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創辦臉書粉絲專頁「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近年於兩岸對創新領域研究工作者進行田野調查。
時間接近2020年底,聽到不少企業朋友紛紛規畫明年的發展。這一年來,疫情與國際情勢較往年動盪不少,明年的不可預測性大大增加,不少人很難訂定有效的策略。面對這種動盪時刻,我建議不妨嘗試:從厚數據發展文化創新策略。
大數據看出趨勢,小數據看出人性。使用者體驗的差異往往來自細節,人類學家告訴你如何用 4 步驟洞察用戶需求!
福灣巧克力一片 45 公克要價 350 元,和那些放在便利商店或超市隨手可得的巧克力相比,他憑什麼這麼高貴?老闆許華仁:想打造有文化底蘊的精品巧克力。
企業開發產品、服務,時常提及找到關鍵需求,從品類的角度來看,其實是發現針對解決同一類問題的各類產品,它們還沒滿足消費者的哪些需求。
高階管理者具備進入田野的能力,才能依真實現況,進行策略調整與創新。
國內紛紛出現報復性旅遊潮。 當大家無法出國,旅遊業者想要爭取這些顧客,如何從行程、住宿著手,打造具儀式感的行程呢?
如何挖掘出真正有價值的需求,一直是開發產品團隊最頭痛的問題;當許多公司都搭著「以人為本」的口號發展創新,「場景」可說是打造產品的關鍵策略。
在疫情焦慮中,《動物森友會》提供一個抒發焦慮的出口,滿足消費者對於社交連結、社群認同的需求,為遊戲創造嶄新的意義,進一步帶動產品或服務的爆紅。
諸多平台系統推廣的問題癥結,往往不在資訊系統本身,反倒是教學現場的社會關係、環境條件、備課習慣、教學理念等因素。
珍珠奶茶除了是最能代表台灣的飲料之外,許多大醫院的護理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吃完一頓飯,珍珠奶茶也成為他們的首選。用途理論可以解釋這個行為:
創造一項新服務,僅從服務對象身上看到未被滿足的需求並不夠,因為使用者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還需要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並重新定義服務所能提供的價值。
近幾年,全球企業開始重視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以人為本、關注文化的價值,能夠協助企業獲得到更有意義的資料。他們如何幫助企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