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主管老愛說:「你可以講重點嗎?」但明明講的都是重點,怎麼辦?試著用另一種方式,來看能否達到主管講重點的標準。
行銷人員盼望改變顧客決策、員工希望老闆接受提案、父母想要孩子乖乖念書……但問題是,每個人都有慣性,只靠外力介入,單方面被強迫遵循他人意見,效果不會好。
一名自由工作者談起他的職涯,他原來在組織中因為非常認真,主管便不斷指派工作給他。而他不會說不,更不敢拒絕主管,呈現過勞的狀況,最後不得不辭職。
主管足夠信任你,願意挺你嗎?《你該信任誰》一書中以 10 個負面線索,如果發生以下徵兆,可能表示你在老闆心中可有可無:
若高層要求做兩套帳,也就是分「內、外帳」,會計人員應該配合嗎?做兩套帳風險很高嗎?會計人員應該要注意什麼:
向高階主管提出建議前,請立刻自問:這會不會改善高階主管的某項執行績效?要是答不出來,請深入想一想,你的建議有什麼用處?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為何能說服別人投入他的創業賭注?心理學研究:自信分為「認知自信」與「社交自信」,其中一種成功者大多具備。
在職場交到朋友,會讓你對工作更滿意!與職場上的朋友相處時,還是有些不可逾越的分際,這13 個禁忌最好永遠別碰:
意見與老闆嚴重分歧時,你有勇氣說出來嗎?《良性衝突》指出,人們容易誇大「提出與上司相左意見」的後果,但過度迴避衝突,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積累的不滿,反讓自己更不開心。
不願表達立場,在菁英集結的職場上容易被忽視。曾任職於高盛、麥肯錫的戶塚隆將認為,積極表態才能達到真正交流的目的,可以從3個地方練習。
「新主管總是延攬了一堆專案和工作回來,有些和原本的職務一點關係都沒有,搞到我常加班。」如果主管超愛攬工作,大概是因為他好大喜功,或是太聽話,你可以:
我在工作中領會一件事,最強大的武器莫過於「不討人厭」。能當個萬人迷自然最好,即使沒辦法做到人見人愛,能透過 3 件小事,做到不討人厭也算是優秀的技能。
「只因為我的工作能力出色,就被職場前輩毀謗造謠我太委屈了。」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適當排解,會變成對這個世界充滿不滿和憤慨的人,老是對人抱怨。
社交能力對於內向者而言,也是一項可以鍛鍊的技巧。4種技巧讓內向者更有魅力,害羞、寡言在社交場合未必吃虧!
離職前,在個人臉書發表畢業感言,就主管的觀點來看,會不會不妥?社交媒體時代,畢業感言也要做好「訊息管理」:
許多員工以為:「在公司待那麼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應該要加薪?」但每當把這個論點當成調薪理由,跟主管爭取,對方心裡會打一個問號。你有比年資更好的說法。
你拚命做的提案,老闆看兩眼就捨棄?埋怨之前,先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不是符合主管的決策需要,以免工作風格和決策文化相衝突,老是做白工。
「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者,年收入比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者多出了約33%。」日本創業家岡崎勉明提醒,成功人士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其中一個關鍵是不說「下次再約」。
每次開會時,員工總是不敢發問、不肯提意見,往往到了實際操作時,才發現員工根本沒聽懂?想讓員工開口,到底採取什麼對策才好呢?
相較高績效主管,我也歸納出公司最想剷除的災難型主管,希望大家可以避免讓自己成為這三種人,否則績效再好,都難保你不會被公司辭退。
短短幾分鐘的演講,只要遵守簡潔的三段論法,就可以說服聽眾!三段論法就是將全部內容分為三段,第一段陳述現象或事實,第二段展開論述,第三段則說出結論。
「不知為何,我做事超卡,祕書與行政都不幫忙安排與老闆的會面,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適任。」壞事的關鍵人物,補上致命一刀的殺手,往往是職場上的那些小螺絲。
直屬上司是員工主要情緒耗竭的來源,面對急性子、狂發簡訊的老闆,該怎麼應對?張敏敏新作《拒絕職場情緒耗竭》,提供 24 個高情商溝通技巧,讓你順利回擊。
你是否納悶過:為什麼朋友在社群上總是比你受歡迎、得到比你還多的讚?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朋友悖論」(Friendship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