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上門,都會盡可能表現出自己最好、卻不一定是真實的一面,面試官如何在短短的面談中,判別眼前的人選適不適合既有的組織,可否融入公司文化?
新主管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與團隊建立起堅強的互信基礎,但要如何做到呢?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行為:
友嘉是全球第三大工具機集團(評量基準為營收),僅次於日德合組的 DMG 森精機(DMG MORI)、日本山崎(MAZAK)。總裁朱志洋30 歲左右創業,讓友嘉從一家營收僅百萬的中小企業,交出遍及 14 國、37 起併購案,與美日大廠合資 17 家企業的成績單。
不遵守規定的Top Sales,會讓公司規定形同虛設,而部門主管頭痛之餘卻苦無良方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情況在許多企業裡屢見不鮮,尤其在業務單位更是常見且棘手。
就在今天(16 日)香港首富、長和集團主席李嘉誠宣布退休。根據港交所公告,年屆 90 的他將卸任董事會主席一職,由長子李澤鉅接棒。回顧李嘉誠事業的茁壯,其實與他的獨特領導心法密切關聯。
美國工業設計師彼得.斯基爾曼(Peter Skillman)曾進行一項「棉花糖挑戰」(marshmallow challenge),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學生、律師、企業CEO,以及幼稚園小孩,分別組成小組,要他們用棉花糖、生的義大利麵、膠帶及繩子,搭建最高的結構體。你認為,誰會蓋得最高呢?
都說帶人要帶心,「信任」可以使你組織管理更加順遂、團隊更有效率地做出決策,員工也願意主動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而不是默默噤聲,深怕多說了什麼就會被清算。
座落於台南的璨揚企業,是台灣最大的卡、拖車燈製造商,從草創期10名成員,迄今已有500多位員工,近3年的平均離職率只有0.91%。這是因為,這裡的「大家長」董事長黃文献,把員工當作家人般對待,贏得每一個人的敬佩。 平均離職率不到 1%!全台最大卡車燈製造商老闆,是怎麼照顧員工的? 「我想在這裡工作到退休!」平均離職率不到 1%,這位老闆怎麼做的?
由音響界傳奇人物勾哈.岡瑟(Godehard Guenther)創辦,以微型喇叭聞名業界的Soundmatters,過去20年來維持著很精簡的規模,但創造力卻讓擁有數十萬員工的大企業老闆都感到相當佩服。而他們一直以來奉行的NASA三大守則,可能是關鍵。
遊戲場裡的孩子與軍隊中的將軍都知道:想要領導團隊,如果不是強勢支配團隊成員,得到權力;那就是想辦法讓團隊喜歡你,並且主動對你效忠。
諸葛亮,就像是被賦予重責大任的經理人,在市場一片混沌的時候,必須想方設法,帶領企業殺出重圍、走出新路。不過,要在三國時代選一個幕僚的典範,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並不是最值得參考的人選。
在發揮領導力的時候,會展現出領導人的個人色彩,這種色彩稱為領導風格或類型。
老闆下達指示,部屬卻反彈,這是基層主管要面對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該如何承上啟下,扮演好溝通的橋梁呢?
「一開始變成主管的時候,很心急。」國際快遞公司DHL Express台灣顧客服務處資深總監洪春美表示。
新的一年,人們或多或少的開始思考如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這時更是讓管理方式更上一層樓的好時機。《Forbes》專欄作家 Liz Ryan 舉出了主管最讓員工抓狂的十件事,如果你中鏢了,就趕緊把它加進 2018 改進目標吧!
即便這幾年,「如何管理千禧世代」「如何和不同世代共處」的議題不斷被討論,但我一直沒有「世代」的概念。
許多企業裡的高階主管都具有開創精神,他們常在自己的工作中尋找創新、創意的做法,而常常,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下屬也該如此,不過,有一點需要考慮到的是,有些工作並不具備創新空間,就算賦予這些員工再多的自主性,可能也達不到什麼效果,反而可能讓員工更無所適從。
根據《Small Business Digest》雜誌網站研究指出,員工能不能長期待在同間公司,關鍵決定期在於到職後的6個月內。這6個月內,員工還在摸索該不該繼續任職,聰明的主管便會利用此時,多關注新員工的想法與感受,營造良好工作環境,而非立刻交辦繁雜業務,將新人丟進火坑。 標題:新人早上才報到,下午就離職?降低流動率,主管該做的4件事
你有難以收服的下屬嗎?他的話說得引人入勝,但好像都不那麼真心;他夠聰明又有才華,卻你總不放心好好派用他。過年期間總有的迎新送舊,身為中階小主管除了得熟悉新人,還得關照舊人,電影台屢屢重播的姜文傳奇大戲《讓子彈飛》,教你怎麼帶兵擒心。
乾杯從一家小店發展至今,19年來成長為海內外共51家分店,包括旗下自創品牌乾杯、老乾杯、黑毛屋,在台代理一風堂、KUA`AINA等共7品牌,2016年乾杯集團合併營收近19億新台幣、2017年1到11月累計營收達21.82億元,累計營收成長率為27.81%。
表現優異、被老闆賞識而升任主管的青年才俊,經常會面臨這樣的挑戰:就是難免有資深同仁覺得他比你更有經驗、更有資格當主管,所以對你當主管並不是很服氣,這時該怎麼辦呢?
當我們看到有些人經歷豐富,都想當然爾地認為,他的能力必然也不錯。我們也會看到有些人為了「豐富化」自己的經歷,汲汲營營於「走過」各式各樣的經歷,甚至像拼圖一樣「收集」經歷,以之驕人而自鳴得意。
行為經濟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希望可以了解人類做決定的過程,並以此來引導人下決定。
我自己這幾年一直有個感覺,總覺得我們的環境太過於著重「領導議題」了。 而且總會在談論這議題時有意無意間把「領導跟管理」拿來比較。 這讓我一直覺得有種隱隱的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