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1

原物料短缺、萬物齊漲,全球供應鏈到底怎麼了?經理人正面臨 3 大課題

整理·撰文 張寬渝
2022-01-07

今年1 月 7 日麥當勞部分門市貼出公告,因全球航運供貨不穩,將暫停供應薯餅,預計 1 月下旬才會恢復正常。而這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去年 8 月中麥當勞就曾暫停供應薯餅過。這兩年全球供應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本文帶您一次看懂:

根據 KPMG 所發表的《2021 台灣 CEO 前瞻大調查》,其中「供應鏈風險」從當年度的第 3 大風險,躍升成為第一大風險,成為經理人最煩惱的問題榜首。疫情趨緩、產業需求逐漸回穩,許多地方的供應瓶頸卻持續惡化,超市空蕩蕩的貨架、港口塞船以及車廠停工等狀況不斷發生,最後甚至都演變成一個狀況:萬物皆漲價。

如 2021 年 10 月底,王品集團就發出聲明指出,「國際各項食材成本飆漲至前所未見的價格,」不僅飼料成本上揚,加 上2021 年美國飽受缺工之苦造成人事成本上漲,各項食材持續看漲,因此宣布調漲旗下品牌 5%。

接著 11 月初,日本汽車業龍頭豐田汽車(Toyota)亦宣布,旗下 5 款進口車由於晶片、原物料影響暫停接單,並宣布漲價消息,Camry 最高漲價 2.6 萬元,另外 4 款進口車分別漲價 5-6 萬元不等,漲幅約 2%到 3.4%。

「生意愈來愈好,但供應鏈狀況卻愈來愈糟。」其中有 3 大麻煩,成為經理人最頭痛的事。

全球供應鏈怎麼了?

疫情打亂許多服務的需求周期,即便當疫情恢復到可控程度、需求回穩,但經濟回彈的情況不如想像中的樂觀,主因是物流與貨品供給,趕不上回漲的需求,各國通貨膨脹快速上升,美國與歐元區的通膨率達 6.8% 與 4.9%,均達十多年來的最高。全球供應鏈進入重組、大洗牌的時代,如何因應此不確定性因素、重新布局策略並調整市場與供應鏈?一再考驗企業的韌性與經理人的應變能力。

1200*628.001
全球供應鏈四大危機。
製圖 / 張寬渝

一、港口老舊、人力短缺,難應付變化太大的需求

2021 年 3 月,一艘從馬來西亞前往鹿特丹的巨型集裝箱船長賜輪(Ever Given)在蘇伊士運河中滯留了 6 天,在一天內造成 150 艘貨船受阻,成為網友口中的「大排長榮」。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稱,堵塞造成的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然而,這樣子的「塞港事件」並非單一事件。

早在疫情發生前,各國港口船期就常因大浪、大霧及暴風雨等因素而延誤。因應氣候、環境變化,以及愈來愈大的船舶設施, 港口早已面臨「基礎設施升級」的壓力。 新冠疫情只是加速凸顯港口基礎設備不足,為航運業帶來最大危機,嚴重影響到品牌端的生產、運輸等過程。

延伸閱讀:摩斯停售部分「薯條」商品!這給企業什麼警訊?

到了 11 月的購物季,加州最繁忙的洛杉磯、長灘兩大港口,有 111 艘貨櫃船排隊等候進港!相較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最高紀錄僅 17 艘貨櫃船等待靠岸。就算船進港了,貨櫃又因缺少拖車架(Chassis)無法卸貨,在碼頭堆積如山長達數周。

貨船塞港,還遇上了碼頭工人、卡車司機都有人力不足的窘境,使得作業流程變得極度緩慢,後續抵達的貨櫃船停靠及卸貨時程,也跟著被迫順延。需求居高不下、基礎建設投資又受限,導致整個物流鏈崩潰。

儘管拜登政府要求每周上班七天、24 小時輪班以加快排除港口壅塞問題,並對延遲處理的貨櫃公司開罰,但成效仍有限。航運問題不僅造成庫存短缺和交貨延遲,更抬高了物價,影響到消費者。

細探全球缺工原因,除了因為感染和隔離造成停工, 人們更以疫情為契機,開始反思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那些需要到現場才能執行的工作,人力持續短缺。 其中又以美國與英國的狀況相對嚴重。根據美國卡車運輸協會的說法,美國正創下歷史上最高紀錄,約出現 8 萬名司機短缺。日前英國更出現「汽油荒」,因為脫歐後其他歐洲國家的油罐車司機,不願再申請工作簽證回到英國,加油站缺人補充油料。勞動力短缺加劇了供應鏈的延遲時間,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產品與消費服務供應不及。

二、傳統管理制度失靈,零庫存使企業付出停工代價

在全球化的時代,供應鏈管理呈現極度專業分工,影響層面環環相扣、互相勾串,一旦一個環節遭到中斷,將直接關聯到下一個營運發展,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比如生產一部汽車,從原料、生產、組裝到銷售,都經過數十個國家的分工,最後才送到消費者的手上,當關鍵零組件發生短缺,或物流運輸遭到中斷,要「拿到車」可能就得再等等了。

過去以「及時生產系統」著名、努力降低庫存以壓低成本的豐田公司,也必須向「短缺」投降。自 2021 年夏天來,因疫情、加上晶片嚴重短缺,迫使豐田汽車(Toyota)持續減產,9 月份產量和去年同月相比暴減 55.3%、10 月也暴減 50.9%。到了 12月,豐田更表示:「因來自東南亞的零件供應持續短缺、加上國內物流緊繃,日本工廠將持續減產,兩座工廠部分產線已自 12 月 8 日起進行停工。」

在這類以「及時」為基礎的產線,低庫存的策略顯然從「最好的策略」變成了「最大的敗筆」,一旦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斷裂、停滯或超載,將會加速供應鏈上下游的混亂。

延伸閱讀:全球半導體短缺背後的原因,竟可以用「紙尿布」來解釋!何謂「長鞭效應」?

三、能源危機,供應鏈管理雪上加霜

當前的供應鏈危機,不僅僅限於疫情所擴及的影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全球能源供應」問題。由於全球政府與企業對「減碳」的承諾,必須削減傳統能源的使用量,導致傳統能源產量不足,但新能源的供應又趕不上,最終使得能源短缺。

由煤、原油與天然氣組成的能源價格,自 5 月以來上漲了 5 成;煤價飆升更迫使中國在 9 月限電、工廠停工,擠壓到全球供應鏈。展望未來,供應鏈的問題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全球對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設定的目標,勢必影響生產與貿易成本,當各國開始積極研訂課徵「碳關稅」、擬定「碳交易」的機制,最後,國際共識與相關規範將決定供應鏈的走向。

過去以「專業分工、朝向成本最小化」的全球供應鏈模式,顯然脆弱度也愈高,能否有足夠韌性面對未來風險,已成為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參考資料:labornotesasia nikkeimoneydjnytimesudnKPMG數位時代鉅亨網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2

巨大向供應商展延票期,背後的管理啟示:庫存暴增都是「長鞭效應」惹的禍

整理‧撰文 張寬渝
2022-12-14

捷安特(GIANT)母公司、自行車龍頭巨大近期傳出向供應商展延票期 45 天,令外界擔心捷安特的現金流和營運狀況,雖然財報顯示捷安特手上現金仍有 132 億元,財務狀況應該沒有問題。卻也導致昨(13)日台股的自行車概念股全部重挫,巨大盤中更一度跌停 202 元。

根據捷安特的財報,目前捷安特的庫存嚴重暴增,2020 年 Q2 至 2022 年 Q3,存貨金額從 131 億元,暴增到 375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企業對市場的需求預測失準,導致庫存暴增,可以用一個名詞來解釋,那就是「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認識長鞭效應,可以更深入分析供應鏈難題如何逐步延燒到不同的產業,也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

什麼是長鞭效應?

長鞭效應最早是由系統動力學創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提出,史丹佛商學院教授、供應鏈管理專家李效良(Hau Lee)以更白話的比喻來描述。當供應鏈上的每個節點只跟自己相鄰的下游廠商確認需求,那訂單資訊流從最下游用戶端,一路向上游供應鏈傳遞時,各級廠商將需求一點一點放大,最終產生巨大扭曲、需求預測失準。這種供應鏈上的需求放大現象,在圖形上很像一條甩動的長鞭,因此被稱為「長鞭效應」,也稱為「牛鞭效應」。

長鞭效應.001
張寬渝

為何會有長鞭效應產生?

李效良在研究論文中指出,P&G(寶僑)曾對尿布的供應鏈做調查,發現尿布的消費需求穩定,當有微小的變化,零售商、批發商都會為了保留一點「額外準備」,以避免缺貨,往上游下訂較大的需求量,一路到了 P&G 向尿布材料供應商訂貨時,需求已經嚴重被放大。

舉例來說,假設市場上新增 10 單位的尿布需求,零售商可能會樂觀地認為需求還會持續增長,而向其批發商訂購 15 單位的紙尿布。批發商收到 15 單位的需求後,可能會向其上游製造商,訂購 20 單位的紙尿布,以應付這波需求變化。此時,製造商就會再向其上游原料廠,訂購 25 單位的原料以製造紙尿布,就這樣需求逐級放大,最後真實需求從 10 單位逐級扭曲為 25 單位。

這個現象廣泛出現在各個產業,每當供應鏈愈往上走、涉及愈多層級,需求訊息就愈是扭曲。當需求變異逐級放大,產能不及應付訂單時,訂單很可能會發生延遲,供應商無法及時交付,如此一來,採購人員下次的訂購量自然會更大。如果供應鏈已經出現短缺現象,採購人員的「短缺博弈」心理,更會導致恐慌訂購,為了不讓競爭者搶走產能,不顧實際需求而拼命搶購,更進一步放大了「長鞭效應」帶來的影響,產生惡性循環。

這正是為什麼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表示,疫情自 2020 年初發生以來,全球生產鏈銜接不順,各廠商為了維持自家供應鏈運作,提高庫存水位已成為常態,當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一定會有超額訂購的現象,使半導體產業供不應求。

半導體產業的長鞭效應

2021 年的晶片缺貨潮,因為商品需求大增,手機、遊戲機、筆電等消費電子產品的製造商,急於提高產量,增加晶片訂貨量,設計並銷售相關晶片的廠商,如:華為、高通和 NVIDIA ,需應付突如其來的需求。

隨後,這些公司又向其供應商發出了自己的「額外訂單」,如台積電、三星(Samsung)和英特爾(Intel)這樣的代工廠。

當代工廠的訂單開始堆積起來,訂單遠遠超過了目前產能能夠完成的數量,很快地,與電子產品無關的行業(如:汽車業)就面臨著晶片短缺問題,新訂單的交貨期也不斷延長。

再加上過去傳統上車廠慣於採用「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的製造策略,只有接到訂單,才會盡速將零件送上產線進行組裝,驅使零組件的庫存近於零,以壓低庫存成本。2020 年因為疫情,導致車市不佳,汽車大廠紛紛減少下訂的晶片量,等到市場復甦、銷售回升時,汽車廠商卻發現晶片供應商的產能已被排滿,即便車廠有需求,也無法及時從半導體供應商那裡獲得充足的供貨,苦無晶片組裝製造汽車,甚至只能停止生產特定的車款。

延伸閱讀:「零庫存」錯了嗎?車用晶片大缺貨,給管理者的啟示

像紙尿布、衛生紙這類需求相對平穩、且供應鏈可以靈活調整的民生商品,當下游需求波動,出現「長鞭效應」現象,仍可以透過市場調節、人為積極應對措施來快速緩解。但半導體的生產製造涉及全球供應鏈,甚至支撐著某些國家的經濟活動,想要緩解這樣的長鞭效應困境,除了需要供應鏈上各節點的調節,還需要政府之間的協商談判。儘管美國、台灣、中國大陸、韓國都在積極應對這樣的「晶片荒」,晶圓廠也不斷地試圖擠出更多產能,但短期內恐怕難以看到長鞭效應的緩解。

一般企業如何避免長鞭效應?

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長鞭效應是零售商、批發商、製造商等各層級銷售商轉嫁風險與投機的結果,但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時刻,拉高庫存也是不可避免的選擇。該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精準預估需求,減緩長鞭效應?以下有 3 點建議:

延伸閱讀:大數據能做到的事:把供應鏈「數位化」,從 6 面向提升組織營運效率

1. 更及時的預測需求

供應鏈上每一個環節的企業,必須更精準的預估自身的需求。例如提高生產計畫的更新頻率,以更敏捷的方式來營運,保持因終端需求改變而調整生產和進貨的彈性。

2. 與產業上下游共享需求資訊

一般來說,打通產業鏈上下的資訊流,有機會降低各企業的訂貨風險。假如以往僅從供應鏈相鄰的廠商獲取資訊,如果能進一步與更上游、或是更終端的廠商交換需求訊息,有機會減緩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傳遞時被扭曲的情況。

3. 分析需求,限額供應

當長鞭效應發生造成短缺時,供應商可以根據以前的顧客銷售紀錄進行限額供應,避免短期內的爆量需求過度影響向上游供應商的訂貨量,加劇博弈行為。例如:台積電在過去產能是先到先拿,但現在改採限額供應的方式,盡量分析哪些是最急切的需求,全力支援產能供給。

參考資料:QUARTZTHELOADSTARThe Seattle Times、財訊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生產與供應鏈
feature picture
3

庫存變多,反而是好事?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一圖看有「韌性」的企業都怎麼做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1-06-03

2019 年底 COVID-19 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供應鏈受到重擊。《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美國最大 1000 家企業中,有 94% 的供應鏈受影響。供應鏈斷鏈造成車用晶片缺貨,2021 年福特、福斯和豐田等車廠都因此而有減產計畫;國際航運則面臨缺櫃、塞港問題,世界貨櫃運價指數(World Container Index)指出,40 呎標準貨櫃 2020 年運費平均飆升 50%。

過去以防疫模範生自詡的台灣,也於 5 月升起第三級防疫警戒,考驗企業在人員與產能的調節。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變化著,當缺工、缺原物料、缺產能的狀況愈來愈頻繁時,唯有做足準備,才能應對更多不確定的狀況。疫後的供應鏈新常態是什麼?經理人又該從何布局,養成抵禦危機的韌性呢?

延伸閱讀:蘋果新供應鏈出爐!6 家台商遭移除,中國新增 12 家供應商

疫後供應鏈兩大變化:捨棄「及時生產」、從全球布局改成地方部署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公司總經理黃昶勳提到,供應鏈在這波疫情下會有兩大調整,一是從精實生產轉為計畫生產。 製造業過去提倡用 「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 來減少庫存成本與人力冗餘,有些公司甚至能將庫存周轉率壓在 1 個月內,但疫情下的工人隔離期動輒半個月,一斷鏈,庫存根本難以應對。

黃昶勳總經理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服務公司總經理黃昶勳,在供應鏈優化、組織與變革管理及數位轉型上有豐富的專案改造經驗。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服務公司

因此,他會建議企業要有「計畫生產」的思維,就像 Google Map 安排最佳路徑一樣,從A點到B點有不同的到達路徑,當最快路徑不通時,馬上可以換交通工具、路線,同理來看,企業要有更多元的生產方式與組合,才能在危機到來時,即時排出新的生產流程,應對任何不可預期的情況。

第二個是從長鏈改成短鏈布局,過去為了追求高毛利,會將下游製造移到生產成本低的國家,但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對 2500 億中國商品加徵 25% 關稅,以及疫情加深各地產線、物流配送的不穩定。黃昶勳建議,公司應及早至供貨需求高的國家設置短供應鏈,讓原物料更貼近供貨市場。類似戴爾(Dell)在全球設置裝配廠的概念,要求元件供應商將庫存設在裝配廠附近,就近為各個市場提供接單生產服務。

受到紅色供應鏈斷鏈與疫情的衝擊,其實台灣多家筆電公司都有布建海外生產基地的計畫。緯創 2020 年擴大投資中國、印度、墨西哥、越南、捷克和台灣,提升各地產能比重,盼能以區域生產來支援區域市場。仁寶、和碩和廣達也加速供應鏈分散化,擴大越南、印度或泰國的產能。

延伸閱讀:「零庫存」錯了嗎?車用晶片大缺貨,給管理者的啟示

企業供應鏈韌性有多少?一張自評表快速健檢

企業該如何檢視供應鏈的韌性程度呢?曾韵建議企業參考國際標準,如:ISO22301(供應商的營運持續能力)或 PA 7000(供應商的營運能力、品質、資安、安全、營運持續……等),以此設計供應鏈稽核問卷,瞭解自身供應鏈的狀況。抑或透過供應鏈韌性自評表,快速評估公司的準備程度,若分數落在 30 分以下代表準備不夠充分,應針對弱項補強。

供應鏈韌性快速檢核表

傳統實務 企業自評(1~5 分) 領先實務
非定期測試應急方案,且對於測試結果鮮少採取後續的因應措施。 至少每年測試一次應急計畫,並針對優先風險情境擬定緩解措施並進行投資。
團隊分佈在全球各地,需要透過電話、電子郵件來追蹤/掌握他們的位置與狀態。 已導入緊急回應管理系統,可在短時間內掌握人員位置與安全狀態。
缺少供應鏈容量、成品流程及營運資金的單一整合分析視角。 已有數位化的供應鏈儀表板,可以即時掌握客戶需求與供應商供貨動態。
基於歷史數據來估算庫存狀態。 即時呈現庫存狀態,並針對關鍵資源項目可優先進行替代採購。
在事件首次發生後的數小時或數日內,才就破壞性事件做出回應。 依據已測試的應急方案制定主動的情境因應計畫,並在緊急事件發生初期立即進行因應。
沒有對物料清單(BOM 表)、組件或物料的關鍵性或風險進行整合性的檢視。 已完整確認物料清單(BOM 表)及原物料/組件的關鍵性,並已採取對應策略,如:策略性庫存、替代來源或替代物料/組件。
缺少基礎、關鍵原物料直接供應商的相依關係,單一及多來源的項目列表。 清楚帳務第一級與第二級供應商的相依關係,持續監控供應商的營運及財務狀況;並針對關鍵原物料已有事先選定之替代供應商。
在不同國家或區域沒有標準化的作業方式。 一致性的標準化作業流程與工作方式,在危機發生時,人員可機動調度並執行作業。
每月進行一次銷售和營運計畫會議,僅有少數不同職能部門參與。 每月進行一次跨組織的銷售和營運計畫會議,可根據需求快速擬定/調整中期發展規劃。
在辦公室、倉庫或工廠仍使用多個早期或老舊的資訊系統,偶爾針對這些系統進行網路/風險評估。 以系統化方式評估資安風險,定期進行資訊系統的維護與更新,以維護自身及第三方登入點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安永(EY)企業管理諮詢公司

供應鏈韌性如何養成?先從檢視庫存成本下手!

面對供應鏈的大幅變動,經理人可從哪部分準備起,養成供應鏈韌性呢?專家認為,短期來看,可從庫存檢討與多元採購著手,補強供應鏈的脆弱環節,來應對疫情間緊急的狀況;中長期則藉由強化供應鏈計畫能力、建置跨國生產中心等措施,逐步調整生產策略,以永續經營為目標。

過去企業常有庫存成本與風險應對的難題,「庫存要拉高到多少,才能度過供應中斷的考驗?」「庫存水位提高後,現金水位是否足夠讓企業持續營運?」等都是存貨拉升時,企業會有的疑慮。

庫存與風險如何取得平衡?二個關鍵思考

安永諮詢服務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曾韵建議,有兩個作法可以面對這些難題,一是從企業自身可接受的停業時間、合約上客戶的產量要求、每月損益兩平的產能量,來思考安全的庫存量,通常會優先儲備關鍵零件;二是採取多樣化採購策略,將自產零件委外,培養下游廠商的製程能力,將庫存成本移轉到供應商上。

然而,若要精算安全庫存的水平,曾韵表示,企業應執行「營運衝擊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掌握公司的哪些產品或服務終止時,會大幅影響組織營運,進而在事故發生時,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關鍵產能上,做最適的安排。

曾韵也提醒,過去企業常將備援廠商列出來,但到了危機發生、產能必須移轉時,才發現備援廠沒有能力生產,因此建議企業與備援廠打好關係,事前就要驗證它的製程、採購它的元件,真正落實風險分散。

企業如何靠數位轉型強化供應鏈體質?從二個層面切入

雖然疫情加快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腳步,但黃昶勳認為,目前台灣企業多只做到執行面的數位化,例如表單電子化、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收集了許多資料,但這些資料若沒有與生產排程的方式統合,對供應鏈強化未必有太大的幫助。

數位化工具要對供應鏈有幫助,一是要做到供應鏈各端點可視化,從供應商、生產工廠、物流中心、通路分銷到客戶分店,都能即時分享自己的庫存、訂單與出貨資訊,調節供需落差,避免長鞭效應;二是能依據客戶關係、產品特性、訂單利潤與產品需求數量,排定最適合的生產順序,增加敏捷應對危機的能力。最後,系統還要算得夠快才行。

黃昶勳建議,企業可考慮導入 APS(先進供應鏈計畫系統),它能透明化庫存、生產與原物料資料,還會加上限制條件,如:地緣政治導致關廠、原物料缺乏等限制條件,能模擬分析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提前布局自己的弱項。

寶僑(P&G)就是透過數位化工具,強化供應鏈計畫的好例子。在去年中國武漢市封城期間,寶僑在武漢配送中心關閉下,應用供應鏈規畫系統,排出最適合解決方案,協調供應商、工廠、其餘4個配送中心,保證湖北周邊省份的市場供貨。

在地緣政治與疫情多變的情況,黃昶勳認為,長期來看還是跨國設置營運中心,由各廠區來培育在地人才、管理當地供應商,才能規避產能過度壓在單一國家的風險。

延伸閱讀:SUBARU 也被迫停工!車用晶片搶翻天,未來汽車供應鏈要洗牌了?
曾韵執行副總
安永諮詢服務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曾韵,東吳大學巨量資料學院碩士、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碩士,熟悉資料治理與資安防護。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服務公司

曾韵也提醒,企業在跨國布局時,要特別留心稅務、國際制裁法規與當地法令的地雷,由於法令相當繁瑣,曾有客戶爲北韓代購零件,受到美國政府關切並凍結帳戶,最後付出大筆律師費做企業交易內容的自我揭露,因此建議企業跨國經營時,務必找國際企業顧問或專家協助,可少走許多冤枉路。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鉅亨網財富雜誌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4

Nike 恐斷貨、 H&M生產也受威脅!一線品牌面臨了什麼「大麻煩」?

撰文·整理 張寬渝
2021-08-27

COVID-19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仍在持續,在越南生產的廠商就深受其害。

越南為全球球鞋及成衣的生產大國,原本疫情控制良好,但自 7 月中疫情擴散、狀況嚴峻,許多工廠只好停工。全球運動用品龍頭 Nike 於越南合作的製鞋廠,包括台資企業寶成、豐泰,紛紛因此停產,復工時間一再推遲至 8 月底,累積停工期恐逾一個半月。

生產端受阻,加上近幾個月來貨櫃短缺和全球港口大塞車等問題,對 Nike 的供應鏈是一大打擊,但需求端卻贏來旺季。美國零售業正在籌備 5 年來最旺的返校季,家長和學生經過一年的線上教育後,終於要重返教室。會計事務所德勤(Deloitte)預估,今年的開學購物支出將達到 325 億美元(約新台幣9076億),比去年和 2019 年分別增加 16% 和 17%。

球鞋面臨斷貨危機的警示:供應鏈集中單一地區,脆弱性大增

據標普智匯(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最新報告,Nike 有近半數的鞋子於越南生產,雖然將產能集中在成本最低的地區,能建立極大的生產效率,但過度集中的特性,也提高供應鏈的脆弱性,一旦單一節點發生問題,恐重挫整個產業鏈。

這個情況不只發生在製鞋產,Levi's 和 H&M 等服裝品牌以孟加拉為主要製造中心,7 月也受到變種病毒株 Delta 的疫情影響,因為近 1.7 億居民實施 7 天禁足令,工廠被迫暫時關閉,同樣面臨供應鏈緊張。

供應鏈面臨風險,除了可能造成品牌直接損失、搶不到爆漲的需求,亦有可能造成間接損失,如造成聲譽和商譽受影響,消費者轉向其他供貨穩定的競爭者,因而失去信賴和市占率。

關於供應鏈,你可以留意的 3 種風險

供應鏈的風險事件有的是天災所致,有的是人為因素,但不管是何種因素造成風險增加,背後都可能產生難以估計的損失,有的企業甚至會因此而倒閉、退出市場。

英國皇家採購與供應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CIPS)Uta Jüttner 等人將供應鏈風險來源分為 3 類:環境風險(environment risk)、網路風險(network risk)以及組織風險(organizational risk)。

供應鏈風險
製圖 / 張寬渝

1.環境風險:

由外在不確定因素所造成的風險,如地震、火災、政治動蕩、恐怖份子攻擊、匯率波動、國家政策轉變等等。

這些風險因子難以預測,卻會引起非常規性的破壞,只要影響到供應鏈的某個節點,就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使生產和製造過程遭受損失。回顧商業歷史有不少的警世案例:

2000 年,飛利浦的第 22 號晶片廠發生火災,雖然大火很快就被撲滅,卻對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行動電話生產商愛立信(Ericsson)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管理階層事前沒有預備可替代的供應商,新品上市和行銷計畫也都沒有備案,直接損失 4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2 億元)的銷售額、市占率從 12% 下降到 9%,最後甚至被迫退出全球手機市場。

2011 年日本發生 311 大地震,豐田(Toyota)因庫存不足導致汽車生產斷鏈,海外停產 6 個月、日本停產 4 個月,當年因此痛失全球最大車廠的寶座。

到了近期中國河南省遭逢暴雨、水災頻傳,從農業、煤炭、汽車、電子設備等產業都受到衝擊。根據 CNBC 報導,許多大型企業借重河南省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此設點,如今洪災摧毀運輸商品與原物料的重要鐵路,淹進工業區損壞大量設施、機械與倉庫,令因疫情影響已相當吃緊的供應鏈雪上加霜。

2.網路風險:

供應鏈各節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上下游的協調問題。

從原料、生產製造、到銷售端,供應鏈上的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個體,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各單位的資訊傳遞速度和揭露程度,都會有所落差,也可能相互排擠資源。如今年的晶片缺貨潮,就是因為下游車廠與消費性電子廠商相爭產能,消費電子廠商為預期的需求增長超額訂購,晶片製造商自然難以因應。

延伸閱讀:全球半導體短缺背後的原因,竟可以用「紙尿布」來解釋!何謂「長鞭效應」?

3.組織風險:

組織內部的不確定性或管理問題所引發的風險,如:罷工和機器故障等。

在新聞常見勞資談判破裂導致罷工的事件,如 2017 年澳洲礦商巨擘必和必拓(BHP)位於智利的全球最大銅礦場 Escondida 礦區的員工罷工,讓必和必拓損失了 7.4 億美元(約新台幣 206 億元)。

新冠肺炎的提醒:供應鏈風險頻傳,絕非一次性事件

有些人認為,新冠肺炎造成供應鏈吃緊,僅是一次性事件,這些影響在疫情後就會恢復正常,但過去一年的新聞裡,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全球供應鏈都存在重大漏洞,如最近的全球航運塞港,到仍持續短缺的半導體,幾乎各行業和製造商都面臨重新盤點供應鏈韌性的挑戰。

如果這些潛在漏洞沒能促使組織改變,減少對「集中製造」的依賴,提高供應鏈的應變彈性,往後 3 種風險來源都可能突如其來的對供應鏈造成影響。

疫情結束後,或許不用再擔心防疫導致停工,但供應鏈中仍存在許多其他風險,比如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已逐漸成為常態,企業更該做好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強化供應鏈的韌性與永續應變能力,為各種風險事件可能對供應鏈造成的危害有所準備,確保風險來臨時,企業得以維持營運,並從各種危機與衝擊中快速恢復。

參考資料:S&P GlobalCNBCCNBCBBC聯合新聞網科技新報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5

「零庫存」錯了嗎?車用晶片大缺貨,給管理者的啟示

編譯‧整理 Cecelia Hsu
2021-03-25

隨著各國落實防疫與施打疫苗誕生,2021 年將迎來疫後新時代,但汽車產業恐怕笑不出來。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福斯集團(Volkswagen Group)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今年車用晶片供給短缺,公司產量預計短少 10 萬輛,且今年之內恐怕都難以回補。這樣的現象遍及整個汽車業,持續影響各廠商的生產計劃。

車用晶片缺貨潮,有兩大主因

1. 過去成功的「零庫存」,成為現在的缺陷

2020 年全球汽車銷量約 5,600 萬輛,相較於 2019 年降低 14.5%,為 2014 年以來最差表現。因為疫情導致車市不佳,去年汽車大廠紛紛取消晶片訂單,但車市反彈的速度遠超車廠預期,使汽車廠陷入無晶片可用的窘境。原因是車廠慣於採用「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製造策略,在裝配汽車的過程中,所需的零件只有在必需的時候,才有剛好的數量送到生產線上,使零組件的庫存趨近於零,以降低對公司在空間和財務上造成壓力。

然而,當論及半導體生產時,恐怕是另一回事。如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IPC)首席經濟學家肖恩.杜布拉維奇(Shawn DuBravac)指出,半導體的產品從客戶下單到交付的周期至少需要 12 周。當車廠在 2020 年取消訂單時,晶片製造商就將生產排程留下一位客戶,在車廠重新有需求時,只能排在這些客戶的後頭。

今年 2 月的德州大停電,多家半導體廠被迫停產,導致三星、恩智浦與英飛凌晶片廠產能受損,其中恩智浦更是車用晶片的龍頭,加劇供應短缺。20 日又傳出日本車用晶片大廠瑞薩電子發生火警,恐進一步限縮車用晶片的供給。頻頻傳出的天災和意外,讓習慣零庫存的汽車業,根本無從招架。

延伸閱讀:保留「多餘」, 是養成組織韌性的關鍵?BCG 點出 2021 供應鏈的新樣貌

2. 需求預估失準,與消費電子搶貨難

居家辦公帶起的筆電、遊戲機、手機的需求,消費電子產品蓬勃發展。如個人電腦 2020 年全球出貨量近 3 億台,相較於 2019 年增加 11%;平板電腦 2020 年全球出貨量約 1.6 億台,較前年增加 28%;即使是已經算飽和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在疫情的肆虐下 2020 年仍保有全年出貨近 13 億支。

這些消費電子產品對於晶片的需求,造成排擠效應,其他需要晶片的產業超額下單(overbooking)也是個問題。在產能已滿的情況下,車廠與消費性電子相爭產能,晶片製造商自然難以因應。

對於晶片短缺,車廠該怎麼辦?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指出,福特和福斯汽車 2021 年第 1 季產量將下滑 10 到 20%,預估產量將減少數百萬輛。福特也曾預警,若 2021 年上半年難以突破晶片短缺的困境,全年獲利恐怕減少 10 到 25 億美元。

福特汽車(Ford)本周在美國的兩座工廠分別停工或減產;Volvo 則宣布,為因應全球晶片短缺,不得不暫停生產卡車,停工日依照各廠區而定,同時預警,被迫減產將嚴重衝擊公司第 2 季獲利與現金流。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 Stellantis 也發布聲明,旗下 Ram 1500 Classic 皮卡車將延後生產。

福斯的應對之道:直接找半導體業者下單

福斯發表聲明,將與半導體供應商達成直接供貨協議,確保未來晶片供應無虞。此外,福斯集團旗下奧迪也曾在 1 月時宣布,受晶片短缺影響,第1季將有部分高階車款量產受到延後。

通用汽車的應對之道:削減原本的零組件

為減少並應對晶片短缺,通用汽車(GM)表示,正在生產「減配」某些會使用到晶片的零組件,比如正在生產的 2021 輕型全尺寸皮卡車,不會安裝原本應有配置的燃油管理模組,以維護這款最賺錢車型能夠持續生產。

豐田汽車:要求供應商備妥2到6個月的晶片量

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後,豐田(Toyota)認知到及時生產模式難以應付突發意外,尤其半導體產業的交期較長,因此改變供應鏈的策略,要求供應商根據下單時間,備妥 2 至 6 個月的晶片量。備貨所需費用,豐田會從原本每年壓低的供應成本,退還一部分作為補償。

車用晶片缺貨潮,帶給經理人什麼啟示?

對晶片製造商來說,車廠不過就是另一個客戶,而且並不是非常大的客戶。根據研究機構 IHS Markit 估計,所有汽車的微控制器有 70% 外包給台積電,但根據 IHS Markit 的數據,台積電收入只有 3% 來自汽車領域。

延伸閱讀:4 面向掃描!哪些外部環境變化,會讓企業一夕崩盤?

可是晶片卻對車廠愈來愈重要,隨著汽車愈發現代化,車用晶片需求也水漲船高。如控制引擎、車窗、氣囊、資通訊系統、ABS(防鎖死煞車系統)等,無處不需晶片。車廠需將各種車用晶片視為重要的零組件,重新思考管理方式,然而,現在大部分的車廠依賴少數供應商,無法掌握所有零組件的來源,對在上游的廠商掌握度不足,或是缺乏既有供應來源的其他替代廠商,就難以確保供給。

當然也有車廠急於擺脫這種局面。如捷路虎豹(Jaguar Land Rover)就嘗試對供應商追根究柢、釐清晶片來源,而此招確實有用,其執行長蒂埃里.博洛爾(Thierry Bolloré)日前對投資人喊話,並未受到晶片短缺影響。

資料來源 / Automotive News EuropeCNBCReutersIndustry EuropeAutocar

繼續閱讀 時事觀點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6

Gap、A&F、Guess利潤飆升!貨物塞港、供應斷鏈,為何他們還能繳出漂亮績效?

編譯‧整理 Cecelia Hsu
2021-10-18

疫情打亂供應鏈、斷貨消息頻傳,但瑞銀(UBS)執行董事傑伊.索來(Jay Sole)指出,美國服裝零售業過去 2 季的利潤率大幅上升。結算至 7 月底,稅前利潤占銷售額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成長 8.6%,而去年 7 月底僅年增 0.1%。

主要原因是 2020 年疫情導致銷量重挫,各品牌無不嚴格控管庫存量,Gap、Abercrombie & Fitch(A&F)、Guess 等多家品牌的財務長都曾表示,他們密切關注庫存水位,希望以「正價」來銷售商品,避免庫存過剩須大幅降價,拉低利潤率。

供應斷鏈也導致有些品牌空運加快交貨速度,運送成本較高,自然做出限制庫存量的決定,因而少了出清庫存的壓力,壓縮季末的降價幅度,成功提振利潤。

延伸閱讀:Nike 恐斷貨、 H&M生產也受威脅!一線品牌面臨了什麼「大麻煩」?

嚴控庫存量的成效:可能犧牲銷量,卻提振了業績和利潤

索來表示,想要以正價銷售商品,品牌需要向消費者展示為何物有所值,在服裝的款式和行銷手法上都要有所精進。

以 Guess 來說,以前會為了各地區設定大大小小、不同的促銷活動,但財務長凱蒂.安德森(Katie Anderson)說,過去一年致力於改善品牌形象,包括調整風格、升級形象照,甚至提高了部分產品的售價。「我們不會再像過去一樣大力促銷產品,」一步步移除客人「等新品上市一個月就會打折」的心理慣性。在截至 7 月底的最新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銷售額年增 57%,突破 6 億美元。毛利率以疫情流行前的 2019 年為比較基準點,也增加約 8 個百分點,達到 46.8%。

雖然降低庫存,可能會讓消費者想買卻買不到,但 Abercrombie & Fitch 財務長史考特.利佩斯基(Scott Lipesky)認為,即便銷量減少,也有利於業績目標,「庫存過剩對零售業來說是最難應付的事情之一。」Abercrombie & Fitch 截至 7 月底最新季度的庫存年減 8%,但淨銷售額年增 24%,減少降價促銷,讓毛利率較去年同期增長 4.5 個百分點,上升至 65.2%。

除了壓低庫存,更重要的是如何靈活調度庫存,滿足顧客所需又不會積壓過多貨品在倉庫,形成過量的庫存成本。Gap 財務長卡特里娜.奧康納(Katrina O'Connell)表示,旗下品牌包括 Old Navy、Banana Republic、Gap 和 Athleta,都將使用 AI 和機器學習更有效地分配庫存,包含預測款式、尺寸、顏色的需求量,並考慮針對各門市提出陳列產品數量和類型的建議,希望更聰明的掌握採購端和各門市需要存放的貨量。

賣不掉的商品,除了打折還能怎麼處理?

面對疫情導致銷量突然受阻產生的大量庫存,LVMH 也有新招,去年宣布與專業回收商 Nordechets 合作,不再銷毀沒賣掉的商品,而是送到法國羅亞爾河谷的工廠,回收珠寶和貴金屬,再切碎有品牌字樣的產品,重新轉變為纖維或絕隔熱材料。

延伸閱讀:Zara最大服飾零售商地位岌岌可危!Uniqlo母公司靠什麼逆勢超車,讓市值攀上頂峰?

時尚品牌 Aday 在 2020 年 2 月發布一系列辦公套裝,獲得一致好評,卻同樣受到疫情攪局,人們不再需要出門上班,導致過去炙手可熱的西裝,只能在架上積灰塵。

Aday 與服飾訂製修改廠商 Hemster 合作,將 25% 的庫存、約 300 種不同產品,修改為全新品項,比如將休閒褲變成帶邊短褲,西裝外套重新裁剪縫製後,從正式轉向休閒感,改造完成後,以原本的價格上架、與原始版本一起發售。Aday 認為,在不訴諸折扣的前提下清理庫存,改變配件和剪裁的小額成本相當值得。

資料來源/GLOSSY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1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2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