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 EMBA 課程之客座教授。英國華威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商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許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都有找不到好人才,或培養出好人才卻留不住對方的問題。三立電視換一個角度,利用「相對性」來解讀,藉由改變整串選育用留的流程,擺脫沒人才的困境。
日本星野集團第二個海外據點,決定設於天災頻傳的台灣谷關。對於外界疑惑,社長星野佳路只說:會發揮谷關的魅力。想了解他會怎麼做,可以回顧星野改造「山梨八岳」度假村的案例,找出蛛絲馬跡。
「以使用者為中心,」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設計者的訓練,讓他們容易看見技術問題,忽略使用者痛點。但換個角度思考,設計有盲點,就有改善可能。Netflix 就是從盲點中做創新,由弱勢者晉升市場主流。
嘗試採用新的管理工具時,應該避免直接套用。一旦模型太過簡化,很可能會連要解決的難題也連帶簡化了。從中國視頻網網產業的發展,分析企業如何思考競爭的脈絡,創新商業模式。
併購,是許多企業擴大規模、加速成長的手段之一。不過,併購不只是砸錢買下公司,收購以後如何完成整併、創造綜效,其實還隱藏著許多風險。
企業常常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星野集團在翻新奧入瀨溪流酒店時,細心的觀察周圍的環境,理解顧客旅程中的痛點,巧用在地資源轉換成顧客的美好體驗,資源少也能發展出精采的服務創新。
績優企業的運作背後,通常隱含著它們透過特定發展過程所淬煉出的一套「作為」。作為可以讓我們由行動中找到工作的準則,卻是其他組織難以學會的運行邏輯,所以引入創新時要特別注意。
許多企業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就是看看目前市場上誰做的最好,就去模仿他們的做法,結果往往「畫虎不成,變病貓」。背後關鍵,在於他們忽略了「組織作為」。
為何美國迪士尼樂園導入到東京時,看似文化差異大,原本應該會困難重重,卻大獲全勝;而引進巴黎時,看似文化很相近,理應一氣呵成,卻諸事不順?
轉型升級是當代企業身處嚴峻環境下,最常喊出的口號之一。然而,組織究竟該怎麼轉,又要如何升,多數經營者卻是一頭霧水。其實,創新升級不假外求,如果從企業已有資源延展,反而能更有效地找出方向。
企業希望快速找到客戶,讓業績一飛沖天。這種求快的心理,讓他們以為大數據(Big Data)就是解藥。然而,過度依賴海量資料,不重視「行為脈絡」,資料很可能會變成廢料。
遼國(又名契丹)建國皇帝耶律阿保機馴服漢人的兩套做法,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思考不周全的制度,導致了逃亡潮;換了一個制度,安民富國。理解脈絡,並且順著這些脈絡去設計制度,才能訂出合宜的制度。
「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問世 20 年了。管理大師克里斯汀生建議,後進者透過「優質平價」的商品或服務,有機會扳倒市場龍頭。問題是,要是每個企業都用「優質平價」策略,豈不是又落入殺價競爭?
星野集團以反敗為勝的經營方式,拯救了日本三十多家旅館,一戰成名,漸漸被日本各大企業所重視。然而,如果我們認為只要依樣畫葫蘆,就可以學習星野集團劣勢創新的方法,那可能就會大失所望
喝咖啡這項創新,不怎麼嚴格地來說,是義大利人的「專利」。但為什麼沒有其他義大利的咖啡店,有星巴克這樣的魅力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