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有了網際網路和致力於知識傳遞的非營利組織TED,我們得以在十幾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透過演講影片汲取各領域的思想家、演講者和企業巨擘的智慧心血。
多數人在描述會計師業態時,一定會提到「加班」,尤其是到報稅季,凌晨下班是「正常」、看見天光「不意外」。正因為加班文化,許多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流動率居高不下,也使得許多新鮮人入行很快便疲憊不堪。
你是不是經常覺得,付出同樣的辛苦,別人賺的卻比你多?甚至有人真能「躺著賺」,讓人很不服氣。關於這點,著名幽默作家周腓力講過一個故事。
做決定是件令人疲憊的事,我們每天從睡醒一睜開眼開始就要面臨各種選擇,例如要吃什麼、要穿什麼、要完成什麼項目、下班後的空閒時間可以做什麼等等,到了一天結束要睡覺時,早已不知不覺做了無數個決策,每一項不論大小都會耗掉我們的時間、精力與意志力,產生「決策疲勞」。
內部控制制度針對採購及付款,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議比價」作業,用的概念就是「貨比三家不吃虧」。問題是,貨比多家真的就比較划算嗎?
昨天參加了一個關於支付的研討會,在會議上討論到了信用卡交易「動態密碼驗證」的優化,目前是需要跳轉到另一頁做密碼驗證,之後可以留在同一頁,用跳出視窗來解決。這麼小一個介面改動(你說不定根本沒意識到有跳轉頁面吧!),卻是下一代信用卡驗證機制的主要賣點之一,因為多跳轉一頁,可能等於更多的用戶流失率。
如果每個人都說你的東西太貴、賣不動,你要「從善如流」給折扣,還是捍衛價格到底?以水晶肥皂起家的南僑集團就遇到這個問題。 剛開始,所有的經銷商都不想賣南僑的產品,因為他們的肥皂一箱比別人貴 15 元(當時競爭對手一箱 20 公斤、賣不到 200 元,南僑一箱 18.5 公斤,要價 215 元)。經銷商甚至質疑:這種每天都要用的家用品,貴這麼多怎麼賣?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足夠了解這個世界,那麼,試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在全世界低所得的國家中,女孩就讀小學的比例是 20%、40% 還是 60%? 1996 年,熊貓、黑犀牛和老虎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現在還有幾種是瀕危動物?
當競爭對手從另一個領域竄出,嚴重影響你的企業營運,該怎麼迎戰?當合作夥伴對產品沒有信心,在異國市場中空轉兩年毫無成績,你又會怎麼做?
優秀的團隊成員能矯正錯誤的決斷,差勁的團隊成員卻會把漂亮的決策搞得一團糟。決策,不是一個人的事,行動也不是,如何找到一群對的人將決策化為行動,更是決策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成為「節點領導人」的 3 大標準
一個關於經濟學家的玩笑是,10 個經濟學家會有 11 種看法,因為其中一位自己就有兩種意見。這或許正好可以解釋學經濟學的好處。
每筆投注,就等同做出一次「決策」,你必須思考、判斷局面、找出正確解答。我們沒辦法告訴你誰會獲勝,但從投資學、機率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掌握 4 大觀念,能幫助你做出較佳的決策。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 ‧ 貝佐斯(Jeff Bezos)在 2017 年寫給股東的信裡提到「高速決策」這件事。他倒不是在傳授自己快速做出好決定的祕訣,而是考量到一個現實:他希望公司永保創業「第一天」(Day 1)的精神,但是如果優質決策的代價是速度慢,他選擇快。因為慢,會讓公司很快掉到「第二天」(Day 2)的狀態,而「第二天」意味著靜止、無關緊要、難以承受的衰退,甚至死亡。
這是關於兩位天才心理學家的故事──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以及他長年合作的夥伴阿莫斯‧特莫斯基(Amos Tversky)。
決策,可以說是主管或專案負責人的例行職責。不過,今年 4 月舉辦的 TED 2018 年度大會上,串流影音大廠 Netflix 執行長里德 ‧ 哈斯汀(Reed Hastings)在生平第一場 TED 演講中表示,公司裡的有些重大決策,他常常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而且「我有時候會一整季都沒有做任何決定!」
一個短期電信優惠方案,意外引爆了台灣電信史上空前的申辦熱潮,全民熱瘋 499,大批人潮湧入門市搶辦。從企業策略的觀點來思考,你認為中華電信為何大動作地推出低價促銷活動?
時下的商業環境瞬息萬變,產業中的先行者優勢,可能一夕不再。就在今年,歷史超過百年、擁有4萬名員工的英國第二大建商 Carillion 宣布破產倒閉;而紅色供應鏈興起,也在短時間內改變台灣產業的樣貌與工作型態。
無論你身處產業為何,經理人每天都會面對許多決定。小如日常工作優先順序,大如企業併購、生涯規畫。這些選擇長期累積的結果,成就了最終職涯高度。儘管大多數人都了解決策的重要性,可是,你我關心的可能都相同:結果是對還是錯。
許多企業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就是看看目前市場上誰做的最好,就去模仿他們的做法,結果往往「畫虎不成,變病貓」。背後關鍵,在於他們忽略了「組織作為」。
流通零售業信奉現場主義,唯有親眼看見第一線的需求,才能聽見市場隱微的聲音,得到有價值的訊息。
你是不是常常在職場中聽到這樣的對話,例如「以前我們都是這樣做」「馬上把這份報告趕出來」「這次情況特殊,我們不得不……」,一聽到這些「理由」,工作者彷彿就沒有轉圜的餘地,只能接受指示。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決策速度才是致勝的關鍵,但要如何在適度的風險中,提升決策速度和正確性呢?
你覺得提案成功與否的秘訣在於「表達方式」,還是「內容完整度」?依我的經驗來看,兩者都是影響提案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但有個技巧,能大大提升想法被採納的機會...
在團體討論或會議決策的時候,你曾經有過這種情形嗎?原本,你有一個想法或方案要提出,卻因為團體多數成員已有了共識,而決定把看法吞入腹內,最後發現團體的決定可能是「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