廠後,力圖轉型。最後成功發展出「實用藝術」與「手作課程」,並將作品外銷到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
這是成都公交(大眾運輸)集團的多事之秋。新執行長臨危受命,必須改革,他是怎麼做的?
領導者,一定要離開辦公室,走進工作現場,才能夠做好管理。《史隆管理評論》分享一位CEO的案例,告訴你待在辦公室開藥方,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成本和資源,經營成效依然不見改善!
最有權力的管理者,通常離前線事實最遠。而企業的經營決策卻要由離現場最遠的執行長制定,很多時候無法看見第一線的真實情況,導致提出策略管理的人與實際執行者難以真正配合。
面對逐漸衰落的書法市場,主要業務為供應文房四寶的「林三益筆墨專家」首當其衝,整體業績下滑4成。林昌隆不斷思考如何增加業績,他從毛筆的定義開始發想:除了書寫,毛筆還有什麼作用?經過不停地腦力激盪,最後他看到毛筆的另一種價值:擁有「刷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