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出生於教師家庭,名字是爺爺取的,期許他能「與書為伍」。 職涯三十五年,杜書伍雖以成功的將聯強國際經營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高科技通路商著稱,但私底下更像一位酷愛觀察與思考,以洞悉事物原理與根源為樂,並好與人分享觀念的教育家。著有《打造將才基因》、《將將》等書。
(1952年-)出生於教師家庭,名字是爺爺取的,期許他能「與書為伍」。
職涯三十五年,杜書伍雖以成功的將聯強國際經營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高科技通路商著稱,但私底下更像一位酷愛觀察與思考,以洞悉事物原理與根源為樂,並好與人分享觀念的教育家。著有《打造將才基因》、《將將》等書。
一間公司只有 5% 的人是 A 級員工!主管如何找出他們?如何訓練 B 級部屬變 A 級?了解這些能力,才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高潛力人才。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怠惰而不願積極投入工作的人,私底下有一個說法:「給多少錢做多少事,這樣的薪資做這樣就可以了;先給我加薪,我就努力多做點!」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連帶也影響周遭想安逸的人的心理。
有一種面向來區分人的等級:第一等人:只付出微小的代價,就學會。第二等人:付出相當的代價,才學會。第三等人:付出相當的代價,還是學不會。這是簡單的畫分法。真實的世界是:
問題的出現,必須啟動思考去想出解決的方法,並且實際的去執行,才能達到真正消除問題。這個過程中想出的解決方法、執行中發覺各種現象的變化、因而產生的因應做法等等,都是新的經驗。這就是能力的增長。 主管
聰明人擁有很多優勢。首先,聰明人的邏輯強、思路靈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經常很有創意。聰明人本身,也因為經常感覺到自己「快速理解、時有創意」的特質,認為沒有什麼事情難得倒他。漸漸的,在看待任何事物時,「容易的認知」即油然而生。
很多人一聽到要習慣「從組織的角度看事情」,就會反射性的認為:「你們當領導的,當然站在你們的立場認為如此。」大家想想,我指的組織不是單指企業,它包含各種型態、各種類型的組織,從家庭、同學會,到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等,甚至包含無形的組織。
透過學習自我提升,是每個高自我期許者都積極想做的事。有的人積極的學、努力的做,但卻用錯方法以致效果不彰,做了等於白做。
好好先生,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態度和氣,與人為善,任何事情都 OK、都可以!從不與人爭論……,所以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回過來想!你是好好先生嗎?為甚麼不是?你做不到,還是你不願意?我想你應該可以漸漸浮現一個所謂的「好好先生」的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行事風格。
在 1960 年代末期,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做了一個在認知科學非常有名、非常重要的實驗,稱之為「棉花糖實驗」。這實驗的概况是找來學齡前約 5、6 歲的小孩,請他獨自在房間中,就在他面前放著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假如你現在吃棉花糖,只能吃一顆;假如 10 分鐘後才吃,就可以吃二顆!」。然後主持人就離開房間,隱密的觀察小孩的行為反應。
一般人都認為,我努力盡心盡力的工作,是我的職責;而主管必須了解我工作的狀況,那是主管的職責!聽起來很有道理!主管的職責本來就是要管理部門,所以分工指派工作,掌握部屬的工作進度與品質,都是主管要負責的;因此主管應「主動」去了解部屬的工作狀況,倘使沒有了解掌握,是失職的主管。所以,盡責的主管除了隨時接受部屬求見報告討論工作外,都會安排定期約談了解。
做為主管,有其職責要達到的任務目標。因此,要求部屬去做、去達成,是基本的動作。但是,我們會看到有些習慣「當官」的主管,只是「說」只是「要求」,但很少去「教導」部屬,如何做才會成功有效的做出來。
有些人在管理部門時,會誤學一個說法:「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理由是尊重個人與個人能力發揮,只用結果的達成來評核。這種說法看似不錯,但是往往得到的潛藏後遺症卻是用錯誤的方法、無效率的方法、或浪費錢的作法,做出結果。
我們會看到有些人鮮少與人互動,也自認自我要求很高。所以,别人就「應該」要信任他,否則就很氣憤。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所犯下的錯誤認知。
幾十年來,都會一再的聽到各世代在說:「我們沒有機會,都被上一代占光了!」。一副「努力也沒用,因為沒有機會」的姿態。這是個有趣的「抱怨」,而且是源源不絕,拿來自我推卸責任的好藉口
有些人經常會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認為公司不給發展機會!因而衍生出離職、轉換環境的想法,或持續心懷不滿的一面工作一面抱怨。
當我們看到有些人經歷豐富,都想當然爾地認為,他的能力必然也不錯。我們也會看到有些人為了「豐富化」自己的經歷,汲汲營營於「走過」各式各樣的經歷,甚至像拼圖一樣「收集」經歷,以之驕人而自鳴得意。
針對很多欲學習的新領域,或是似懂非懂火候尚淺的範疇,我們會蒐集、閱讀文章,期望學習而後能知。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是「單篇閱讀」,但因文章篇幅有限,多半只能管窺一隅而無法盡覽全貌;也因為闡述主軸不同,作者取材多少有其偏重而易顧此失彼;更因為觀點有異,看法有衝突、矛盾之處也是所在多有。
仔細觀察,有很多注重倫理的人,不知不覺陷入對主管是「不應」去質疑的,而且主管的指令是無論如何要完成的。所以,久而久之容易變成不質疑、不思考;導致思考判斷力越來越弱,執行的正確性與成效越來越不佳。但是,由於贏得主管的喜愛,主管不自覺陷入因聽話而不忍苛責、處處袒護他;而他也因別人認為他是「主管的人」,而畏懼他、不敢與之爭辯,導致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玻璃屋中。
電子郵寄的功能強大,能在瞬間就同時郵寄訊息給成千上萬的人,是一個非常好用、且效率極高的工具。但是,訊息有其不同的深淺及難易程度,收訊端解讀愈透澈,執行就愈落實,也愈靈活。而組織的架構之所以設計不同層級主管以及基層員工,就是因為解讀能力有其差異。
組織在進用人才時,經常會從外部引進有經驗、甚至相當資深的人員。這類資深人員,因為面對新的環境,多數也有體認了解新環境的重要;然而,卻因其對此類工作內容非常熟悉,經驗十分豐富,無意中產生「從表面上來看都很類似」的感覺,從而會依其過去經驗,很快斷定「就是這樣,沒有差別,我了解了」。以至於對環境的改變形成「視而不見」,不自覺很輕忽的「跳」過去。
經常看到能幹且講求效率的主管,對於員工的請示大都不假思索立即解答,而且多半未解釋「為什麼」。這樣的習慣性動作,更助長不擅思考的員工拿著「答案」,不明究理的一味埋頭去幹…
從來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不負責任」。然而,組織經常出現一種矛盾現象,亦即各功能分工下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為自己確實有「負起責任」將「份內之事」做好,但整體運作起來卻仍然漏洞百出,原因何在?
「大將」的養成,通常需要從基層開始,長時間的淬湅,才能培養紮實的能力與豐富的經驗;待其成大器之後,始能獨當一面、擔負更重大的責任。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管!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被管經驗」。譬如當你自己能管好自己時,父母老師就越少管你;但是當你一再的犯错,無法自發的讀書、將課業維持在相當水準以上時,那父母師長就會時時在你身邊「盯」著你。因此大家都很清楚:「自管」就不會「被管」,當自己不能管好自己,就會引來「被管」。所以,「被管」是自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