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博士,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領導暨人力資源學程副教授,專長領域為領導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變革管理、中高階主管培訓。
主管應懂得做好情緒管理,並且有挫折容忍度。不要自己開會時被主管責罵,回辦公室就不給部屬好臉色;也別讓自己的情緒高低起伏,以免部屬捉摸不定、無所適從,導致跟你報告或討論事情,還得視你的心情好壞來決定,甚至要先幫你穩定情緒,平復心情。
近年來,企業都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辨識與培育高潛力人才上,畢竟這批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更是企業永保競爭力的關鍵。如何留住高潛力人才,並使其能充分發揮潛能,扮演好接班人的角色,更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基礎。
在「從A 到 A+ 」這本書中早已提到,要成為第五級領導者應具備有「謙虛的態度」和對「專業的堅持」。但現在組織中出現很多領導管理的問題,卻都是缺乏專業和自以為是的領導者製造出來的。
相信很多人都在團隊訓練課程中玩過很多團隊合作的遊戲,在遊戲中大家都發揮了團隊的精神,而且覺得效果很好。但回到工作崗位,依然自我中心,明爭暗鬥。為什麼?
伴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部門不應該只是個行政服務單位,也不應該是個後勤幕僚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推動企業的領先性指標,協助企業策略性的規劃,讓企業具備獨一無二的競爭力。要做到這樣,別無選擇的,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成為企業的研發單位。 給人資的真心建議:你在做「行政工作」還是「研發工作」?專業的 HR 都知道的事
職場上人才難尋,留下優秀人才更是企業的大挑戰。很多企業為能了解員工需求,將資源用在員工需要的地方,會定時透過員工滿意度調查(employee opinion survey)或員工投入度調查(employee engagement survey)了解員工對企業的期望,進而找出可持續改善的措施,回應員工的心聲。但並不是每家有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的企業都可以達到了解員工需求的成效,有一些細節還是要注意的。 員工滿意度調查怎麼做?要避免這 2 大錯誤,做到這 9 件事 別把「員工滿意度調查」當做績效考核!失敗
企業投入資源從事教育訓練,其目的不在乎藉此改變員工的心態、行為、能力,進而提升員工工作績效、帶動部門績效,達到組織績效持續提升的目的。在訓練發展的理論中,有關訓練遷移的效果,談的也是這樣的觀念。而最近美國訓練發展專家 KirkPatrick 提出修正訓練四層次評估模式時,也從類似「以終為始」的概念,強調從績效的面向,去思考訓練的做法與目的。
多年來,升遷制度的設計一向是讓企業傷透腦筋的大問題;畢竟升遷制度是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投入度和留任的意願。
淘汰績效表現不好的員工,對組織績效的提升與人員的管理當然有其正面意義。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公司透過強迫分配法的績效管理制度,固定淘汰績效百分比最後3%, 5%, 或 10%員工的原因,以達成汰弱扶強,增加組織成員流動性的機會,建立活性的組織文化。
要建立有效的接班人培育計畫,我個人認為有幾個正確的觀念很重要:
近年來很多企業為吸引優秀人才, 都陸續推出MA儲備幹部計畫;但成效都不如預期。我觀察後看到了幾個問題:
我認為績效管理的目的不是消極的找出績效不好的人予以懲處或淘汰,而是積極地讓每位員工的潛能得以發揮,創造出組織的高績效。
在人才難尋的時代中,企業最心酸的事莫過於自己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優秀人才在能發揮最大價值時,離開了企業。
「人力很多,但人才難尋。」這是許多企業心中的痛,特別是規模較小或不是該產業前段班的組織。
員工離職是企業不願見到的現象,特別是企業花了心血栽培的優秀員工。對於忠誠度特別重視的企業,往往把員工的離職視為一種背叛,經常在員工離職後就設下了永不錄用的規定。
而當部屬向你求救或提出問題時,有些主管會很簡單的回覆部屬一句話 : 「這是你的問題」。這句話往往會打擊部屬士氣,讓部屬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甚至喪失對部門的認同感。
根據做過多家公司員工滿意度調查的經驗,不管是何種產業,都可以發現年資 3 - 5 年的員工是所有組織族群中對組織較不滿意的一個族群。相對的,也是
當應徵者有父母好友陪同出現在面試場合,第一時間你會有什麼反應?什麼評價?——又是一個媽寶?直升機父母?長不大的孩子?這個場合都要人陪,未來能做甚麼?
很多人對年輕世代一直有著固定的刻版印象:草莓族、媽寶、自我中心、無挫折容忍度等。這或許是事實,但難道他們沒有我們所沒有的優點嗎?若用同樣的標準來評核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著相同的狀況,只是沒有被放大檢視而已。
跨部門的衝突幾乎是組織每天會上演的連續劇。資訊科技、通訊軟體的發達非但沒有協助解決跨部門溝通協調的問題,反而是跨部門溝通協調的問題不斷的重覆發生。
教育訓練可以增長個人的知識與能力,提升個人的價值,對員工是好事。畢竟知識技能學會了是自己的,可以隨著個人移動,但員工為什麼不喜歡教育訓練呢?
很多資深員工都害怕被冠上「老臣」的字眼。老臣多多少少也有些負面的意涵,好像是形容在組織待很久,坐領不錯薪水,但也佔據了年輕人升遷位置,且不積極做事,又喜歡利用年資輩分使喚年輕員工的資深員工。
好的領導者應該帶領組織與員工走該走,但可能是崎嶇不平的道路,對組織與員工未來5-10年發展負責。而不是鄉愿式的討好每一個人,走簡單容易但對發展無益的路,迴避問題與衝突,讓大家喜歡你。
「我進公司時你還在讀小學一年級」、「我的兒子年紀都比你大了」。這或許是基層年輕主管最常在工作場合聽到的話,一些既刺耳又無奈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