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123 求職網調查,企業在人力需求與薪酬規畫上出現保守趨勢,同時也觀察到部分產業持續擴編,為求職者提供穩定的謀職機會。
一般來說,升遷是個人工作者在職涯上的進階,代表了公司的肯定,應該沒有人不喜歡。但在公司裡,升遷更牽涉到組織與部門間的角力。
近年台灣職場薪資停滯問題受到關注,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指出,高達 91.3% 上班族對目前薪資不滿意,創下 6 年來最高紀錄。
生成式AI近年成長速度大爆發,各類AI工具更顛覆了人們的工作習慣。而現在炙手可熱的職場技能,在2030年後,還會被需要嗎?
寶僑周四 (5 日) 宣布,未來兩年內將裁員 7,000 人,占總員工數約 6%,以應對消費需求不均和關稅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壓力。
花旗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第四季初在中國裁減約 3500 個科技相關職位,主要集中在上海與大連的解決方案中心,影響範圍主要為 IT 支援職務。
台灣上市櫃公司員工 113 年度薪資排行榜出爐,根據公開統計資料,上市公司由建材營造業「愛山林(2540)」拔得頭籌,平均年薪高達 478.2 萬元。
近年來,日本出現了一項名為「おてつたび(Otetsutabi)」的創新服務,讓參與者能以較低預算前往陌生地方,透過短期工作換取當地食宿,深入體驗地方。
2024 年有高達 78% 的企業在至少一個業務職能中導入了 AI 技術。生成式 AI 的應用尤為顯著,其使用率提升至 71%。
當多數日本企業仍在為微幅加薪或如何留才煩惱時,日本公司 Credit Saison 卻宣布,只要符合條件的員工,每人都將獲得近百萬日圓的獎金。
據英國《金融時報》周二(27 日)報導,麥肯錫在過去 18 個月內裁減超過 10% 的員工,員工總數從 4.51 萬人縮水至 4 萬人左右。
瑞典汽車製造商富豪汽車 26 日表示,將裁員約 3,000 人,做為大規模削減成本計畫的一部分。
根據裁員追蹤網站 Layoffs.fyi 的統計,2025 年迄今,全球已有超過 6 萬 1220 名科技從業人員被資遣,涵蓋多達 130 家企業。
根據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雖有 66% 的畢業生規劃進入職場,但其中有 47.8% 的人考慮以「兼職」取代正職工作,反映新鮮人對傳統職涯路徑的重新思考。
據最新發表的《人才報告》,矽谷過去的「青年神話」正逐漸因 AI 技術褪色。大型科技公司的應屆畢業生錄取率從疫情前的 15% 掉到如今的 7%。
AI 做得又快又準,還不會喊累,讓不少人開始焦慮:我會不會也被取代?但創造力與情感交流仍是人類強項。那麼,哪些職業最常被點名可能被 AI 取代?
《路透社》報導,美國零售業領頭羊沃爾瑪計劃裁員約 1500 人。將影響全球技術運營團隊、美國商店的電子商務履行部門以及沃爾瑪廣告業務。
根據 104 人力銀行近期發布的《科技業人才報告書》,台灣科技產業正處於激烈的人才競爭期。愈來愈多公司開始強化雇主品牌與職涯發展制度,以提升競爭力。
「手寫」這項技能是人類溝通的基石,是承載知識、文化與個人表達的工具。然而,這項人類賴以傳承知識的基本能力,正悄然於 Z 世代式微。
根據勞基法規定,離職預告期如何計算?離職前沒休完的特休假如何處理?健保勞保計算到哪天?獎金還能領?老闆能請員工提早或延後走嗎?
不少Z世代不僅選擇同時為多個雇主工作,更透過「微輪班」(Micro-Shifts),在面對個人責任的同時,保持工作彈性。
微軟宣布裁減全球約 3% 員工,約 6000 人,是繼 2023 年初裁員 1 萬個工作岡位以來,最大規模裁員。
隨著2025年的到來,我們即將迎來全新的Beta世代,這個新興世代,與目前已經活躍於社會的Z世代,有哪些明顯差異呢?
Panasonic 9 日正式宣布,將於本財政年度內進行全球裁員,總規模高達 1 萬人,約占其全球員工總數 23 萬人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