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5

因為倦怠而換工作,反而更糟!轉職後又回到原單位,君品酒店頤宮經理的體悟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2-10-2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每家餐廳多少會制定屬於自己的待客之道,但對於服務人員,要不要做超出 SOP 之外的服務,就是「修行在個人」。歐宛臻,是首屆「米其林指南服務大獎」得主,她曾因為盲人客人一句「好想吃大閘蟹」,就坐在桌邊幫她剝殼,「我沒有想過得獎,就是把服務做到最好,讓客人開心離開。」

延伸閱讀:客戶教我的事:真正的「好服務」不能只靠專業!還要做到這個關鍵

對歐宛臻來說,真正好的服務,是配合客人當下的需求,給予他需要的服務。「我的眼神絕對不會離開我的客人,」她形容自己在服務現場,就像是一隻老鷹,不斷盯著「獵物」,觀察他的言行舉止、用餐的氛圍,「我不需要靠近客人,就能知道他需要什麼,也能同時知道同事需要什麼。」

她服務的地方,不僅是台灣唯一獲得米其林三星殊榮的餐廳,更是連續 5 年蟬聯三星寶座的君品酒店頤宮中餐廳。

滿腔抱負卻不被肯定,因倦怠轉職反而身心俱疲

一般人對服務業的認知是,無論客人有多無理的要求,都一定要笑臉迎人。但歐宛臻認為,相比於護士跟醫生必須面對有負面情緒的病人,來用餐跟住宿的客人,都是抱著愉快的心情; 相較之下,服務人員的心理壓力沒那麼大,有時候服務得好,客人也會給你正面回饋,這正是她工作成就感來源之一。

很難想像,現在談起服務眼神發亮的歐宛臻,其實也曾有過職業倦怠、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甚至一度離開從畢業後就加入的君品酒店。

「那時候比較孤獨、沒成就感,覺得我有滿腔抱負,但卻沒有被肯定。」2013 年,身為儲備幹部的她輪調到頤宮,當時她無法融入環境,不只主管對她不了解,對她提出的建議也不太信服。

剛好有家餐廳的老闆來挖角,當時才 24 歲的她,覺得可以去別的舞台試試,「去了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很厲害,很多事情都超出能力範圍,一切都被打回原形。」

歐宛臻解釋,飯店跟餐廳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飯店有其他部門能幫你完成許多事,但在餐廳,必須一個人完成很多事。

延伸閱讀:每天 10 小時、打版縫衣 58 年!力上西服董事長:顧客滿意,我就繼續做下去

不僅每天早上 8 點要洗廁所、打掃店舖,下班後還要自己洗碗,甚至老闆會在大半夜跟她討論公事,「最嚴重的是,我沒辦法跟主管溝通,給他建議雖然他會說可以試試,如果不成功就會拿這來壓你……,對我講的話半信半疑,我有種身心俱疲的感覺。」

把工作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別期待他人為你改變

回想轉職那一年,情況沒有比較好,反而更糟。最終,她還是回到君品,原職、原薪、原單位,中間僅休了一個月的假。

那一個月,她強迫自己做點別的事情,走出人群、看書,「以前就是工作、下班,周末就在家躺著,沒有興趣,那樣的生活很容易疲憊。」

後來,她從書中得到啟發,其中有一句話非常打動她: 「如果你沒有在一個地方努力過,改變你不想要的,那從頭到尾你根本沒有開始過。」 歐宛臻表示,當初她離開頤宮時有很多想法,但沒有試著改變就直接放棄,「回到原單位後我就告訴自己,要試著努力改變,把它變成我希望的樣子。」

如今,同事之間沒有惡性競爭,她跟主管的關係像夥伴,自己也開始管理團隊。面對同事反映工作太累、產生倦怠,她會根據對方的工作狀態給予不同建議。

如果工作 3~5 年都還沒有升遷,就會給他一些挑戰,可能對方因為每天都做同樣的事而感到無趣;假設已經做到副理職級,可能就會建議他為自己找其他興趣,生活裡不能只有工作,「不要期待別人為你做什麼,要自己救自己。」


profile
景文科技大學旅館管理系畢業,2010年加入君品酒店,隔年參與雲朗總公司儲備幹部訓練,2014年離開集團,2015年回鍋頤宮,現為君品酒店頤宮經理。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6

員工對考績、主管不滿,HR 有辦法解決嗎?威盛電子的 EAP 實戰:分三級介入、預防問題

採訪.撰文 高季芃
2022-10-2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年中有 2 個月我特別忙。6 月打考績、7 月比較忙。再來是 1 月發獎金,看完後有些人覺得不滿意,我們會稍微跟他講一下 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很有趣。」威盛電子人力資源處經理鍾佩芳笑著說。

2004 年,鍾佩芳剛來威盛,當時員工都不知道為何公司要聘雇一位諮商心理師。在鍾佩芳積極導入員工協助方案(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過程中,慢慢改變員工對心理諮商的態度,從一開始只願意吐露私事、避談公事,到現在對考績、獎金不滿,或遇到各樣工作壓力時,都會主動找鍾佩芳面談。她不只負責人事,更是將 EAP 導入威盛的重要推手,透過執行 EAP,組織會共同處理員工面臨的窘境。

延伸閱讀:每 4 人就有 1 人職業倦怠!企業積極辦瑜珈、冥想課也無用?麥肯錫:5 件事是元兇

外部諮商僅解決心理壓力,無法改善組織內部的壓力源

什麼是 EAP?企業導入 EAP 為何能解決員工的情緒或工作困擾?

簡單來說, EAP 是一套整合諮商與諮詢方案,不僅是心理諮商,也提供法律、財務、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諮詢與教育訓練,幫助組織解決可能影響生產力的相關議題。

過往許多企業會將 EAP 透過顧問公司外包,但這種情況最終會演變成個人的心理諮商,僅能提供個人增強韌性、因應困境能力等建議,無法根本上解決來自組織的問題和壓力源,員工甚至可能在諮商後決定離職。

相較之下,內部提供的 EAP 可以更完整的支持員工。例如員工反映工作內容太單調,人資可以與主管討論讓工作更豐富多元,甚至進一步從制度面調整,若問題無法改善,則可以轉介招募組,依照員工的工作職能和興趣討論內調的可能。

威盛執行的 EAP,是結合職場健康心理學(OHP,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概念,從預防角度進行三級介入策略。一級是管理員工的壓力源,協助他找出來自組織與工作的壓力;二級著重主管或員工訓練。

例如主管沒有察覺員工最近遇到問題,會和主管面談,引導他回想員工和一周前、一個月前有哪些不同,進而培養主管的敏銳度;或是員工的職業倦怠,來自自身情緒控管不佳,便會提供他外部課程資訊,和他討論、出作業,幫助他建立好的習慣。第三級,才是將出現健康問題的員工轉介專業機構。這和過去的步驟完全相反,可以避免直接轉介的資源浪費。

讓員工相信心理諮商有用,提出問題不會被特別對待

內置 EAP 可以即時處理員工問題、提升組織認同、降低離職率,但 執行上最不容易的,是建立和組織、員工之間的信任關係,相信諮商能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諮商時提出的內部問題被主管盯上。

延伸閱讀:中階主管最常犯的 5 個錯誤!別讓部屬離你越來越遠

剛到威盛的前 3 年,鍾佩芳運用過去在醫院的經驗,幾乎每個月舉辦親子、婚姻、愛情、婆媳關係等主題課程,透過課後問卷找到需要幫助的人,「我都會跟老師套好,反正他講什麼主題都 ok,最後要 promote 一下諮商。跟員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問題,都需要一個心理導師,只要有專業管道都很好。」

鍾佩芳也提到, 諮商結束前,她一定會和員工詢問「哪些內容可以講、哪些不能講」,建立員工的信任感,組織也必須有默契,不要打探諮商員工的消息。

在威盛,只要發一封信預約,2、3 天內就可以與鍾佩芳進行諮商。也有不少主管發現員工遇到問題,會主動打電話轉介給她。「導入 EAP 必須考慮組織與工作的特性,即使員工壓力很大,我們幫你找出組織哪邊要改、主管哪邊要更進步。」導入 EAP 的企業,將組織與員工視為共同體,一起解決碰到的難題,讓彼此可以更好。


鍾佩芳 profile

擁有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衛理神學院道學碩士,及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學位。2004 年加入威盛電子,現任人力資源處經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1

人們最「職業倦怠」的時代來了!為何上班族這麼累?4 面向檢核自己、同事的狀態

林庭安
2023-02-2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從來沒有這麼職業倦怠(burnout,又稱工作倦怠)過!Future Forum 最新調查顯示,逾 40% 的上班族因為工作而感到職業倦怠,這是自疫情大流行以來的最高水平。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擔心被裁員及重返辦公室後的壓力不斷增加,都加劇了職場工作者的不適,尤以女性與年輕員工受影響更明顯,《彭博社》(Bloomberg)指出,「全世界的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疲憊。」

職業倦怠、工作倦怠是什麼?馬氏職業倦怠量表從 3 面向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 2019 年 5 月,首度將職業倦怠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把它視為一種心理健康問題。其實,早在 1970 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赫伯特.佛羅伊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就提出倦怠一詞。他在類似藥癮防治中心的診所工作,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志工,在陪伴藥癮者的過程中,因為情感持續被掏空,普遍有極度勞累、頭痛、失眠及消極易怒等症狀。

延伸閱讀:WHO 認定「工作倦怠」是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3 大特徵,你也有嗎?

1976 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馬斯勒(Christina Maslach)接著投入相關研究,她更詳細定義「職業倦怠」為「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狀。」她後來編製的「馬氏職業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survey),就是量化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及個人成就感低落(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這 3 個面向,評估人們的心理疲勞狀態。

職業倦怠 3 階段:耗竭、去人性化、消極低落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吳宗祐指出,有些觀點認為這 3 面向是有階段性的,有些則認為 3 者各自獨立。情緒耗竭是職業倦怠最關鍵的一環,這是確認心理負擔是否超乎負荷、是否受到太多無理的要求,而導致個人情緒枯竭。

吳宗祐表示,你可能會發覺自己沒有力氣面對一天的工作,人們不會任由情形惡化,會自我防衛,開始對工作或人保持冷漠,就是所謂的「去人性化」。比方說,對滿腔熱血的醫護人員來說,要給予每個病人個別關懷,當他被「榨乾」時,應對就會機械化。

「這其實是最弔詭的地方,」吳宗祐指出,人際互動的工作是要關注人的需求,但產生職業倦怠後,為了保護自己而抽離,「這樣反而失去與人互動的本質。」

如果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就會逐漸產生「成就感低落」,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陷入「我完蛋了」、「我沒辦法」等無力感之中。

人際互動、工作氛圍與制度,都是讓人不斷內耗的主因

至於人們為何會產生職業倦怠?原因非常多元,大致可以分成人際、工作、組織等面向。假設你的工作必須偽裝你真實的情緒,而你的真實情緒與外在表現出來的情緒長期不一致時,就有可能情緒勞動,最終走向情緒耗竭。

再來是工作面,吳宗祐指出,工作壓力的成因跟職業倦怠重疊性很高。首先是工作特性,工作量大或難度太高,超出既有負荷時,就有可能會產生職業倦怠;再來是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期待與職務內容,也會產生內耗。近年來比較常見的原因是不確定性,當上層政策不斷改變、工作必須「隨 call 隨到」,對身心殺傷力更大。

最後一大宗成因是跟組織有關,不好的工作氛圍、官僚體系、辦公室政治鬥爭,或是不透明的考核制度都是。當員工的付出無法得到回報,甚至變相成為懲罰,也會讓人力不從心。

《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指出,當職業倦怠成為疾病,人們會認為問題不在雇主或組織,而是這個人。我們不該把員工精力耗盡的責任單純歸咎於個人,也要向組織追究原因。

延伸閱讀:曾經熱愛工作的你,消失了?出現 5 個警訊,是「心」在提醒你該休息了

吳宗祐表示,倦怠不見得看得出來,但會有行為展現(參見圖表),當員工不對勁時,主管要有覺察力,「不是要診斷,而是要有警覺,知道該怎麼幫助員工。」組織也應該有管道讓主管通報,比方說員工協助方案(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透過專業人士的診斷、建議與培訓,幫員工預防和解決各種心理或行為問題。

不過,吳宗祐強調,這些機制最終都還是要回歸員工,「組織不能一廂情願地介入,還是要問員工有沒有真的達到效果。」

主管怎麼觀察部屬是否職業倦怠?4 個員工職業倦怠的跡象

  • 績效改變:工作品質變差、量減少。
  • 工作退縮:請假、缺勤、無預警休假、曠職等情況變多。
  • 正向行為變少:開始不參加部門與公司活動,或減少與同事的互動。
  • 負面行為變多:跟同事或客戶吵架、出現對公司不利的行為。

如何自我觀察是否陷入職業倦怠?4 個指標觀察

  • 睡眠異常:入睡困難、早醒、失眠等,一個禮拜超過 3 次異常通常就是有壓力。
  • 用負面行為減壓:必須透過喝酒、戒菸,或過度投入某些活動減壓。
  • 生理指標:長期存在偏頭痛、頭昏、自律神經異常、胃翻攪、經期不規律、胸悶等。
  • 心理指標:無法與客戶互動、精神狀態已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等,可參考憂鬱症、躁鬱症等評量標準。

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2

工作再惱人也笑臉迎人,小心職業倦怠找上門!4 步驟,化解職場上的負面情緒

整理.撰文 莊彙翌
2022-10-1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聽主管或同事說話,你是不是常常壓抑想翻白眼的衝動?明明客人對你大吼大叫,你卻還是得忍耐回嘴衝動,好聲好氣回應?

我們通常會期望工作時不帶私人情緒,尤其是服務業、醫護等從業人員,面對不理性、不耐煩、脾氣不好的客人或家屬,還是得面帶微笑,有耐心回應。

美國社會學家亞莉.霍奇查爾德(Arlie Hochschild)於 1983 年提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概念,意指透過管理、壓抑自身情緒,在他人面前表現出「得體」的形象,如空服員、老師、社工等,都需要付出這種無形的勞動。這個概念在後來延伸至許多領域,職場關係也包含在內。

延伸閱讀:壓力過大、有點憂鬱?醫學專家:出現 7 個跡象,真的要小心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吳宗祐表示,為了達到工作要求而調節、壓抑自身情緒,長期下來將會導致情緒耗竭,演變成職業倦怠;這對企業及員工自己都不是好事。

職場上的你不是真實的你?長期壓抑情緒導致工作無力

《拒絕職場情緒耗竭》一書將情緒壓力分成 4 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我異化」(alienation),職場上的你不再像是真實的自己,例如遇到討人厭的主管假裝熱絡地向他打招呼,當偽裝成自然,一旦情緒反差無法調適,感到壓力,會進到第二階段的「工作疲倦」(job burnout),對工作提不起勁,甚至焦慮到不想上班。

當你對包含工作在內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無法改變現狀而深感無力時,就是第三階段的「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其中,最典型的想法有「我覺得我沒什麼活力」、「我覺得很多事情我做不來」、「我變得容易生氣」等等;《不想上班症侯群》認為被這種「做什麼都沒有用」的想法所包圍的組織,會呈現「少做少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氛圍。

如果不設法解決,第四階段的「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將令人陷入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的決定,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想解決負面情緒在工作上帶來的困擾,《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提供 4 個步驟:

1.察覺負面情緒:

專案截止日快到了,小組成員卻臨時提出大變動,這使你感到生氣、不耐煩。這時,請停下來留意你的感受,不要將它宣洩而出。

2.貼上情緒標籤:

訓練自己談論情緒,並描述情緒的強度,說明自己為何產生這種情形,例如讓「不耐煩」的情緒具體化為「我擔心我們沒時間改了」。

3.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

問自己「到底想要感受什麼?」如果想要的是平靜而非焦慮,那就去找可以保持平靜的方法,例如「如何讓計畫維持正軌」。

4.表達需求:

當你了解自己的需求後,還要將它確實表達出來。不是說「現在才提讓我很生氣」,而是「滿不錯的,可是截止日快到了,掌握時程很重要。你覺得該怎麼做呢?」

3 成情緒耗竭來源為主管,組織應建立安心抒發管道

《拒絕職場情緒耗竭》提到,有 3 成以上的情緒耗竭來源為直屬主管,面對來自主管的情緒壓力,許多員工會傾向選擇沉默,組織發展便會受阻。因此,解決員工的情緒耗竭問題,也是主管的功課之一。

延伸閱讀:上級給的壓力,我該讓部屬知道多少?好的中階主管,不該是老闆的傳聲筒

《瘋狂忙碌拯救法》引用一份 Google 發表的研究顯示,讓員工擁有「心理安全感」是讓團隊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的定義,它指的是「一種信念,相信自己不會因為說出想法、提出問題、表達憂慮或是犯下錯誤而遭到處罰或羞辱」。有了讓人感到安心的環境,將更不容易發生情緒壓力導致的耗竭問題。

如何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減少員工情緒耗竭?.jpg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3

職場半數「情緒耗竭」來自同事!一套 4P 說服法,自然表現同理心、更能有效溝通

整理.撰文 莊彙翌
2022-10-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是否常在下班前被主管臨時交代緊急工作,要求明天完成,也許不合理,但面對主管的要求又不敢說不?或是負責的專案眼看就要截止,合作的同事卻拖延、難配合、找不到人,整天提心吊膽?

因工作性質或職場合作而導致的不確定性,即使下班卻又心繫任務,結果讓自己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感到嚴重疲勞。為了降低這種不確定性, 重新掌握自己的工作時程、理性分析說服夥伴,這些方法也許能讓你順利遠離職業倦怠。

面對排山倒海的任務或要求,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怎麼運用時間,否則永遠都會覺得有做不完的工作。

安排短暫遠離工作的時間,或為自己留下「留白時段」

《內在驅動力》提到一項實用策略:寫下過去幾周的工作日誌,讓上司知道時間都用於何處;因為這項經驗,作者第一次清楚看見自己的時間被浪費在一些瑣碎的事項,並得以找出解決方案、真正專注在分內工作上。

延伸閱讀:7 個管理時間的小習慣,練習有餘裕且快樂的生活

《瘋狂忙碌拯救法》作者曾娜.艾芙瑞特(Zena Everett)則設計了「腦袋留白時段模型」,由每周可用的工作時間減掉核心工作、突發意外及例行行政工作的時間,便是自己的腦袋留白時段。這段時間你可以用來處理新專案、學習新事物、培養關係等,不讓你在庸碌的職場上,失去自我成長的空間。

計算腦袋留白時段,重新分配工作時間.jpg
經理人

主管也可以用工作日誌、留白時段的紀錄,找出團隊的工作盲點,預防下屬職業倦怠,而不是等到有人辭職或請病假才發現事態嚴重。

每個人感受到的壓力來源也不一樣,究竟是時間不夠、訓練不足還是關心太少?艾芙瑞特認為,觀察時間運用的方式,可能有助於主管和團隊檢視問題。

「4P 說服法」理性談判,降低他人帶來的困擾

除了時間運用不當的壓力源,職場上的另一個壓力源還包括同事。《拒絕職場情緒耗竭》指出, 有 5 成的情緒耗竭源來自同僚,並點出和同事溝通時可能會累積壓力,讓你產生倦怠感的關鍵困擾 ,包含:

  1. 沒有職權,難以要求對方協助
  2. 對象搬出主管當擋箭牌
  3. 專案牽扯許多單位和人,時間難以湊齊
  4. 常常遇到急事或急件,打亂原本的工作步調

要降低來自他人給予的不確定性,也許你需要找到一套願意讓人協助你的說服法。《拒絕職場情緒耗竭》作者張敏敏利用「4P 說服法」,以理性分析的架構引導溝通。這項方法也會站在同理對方的角度,而非只是讓你說自己想說的話,造成反效果:

1.對方的立場(position):

站在對方立場,描述對方目前的狀況,也可以將現有資料做簡單鋪陳。例如,「我了解你現在身上有 3 個專案。」

2.對方的問題(problem):

點出對方的焦慮、困難,以及需要協助的地方。例如,「我也了解部門人力不足,讓你分身乏術。」

延伸閱讀:9 個心理小技巧!讓人更喜歡你,人際溝通更順利

3.對方的解方(possibilities):

假想並推測對方已經採取或已有自己的解決方案,並大膽評估每個方案的可行性。例如,「我相信你已向主管報告進度,也非常希望把某些專案交給其他同事。」

4.我方的建議(proposal):

你至少提出 2 個可能方案,讓對方在有限資源下,仍握有選擇權,除了讓對方感受到安全感,也會覺得有誠意。例如,「第一,你每星期只需要花 2 小時和我們開會,提出你的想法和意見,我會準備資料。第二,我跟主管提議,因為這個專案是客戶指定你加入的,所以可以藉此將專案交給其他同事。」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4

表現出色的員工,更容易職業倦怠?當心「能者多勞」害慘一手培養的人才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2-10-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手機、網路、電腦的發明,讓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接收訊息,但卻也造就人們無法與工作完全切割,下班後老闆、同事很容易透過 LINE、email 等通訊軟體請你處理公事。

延伸閱讀:下班傳 LINE 給部屬,要算加班費嗎?《勞基法》:忽略 4 件事,小心觸法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指出,從手機到電腦,24 小時不下線成為新常態,下班並不代表工作的結束,進一步加劇職業倦怠。人力資源顧問公司 Future Workplace 認為,有些企業甚至會獎勵工作時間長的員工,取代那些沒有承擔更多工作的員工,是職業倦怠的系統性問題。

延伸閱讀:請戒掉加班才有生產力的迷思,鼓勵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才是好主管!

能者多勞,一直都是組織為人詬病的地方。它不僅占用員工原本能完成複雜任務或創新的時間,還大量消耗員工恢復精力的休息時間,對員工健康、生產力產生危害。也就是說,永遠在線的工作模式未必高效,反而是造成員工無法休息、疲倦的主因。

除了制度問題,《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指出,對工作的高標準是導致職業倦怠的最大原因,尤其是工作表現出色的人,更容易陷入這種困境。因為主管總是會將任務優先交付給他,他也不會推卸責任,所以不管怎麼做,事情都不會減少,久而久之身體和心理都會感到疲倦。

延伸閱讀:工作與生活平衡之道,巴菲特下班後必做這 5 件事!

《瘋狂忙碌拯救法》形容這群人,把事情做好,比同僚承擔更多職責、工作時間更長,也正是因為如此獲得拔擢。對這些人來說,沒有什麼事是小事,因為他什麼都要親力親為、追求卓越。不過,高度工作最多只能維持 6~10 年,最後人的身心將無法承受,體力、精神方面都到達極限,不只無法工作,甚至家庭也可能破碎。

小事別抓著不放,先做最重要的事.jpg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