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台灣 Dell 就將遠距辦公作為公司策略,疫情前已經有 65% 的員工參與。隨著疫情減緩,公司也開始思考:辦公室還需要有每個人的座位嗎?
52%的台灣人在考慮換工作時會在意所屬團隊是否會關心自己的幸福與健康。主管該如何打造讓人願意共同努力、又能開心工作的團隊呢?
「有需求就有市場,從來不缺這樣的外包公司。」ChatGPT 爆紅的背後,是數據標註員超時加班讀無法接受的有害內容後,開始反覆出現幻覺的故事。
嘉義特色小吃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林佳慧重視教育訓練和服務品質,但也希望保有小吃店的人情味。特別邀請阮劇團來幫員工上戲劇課,建立自信與對工作的認同感。
YouTube執行長蘇珊.沃西基宣佈辭去職務,雖然主張是為了家人、健康與個人事業,外界認為可能是YouTube表現不佳而被迫走人。
知名市調公司 Gartner 針對 2023 年,列出了 9 項觀察,提醒企業主和人資單位應留意的未來工作趨勢。
我們為何會跟同事產生摩擦?人類學家解構人際關係中有 4 種互動模式。如果我們以為對方和我們互動的模式一樣,但實際上不一樣時,那可能會讓情緒高張。
貝佐斯深信,我們的抉擇定義了我們是誰,而這跟天賦不一樣。天賦輕鬆就能擁有,抉擇必須鼓起勇氣才會發生。人不能靠天賦活,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階段你的抉擇。
鄭老闆的雜貨店就像一間辦桌文化展示館,冷凍櫃打開滿是各種辦桌專用的食材。而鄭老闆本人更是最佳的「辦桌文化解說員」,身上留存台灣辦桌文化50年的刻痕。
根據104資料,夢幻企業特質第一名是「願和員工共享獲利」,其次是「生活與工作平衡」。這反映出,工作不再是成就感的唯一來源,現代人重視培養個人興趣,對企業的期待也因此改變。
6成受訪上班族認為目前任職的公司「不是幸福企業」,主因在於薪水偏低。然而不少企業替員工加薪了,員工依然跳槽,該如何調薪調到讓員工滿意,願意持續努力呢?
IKEA 認為辦公室改造最重要的是收集使用者意見,所以建議客戶先進行內部調查,了解大家最想要的,或是之前使用上最不便的,新辦公室才能符合員工的期待。
多數人都難免面臨在職場上轉換跑道的挑戰,即使年資深、立功無數,也未必是安穩的保證!資深經理人想開啟好好「職場第二春」,必知這 5 大心法:
專家指出,科技業人才還是很炙手可熱!根據統計,去年 1 月到 10 月,就業市場招募科技人才的職缺增長了 25%,只是不一定落在典型科技業。
Revelio Labs 的經濟學家檢視 LinkedIn 資料庫去年至今 17000 筆被裁員資料,歸納出 4 種未來最容易被裁員的高危險族群!
《圖解辦公室空間思維》指出,設計辦公室時通常會需要考慮 3 大功能:增強生產力、降低成本、促進互動。混合辦公的空間中,要實現這些功能,有哪些設計訣竅?
群創去年度虧損 279.9 億元,每股淨損 2.76 元,為近十年低點。即便本季需求仍有挑戰,群創表示,庫存已達健康水位,並將技轉印度企業,前進印度。
網路家庭(PChome)近期宣布 PChomeSEA 將停止營運。PChome 表示,未來的跨境電商經營方式,將更聚焦在「把境外商品賣到台灣」。
英商怡和餐飲集團接手前,台灣肯德基慘賠數年,2017年謝宜芳接任台灣肯德基總經理,從一場暴雨得到啟發,從AI和科技著手擬定轉型策略。
麥當勞、Visa、Hershey’s 等企業在內共 16 位知名企業現任高管,都曾長期在百事工作,且大多從基層做起,百事究竟如何變成高階經理人的搖籃?
《哈佛商業評論》發現,美國企業一年投入培訓的預算高達 2000 億美元,卻只有 10% 產生了效果,可見公司的重視,和最後獲取的回報之間,出現了落差。
麥肯錫報告指出,疫情前普遍認為辦公室對生產效率、企業文化和吸引人才至關重要。當疫情使多數人都有居家辦公的經驗,報告也指出,80%的人更喜歡在家工作。
裁員本身也成為影響公司形象和 ESG 的一項重要評估。想要提升公司 ESG 指標,讓公司朝向永續方向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永續策略同樣不可忽視。
隨著人口老化,愈來愈多人選擇延遲退休年齡,然而職場對年齡的刻板印象並未隨之改變,據統計,60% 的年長員工經歷過或目睹過年齡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