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政大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創新創造力中心主任,為多屆研華TIC100、台灣工銀We Win、史丹佛GIT、東京大學AEA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優勝團隊指導、《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等專欄作者,並為超過90本「創新與科技管理」相關書籍撰寫推薦序,著有《左派商學院》、《創新的機緣與流變》。創河塾臉書專頁
最近到深圳參加了一場中英「可持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國際論壇,有來自英國、香港、北京及台灣(輔大)的專家進行主題演講;另有二十五位來自中國大陸高校相關服裝學院及業界代表,針對「可持續時尚」對社會發展、教育與人才培養、新商業生態與消費模式、新材料及服裝紡織行業、設計與品牌發展等五個主題進行五場座談,共近兩百位聽眾與會。
對德國粗淺的了解,汽車產業除了雙 B、保時捷之外還有福斯集團,旗下有多個品牌,供應全球各檔次的車款。德國的機械、重電、化工、生技、能源都有全球頂級的公司(西門子 Siemens、BASF、BOSCH),還有很多中小型「隱形冠軍」遍布在多種行業;也率先提出「工業 4.0」的想法。
「 兩種文化(Two Cultures) 」是斯諾(CP SNOW)1959 年在劍橋大學「瑞德講座」第一部分的標題,論點是「整個西方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在名義上分成兩種文化,即科學和人文」,這對解決世界上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障礙。在 六○ 年後的台灣,我們面臨許多問題的障礙是不是仍然類似?我們高成長時代的領導者是技術背景,進入成長緩慢時期則多是人文法律背景,這只是巧合?
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是全球最大國際性戶外藝術節,以農田為舞台、藝術為橋樑,跨越時間與世代、空間與距離、領域與專業,牽繫了人與大自然的連結與反省。前六屆的入場人數從 16 萬人增加到 50 萬人,參觀護照的銷量從 3 萬張增加到 5.5 萬張,且費用從 1,700 日圓提高到 3,500 日圓(一般票),展出作品從 153 件增加到今年的 378 件(含永久設置作品 206 件)作品,來自 44 個國家及地區的藝術家。
在盛夏隨「建築漂浮」參訪團到阿布達比和杜拜一週,除了幾個著名建築景點,也入住各種代表性的旅館。這是我第一次到中東,過去的理解、認識都很片面、淺薄,此次所見所聞感觸很多、五味雜陳,最經典的總結畫面應是 7/19 下午 7 點在哈里發世界第一高塔(Burj Khalīfah)下、世界最大的杜拜購物中心外的廣場水舞時間。我們穿過人群,在中東樂音及歡唱中趕去拍攝杜拜歌劇院,太陽逐漸下山、溫度也沒那麼炙熱,華燈初上,夜間室外照明逐漸亮起,映照在大水池的高樓倒影。
賈伯斯認為在 2007 年之前,消費者無法「想像」出他會想要用今天的智慧型手機,或說出當年他們設計、推出的功能、使用介面及外觀。那未來的自駕車呢?Tesla、Uber 或傳統車廠,需不需要做焦點團體來蒐集顧客意見呢?
每年「新一代設計展 Young Designers' Exhibition」都吸引了超過 9 萬人次的參觀人潮。今(2018)年有 64 校、137 系、超過 9,000 位設計新秀、近 4,000 件作品參與展出。展期第一天的「企業日」有 800 家企業、2,000 位企業人士蒞臨;也有很多想唸設計系的高中生前來聞香、朝聖。
過去半個世紀在台灣有哪些人、哪些企業曾做到影響世界的事?我想除了台積電和鴻海之外並不多。很多人在抱怨台灣的年輕人只追求小確幸,我們的社會要給年輕人什麼樣的啟發和教育,才能期待會有更好的明天?
今年初英國在內閣裡成立了「孤獨部」(Ministry for Loneliness),英國6,500萬人,當中有900萬「孤獨」的人,這不只是個人身心健康的問題,也造成了社會問題。
一月底參加李清志教授「山陰山陽的建築散策」,對日本文化底蘊又有一番不同的認識。在這些二、三線城市仍有很出色的美術館,反映出多重的社會脈絡值得我們思考。
過去一個月內曾到台中兩趟,一次是和高中同學到亞洲大學安藤忠雄美術館看趙無極的回顧展,同時也參觀了林家花園和萊園中學,當日往返的小旅行
臉書的快速崛起、饒富趣味有很多原因:第一,它是以最快速度成為市值最高的企業之一;其次,它恰逢其時,結合智慧型手機,創造「移動社群媒體」
「狼來了」的寓言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也不斷在人類社會中發生。就像去年有人說是「VR元年」,但今年已經較少人提了,2017則是「機器人元年」
台積電最近風風光光慶祝其30週年慶,在台灣於30年內能創立一家公司,開拓了新的科技領域、新的商業模式,賺錢、再投資、持續創新,站上國際舞台,成為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公司,確實不容易。
建築是一個容器,要能和周遭的環境融合、呼應,又要能創造業主需求規格的空間,增益其展演的賣相與價值,透過動態的策展不斷地吸引人潮,是很快就能見真章的競技場。
台灣赴日旅遊急遽增長,佔出國總人數的三成以上,超越前往中國的旅客數。這當然有很多宏觀的原因,包括日本積極推動「2020東京奧運」觀光客達4,000萬人次的目標。
這40年當中,台灣國民所得從千元提升到兩萬元,科技、市場的變化極大,中國崛起、企業規模幾乎級數成長,全球企業競爭態勢也不可同日而語,但「企業」的本質有沒有什麼變化?
「國際移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指的會是隨時可以起身到全球各地出差、工作,沒有排斥、不皺眉頭。這逐漸成為一種新世代的工作型態,也影響了他們的家庭生活方式及親子相處時間。
台灣是否一直沈浸在過去經濟榮景階段所配套的教育經驗,包括公平的聯考使個人脫貧、代工優越的人力素質等,面對典範翻轉、競爭板塊大挪移的明天,早已輸在「起跑點」?
2015年,世界各國領袖聚集在聯合國舉行高峰會,共同協議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的目標。有人說『到明天最近的路是從後天走回來』,有些人覺得2030是太遠的未來,有的人覺得像後天,有的人可能覺得就在明天。
最近對一群來自陝西的博物館人員演講,面對這一群館藏特多、動輒好幾萬件歷史文物,場館硬體也不斷在建設的人,能有什麼有意義的交流?我腦中浮現的是「山不在高,有先則名」,一間廟的香火會旺,是神明靈?還是住持好?還是香客的貢獻?
彼得˙杜拉克在1997年接受Forbes雜誌訪談時提到,「30年後、今日的大學會變成廢墟」。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杜拉克是「管理先知」。他活得夠長、跨過不同世紀,目睹整個「現代化」、「數位化」、「全球化」的過程,有一般管理學者所沒有的歷史縱深,導致他很多前瞻性、先知性的預言。
到底這些「創新」都是誰在引領、發想、創造?誰在投資與支持?是大公司?小公司?新興公司?老公司?和台灣的個別企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判斷對你的衝擊和影響?做一個經理人要不要未雨綢繆?花多少精神去了解及因應?
台灣「翻轉教育」的先鋒!10年前,台大團隊從零到有打造太陽能車,到澳洲參加3000公里比賽;10年後團隊成員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