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想創業,你覺得是手上握有充裕的資金、資源和機會,比較容易達成?還是捉襟見肘的金錢、少量的資源和難以爭取的機會使你的創業之路更容易成功?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認為是前者,看起來成功的機率大很多。不過,美國潮流服飾品牌FUBU的共同創辦人戴蒙‧約翰(Daymond John)卻覺得那可不一定。在《破產的力量》(暫譯:原文書名為《The Power of Broke》)中他說到,原因在於當你有錢、有時間和優勢時,並不會把每塊錢當最後一塊錢使用,把明天當成末日一樣的工作。
我是有名的不專心,那對於發想創意、製作提案而言是極大的缺點。不知道有多少人也是這樣,不過身為過來人的我,建議你,一定要選擇一種運動,因為運動是解藥。
憑藉著從產品發想階段,就落實「傾聽消費者意見」這樣的老生常談,護膚產品大廠妮維雅(Nivea)成功打造出公司成立 130 年以來最暢銷的止汗爽身產品:無印乾爽(Invisible for Black
打開電視看戲劇或新聞,就得忍受一節又一節的廣告時間;跑到Youtube看影片,又會跳出5秒或30秒的廣告插播,打斷情緒… 我們生活周遭,到處充斥著這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廣告。雖然看過了,卻從沒
近期在演講的時候,聽眾問了一個問題,台灣這麼多文創品牌,商品本身有趣、產品系統完整、品牌識別也健全,這些品牌到底賺不賺錢?當時我簡單回答,可以觀察公司組織結構,商品文宣,銷售通路量化,判斷品牌的可能的
講到日式連鎖餐飲吉野家,馬上浮現在你我腦海中的,除了用大碗公盛裝的牛丼飯之外,想必就是那橘底黑字的招牌、昏暗的店內燈光以及讓人有些眼花撩亂的海報了。 ![圖說明][1] 然而,不久前卻有一家風格簡
市場上琳琅滿目的新品,不確定消費者反應的情況下,哪些商品可以上到店鋪的貨架?該怎麼創造最有前瞻性的明星商品,提前搶得商機? ##計算成本時,別忘了考慮「上架費」 零售產業的「遊戲規則」是新產品進到
科技快速發展,產品推陳出新,行銷人員在選定目標市場後,不可能假設市場內空無一人。即使是針對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推出的獨特產品,也不能無視競爭對手的存在。 世界知名行銷大師艾爾.賴茲(
#####授權轉載:[Motive 商業洞察][1] / 作者:米卡 [原文出處][2] / 非經原作者或Motive授權,不得另行轉載。 IKEA 賣的是「要自己動手做」的組合傢俱,這大家都知道,
許多行銷人員常常抱頭苦思:如何提高產品的可見度、聯想度和顧客忠誠度,同時又能提高銷售?思考這些目標時,又往往假設顧客是理性的,認定他們會因為認同某個品牌而實際購買,這種行銷方式效果其實常不如預期。難道
當品牌主準備好了三大問題、帶著紙筆、釐清思緒,抱著敏銳觀察的態度進入到觀察室時,往往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會發生。 (**延伸閱讀 / [讓顧客自己告訴你,怎麼賺到他口袋的錢!談焦點團體訪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