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5

領導者不是來挑毛病的!10 年外派經驗,默克台灣總經理認為「3 種軟技能」很重要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3-09-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 20 年,我感受到的變化太多、太強烈了。如果你問我何時感受到改變?我會說,這就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默克(Merck Taiwan)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余文慧(BoonHuey Ee)表示,現在大環境很常講「VUCA」(volatility 易變性、uncertainty 不確定性、complexity 複雜性、ambiguity 模糊性),意思是外面環境變動複雜,不管是烏俄戰爭、疫情、能源危機,都是領導者無法控制的,企業為了要生存,領導者的思考也要跟上變化。

在很多情況下,組織必須重新擬定策略與方針。譬如,公司要賣掉部分事業,要如何重新組織團隊?如何讓團隊專注在新事業上面?「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會有點掙扎,但我相信如果領導者不改變,公司就無法生存,重要的是把這種改變視為一種常態。」

默克集團總部位於德國,創立於 1668 年,目前已超過 350 年歷史,是全球知名生命科學、醫療保健與電子科技事業體大廠。

余文慧是馬來西亞人,在 2018 年出任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這已是她在 10 年內外派的第 3 個國家。

她曾擔任馬來西亞業務與行銷總監、亞太區腫瘤事業部負責人、中國腫瘤事業部副總裁,2018 年後,擔任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2019 年後也負責香港與澳門的管理。「領導者到一個新的地方,不會有人告訴你要改變什麼,你必須告訴自己,把這一切當成一趟旅程。」

延伸閱讀:新任 CEO 應先做哪些工作?BCG 建議:前 3 個月安排,決定公司 3 年後的未來!

鼓勵成員說出想法,培養團隊整體的適應力

首先,必須先理解那個地方,「我在面對什麼?這裡的工作方式是怎麼樣?」 試著先與當地團隊建立關係,確保他們會向你回報資訊,因為這些人最了解當地情況,「要讓團隊明白,你是來跟他們一起工作的,你在這裡是為了帶來更好的改變,而不是來挑毛病。」

下一步,才是討論團隊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可以改變或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在默克,他們會召開工作坊聚焦討論,請團隊根據「影響力」與「可行性」軸線,畫出象限圖表,把提案放入象限中,排出先後順序。

影響力高、可行性高的策略,是 quick win(速贏)行動,馬上就能做到;影響力高、可行性低的計畫,需要 3~5 年時間縝密規畫;影響力低且可行性低的提案捨棄不做;影響力低、可行性高,要做不做都可以。這是因為組織在面臨轉型或變革時,可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機會、想出各式各樣的辦法,但未必每個做法都能成形,要有一個過程,讓大家凝聚共識、排出任務的先後順序,「適應力不只是領導者個人,也關乎團隊如何一起工作。你要讓團隊講出自己的想法。」

延伸閱讀:堅持「我是為你好」只會讓溝通更困難!薩提爾:化解衝突前,先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授權,但保持緊密溝通,團隊自會找出答案

她也不太會限制團隊現階段「應該」要做到什麼,或者檢討沒做到什麼;相反地,她更重視「你想做什麼?」,與她共事的同儕說,「Boon(余文慧)是一個很特別的老闆,會想參與每個提案的討論。一開始當然會覺得壓力很大,可是這樣做確實能釐清想法,因為她會盡可能把國外案例分享給我們,讓我們的想法更快達到期待。」

余文慧認為,作為跨國領導者, 其實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但是要很擅長溝通、協調與領導, 因為答案會來自於你帶領的團隊中,「最好的領導,不只是用你的手與腦,而是連結團隊的心,」 而信任關係,就來自領導人與團隊建立緊密的溝通管道, 「我相信團隊不完美,但我也相信,他們有潛力,」她認為,「當你與團隊擁有共同目標,出身在哪、性別為何,就無關緊要了。」


余文慧

2004 年進入默克集團,曾擔任馬來西亞業務與行銷總監、亞太區腫瘤事業部負責人、中國腫瘤事業部副總裁,2018 年後擔任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2019 年起同時擔任默克香港及澳門董事長。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1

總覺得對現在的職涯「適應不良」?工作、生活出狀況,如何調適心態才能正面迎擊

整理・撰文 吳美欣
2023-10-1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曾經在什麼時候,感覺到適應不良?

第一次上學、第一次離開家鄉、脫離學生身分、邁入職場,建立全新的心態與技能;晉升為小主管,從每件事情親力親為,到領導一個團隊。中間,你可能還會換工作、換產業,不只經歷職務內容變動,連生活型態都會有所轉變。

每一件全新的事,都在考驗我們的適應力。如果適應不良,可能會反映在你的情緒,導致焦慮、緊張、煩躁、憤怒或心情低落,也有可能會讓你的身體產生異狀,像是肌肉緊繃、呼吸困難、失眠、頭暈等;甚至影響工作表現,出現效率低落、無故缺席、無法專注等狀況。 這些因為壓力而引起的異常狀況,可能都是你還在與新環境、新心態、新身分認同苦苦掙扎的表現。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師:出現 4 個跡象,是身體在提醒你「狀態不好」了!如何走出惡性循環?

適應力涉及自我認同,面對變化,首重「心態調適」

適應力之所以難以定義,原因在於,它並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或者「不做什麼」,而是你對自己的內在重新定位及認識。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心理學教授、《心適力》作者伊蓮.福克斯(Elaine Fox)提到,她輔導過一位在體壇取得許多成就的運動員,在 30 歲那年,他因為傷病而選擇退休。他知道這是正確的決定,也為退休後的生活,安排許多活動,到處演講、擔任賽事球評、舉辦教練課程等。

起初,事情一切順利,他都有「做到」預期要做的事。但是時間一長,他感覺到自己愈來愈不開心,也許是過去每天扎實的訓練,讓現在顯得太無所事事,於是他開始酗酒,行為變得脫軌,連經紀公司都不願意再與他合作。

這就是適應不良的經典案例,從體壇明星到平凡人,他不斷問自己:「我現在既不是冠軍、也不是明星,那麼我到底是誰?」

福克斯認為, 適應力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你如何認同現在的身分,也許你已經為「變化」做好萬全規畫,但是你的心態並沒有調整,這才是問題所在。 這個心理過程,涉及幾個過程:首先要放下舊的處境、忍受中間的迷惘過渡期、最後在新處境下重新開始。

延伸閱讀:40歲被轉調不喜歡的單位!迷惘與失落之後,我學到的職涯體悟

想要適應新身分,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體驗痛苦、悲傷與失落,而不是批判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如同《心態致勝》所說,尊重自己、擁抱自己,知道自己並不完美,但也相信自己有潛力度過難關,你才有辦法在變化中成長。

變通不代表「做出改變」,所謂韌性,是隨情境變動

《心適力》裡提到,適應力就是你能讓行為符合情境的能力。不過,堅持既有做法,不代表沒有彈性;堅持做出改變,也不等於有適應力。真正擁有適應力的人,能判斷在什麼情形下要改變對策、什麼時候要堅持現在的做法。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提到,適應力可以展現在 5 種情境上:
- 遇到新事物時,我們能不能主動學習( 學習適應力 ,learning adaptability)?
- 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有沒有別的做法( 反應適應性 ,reactive adaptability)?
- 能不能察覺別人的觀點與感受、調整自己的做法,讓事情更順利( 社會適應力 ,social adaptability)?
- 我們有沒有創新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創意適應力 ,creative adaptability)?
- 你能不能偶爾讓自己喘口氣,找到生活步調的平衡( 生活適應力 ,lifestyle adaptability)?

這幾種能力,可以應用在企業領導、組織面臨轉型、遇到新挑戰,以及個人尋求成長等情況。本次特企蒐集職場上需要適應力的各種情境,當前面的路不通時,你如何找尋、甚至創造新路徑?

1274步驟迎接挑戰,做好準備但不過度期待
經理人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2

想尋求同事建議,卻害怕收到批評?心理學教授:克服「回饋悖論」,從這招做起

整理・撰文 吳美欣
2023-09-1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看過產品經理(PM)的要求了,要有晶圓產業知識,像我這種沒有相關經驗的人,根本就轉不過去……」從學生時期到進入職場,你心裡或多或少曾有過「我不會」「我不可能」的想法。小時候,也許是面對棘手的科目;長大後,面試、提案被拒絕、失去即將到手的業務,都可能讓你產生「我好失敗」「我不是這方面的料」等念頭。

著名政治理論家傑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說:「我不會把這個世界區分為成功者與失敗者,我會把這個世界區分為學習者與不學習者。」嬰兒時期,我們每天都在拓展新技能,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學習傾向,但是,為什麼長大後,我們面對挫折反而容易畏縮?

延伸閱讀:過度指責,只會傷部屬的心!主管如何給部屬「建設性回饋」?

能力可靠後天培養,別自我設限、故步自封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心態致勝》作者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人看待事情分成 2 種心態,一種是相信你的素質、能力無法改變,稱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定型心態者會想「證明」自己很厲害,避免犯錯,當壞事發生時,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太差勁、在這方面沒有天分。另一種是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訓練培養而加強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eset),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成長心態的人會想,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下次謹慎一點就可以。

定型心態非黑即白的二元方式思考,無形中限制我們成長的機會,遇到不如意時,定型心態可能就會對你耳語,「你沒有這種能耐」,假定你永遠沒有這方面的潛能,讓行動與思考變得僵化。相反地,成長心態的人知道,潛能需要學習,才會被開發,因此他們不怕挑戰,甚至渴望挑戰。

克服「回饋悖論」,從他人意見汲取成長養分

在遇到挫折時,如何不被擊垮,甚至還會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開心呢?杜維克說,當我們面對失敗時,擁有定型心態並不丟臉,因為這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不做不擅長的事,讓我們免於一再落空的挫敗感。不過,也要意識到定型心態的缺點,它會讓你低估潛能、限制成長。 當定型心態出現時,為它取個名字、與它好好對話、試著觀察它帶給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杜維克曾經輔導過一群財務主管,有人分享,只要專案有一點點不完美,他的「杜恩」(定型心態)就會出現,這讓他變得嚴苛、沒有彈性,質疑員工的能力;這時候,我們不用抑制或貶低這種感受,而是告訴它:「我知道這個專案不完美,但我還想嘗試,能否請你耐心一點?」邀請定型心態,一起踏上成長的旅程。

不過,除了自我評論,在面對他人的意見回饋,我們有時也很難平心面對。這稱之為「回饋悖論」(feedback fallacy),意思是雖然獲得真實的回饋,對職涯成長很有幫助,但是擔心收到負面消息、對外「尋求回饋」的行為,就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延伸閱讀:「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想表達關心,聽起來卻很刺耳!這 3 種句型不要用

《高彈性成長法則》提到,你得先意識到自己確實會為此焦慮,才有辦法更客觀看待回饋;你也可以換個問法,與其問「我做得如何?」不如問「我怎麼做會更好?」,或者「如果你是我,你在這個情況下會怎麼做?」這樣的措辭,可以讓人不以那麼直接的方式提供回饋,你也可以在相對安全的互動中,摸索改進的方向。

133相信部屬有成長潛力,團隊才能迎接改變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3

你是懂「察言觀色」的人嗎?維持良好人際,要先讀出溝通的 2 種層面

整理・撰文 吳美欣
2023-09-2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進入到一個新環境,不論是新公司、轉調部門,或者跨部門合作,你可能會希望自己能快速融入環境。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同事好像天生就很會察言觀色,能看出老闆或其他人心中的潛台詞;老闆只是皺一下眉頭,他就立刻察覺,老闆今天心情不好,等下報告最好皮繃緊一點。

這種敏感度,在日文裡面就是「讀空氣的能力」(空気を読む):根據當下氣氛推測狀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或是該讓對方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判斷。

《看見自己說的話》提到,日本曾推出一款「閱讀空氣」App,遊戲會出現不同情境。比方說,電車上有空位,該坐哪裡?擁擠的電梯裡進來 2 個人,要移動還是不移動?透過操作畫面,測試玩家在不同狀況下採取不同反應。玩家很快就會發現,其實人與人相處,都存在於一個「氛圍」中,不需要話語,也能感受到空氣中傳遞的訊息。

延伸閱讀:如何應對複雜的職場政治?2 個方法學會善用女性特質,建立互信關係

察覺環境、調整行為是本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選擇

察覺環境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策略,是人類的本能。舉個極端的例子,從小生長在情緒反覆無常的家庭中,小孩就會對威脅高度警覺,能察覺到細微情緒的流動、以確保自己免於危險。當你的心理過程能夠在不同情況下調整、變通,選擇要不要回應、以及如何回應,這其實就是「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意思是理解他人的內心狀態與情感、進而處理訊息,在不同情況下促成有效的互動。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可以從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接收許多線索,這些微妙訊號,能幫助我們在重要時刻做出正確決定。《快思慢想》提過一個經典案例,一群消防員在火災現場,發現異常安靜、沒有任何燃燒聲,隊長當下就覺得「不對勁」,立刻要消防員撤出,果然在撤出後,樓層地板立刻垮掉,這個決定也讓他們逃過一劫。

這種直覺,來自於經驗累積,當你能夠分辨哪些是常態、哪些是非常態,就能憑著微小的線索,做出判斷。 不過,直覺也有局限性,未必到哪都適用,《心適力》建議,我們應該要盡可能發展多元的生活經驗,以免讓經驗限縮自己的視野與心智。就像從小生活恐懼中的小孩,也許很習於安撫發怒的大人,雖然這個能力讓他善於擺定難纏的客戶,但如果他是用同樣的警戒心建立親密關係,戀情肯定無法如同工作順遂。

緊張、不和諧的人際關係,是適應不良的導火線

《心理彈力》提到,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基本上都是由對話形成,擁有良好的溝通過程,是連結人際關係的核心能力;緊張的人際關係,可能會造成我們適應不良,產生憂鬱、悲傷等負面情緒。

任何一種溝通,都存在 2 種層面,包括訊息式談話,以及關係式談話。 例如,有人問你「下班後要不要看電影?」在訊息式談話上,表達了要不要看電影的試探性詢問;在關係層面上,則傳達了「我想和你成為單獨看電影的關係」,希望雙方關係有進展。

人際關係的衝突,多半來自 2 種層面的不協調。例如,有些人不喜歡被同事催促,因為這隱含了你們之間的關係:對方有權力要求你。相反地,如果能換位思考,就能知道怎樣溝通比較能讓人接受,像是「報告截止時間到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都可以告訴我」,這樣的詢問代表你們非上下關係,而是可以互相協助的夥伴。

延伸閱讀:蓋洛普:在職場有好友的員工,敬業程度高 7 倍!那主管也需要朋友嗎

如果要達到溝通目的,你得仔細傾聽,理解對方在意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傾聽對方的聲音,放下自己的觀點,重新用符合雙方對這段關係期待的方式溝通,到任何新環境,就比較不會感到格格不入。

137聽不出弦外之音?4象限,找出溝通「施力點」
經理人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4

虎航發 10.8 個月年終,創同業新高!疫情危機如何撐過?董座陳漢銘 2 心法做員工後盾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4-01-1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4.1.15 更新)台灣虎航董事長陳漢銘今宣布,從 3 年的疫情中順利走出,本次員工平均可拿到 10.8 個月的年終獎金,最高可拿到 14 個月,創下國內航空業者的新高紀錄;除了年終獎金確定外,平均固定薪資加薪 3000 元、調薪 4%,整體員工的「平均薪資」調升約 11.48%;同時原先「伙食津貼」也增加 12%。以下是《經理人》2023 年 9 月報導:

擺脫 COVID-19 陰霾,台灣虎航(下稱台虎)展翅高飛,2023 年上半年營收繳出 54.7 億成績,較 2022 年同期成長 1681%。然而,3 年多前,他們完全不敢想像這般光景。

2020 年初,台灣國境宣布關閉,台虎董事長陳漢銘就坐在與現在採訪時的同一張沙發上,被迫取消所有的航班。從那一刻起,每個決策都要以「不載客出國」為前提。「這就像一隻老虎四肢被綁住了,但牠還需要往前走。」他們面對的不是營收腰斬,而是直接歸零的危機,陳漢銘坦言當下自己也很害怕,「可是如果我先表現出膽怯,將近 800 位同仁要怎麼活?」

於是,他先自我激勵:業績衰退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影響,所以這段期間的決策不會引來太多責備,但「危機時刻的作為反而會是轉機的開始,你只要多付出一點,創造出來的成果更容易被他人看見。」

帶頭投入陌生任務,員工有後盾,就不怕創新

思考透徹後,安定同仁的情緒成為當務之急。 陳漢銘透過每月一封親筆書信跟大家溝通在艱困時期努力的目標:成為疫情過後,最早復甦的台灣航空業者。

為了達成目標,即便面臨經營上的困難,台虎仍堅持不裁員,保留人力、物力以利未來復甦。他們也投入載客以外的業務,維持品牌聲量,包括:推出限量 NFT(非同質性貨幣,non-fungible token)、提供客艙載貨服務、舉辦「台虎航空體驗營」,甚至提供「偽出國」航班(意即不落地航班),讓民眾在空中享受米其林星級饗宴,引起市場話題。

延伸閱讀:台灣虎航預告 2027 機隊全面更新!疫後旅遊爆發,4 大策略保競爭優勢

不過,每項任務對台虎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於是陳漢銘就帶頭參與,激勵團隊創新。像是有次他回辦公室的時候,順路買了鹹酥雞當作下午茶分享給同仁,吃完之後,他就問大家:「既然我們喜歡,何不把鹹酥雞變成飛機餐?」

起初大家面面相覷,因為過去航空業考量炸物在復熱後的口感和味道問題,很少將炸物列為飛機餐的選項。但集思廣益後發現,這件事也不是沒有機會,後來他們找航空廚房討論,開發出加熱後口感依然香酥的鹹酥雞。這個創新餐點不僅在「偽出國」航班上販售,疫情後也持續提供。

董事長特助朱桓毅觀察,跟董事長共事不會有限制,「對員工來說,這就像有個富爸爸當你的後盾,董事長都不怕了,我們還怕什麼呢?」陳漢銘則強調,投入陌生任務,領導者一定要與團隊當面討論,如果你只是下達命令,要求各單位去研究,大家可能會因為膽怯而束縛在既有框架中,許多創意就難以實現。

雖然看起來是台虎團隊獨自努力,但陳漢銘也坦言,單打獨鬥的能力有限,面對逆境時,還是要向外界服軟、求援。疫情期間,他們向中華航空租借「米其林空中饗宴」需要的餐盤和香檳杯,並承租飛機給華信航空,提供國內航線的服務,賺取租賃收入。

向外求援不是低聲下氣,而是展現求生的意志力

「請求支援不是低聲下氣的事情,」他認為,這是向對方展現出公司永續經營的意志力,如果你願意協助我們,日後必定會回饋你。疫後之後,台虎也持續租借飛機給華信航空,以感謝對方在艱困時期的支援。

2020 年接任董事長就遇到疫情,陳漢銘說:「我很榮幸在這個時間點成為團隊領導者,順風順水的時候,這個位置是誰沒有差別,可是在困難的時候,帶著他們走過那段心路歷程比較難能可貴。」

延伸閱讀:剛上任就遇最大災情!「廉航」虎航推「最貴」微旅行,有何底氣、把握?

他驕傲地表示,團隊在疫情間展現的應對力,是台虎快速搭上旅運復甦潮,在國境解封的半年內,將載客率從不到 5 成提升至近 8 成 5 的關鍵,2023 年上半年營收也已超過疫情前(2019 年)同期的表現。「這段期間的學習經驗,讓我們成長了,面對未來挑戰,大家會更有把握。」

Profile | 陳漢銘

1979 年生,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建築系榮譽學士、英國伯明罕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華航董事、博宇開發董事長、勤泰軸承董事,現任台灣虎航董事長。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