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採訪.撰文 溫為翔

專訪 AIA 產學長郭秉宸:企業想要導入 AI,請先反問自己這 4 個策略問題
2023-11-22
專題主題 2024 職場新趨勢:給企業的 AI 使用指南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
在 ChatGPT 爆紅之前,台灣就有不少廠商正在嘗試讓 AI 變成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一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下稱 AIA)產學長郭秉宸的第一線觀察是,「產業討論 AI 愈來愈務實。更多企業從一開始的觀望,逐步接受成為轉型的目標,實際思考該如何往下做。」
這樣的企業有多少?《經理人》、《數位時代》、與 AIA 今年合作〈2023 職場學習趨勢調查:企業如何幫助員工學習 AI?〉,近 5 成受試者表示,公司已經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或是正在嘗試 AI 相關專案;另外兩成則是公司大致了解 AI,尚在評估該如何應用。
企業導入 AI 會面臨哪些困難?
隨著生成式 AI 的普及化,會加速 AI 在企業落地應用嗎?根據上述調查,企業導入 AI 面臨最大的困難,其實不是技術的適用性,而是「數據資料不足、散落於各部門難以整合」。
郭秉宸解釋,其實更精確來說是「數據資料不全」。當部門各自為政,數據分散於各部門的流程與表單之中,不僅難以確認哪些數據應該被保留下來、哪些又是不必要存放,整理和儲存的方式也不 一致,部分存在雲端、部分以紙本留存,導致最終數據資料串連時有缺漏,難以解決企業遇到的經營問題。
「例如公司要求要『順利出貨』,但出貨只是結果。整串作業流程從原物料採購、製造、生管、品管、倉儲到物流,每個環節都可能需要數據去檢視發生了什麼問題,不會只是單看某一步驟。」
因此,要評估數據資料的完整性,必須從公司高層,執行長或 CXO 層級制定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方針,規畫數位轉型到AI導入的短、中、長期策略藍圖,並從解決問題的視角,觀察相關流程與部門單位的數據架構,才能判定欠缺哪些數據資料。
根據問卷調查,企業導入 AI 的第二大困難是「核心業務所在領域的 AI 相關技術尚未成熟」。郭秉宸表示,這個背後的問題可能是部門本位主義作祟,主管被動等待一個完美符合需求的工具出現。但真正可行的方法,應該是釐清自己部門遇到的問題、轉換成對應的「語言」,和擁有技術能力的專家溝通、共同討論如何運用既有的 AI 技術和工具來解決。
那把 AI 導入的任務交給資訊部門來執行,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實際上正好相反!」郭秉宸觀察,台灣企業的資訊部門通常無所不能,小到修電腦、接網路線,大到雲端策略,好像軟硬體問題都可以丟給資訊部門處理,其他部門置身事外,「但導入 AI 是完全不同的事,需要連動整個公司的不同部門,單是丟給資訊部門、欠缺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最終一定會變成一場災難!」
具體來說,資訊部門熟悉於技術相關知識,但不夠了解公司整體運作、各部門日常營運環節,難以掌握該如何運用 AI 相關技術來解決其他部門的工作痛點,可能規畫了一系列的任務,最終就是白費力氣,還打壞了其他部門對於 AI 可以協作的想像。
如果要解決這個困難,必須回到組織層級來思考,從執行長到各部門主管都具備一定程度的 AI 素養,就像是過去為同仁裝備起 Excel、Word、 Gmail 等技能,大家才能運用同一套語言討論,共同找出 AI 可以應用的場景。
AI 人才不等於會寫程式,文法商非技術背景也重要
許多主管誤以為,AI 素養就等於要培養團隊成員寫程式的能力,但實際上不只如此。「與 AI 領域相關的人才,除了大家熟知的研發、運算、平台相關的工程師,還有不同領域的產業顧問、協助推動轉型的專案管理人員、維護 AI 運用合法性或倫理性的法規治理人員,或是如同 AIA 從事實務教學工作者,需求的專業不只限於程式技術,甚至還包含了文法商專業。」
郭秉宸也提醒,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成熟、便捷的軟體工具,符合當前產 業追求低程式碼(low-code)、無程式碼(no-code)的開發趨勢,即便不是技術背景出身的人,也可以運用這些工具完成重要功能的開發。與其拚命找尋懂各種程式語言的工程師,不如先回頭思考公司需要解決的課題裡,有哪些已經能透過無程式碼軟體來協作完成。
另外,「今年 ChatGPT 在全世界火紅,如何幫助非技術背景出身人員,學習使用這些生成式 AI 技術和工具,完成撰文、繪圖、整理數據資料、跨媒介內容產出的需求,也持續升高。」
組織分三層級,裝備不同的 AI 素養
既然程式能力並非 AI 素養的核心,真正的 AI 素養又是指什麼?又該如何讓員工裝備起 AI 的基礎能力?在這次調查顯示,「不知如何循序學習(欠缺學習地圖)」是多數人認同、影響企業學習 AI 的重要痛點。
郭秉宸解釋,AI 素養要從人員在公司負責的工作出發,不同層級的員工,分別思考 AI 要幫忙解決什麼問題。例如工程師做專案,需要找到幫忙優化程式產出效率的工具;如果擔任採購經理,則要尋找能預估未來幾個月原物料價格的工具,解決方案可能就是運用過去累積的數據搭配好用的預測模型。光是這兩個例子,就會發現他們需要培訓的 AI 技能不完全相同。
為了協助企業養成 AI 人才,AIA 將組織員工分為三種:工程師、經理人、CXO,分別設計學習路徑。
- 工程師(技術人員)層級:專精於學習 AI 核心技術,包括程式語言、預測模型、物件偵測、智慧製造等項目,是企業推動 AI 最核心的技術;
- 經理人(各級主管)層級:肩負對上、對下、水平溝通的角色,因此除了必須了解技術基礎,還要具備策略思維和關注趨勢,跨領域、跨產業的應用交流必不可少;
- CXO(高階主管,包含企業領導者)層級:推動 AI 的決策者,最關鍵的素養就是認識 AI 的能與不能。
「最怕的就是領導者將 AI 當作一個許願池,無所不能的工具。」誤判自家公司的資料準備度、可調度資源,想要無限制擴大 AI 應用的範圍、膨脹想解決的問題,導致失敗收場。
務實調整人才政策, 透過內部培訓補足能力缺口
近幾年高科技產業欠缺人才的現況並不是新鮮事,愈趨搶手的 AI 人才當然也是如此。郭秉宸認為,重金挖角優秀人才的難度愈來愈高,更務實的做法是,調整人才政策、更大比例透過內部培訓獲取需求的人才。
當公司內部多數人都擁有 AI 基礎概念,接下來就能跨出資訊部門的範疇,讓高階團隊從策略面來思考,如何運用 AI 解決公司經營最迫切的問題。
「攤開公司財報,看哪裡破了洞、哪裡最脆弱,就是應該專注解決的問題所在。」郭秉宸認為,多數公司資源有限,別為了跟緊競爭對手而投入、也別想著一步到位,領導者應該按照自己公司的需求,專注於解決迫切性高的問題。
「例如代工廠面臨出貨品質不佳,那麼聚焦改善製程良率,就能讓公司營運表現好上許多。在思考 AI 應用時,就應專注去做讓品質提升的改善方針。」
郭秉宸最後分享,每當有企業來找他諮詢 AI 導入相關問題,他都會反問對方以下這四個「靈魂拷問」:
所屬企業與機構:
- AI 藍圖與行動方案是什麼?
- 在生態系的哪個位置?
- 對應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
- 打算做什麼規模的投資?
其中第一項問題尤其關鍵,因為那攸關企業領導者如何看待、思考 AI 的心態,「必須要想清楚了,才能繼續往前,走該走的路。」
郭秉宸|
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政治大學科技管理雙碩士,清華大學跨領域國際博士班博士候選人。
曾任 KPMG 台灣所顧問部協理,領導智慧製造團隊,長期經營工業產業、家族企業管理、創業創新服務三大市場。擁有管理顧問專業與超過 26 年的產業服務經驗。
現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產學長,致力於建構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產官學研創」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台灣人工智慧的卓越發展。
(點擊連結立即免費下載:《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