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1

生成式 AI 大幅衝擊職場!企業應該如何導入AI、員工需要裝備哪些技能?

整理.撰文 溫為翔
2023-11-21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今(2023)年是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突飛猛進的一年,橫跨各種領域的專業人士紛紛表達了對於生成式AI的各種想望,有樂觀、有保守、有焦慮。

這股熱潮的源頭,來自去年 11 月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低門檻、順暢的對話介面迅速成為人工智慧領域長期以來最快普及的應用,也代表著生成式 AI 普及化、供大眾日常應用的日子就在眼前。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為企業帶來哪些危機?BCG 報告:CEO 應關注 8 大風險,建立使用規範

ChatGPT 加速 AI 商業應用,將對知識工作者產生最大影響

人工智慧歷史悠久,但直到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興起,搭配硬體設備發展相對成熟,才有了進一步的突破,奠定商業應用的基礎,後續更發展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分支。從這個領域往下延伸,亞馬遜(Amazon)在 AWS 官方網站說明,AI 目前的關鍵技術包含自然語言處理(NLP)、電腦視覺、語音識別、以及近年爆發成長的生成式 AI。過去已有不少企業投入研究不同的人工智慧技術,協助企業打造新的競爭力。

AI 關鍵技術應用
經理人

生成式 AI 加快了人工智慧領域進入商業領域的速度,根據管顧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預估,隨著生成式 AI 在各領域應用愈趨成熟,創造更高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預估可為全球經濟貢獻 2.6 兆~4.4 兆美元。

與此同時,傳統的工作技能也將被重新定義。麥肯錫評估,生成式 AI 能夠持續透過大型語言模型學習、模擬對話的形式,高度近似白領階級活動的一環,可能對於知識工作者產生最大影響,包括教育、法律、藝術等領域的專業人士。

高盛(Goldman Sachs)在 3 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也表示,歐美有近 2/3 的工作會受到 AI 自動化的影響,推測全球將有 3 億個職位被 AI 取代,其中律師和行政等工作被取代的風險最大。

生成式 AI 對於各產業的衝擊程度
經理人

ChatGPT 熱潮下,CEO 如何思考公司 AI 策略?

不過幸好,活用生成式 AI 無須程式背景,只要懂得提問、學習和 AI 溝通後就能上手。麥肯錫研究表明,這就跟電腦、手機等突破性的科技產品一樣,有望替任何年齡和教育水準的網路使用者提供各種應用可能。

對領導者來說,當 AI 的應用範疇從資訊部門走向其他部門,更多人有機會觸碰 AI 議題,就值得把握機會、邀集高層共同思考「如何運用 AI 強化核心競爭力?」「AI 如何衝擊產業和公司的未來?」將數位轉型、科技導入從資訊部門層級,拉高成為公司經營階層的共同議題。

麥肯錫過去的調查報告裡,針對公司高層看待數位轉型與先進技術應有的心態提出幾點建議如下:

  1. 領導者不需要深入鑽研技術細節,但至少要了解數位技術進步帶來的意義,以及組織希望藉由轉型達成什麼願景;
  2. 技術資源永遠不足,領導者必須考慮數位轉型希望帶來最重要的成效、或是急待解決的問題,來做資源投入排序;
  3. 高層間對於轉型的想法要有清楚共識,避免組織內朝令夕改、資源投入難以持續;
  4. 與其一開始就多點布局,不如從單項業務重點切入,幫領導者初步掌握使用 AI 的效益,再考慮大規模投資。
麥肯錫建議企業 4 種導入AI模式
經理人

以當紅的生成式 AI 技術為例,麥肯錫提出 4 種導入途徑供領導者參考,分別是購買軟體即服務(SaaS)的工具、嫁接外部的 AI 模型至內部使用、調整市面既有的模型、自行訓練模型。企業主可以依據需求與目的,跟技術人員討論,決定以哪種方式導入生成式 AI。

別只培訓經營高層!讓 AI 變共同語言,找出落地的應用場景

整體而論,企業推動 AI 轉型與順利導入的關鍵之一,奠基於組織內部對於 AI 更全面的認識,無論領導者、各級主管或一般員工,不分層級都應該提升 AI 相關素養。

然而根據 BCG 今年 6 月的調查,組織內的基層員工僅一成接受過 AI 相關培訓;若對照主管階級,有 4 成受過培訓、8 成經常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兩者存在巨大的鴻溝。這也反映在主管和基層員工面對 AI 的心態,前者因為足夠了解,也更為樂觀,願意擁抱新工具來改變既有工作。當領導者期待組織成員活用 AI 提高效率和效能,就別只培訓主管階級,而是下放到基層,才能在實務現場找出值得落地的應用場景。

另外,提供 AI 相關培訓也成為當前重要的留才指標。財星(Fortune)引述任仕達(Randstad)今年的調查,公司如果沒有提供 AI 相關技能的培訓,恐怕會流失 Z 世代人才。

該調查指出,今年初至 9 月,生成式 AI 相關職缺大增 20 倍,工作內容多為使用 ChatGPT 等工具,產出文字、程式碼或音頻,但僅 13% 工作者在過去一年裡曾接受公司提供的相關技能培訓。此外,20% 工作者希望未來一年能學到 AI 技能,其中 1/3 的人是 Z 世代員工。Z 世代工作者中有 23% 的人最看重工作是否有學習和發展機會,更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如果在公司得不到學習和發展機會,就會選擇辭職。

各產業對AI人才需求程度.jpg
各產業有多需要 AI 人才?(數字表該類職缺數)(資料來源:104 人力銀行)
經理人
延伸閱讀:CEO 應該如何看待生成式 AI?BCG 建議:找出「黃金使用場景」,透過 3 面向轉型

對照台灣業界目前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今年共同推出問卷調查,有近 7 成受訪者表示公司正在導入 AI 或正在評估中,但同時亦有 4 成的人表明公司尚未進行 AI 相關的培訓,顯見在當前 AI 成為業界熱議重點、需求與機會大幅增加的同時,許多企業仍未跟進思考如何更有效培育員工的 AI 素養。

為了更了解台灣各產業 AI 轉型現況,這次專題企畫我們邀訪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產學長郭秉宸,請他分享近年協助企業培訓 AI 人才的觀察,以及企業在推動 AI 轉型時常見問題與解方。同時,更透過漢翔航空、遠傳電信、AmazingTalker、玉山金控、中國附醫、台中精機、友達光電等 7 家不同產業的案例分享,看他們如何面對這股 AI 浪潮,持續努力轉型。

編按:本篇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 AI?》專刊前言,專家訪談與企業案例後續將持續更新。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2

專訪 AIA 產學長郭秉宸:企業想要導入 AI,請先反問自己這 4 個策略問題

採訪.撰文 溫為翔
2023-11-22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在 ChatGPT 爆紅之前,台灣就有不少廠商正在嘗試讓 AI 變成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一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下稱 AIA)產學長郭秉宸的第一線觀察是,「產業討論 AI 愈來愈務實。更多企業從一開始的觀望,逐步接受成為轉型的目標,實際思考該如何往下做。」

這樣的企業有多少?《經理人》、《數位時代》、與 AIA 今年合作〈2023 職場學習趨勢調查:企業如何幫助員工學習 AI?〉,近 5 成受試者表示,公司已經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或是正在嘗試 AI 相關專案;另外兩成則是公司大致了解 AI,尚在評估該如何應用。

延伸閱讀:CEO 應該如何看待生成式 AI?找出「黃金使用場景」,透過 3 面向轉型!

企業導入 AI 會面臨哪些困難?

隨著生成式 AI 的普及化,會加速 AI 在企業落地應用嗎?根據上述調查,企業導入 AI 面臨最大的困難,其實不是技術的適用性,而是「數據資料不足、散落於各部門難以整合」。

郭秉宸解釋,其實更精確來說是「數據資料不全」。當部門各自為政,數據分散於各部門的流程與表單之中,不僅難以確認哪些數據應該被保留下來、哪些又是不必要存放,整理和儲存的方式也不 一致,部分存在雲端、部分以紙本留存,導致最終數據資料串連時有缺漏,難以解決企業遇到的經營問題。

「例如公司要求要『順利出貨』,但出貨只是結果。整串作業流程從原物料採購、製造、生管、品管、倉儲到物流,每個環節都可能需要數據去檢視發生了什麼問題,不會只是單看某一步驟。」

因此,要評估數據資料的完整性,必須從公司高層,執行長或 CXO 層級制定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方針,規畫數位轉型到AI導入的短、中、長期策略藍圖,並從解決問題的視角,觀察相關流程與部門單位的數據架構,才能判定欠缺哪些數據資料。

圖一.jpg
經理人

根據問卷調查,企業導入 AI 的第二大困難是「核心業務所在領域的 AI 相關技術尚未成熟」。郭秉宸表示,這個背後的問題可能是部門本位主義作祟,主管被動等待一個完美符合需求的工具出現。但真正可行的方法,應該是釐清自己部門遇到的問題、轉換成對應的「語言」,和擁有技術能力的專家溝通、共同討論如何運用既有的 AI 技術和工具來解決。

那把 AI 導入的任務交給資訊部門來執行,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實際上正好相反!」郭秉宸觀察,台灣企業的資訊部門通常無所不能,小到修電腦、接網路線,大到雲端策略,好像軟硬體問題都可以丟給資訊部門處理,其他部門置身事外,「但導入 AI 是完全不同的事,需要連動整個公司的不同部門,單是丟給資訊部門、欠缺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最終一定會變成一場災難!」

具體來說,資訊部門熟悉於技術相關知識,但不夠了解公司整體運作、各部門日常營運環節,難以掌握該如何運用 AI 相關技術來解決其他部門的工作痛點,可能規畫了一系列的任務,最終就是白費力氣,還打壞了其他部門對於 AI 可以協作的想像。

如果要解決這個困難,必須回到組織層級來思考,從執行長到各部門主管都具備一定程度的 AI 素養,就像是過去為同仁裝備起 Excel、Word、 Gmail 等技能,大家才能運用同一套語言討論,共同找出 AI 可以應用的場景。

AI 人才不等於會寫程式,文法商非技術背景也重要

許多主管誤以為,AI 素養就等於要培養團隊成員寫程式的能力,但實際上不只如此。「與 AI 領域相關的人才,除了大家熟知的研發、運算、平台相關的工程師,還有不同領域的產業顧問、協助推動轉型的專案管理人員、維護 AI 運用合法性或倫理性的法規治理人員,或是如同 AIA 從事實務教學工作者,需求的專業不只限於程式技術,甚至還包含了文法商專業。」

圖二.jpg
經理人

郭秉宸也提醒,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成熟、便捷的軟體工具,符合當前產 業追求低程式碼(low-code)、無程式碼(no-code)的開發趨勢,即便不是技術背景出身的人,也可以運用這些工具完成重要功能的開發。與其拚命找尋懂各種程式語言的工程師,不如先回頭思考公司需要解決的課題裡,有哪些已經能透過無程式碼軟體來協作完成。

另外,「今年 ChatGPT 在全世界火紅,如何幫助非技術背景出身人員,學習使用這些生成式 AI 技術和工具,完成撰文、繪圖、整理數據資料、跨媒介內容產出的需求,也持續升高。」

組織分三層級,裝備不同的 AI 素養

既然程式能力並非 AI 素養的核心,真正的 AI 素養又是指什麼?又該如何讓員工裝備起 AI 的基礎能力?在這次調查顯示,「不知如何循序學習(欠缺學習地圖)」是多數人認同、影響企業學習 AI 的重要痛點。

郭秉宸解釋,AI 素養要從人員在公司負責的工作出發,不同層級的員工,分別思考 AI 要幫忙解決什麼問題。例如工程師做專案,需要找到幫忙優化程式產出效率的工具;如果擔任採購經理,則要尋找能預估未來幾個月原物料價格的工具,解決方案可能就是運用過去累積的數據搭配好用的預測模型。光是這兩個例子,就會發現他們需要培訓的 AI 技能不完全相同。

圖三.jpg
經理人

為了協助企業養成 AI 人才,AIA 將組織員工分為三種:工程師、經理人、CXO,分別設計學習路徑。

  1. 工程師(技術人員)層級:專精於學習 AI 核心技術,包括程式語言、預測模型、物件偵測、智慧製造等項目,是企業推動 AI 最核心的技術;
  2. 經理人(各級主管)層級:肩負對上、對下、水平溝通的角色,因此除了必須了解技術基礎,還要具備策略思維和關注趨勢,跨領域、跨產業的應用交流必不可少;
  3. CXO(高階主管,包含企業領導者)層級:推動 AI 的決策者,最關鍵的素養就是認識 AI 的能與不能。

「最怕的就是領導者將 AI 當作一個許願池,無所不能的工具。」誤判自家公司的資料準備度、可調度資源,想要無限制擴大 AI 應用的範圍、膨脹想解決的問題,導致失敗收場。

圖四.jpg
經理人

務實調整人才政策, 透過內部培訓補足能力缺口

近幾年高科技產業欠缺人才的現況並不是新鮮事,愈趨搶手的 AI 人才當然也是如此。郭秉宸認為,重金挖角優秀人才的難度愈來愈高,更務實的做法是,調整人才政策、更大比例透過內部培訓獲取需求的人才。

延伸閱讀:公司裡誰在瘋生成式 AI?BCG 調查:老闆一頭熱,9 成員工卻未受過培訓

當公司內部多數人都擁有 AI 基礎概念,接下來就能跨出資訊部門的範疇,讓高階團隊從策略面來思考,如何運用 AI 解決公司經營最迫切的問題。

「攤開公司財報,看哪裡破了洞、哪裡最脆弱,就是應該專注解決的問題所在。」郭秉宸認為,多數公司資源有限,別為了跟緊競爭對手而投入、也別想著一步到位,領導者應該按照自己公司的需求,專注於解決迫切性高的問題。

「例如代工廠面臨出貨品質不佳,那麼聚焦改善製程良率,就能讓公司營運表現好上許多。在思考 AI 應用時,就應專注去做讓品質提升的改善方針。」

郭秉宸_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產學長_2023-09-26_侯俊偉攝影_ (3).jpg
郭秉宸表示:「企業必須先想清楚自己的 AI 藍圖與行動方案,才能繼續往前,走該走的路。」
侯俊偉 攝影

郭秉宸最後分享,每當有企業來找他諮詢 AI 導入相關問題,他都會反問對方以下這四個「靈魂拷問」:

所屬企業與機構:
- AI 藍圖與行動方案是什麼?
- 在生態系的哪個位置?
- 對應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
- 打算做什麼規模的投資?

其中第一項問題尤其關鍵,因為那攸關企業領導者如何看待、思考 AI 的心態,「必須要想清楚了,才能繼續往前,走該走的路。」

郭秉宸|
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政治大學科技管理雙碩士,清華大學跨領域國際博士班博士候選人。
曾任 KPMG 台灣所顧問部協理,領導智慧製造團隊,長期經營工業產業、家族企業管理、創業創新服務三大市場。擁有管理顧問專業與超過 26 年的產業服務經驗。
現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產學長,致力於建構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產官學研創」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台灣人工智慧的卓越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AI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3

製造業如何 AI 轉型?台中精機:AI 只是其中一種工具,並非所有問題的最佳解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3-11-27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隨著 ChatGPT 帶動 AI 熱潮,不少企業希望以 AI 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新商模。不過,台中精機總經理室經理鄭生懋,以 3 年來帶領 AI 專案團隊經驗,給製造業者的建議是,AI 只是眾多工具的其中一種,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唯一途徑。

他形容,AI 像是全能型的運動選手,適用情境廣,任何問題都難不倒它,但如果是跟專項選手相比,AI 未必能勝過傳統的方法,特別是針對簡單、複雜度不高問題。

舉例來說,AI 能判讀加工品的位置,確保機械手臂能順利夾取物件,但應用傳統方法,像是 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自動光學檢測)系統也能達成同樣效果,此時就會選擇 AOI。因為採用 AI 時,企業需要蒐集數百張物件圖片,訓練演算法模型,這比購買市售 AOI 產品,更費時、 耗成本。因此,企業不要為了用 AI 而用,應該先思考「哪些是困擾許久、過往難以解決的問題」,選對題是 AI 能否帶來商業價值的關鍵。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為企業帶來哪些危機?BCG 報告:CEO 應關注 8 大風險,建立使用規範

解方不能只是「有作用」, 更要對準符合客戶的需求

構思 AI 專案時,台中精機參酌不少 AI 在製造領域的案例,有項應用是蒐集工具機的振動、電流、溫度等運作資訊,利用 AI 提取異常設備的特徵,預判設備的健康程度,提醒工廠端停機檢查。

「看似很棒的解決方案,但對客戶的效益有限。」鄭生懋表示,購買工具機的客戶在意的並不是機台是否健康,而是機台出狀況會不會影響加工品質,直接連結他們的業務績效,所以台中精機選擇以「提升加工良率」作為 AI 專案主軸,更貼近客戶的需求。

在工具機中,「熱變位」是影響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工具機在加工時,主軸(驅動工具機運轉的零件)與其他零件會高速旋轉、移動而發熱,這可能使得刀具位置偏移,導致成品出現精度誤差,該現象稱為熱變位。如果能把偏移幅度校正、補償回來,加工精度就會提升。

鄭生懋表示,產學界花了數 10 年透過公式推算變位幅度,但成效不佳,主因是造成熱變位的要素太多,包括:工廠溫度、加工方式、工具機的結構設計,很難靠人為去建立一套涵蓋所有變因的公式,此時 AI 就派得上用場。

台中精機在新廠區設計「溫控實驗室」。2020 年開始將工具機拖進實驗室內測試,量測、建立各機型在攝氏 10 到 35 度之間的熱變位量,分析生成 AI 模型:一旦工具機發生熱變位的情況,就會自動調整刀具的偏移幅度。實際成果是讓加工的熱變位誤差降低 50% 以上。

2021 年以後,台中精機的 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新產品皆導入「熱變位補償」解決方案,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2022 年台中精機也循著該模式,開發「刀具品質預測」系統,藉由 AI 自動判讀刀具的即時狀況,延長刀具的使用效益、產品的良率,目前模型的預測準確度達 9 成以上。

掌握資料與外部資訊夥伴協力,加快 AI 開發速度

鄭生懋表示,上述專案主要是他帶領內部熟悉智慧製造、具有資訊背景的 4、5 位同仁,在 3 年之內完成。不過,在投入專案之前,他們都沒有 AI 相關的領域知識,即便透過外部的 AI 課,也只是了解 AI 開發過程與應用案例,仍不具備演算法開發的技能。此時,借助外部資源就是最快的方式,前提是開發者必須掌握解題的策略、資料蒐集的方式。

以「刀具品質預測」系統為例,台中精機知道刀具品質的損耗程度,會反應在工具機馬達的電流、力矩與外部振動訊號上,一旦刀具損耗,切削金屬的阻力增大,工具機馬達需要出更大的力量驅動刀具運轉,所以電流跟振動幅度都會變大。

藉由在工具機上裝設感測器,並以人工量測刀具的外觀變化,就能蒐集 到「刀具品質預測」演算法開發所需要的資料。接著,台中精機才找逢甲大學資工系合作,協助資料清理、訓練 AI 模型,加速開發效率。

鄭生懋_台中精機經理_2023-10-13_侯俊偉攝影_ (3).jpg
台中精機鄭生懋經理表示,企業一定要找懂內部工作流程、產品技術,並能跟外部資訊團隊溝通的主管作為主責窗口,否則演算法的調整會困難重重。
侯俊偉 攝影

指定懂資訊又懂流程的溝通窗口,協助技術專家調整演算法

不過,AI 模型通常無法一步到位,需要不斷優化。為了減輕排班表的人力負擔、即時調整生產排程,台中精機在 2020 年開發「先進排程系統」 (APS,Advanced Planning & Scheduling System),目標是讓 AI 依據生產資源、製程、人員技能與排班人數,排出機台製造的班表。

原以為這是簡單的計畫,但在測試模型的過程中,經常發生 AI 排的班表比人排的還差。此時,他們就要跟外部資訊公司討論,演算法有哪些缺失、有哪些資料需要補齊、人排班表的邏輯依據為何,「光是在 APS 開發上,就調整了 3 年」,目前仍持續在進行。

這個過程給鄭生懋的深刻體悟是:企業一定要找懂內部工作流程、產品技術,並能跟外部資訊團隊溝通的主管作為主責窗口,否則演算法的調整會困難重重。

延伸閱讀:日立用 AI 做出「老師傅」,完善內部培訓機制!百年企業擁抱 AI,還想解決什麼問題?

本身學物理、非資工專業的鄭生懋,靠著外部上課、上網自學 AI 相關的知識,「其實 AI 的運作邏輯沒有很難,難的是蒐集數據、與外部資訊團隊合作、不斷調整廠內運作流程與 AI 模型。」他表示,這些都不是坐在教室裡可以學到的,唯有實際動手做、錯中學、累積經驗,AI 才能愈用愈上手。

台中精機如何學習使用AI?
目標|分析工具機的誤差範圍、生成AI模型,提升加工良率。
做法|與外部資訊夥伴協力,並從內部找懂資訊又懂流程者當窗口,協助改良演算法。
成果|藉由 AI 降低 50% 以上加工誤差,並自動判讀刀具的即時狀況,準確度超過 90%。

鄭生懋|
1986年生,清大物理研究所畢業,曾在台積電歷練,2015 年加入台中精機,目前擔任台中精機總經理室經 理,對內主導智慧製造相關專案,對外擔任客戶自動化與智慧應用等整合專案的接洽窗口。

台中精機|
創立時間:1954年
員工人數:800人
營收表現:75.8億元(2022全年) 營運項目:CNC車床,綜合加工機、塑膠射出成型機。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4

國際競爭下的智慧轉型!漢翔航空:AI 應用是賦能,不是用來取代人力

採訪.撰文 盧廷羲
2023-11-29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我們做飛機的,最重要的是品質,畢竟飛機在空中攸關數百條人命,不像汽車在地上故障叫修就好。」漢翔航空創研中心研發長吳天勝表示,近幾年,台灣航太業受到「上下」夾擊,高端國家引進自動化設備提升效率、開發中國家拚命降低成本,而效率及成本影響業務接單競爭力。國際競爭壓力下迫使他們思考:如何確保品質,又要在有限產能下,完成交期、管控成本?

吳天勝指出,航太業在國際競爭下,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歐美國家,導入智慧製造,利用人工智慧(AI)來提升效能。製造業有硬實力與軟實力,前者指的是設備、儀器,後者則是製程、流程。「軟實力就是做好產線流暢,製程精進,生產更有效率。」他強調,公司要強化硬實力,軟實力也需不斷優化。

2016 年,漢翔打造「愛漢翔」(iAIDC)航太智慧製造系統,推出智慧化機台,發展智慧化製造、智慧化管理;2020 年開始推動「智慧漢翔」計畫,導入 AI 來加值、轉型。

延伸閱讀:全球智慧醫院前三強!中國附醫如何說服醫師放下成見、使用 AI 協助診療?

機台連網監控「健康」,即時調整排程、預防問題

「智慧化機台能使我們監控機台的健康,進一步改善排程。」吳天勝說,機台使用久了難免衰退、老化,影響精度與品質,透過智慧化機台,就能預警問題、預防錯誤。

吳天勝指出,「iAIDC 愛漢翔」應用機器手臂來做高負荷、高疲勞、高重複性工作,像是繞切、鑽孔、塗膠及打磨航太複材零件,同時應用物聯網(IoT)技術,掌握機台的生產狀況及稼動率(衡量機器設備使用率狀況的比率),並應用 AI 分析預測機台設備的問題。

最簡單的例子,是智慧化系統有助於調整機器的「排班」狀況。原本機器獨立運作,當連上網路後,團隊可以清楚掌握稼動率,哪些機器運作異常、哪些還有產能,可以多排班多接單。最後,計算一台機器每個月需要產出多少、實際有沒有達標,「產出落後的機台,就可知道要精進及改善,這是異常管理。」

另一方面,由於漢翔的客戶眾多,像是國防軍機、波音(Boeing)的訂單,專案眾多且少量多樣,常需採取「混線」生產模式,也就是一條產線同時要做好幾種零件;「每個零件的製程時間有長有短,可能這邊 30 分鐘,那邊要 2 小時,這時就非常需要智慧管理。」

在混線過程,部分採用「推式生產模式」,部分則以關鍵機台為主的「拉式生產模式」。吳天勝舉例, 「複材前半段排程即以(熱壓爐)準時開爐為主,進行智慧化排程,這種『拉式生產模式』,就好像高鐵準時開車從不等人。」靠著智慧化管理,更能把這些生產節奏掌控得愈精準、到位。

人還是轉型的最大關鍵,推動完整培訓普及化 AI 思維

「我們在推動智慧製造的過程,最大的挑戰還是人。」吳天勝說,團隊需要了解 AI 可如何應用,積極的 AI 應用思維,才會在工作中享受智慧化。因此,他們推動「AI 應用普及化」的內外培訓 與專案,受訓者則包含製造、工程、物料、品保等單位。

思維為什麼很重要?吳天勝解釋,AI 應用常需要巨量、優質數據,要剔除大量不相關、異常值或不會用到的數據,但即使大家都知道數據品質很重要,也知道原始數據經常不夠完整,更重要是妥 當安排合適的專業人員來協助處理,避免浪費時間與資源。

延伸閱讀:台中精機經驗談:AI 只是眾多工具的其中一種,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漢翔的 AI 思維課程,會闡述共通性應用知識,今年有 2 個課程、各 3 小時,有超過 600 人次上課。另外還有更進階的 AI 實作課,由各單位主管擇優派員組隊帶題參訓,一個專案大約就需要 50 ∼ 60 小時才能完成。

「團隊帶題參訓,需寫出要應用 AI 做什麼事,期望達成什麼效益。」吳天勝說,平均每年有 8~9 個帶題參訓專案,題目可能包含如何運用 AI 商情分析、使品質監測更好,最後還會有成果發表會,表現優異的團隊能獲得激勵獎金。

吳天勝_漢翔航空研發長_2023-10-20_侯俊偉攝影_ (2).jpg
吳天勝表示,對於漢翔來說,AI 應用是一 種賦能,而非取代人力。關鍵是公司要培訓員工,善用身邊數據及專業知識,變成智慧及系統,提升工作效能。
侯俊偉 攝影

這些專案成果,也會逐漸落地成實際專案,「像是品質瑕疵檢測,我們會進一步研討,如何應用機械手臂搭配 AOI 視覺檢測,更精確取像及瑕疵辨識。」吳天勝總結,對漢翔來說,AI 應用是一種賦能,而非取代人力,關鍵是公司要培訓員工,善用身邊數據及專業知識,變成智慧及系統,提升能力及工作效能。

漢翔航空如何學習使用 AI?
目標|因應國際競爭,利用 AI 優化生管流程,需要培養大量 AI 人才。
做法|開設課程教授 AI 共通性知識,超過 600 個學員上課;主管群帶題參訓,投入實作課。
成果|每年完成 8、9 個內部 AI 專案,部分成果將轉為實際應用,投入產線。

吳天勝|
曾任中山科學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員、技正,漢翔航空資訊處處長,現為漢翔航空創研中心研發長。

漢翔航空|
創立時間:1969 年
員工人數:超過 7000 人
營收表現:302 億(2022 年) 營運項目:「飛機及航空器維修類」、「引擎類」及「工業技術服務類」三大類。2022 年營收中,飛機及航空器維修占 61%、飛機引擎相關占 33%。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5

全球智慧醫院前三強!中國附醫如何說服醫師放下成見、使用 AI 協助診療?

採訪.撰文 盧廷羲
2023-11-28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立人工智慧(AI)中心,推出超過 20 項 AI 醫療產品,藉由 AI 輔助判斷,使醫生更快速、精準做出決策,今年在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數位健康指標(DHI)評比中,獲選全球智慧醫院前三強。

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說,中國附醫自 2003 年開始蒐集大量病歷資料,2015 年設置大數據中心,整合全台 14 間分院、300 萬筆病歷,並執行資料清理(data cleaning,從原始資料中,識別、修正不完整、不準確的資料),2017 年進一步成立人工智慧中心,打造智慧醫療輔助診斷系統,有效運用 AI 輔助醫生,提升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預判 ChatGPT 將嚴重衝擊線上家教業!AmazingTalker 如何用「存亡感」推動 AI 轉型?

起初,中國附醫把 AI 應用在判斷骨齡上。許凱程指出,醫生替小孩照完 X 光,想判斷骨頭的年齡,分析小孩還會不會繼續長高,需要翻教科書、比對資料,過程大約要 10~15 分鐘,「我們導入 AI,它一秒鐘就判讀出來了,可以快速幫助臨床醫師決策。」他們訓練 AI 的過程,是由資深醫師建立參考的標準答案(ground truth),幫助 AI 學習正確模型,提升精確度。

許凱程指出,除了影像類 AI,他們也逐步發展出訊號類 AI。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來說,其中一種是非典型的胸痛患者(沒有胸痛,卻有其他症狀),從抵達急診室,到醫生實施心導管手術,中間流程大約需 90 分鐘。中國附醫今年推出「智救心」平台,在 AI 輔助判斷下,平均流程縮短至 32 分鐘,使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醫師、工程師雙向溝通,首要判斷產品的市場價值

目前,中國附醫推出 20 項 AI 醫療產品,平均 1 年會有 5~10 項產品取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證照,可以把產品販售到其他醫院。

許凱程說,人工智慧中心有 42 人,分成 5 個組別,包含影像組、訊號組、自然語言(NLP)組、生物資訊組、系統組,「前 4 組開發各個 AI 的模型,系統組把這些 AI 模型,銜接上醫院的影像或病歷系統。」

一個新的 AI 專案,會以研究案的方式在院內測試,如果沒有問題,將與院外單位合作驗證,再送到食藥署,通過人工智慧技術醫療器材審查,就可以把專案成果銷售到院外使用,整個流程大約要 1 年半~2 年。

「主任的工作,最重要就是當工程師與醫師的橋樑,因為他們的溝通語言會有一些差異。」許凱程說,推出 AI 醫療產品的過程,最大困難在於,不確定專案的可行性有多高,這中間就需要大量溝通。

舉例來說,有醫師想用 AI 檢測肝癌病人術後的恢復情況,必須先蒐集相關患者的術後情況,像是存活率、併發症等情形,判斷是否適合由 AI 來輔助。接著,要與工程師討論,要用什麼資料來訓練 AI,好比採用影像資料、數據資料、或是手術紀錄,工程師再評估,開發模型需要多久時間。

醫師、工程師協商過後,中國附醫還設有評估委員會,做為最後一道防線,確保 AI 醫療專案開發完成後,在市場上有價值。「如果 10 萬人只有 1~2 個人會使用,可能商業價值太低,就不要做;但有些罕見疾病,就算病例數較低,還是有開發價值。」許凱程解釋,這一連串的辯證過程,提升了研發難度,以中國附醫來說,如果醫院發想 100 個產品,最後大約只有 10 個能通過審查、成功取證。

數位轉型勢必有挫敗,仍要說服團隊接納 AI

中國附醫在數位轉型、導入 AI 的這幾年,許凱程觀察到,醫師大略可分為 2 種類型。有些醫師積極發想概念、推廣新的 AI 醫療產品,期盼工程師開發模型,像是人工智慧中心現在就有 80 幾個新專案在發想、執行。

然而,有些資深醫師不見得願意使用新產品,「他可能會覺得,我原本功力就已經很好了。」許凱程的經驗是,AI 產品的困難除了開發,還有落地以後,要讓醫生願意用、喜歡用,如果讓醫生多花一根手指頭的力氣開啟這個 AI,很可能就產生抗拒感。

團隊與資深醫師溝通時,首要目標是解釋,AI 醫療產品的準確度不會比醫師差,甚至能提升多少存活率,以及導入 AI 後,能縮短多少時間,「我們提供這些改善證據給他看,這比較有說服力,跟他講,你可以好上加好。」

延伸閱讀:平庸白領的「Uber 時刻」來了!生成式 AI 為何幫了新手、苦了老手?

許凱程表示,除了柔性建議,必要時也會直接宣布決策,以展示醫院數位轉型的決心。例如,中國附醫 2021 年推出「智抗菌平台」,以檢驗儀器結合 AI 大數據,快速診斷細菌的菌種及抗藥性,「這部分就是院長一聲令下,讓這個 AI 全面部署,大家都要學習使用方法。」至今,該平台已有超過 23 萬人次使用,展現醫院數位轉型成果。

中國附醫如何學習使用 AI?
目標|藉由 AI 輔助判斷,使醫生更快速、精準做出決策。
做法|整合全台 14 間分院、300 萬筆病歷,執行資料清理。接著成立人工智慧中心,打造智慧醫療輔助診斷系統。
成果|推出超過 20 項 AI 醫療產品,2023 年在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數位健康指標(DHI)評比中,獲選全球智慧醫院前三強。

許凱程|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助理教授、中國附醫神經部主治醫師。2017 年起,擔任中國附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規畫、整合開發 AI 醫療產品。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創立時間:1980 年(啟用)
員工人數:6412 人(本院雇員)
營收表現:18.77 億(2022 年,純醫務收入)
營運項目:臺中市三所醫學中心之一,下轄豐原分院、臺中東區分院、臺北分院、中科員工診所、台中監獄附設培德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國醫藥大學 BOT 案)共同組成醫療體系。未來將有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 BOT 案)加入。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6

友達 10 年轉型心法曝:三階段都有 AI 助攻!生產力提升 3 成、大省百億成本

數位時代 邱品蓉
2023-12-06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友達光電(以下簡稱友達)近年轉型動作不斷,在董事長彭双浪的帶領下,積極投入新技術 Micro LED 的開發,並跨入車用市場,捷報頻傳。實際上,亮麗成果的背後,與十年前開始推動的 AI 數位轉型緊密相連。

台灣面板產業在 2014 年陷入夾殺,友達也開始思考轉型,希望從過去的規模生產,轉往小量但高品質的市場。這意味著現有產線都必須升級,導入 AI 能夠協助友達優化瑕疵檢測或產線品質。友達數位長謝忠賢回憶:Micro LED 的開發,並跨入車用市場「一開始,沒有人知道什麼是轉型。」隨後,彭双浪親自出馬舉辦讀書會,帶領公司找到方向,「當時幾乎全公司都在讀書。」

如今,友達的轉型成果亮眼,不僅生產力提升 30%,良率穩定度在持續上升,謝忠賢分享心法:「數位、AI 轉型一定要跟公司策略相結合。」

延伸閱讀:卸任友達執行長!回顧彭双浪的 CEO 之路:再辛苦,也要我的主管們吃好睡好

三階段轉型,幫友達一年省 3000 萬電費

綜觀友達十年來的轉型旅程,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 2015 至 2017 年,友達在此期間進行各廠區間的語言標準化,並導入 IoT(物聯網)科技,於產線端架設 3 萬多顆感測器,蒐集 AI 訓練必備的數據資料,建立大數據的試點專案。

謝忠賢回憶:「經過三年打底,我們發現人才還是要跟上。」因此第二階段的 2018 年,友達才將近 1000 名的員工送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並著重在研發和供應鏈的智慧化。

由於 2018 年之前第一階段的 AI 導入都由 IT 部門負責,對廠區的理解不如第一線工程師透徹,因此第二階段這批送訓名單中有 7 成皆工程師、1 成為製造廠主管及小部分的研發人員。謝忠賢認為,「送對人」去培訓才能讓問題解決得更順暢。

每年友達也會舉辦「友達智慧展」,讓不同廠區間彼此交流 AI 專案。友達智慧管理處處長劉玉玲表示,曾有個廠區提出的節電方案,每年可省下 3% 的電費,換算新台幣約為 3000 萬元,是驚人的成果,「像這樣好的方案,其他廠區就會跟他取經。」

不僅如此,在 AI 的助攻下,產線的生產時程也因此縮短。謝忠賢表示, 以前換產線需要先試片,等待製程全部跑完才能知道參數是否要調整,來回調整也需耗費好幾小時,「現在可用大數據預測參數,十幾分鐘產線就換好。」

友達培訓實景
友達將近千名員工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
友達提供

在完成製造廠房的數位轉型後,友達在 2019 至 2020 年間,邁向第三階段。「初期推動以製造為導向,這個時候才開始擴散到其他部門。」謝忠賢說。也因為如此,目前在友達的財會、人資或行政部門,都能發現導入 AI 專案優化工作流程的痕跡。

基於工作被取代的擔憂,劉玉玲坦言初期推行到其他部門時確實有困難,「後來把做 AI 模型並推廣的人轉到財務部門,透過親身溝通化解疑慮,大家看見對於工作確實有好處,就漸漸能接受了。」

友達也會透過「友達大學」的內部課程,替非工程背景的員工建立基本的程式邏輯,並攜手AI新創杰倫智能科技(Profet AI),打造「No-Code(無程式碼)」軟體,「無程式碼工具比較容易拆解問題,很像積木堆疊,員工有一點基本觀念後就能夠解決問題。」謝忠賢說。

友達如何透過控管 AI 模型,找到新動能?

由於轉型涉及多個部門,友達也在 2018 年設立「數位轉型辦公室」,推動轉型進展,「每個單位都有每年的轉型目標。」對於已開發的 AI 模型, 友達也建立一個「AI 365」平台加以控管,並在 2019 年時將該平台上雲,透過雲端監控每個模型的健康度,以確保該模型對公司仍有幫助。

不僅如此,友達還利用這些模型,創造新的營收曲線。劉玉玲指出:「現在約有 3000 個模型,我們後來就成立『友達數位』,去服務外面的企業。」目前友達數位已有約 700 位客戶,落地場景包含智慧工廠、燈塔、工業物聯 網和 5G 加物聯網的應用。

延伸閱讀:關閉 2 座南科廠,友達約 200 位員工優離、轉調!下一步的考量是什麼?

轉型也為友達帶來相當大的收穫。從成本來看,到目前為止友達已省下超過 100 億元,公司內部也累積了超過 2000 名以上的 AI 工程師、至少 5000 個以上的 AI 引擎。

更意想不到的是轉型對於公司既有人才產生的正面影響。謝忠賢指出: 「不少人在友達工作 20 年,已經要找不到目標了。導入新工具後,反而幫助他們找到新目標,重新活化了這些人才。」

友達光電如何學習使用 AI?
目標|從過去的規模生產,轉往小量但高品質的市場。
做法|先蒐集 AI 訓練必備的數據資料,再送將近 1000 名的員工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最後導入 AI 專案優化工作流程。
成果|生產力提升 30%,良率穩定度也持續上升,省下超過 100 億元成本。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AI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7

遠傳創 AI 推薦片單,背後是 5 年積累的數據成果!為何說導入 AI 得組「棒球隊」?

數位時代 楊絡懸
2023-12-06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

你遇過這樣的情境嗎?忙碌一整天,回到家想放鬆一下,打開線上串流平台,口袋片單都已經追完了,你看著首頁輪播的影集,試圖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新內容,但選來選去都是毫無來由的片單,內心不禁想著:「如果能找到適合現在看的影片,那該有多好?」

現在,台灣有一個串流平台解決了這個問題。用戶在對話視窗寫下自己的需求,影音平台就會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推薦片單,例如,寫下「牡羊座,男性上班族,深夜加班後該看什麼電影?」之後,系統就會解析語意資訊,像是評估牡羊座的特質、男性用戶的行為習慣、上班族常關注的題材、深夜加班後的情緒等,幫助用戶尋找適合的影片。

延伸閱讀:楓林網被抄家,劇迷、小鴨影音也關站!盜版網站長紅的關鍵,絕不只是「免費」

這項新功能,正是國內影音平台導入生成式 AI 的首例——遠傳電信 friDay 影音的「OpenAI 推薦片單」。當用戶搜尋影片時,彷彿與私人助理、朋友對話一樣,可以向 AI 表達自己期待的影音主題、風格,或當下的心情與喜好,而不是死板的片名關鍵字。

遠傳 friDay 影音拋開以往的性別、年齡、觀看紀錄等標籤式推薦,導入微軟 Azure OpenAI 語言模型技術,除了讓用戶感受到有人性溫暖的對話互動之外,還能根據當下的喜好條件,協助用戶接觸到過去不曾看過的影片。

據內部統計,遠傳 friDay 影音導入生成式AI後,點擊觀看率飆漲 30%,並持續成長中。這樣的成績,不只超越其他主打獨家影片的影音平台上,同時也是一般搜尋引擎做不到的事。

遠傳透過生成式AI驅動轉型,發展出第二成長曲線,有什麼祕訣?其中,「數據化」正是遠傳轉型的關鍵第一步。

就像蓋房子要打地基!沒有數據,就無法打造 AI

「我們很早就討論出這個願景:AI 可以提升企業與客戶的互動體驗。因此,5 年前就把公司裡的核心資源盤點清楚,培養收集數據(data)的能力。」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如此表示。

從自然語言處理(NLP)到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龐大資料和參數發展,生成式 AI 正掀起全世界AI普及化巨浪。胡德民認為,AI 落地不難,任何企業都可以做到,但關鍵是,企業內部的數據資料從何而來、是否能夠有效率地調度各式各樣的數據,進而讓機器有效學習並開發出更新、更好的應用價值。

事實上,當多數企業陸續展開AI轉型之旅,遠傳早在5年前已將猶如 AI 基石的大數據布署好,建立「數據中台」提高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能力,主要功用在於整合企業旗下所有部門收集到的用戶行為數據,打造出可以調度資訊的大數據資料庫。

簡單來說,建構「數據中台」就像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先收集數據、培養分析能力,才能蓋出如高樓大廈般的 AI 系統,進一步提高商業價值、加速變現的能力。

然而,企業導入AI需要耗費很大的投資,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缺乏 AI、 大數據的目標與策略,以及收集資料後要保留哪些數據、要如何運用數據?這些都要逐一梳理清楚。

胡德民_遠傳執行副總_2023-10-19_侯俊偉攝影_ (2).jpg
胡德民認為,AI落地不難,但關鍵是,企業內部的數據資料從何而來、是否能有效率地調度數據。
侯俊偉攝影

導入AI要像組棒球隊,不能找單一工程師鎮壓全場

「AI 的運作,除了要有整理過後的大數據,還要有算力、以及專業的人才團隊。」胡德民直接給了答案。企業決定推行數據驅動的決策,背後不能只有動機、也不該僅收集數據,更要有數位化系統相互參考,以及核心系統交叉分析——空有數據,沒有算力,也無法達到 AI 計算的目標結果。

遠傳看待 AI 及數據,其實就是「探知、感知、預知」三階段。從財報、系統儀表板「探知」需求線索,再從基地台、門市人流、能源消耗、物聯網等即時數據「感知」企業營運的流動,最後透過當下數據成果「預知」未來可行性,適時調整決策及風險管理。

胡德民強調,唯有知道需求、導入AI要做什麼,並且擬定好策略,才會知道公司需要什麼樣的 AI 人才團隊,「就像我們都宣示要達成 ESG 目標,例如 2040 年實現 100% 採用再生能源、2050 年要淨零碳排;如果沒有策略、沒有 AI 數據計算企業到底要買多少綠電、預估耗費多少年才能達到碳中和,這些都將淪為空談。」

換言之,不論是外部服務或內部營運,當企業理解需求及趨勢、並有能力支持「打造 AI 部門」決策時,聘請資料科學家、大數據開發科學家、AI 工程師等專業團隊才會有用武之地,讓同仁各自發揮所長。

延伸閱讀:AI 相關職缺達 2.6 萬個,就連台積電也搶著要!點名「7 類人才」最受重視

除了向外挖掘 AI 人才,目前企業間常見的作法是培訓內部的 AI 人才,像是遠傳就送 50 名同仁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學習公有雲相關的基礎認證,了解AI理論的同時,也知道如何實踐科技,或是產學合作,企業與大學師生一起發展AI科學研究等。遠傳的另一個策略是成立「新創加速器」,透過投資的力量、技術共創的輸出,從公司內部轉型,並聯手外部新創團隊尋找「創新商機」。

「AI、大數據團隊就像是棒球隊,有著不同的角色分工,包括數據模型、數據倉儲等各式各樣的崗位,絕對不是隨便找個單一工程師就能鎮壓全場。」胡德民如此形容。從內到外推動數位轉型,聚焦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打造創新的數位服務,正是遠傳近年來積極落地應用的核心策略。

遠傳電信如何學習使用 AI?
目標|培養數據治理的能力。
做法|建立「數據中台」,整合企業旗下所有部門收集到的用戶行為數據。
成果|率先國內同業,在影音平台導入AI為顧客推薦片單。

胡德民|
2021 年 8 月加入遠傳電信,擔任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負責企業資訊服務轉型、新一代數位用戶體驗、數位渠道發展及規劃與實踐遠傳「大人物」戰略的解決方案。

遠傳電信|
創立時間:1997 年
員工人數:5,700 人
營收表現:892 億元(2022 全年)
營運項目:提供資通訊、網路技術與數位應用服務。2020年 7 月 3 日正式開設 5G 網路服務。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

(本文出自 數位時代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8

玉山百人菁英部隊衝 AI,還堅持自建模型!最大難關:怎麼跟「園區」搶人才?

數位時代 隋昱嬋
2023-12-04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

生成式 AI 無疑是今年的最熱關鍵字,手握資源的大企業急著砸錢導入 AI、尋找人才、解決方案來支援,但玉山金控(下稱玉山金)卻顯得「老神在在」,因為旗下負責 AI 研發的部門已經是一支 100 人的精銳部隊,甚至已經靠自家資料訓練出近百個AI模型,有的能夠辨識資料,有的能風險把控、辨識詐騙,甚至在前線擔任客服,解答用戶成千上萬的問題。

其實在金融業裡談起新科技的導入,玉山金幾乎一路都跑在最前頭。 早在第一台 MacBook 問世的 2006 年,玉山金已經成立數據分析小組 CRV (Client’s Risk &Value),用大數據評估現有客戶的資料,進行信用貸款風險分析、信用評等、行銷決策的任務,領先業界。

2018 年,也是玉山金設立台灣金融業第一位科技長職務,隔年將數據小組轉型為「智能金融處」(後稱智金處),自此 AI 科技正式加入玉山金的工作流,開始快速結合技術和實務。

延伸閱讀:金控掀大加薪潮!哪間銀行最大方?平均年薪破 200 萬,15 大業者排名一次看

身處法規嚴格、相對保守的金融業,是怎麼做到的?玉山金科技長張智星接受專訪,分享導入 AI 的應用和觀察。

張智星教授_玉山金控科技長
玉山金控
蔡仁譯攝影

自建百種 AI 模型解決問題, 堅持每一步都要「自己來」

玉山金旗下已經開發出近百個 AI 模型,每一項都來自前線業務的需求,可分為兩大主力方向。

首先是資料影像辨識技術,例如線上開立數位帳戶後,需要用戶上傳身分證、居留證等多種文件照片,智金處開發出的模型,能夠自動辨識照片中的資訊,並自動分類資料,登錄到系統中,省下 30% 人力登錄時間。

但證件是有固定欄目的文件,玉山金還希望系統可以辨識各式各樣規格的表單,甚至各家銀行多元造型的存摺封面影本,靠著更高階的大型語言模型技術,智金處近期正在著手研發具有「通用型辨識能力」的 AI,能夠辨識出各種表格、圖形、文字內容,將資訊整理匯入後台。這項技術已經在內部測試中,最快明年就會上線。

另一大類別在於客服 Chatbot,玉山金的 300 席電話客服中,目前已經有 90 線由 AI 客服人員接聽,辨識用戶的自然語言,回答相關問題,「如果用戶打給客服,沒有請你按數字鍵,那就是 AI 機器人了。」

除此之外,AI 還能把客服電話自動轉成逐字稿並定義關鍵字,讓後勤人員可以快速分析前線發生的問題。例如過去政府發放五倍券時,非常多人詢問相關問題,可能說明欄目寫得不夠詳盡,或者網站上位置不夠顯眼,透過這些問題關鍵字,可以幫助人員快速根據回饋解決問題。

另外還有理財相關演算法,例如根據客戶承受風險等級和交易紀錄,在 7 秒內推薦最合適的 5 檔基金,或者打造零人工介入的線上貸款流程,最快 58 秒就可撥出款項。在風控領域,更用 AI 加速黑名單掃描、風險評估,甚 至是辨識詐騙帳戶,精準度還比傳統人工方法高出 40 倍。

堅持靠「自己人」訓練模型,張智星坦言這並非簡單的任務,因為智金處要做的是領先業界的技術,除了必須挖到業界最好的人才,同時得要自己 握有龐大的算力資源,在近幾年 GPU 短缺的市場中也受到不小的壓力。

「我們也找過外部的解決方案,但後來發現我們手上的數據比他們多太多了,訓練出來更準確,為何不自己做?」張智星指出,玉山金擁有 700~800 萬客戶資料,只要妥善分析整理,就能夠有效發揮最大價值。

張智星教授_玉山金控科技長
張智星指出,玉山金擁有700 ∼ 800 萬客戶資料,只要妥善分析整理,就能夠有效發揮最大價值。
蔡仁譯攝影

金融產業傳統形象,AI 徵才不容易!產學合作、工作制度吸百位頂尖人才

玉山金的數據分析團隊,從 CRV 時期 10 人以內的陣容,擴展到現在智金處的百人大部隊,並圍繞著 AI 導入設計組織架構,分為四大部門:

● 技術中心:掌握業界最前端論文和技術,開發模型
● 系統中心:建立訓練 AI 的平台
● 應用中心:開發專案,和業管、技術中心溝通雙邊應用需求
● 企劃部:協助智金處接洽外部活動,處理法規相關事務

雖然玉山金團隊結構完整、人數眾多,但張智星坦言,即使 AI 人才培育已經在學界如火如荼進行,但從過去到現在,徵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 IT 人才可能首選都不是金融機構,會往台積電、聯發科,往園區裡跑。」 說起原因,張智星指了指身上的西裝制服,是外界普遍對金融業的刻板印象——傳統(等同於保守、守舊)。

加上金融業需要養成大量的產業知識,現在需要的人才除了懂 AI 外,還必須懂得如何應用在實務上,「很多學生解決機器問題很厲害,但沒辦法解決人的問題。」

因此,打破刻板印象、加強培訓機制是玉山金招募 AI 人才的重要任務。首先是制度的革新,讓工程師可以彈性工時上班,同時一周有兩天可以在家工作,希望藉由兼顧生活平衡的制度,吸引工程師從高壓的園區生活轉到金融業工作。

另外,玉山金也投入龐大資源進行產學合作,每年花費千萬和台大、交大等相關系所建立互惠制度,除了提供學生到業界學習、擴增畢業後接軌的工作機會,同時更吸收學界的知識養分。張智星指出,各種前端技術的研究 一定是學界跑得最快,雙方每周開兩次會議,教授會提供技術協助,玉山金同時也提供學界可訓練應用的資料,透過合作把最新技術轉化成可實際應用的產品。

談起對於未來應用的想像,張智星很難一言蔽之,「真的有太多太多可能性,現在同業們也跑得非常快。」唯一不變的是會持續投資,創造有形和無形的效益,不管是加快速度、減少不必要人力,還是提高用戶滿意度,相信 AI 都能助攻。

玉山金控如何學習使用AI?
目標|將客戶資料進行數據分析,以解決前線業務的需求。
做法|設立台灣金融業首位科技長;打造將 AI 技術與實務結合的百人團隊。
成果|開發近百個 AI 模型,如影像辨識、語音客服等,省下大量人力作業時間。

張智星|
2020 年起於玉山金控擔任科技長,同時為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曾任台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專長為 AI 機器學習領域,致力於科技金融雙邊跨域跨界的合作。

玉山金控|
創立時間:2002 年
員工人數:約 9000 人
營收表現:548 億元(2022 全年)
營運項目:提供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創投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

(本文出自 數位時代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AI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9

預判 ChatGPT 將嚴重衝擊線上家教業!AmazingTalker 如何用「存亡感」推動 AI 轉型?

採訪.撰文 莊彙翌
2023-11-23

2023 年是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之年,AI 如何取代人工、影響產業未來,也成為各方熱議焦點。為了觀察台灣不同產業投入 AI 轉型的現況,《經理人》、《數位時代》合作推出《2024 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透過國內 7 家指標型企業的實戰案例,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多年培訓經驗,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 AI 衝擊,持續推動轉型與未來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線上學習面對 AI 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因為它是『純線上』。」線上家教平台 AmazingTalker 創辦人暨執行長趙捷平說。

根據全球市場洞察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 Inc.)在今(2023)年 5 月的報告,2022 年線上學習的市場規模高達 399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 兆元),涵蓋線上課程、網路研討會、培訓影片等範疇;其中,和各領域專家合作、提供學習內容的平台服務商,占了超過 2000 億美元。

調查也顯示,從今年到 2032 年,線上學習的市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 14% 的速度增加,預計增長到 1 兆美元(約新台幣 32 兆元)。然而,這個原本可預期的榮景,卻在 ChatGPT 於 2022 年 11 月底發表後,投下巨大變數。

為了測試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線上家教的商業模式,在 ChatGPT 推出不久後,趙捷平花了 3 天讓它扮演各種角色,比如英文老師,請它測試自己的程度,並進行教學。結果,ChatGPT 都能辦得到!「那時候產生很大的衝擊,擔心會不會一瞬間顛覆大家線上找老師的需求?」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衝擊視覺設計產業:90% 價值的繪圖技能歸零,稀缺藝術品味增值上千倍!

分析商業模式、人事成本,大刀改革後全員都能使用生成式 AI

趙捷平認為,當時該做的有 2 件事,第一是預防生成式 AI 衝擊訂單、營收下降,因此提前開始管控人事成本、改革組織;第二是想辦法驗證線上學習的商業模式是否還具有競爭力,「決定改革沒什麼特別原因,就是出自於求生意志,我想活下來。」

他表示,真人家教的確有部分能力會被取代,比方說教學、測試,但真人可以提供的引導學習、養成習慣等軟性技巧,目前還難以被替代,所以「我們的商業模式,到現在還可以維持。」

現階段 AI 能取代的是部分人工作業、省下人事成本。趙捷平一開始先在內部軟性推廣,鼓勵員工用生成式 AI 協助工作,但缺少急迫性,「大家沒有 get 到公司可能會倒,」沒有人積極使用這項工具;接著他針對一些在 Day 1 就有機會被 AI 取代的員工,比如 SEO 人員進行面談,「我給一個月觀察期,」讓員工盡可能使用生成式 AI,取代自己的工作,「不然就會被開除。」

不過,員工要如何學習使用 ChatGPT?趙捷平說,其實就是案例分享。他表示,初期只有少數人認真測試,產生應用案例後,分享到公司的知識共享平台上,刺激其他人去思考自己的工作能不能用到,「它的學習方式不是一個人教另一個人,而是先跑的人創造知識點,其他人會再應用到自己的專業領域。」

但祭出裁員警訊,也成為一把雙面刃。成功刺激全公司開始使用 ChatGPT,卻也有許多員工不理解這項決策,使 AmazingTalker 面臨組織大地震,從原本 200 位正職員工,減少至 140 人;大刀闊斧改革,到現在全員都會用 AI 取代自己的部分工作,提高生產力。

AmazingTalker部落圖.jpg
AmazingTalker 參考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的組織部落(tribe)模式,啟動改組,依照人員負責的產品或工作區分 6 個部落,比如負責產品最佳化及客戶服務人員,都在提升使用者體驗的產品體驗部落,一起實驗和 ChatGPT 協作。這項改組,讓公司整體生產力比過去提升 4∼5 倍。
經理人

用 ChatGPT 翻譯、查知識,單一能力也能解決多技能問題

經歷人事動盪,原本負責尋找全球各地家教的團隊,人數僅剩 1/10,但這些留下來的員工都能使用生成式 AI 協助工作,生產力反而提升。比如說,AmazingTalker 在沒有精通韓文人才的情況下,用 ChatGPT 翻譯影片內容,上傳到公司的 Instagram 韓國官方帳號上,達成超過 1500 萬次瀏覽。

「我們很多案例都證明,不需要各國當地人的協助,你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自從讓 ChatGPT 協助翻譯後,員工可以使用多語言,直接面對所有人溝通。趙捷平說,當某些問題能被 ChatGPT 解決,可能只需要單一能力,就能克服更多跨國市場障礙,甚至升級個人能力。例如有 35% 的客服人員,轉職到產品開發,從源頭解決產品問題。

「真的會把 AI 運用得很好的人,不是他專業能力多強,而是他多會問問題,或者是多會解決問題,」未來單ㄧ硬技能的人才需求會愈來愈少,能夠快速學習新技能的「通才」會變多,「人們的思考框架不會像以前分門、分類、分科,可以把不同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趙捷平_AmazingTalker執行長_2023-09-25_侯俊偉攝影_ (3).jpg
趙捷平建議:「可以把不同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侯俊偉 攝影

AmazingTalker 如何學習使用AI?
目標|讓 AI 取代部分人工作,省下人事成本。
做法|與職能可能被 AI 取代的員工面談,要求其盡可能使用生成式 AI,並將應用案例分享到內
部的知識共享平台上。
成果|雖然導致部分不理解決策的員工離開,但目前全員都能使用 AI 代勞部分工作。

趙捷平|
1990 年生,聖約翰科技大學畢,現任 AmazingTalker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AmazingTalker|
創立時間:2016 年
員工人數:約 140 人
營收表現:約 18 億元(2022 全年) 營運項目:線上學習家教平台,目前提供多國語言教學、升學科目補習、音樂及運動課程等線上課程。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