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定截止期限能刺激進度,但唯有當事人願意有所承諾,訂截止期限才有效。管理大師柯林斯:如果趕不上截止期限成為常態,那麼訂截止期限就弊大於利⋯⋯
台電興達電廠昨(3)日因人為疏失導致全台大停電,全台 549 萬戶受到影響,高雄市長陳其邁今指出,台電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實在不應該
從小我們就被反覆教導要「合理利用時間」,可是對於如何做到「合理」,又沒有人教我們通用、有效的方法。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一個人反覆思索後的選擇,跟單憑直覺下的決定,兩者的成功機率會有多大差別?或許事實會讓你驚訝:幾乎相同。
鈴木一朗締造眾多輝煌紀錄,關鍵在於「養成例行的儀式」,不要特別改變自己的習慣,用例行的儀式為自己創造出舒適日常感,才能表現得更為得心應手。
相信很多人都有使用行事曆或列出每日工作清單的習慣,但在完成每天的生活與工作之餘,不妨學學富蘭克林,在早上起床或晚上睡覺前,探問與檢討自己的人生。
確認部屬的工作,是主管的職責;而盡可能減輕主管的工作,則是部屬該做的事。能幹的部屬懂得減輕主管的工作,不僅能讓上司感受到你的貼心,也會對你青睞有加。
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創辦人有著固定的作息,午餐也吃得十分簡單,因為他認為若吃得太飽、太豐盛,反而會讓腦袋的運轉變遲鈍,影響工作效率。
不少上班族身心疲勞的主要原因,在於 4 個字 ──「不、會、偷、懶」。別急著吐槽,先聽我說一件真事。
百度的高層主管曾說:「我從來不相信把辦公桌弄得亂七八糟的人,會是優秀的員工。」現在就抽出 10 分鐘,用 4 個步驟讓辦公桌煥然一新吧!
根據《零錯誤》,人們所犯的錯誤中有75%源於無知。無知會讓我們未明瞭局勢做錯決定、做白工,花更多時間精力來彌補過失。
與客戶相約,晚5分鐘應該沒關係?公司規定不能用免費雲端存機密資料,違規一次不會被發現?這些明明有迴避的對策,卻因自作聰明、便宜行事,可能付出巨大代價。
很多人來到公司上班,第一個小時往往會被雜七雜八的瑣事浪費掉,遲遲進入不了工作的狀態,但高效人士的做法是:活用每天上班的第一個小時。
雖然工作本身就不是易事,需要花許多腦力和心力,但也要注意是否有一些「職場壞習慣」正在把你的掏空,讓大腦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對抗工作倦怠的3個做法
主管想知道遠距辦公後每個人做了哪些事,要求員工寫工作日誌,每天都要以小時為單位紀錄,員工只覺得不被信任。這對管理有幫助嗎?
每人一天都同樣只有 24 小時,為何有些人下班後,還有時間經營副業、甚至發掘出第二第三專長?只要重新安排「晚間計畫」,就能將零碎的時間有效運用
回到辦公室後,同事會害我分心怎麼辦?《世界經濟論壇》建議,以下 3 種做法可以幫助工作者降低干擾、儘快重新適應新辦公室。
成功人士每天都會寫清單。各行各業的執行長、經理人與高階主管都有寫清單的習慣。不管從事哪方面的工作,清單都能成為你的一大助力。
年度工作報告要如何準備,才不會像流水帳?張忠謀用「時間框架」,講完台積電各階段的「趨勢變化」、「事件發展」以及「進展步驟」。
遠距工作下,在職父母如何兼顧多元角色?在家上班的日子短期不會回歸正常,只能改變自己的時間安排和習慣,來適應新生活。
時間表也有「對照組」?在家工作的你除了自律,更要懂得「保護」時間!善用「範本」時間表,讓你輕鬆找回生活自主權>>
早上從事的活動可能會影響一整天的工作情緒和生產力。《富比士》整理了 7 項成功人士一定會留意的「早晨禁忌」:
你有「睡眠拖延症」(Sleep/bedtime Procrastination)或是習慣「報復性晚睡」嗎?試著用「斷電時間」調整就寢時間。
馬斯克近期還被提名奮進公司董事會成員,一周工作120小時、身兼多職的馬斯克,就算是狂人,長期採取「多工模式」難道不會影響到生產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