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兼任副教授,同時也是台灣AAMA搖籃計畫的二期導師。她創立的公關公司經由併購加入奧美傳播集團。累積了二十多年的公關行銷經驗,是台灣公關產業的意見領袖。至今持續在社群以及雜誌有固定專欄,並在台灣及大陸出版書籍,砥礪職場年輕人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與價值觀。丁菱娟粉絲頁
人過 60 以後,不必再想著賺錢的事,反而花錢比存錢更重要。60 後錢怎麼花最值得?物質生活用減法,但5種錢不能省。
是一個集體焦慮的時代,不只年輕人焦慮,職場的中、高階層更焦慮。年輕人焦慮找不到好工作、競爭力不足,中階主管焦慮工作壓力大、生活失調,高階主管更焦慮跟不
中年退休以後,走到第三人生,大家時間變多了,好朋友一起歡聚旅行的次數也提高,其實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有時候出國旅遊為了可以成團,拉高經濟效益,也會朋友再
如果說,出社會頭十年是建立職場個人品牌期,35 至 40 歲可能是一個檢視點,這時應該在專業領域建立初步成績,職場關鍵字也該出現。
一位大陸的年輕人開始兼職做行銷顧問,並且打算有一天客源穩定後就辭掉工作出來創業,這種騎驢找馬的兼職方式,應該是很多希望增加收入卻又不敢貿然創業的人會採取的策略。但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否則得不償失。
我經常被問到「要如何踏出勇敢的第一步」?問的人都說知道成功都是要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嘗試,尤其要實現夢想,更是要踏出勇敢的第一步,然而他們就是不知道如何有勇氣踏出第一步。這問題真是問倒我了,因為對我而言就是簡單的「踏出去就好了」,然而卻有許多人恐懼改變後的不確定性,所以卻步了。
一位朋友因為看了一個電影投資的企畫案,正憂心忡忡的為這個案子茶不思,飯不想。縁起只是因為他老闆想做的一個投資案請他評估,結果他比老闆還入戲,最後老闆不投資了,而他卻心動了,因為很欣賞來做簡報的那位編劇,不忍拒絕對方,於是變成自己的投資案。
三十幾歲,應該是人生剛在職場上站穩腳步、蓄勢待發,卻又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刻。工作、婚姻、小孩、生活的問題一一浮現,每個都想兼顧,但時間有限,要或不要,先要哪個?犧牲哪個?想要工作和生活平衡,卻又有些左支右絀,身心處在焦慮的狀態。
現在網路資訊只教導年輕人如何面試、如何獲得職場的入場券,卻鮮少教他們如何離職。對於工作,他們來去自如。殊不知,離職的程序和面試一樣重要;面試只是影響這份工作,離職好不好卻會影響下一份工作。
在行銷上或許大家都知道命名的威力,好的名稱可以令產品虎虎生威,望文生義,琅琅上口,搶佔人們心智。但是卻很少人運用在組織運營或人才管理上,我在職場上看到很多現實的例子因為活用了命名的哲學,成了組織變革和激勵人心的利器,其力量不容小覷。
算命師看著我的手相說:「你這輩子勞碌命」我心裡想,喔!不要吧。我:「那我有沒有貴人?」算命師:「你這輩子沒有貴人,得靠自己。但你是很多人的貴人」我:「怎麼可能?」OS,我可不可以不要當別人的貴人,我只想身邊有貴人。
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有很多可以和 CEO 對話的機會。我發現他們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你提出的任何問題,在他們眼裡都視為挑戰而不是問題,然後想盡辦法的解決;或是根本不當是問題,雲淡風輕的處之泰然。
工作上到底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很多人都認為做人比較困難卻比較重要,因此初入職場就想要學做人,卻經常事倍功半。我認為在不同的年紀、職位,所要專注的先後順序就要不一樣,才能循序漸進、學到心法。 做人 vs. 做事,哪個比較重要?菜鳥、中階、高階主管要在乎的事不一樣 升遷成主管,要多花點時間學「做人」!談領導者最該在乎的事 為什麼做事容易、做人難?沒有 SOP 能參考的挑戰,才是對主管最大的考驗
那一天我學了一課,一個小小細微的動作,彰顯氣度,令人窩心。一位企業家在一個朋友群組裡發文讚揚一位旅行社的業務人員,讓他們在連假機位最緊張的時刻搶到機票,且順利前往嚮往的地點,感謝他協助家人行程安排得非常順利,他隨後 PO 上一張全家旅遊照片。突然我明白這其中關鍵,就是群組中有一位是這家旅行社的老闆,他這句話不僅讚美了那位業務人員,也讓這位老闆朋友臉上有光,真是會做人。
很多循規蹈矩的中年人,做了半輩子的好人以及別人眼中期待的人,突然想做自己。他們很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做過自己,尤其是從小就比較順從的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父母、師長、社會的期望,對自己要求也高,更想爭取同儕、長官的認可,所以年輕時總是勉強自己朝著別人的期望而活。
或許離開職場了,當我重新回憶職涯過程時,會有一個比較客觀和清晰的面貌。我一直在想成功有沒有方程式,但基本上這是徒勞無功的,就像有人說的,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避免。
難纏的客戶分兩種,一種是講理的,一種是不講理的。講理的你一定要有本事拿得出理來說服他,否則他很快會離你而去。無理的就不用講理,他要的不是專業,他只是克服不了自己的心魔。
工作了一段期間之後,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升到管理職,一旦升到了管理職,就會很想要快速建立威信,得到別人的認可,急著讓大家看見自己的管理力,但是往往吃緊弄破碗,往往事倍功半,搞得自己累死還不被感恩,卻發現裡外不是人。
到了某個年紀,你會發現做什麼比不做什麼還重要。因為人生時間有限,資源有限,體力也有限,在有限的條件之下要做無限的事是不可能的,所以還不如仔細想想哪些事情不要做,將自己寶貴的資源分配在最該做的那件事上。 別把 24 小時當 48 小時用!我給一位經營者的建議:不做什麼比做什麼重要 給企業經營者的建議:能力強、機會多的人,更需要「取捨」的智慧
曾經聽過年輕人批評主管只會出一張嘴,什麼都不做。我說,有這樣的主管還不趕快學。倘若真是如此,算他厲害,靠一張嘴就可以把事情做好,老闆不但不吵他魷魚,還升他的官,一定要好好看出他的生存之道。
做了半輩子的好人以及別人眼中期待的人,中年後突然想做自己。很多人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做過自己,尤其是那種從小聽話的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承受父母、師長、社會的期望,或是想爭取同儕、長官的認可,所以總是勉強自己朝著別人的期望而活。
一起進職場的同儕最容易一起比較,誰升遷得快,誰加薪得多,誰又受到老闆的青睞,誰得到機會比較多,無處不比較。
在商業上,解決客戶問題是一件重要的事,若過度承諾,做不到又提不出解決方案時,光道歉是沒有用的,可能更令人不舒服。在商業上,解決客戶問題是一件重要的事,若過度承諾,做不到又提不出解決方案時,光道歉是沒有用的,可能更令人不舒服。
其實不見得是他們改變了,而是你可能根本沒真正了解他們,以前大家善於隱藏本性以維持和諧,但是人生過半突然有了醒悟,所以很多「不妥協的自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