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汽車品牌會與汽車製造商、銷售通路合資或結盟,但因為有了「車聯網」,合作夥伴還包含車內軟體、網路技術、雲端服務等公司,數量大幅增加、橫跨不同產業,形成與傳統供應鏈截然不同的生態系。
快被數位浪潮淹沒的出版社,該怎麼轉型求愛看漫畫的人,對創辦近 40 年的尖端出版社一定不陌生。台灣前 20 大出版社之一的尖端出版社,出版品涵蓋大眾文學、流行雜誌和漫畫等種類,旗下《灌籃高手》、《亂馬1/2》、《神之雫》等經典漫畫,是許多六、七年級生童年的共同回憶。生?看尖端出版社旗下的雜誌,從內容出發找到電商發展的突破口。
2007 年,台灣高鐵正式通車,為台灣大眾運輸系統開啟一頁新的篇章,自南港站在兩年前落成後,全台 12 站的高鐵運輸網布局完成。
2019 年,全球企業最煩惱的恐怕就是如何培育 AI 團隊了!根據 2017 年騰訊研究院發表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1]顯示,全球 AI 相關產業人才總數約 30 萬人;台灣也不例外,104 人力銀行指出,台灣 AI 職缺增長至 6000 個。歲末年終之際,台灣也有 4 成企業年後將調薪 3.65%,其中因為台灣在 IC 等半導體領域的產值提升,讓 AI 與數據分析人才成為調薪大熱門。
許多廠商想把握自動駕駛、智慧家居、安全監控等商機,但耕耘了一陣子後都面臨相同阻礙:大規模生產的通用晶片,無法做出最佳化服務。
2016 年時,雲端服務商 Akamai 提出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約有 49% 的消費者對於開啟超過 2 秒的網頁無法接受,一旦遇到這樣的問題,50% 的人會轉去其他網站尋找資料、22% 的人會直接關閉、35% 的人則會有對該網站產生負面影響。時至今日,我相信這個等待秒數只會更短,而產生負面觀感的人也將更多。 愈來愈缺乏耐心的時代
成功全面轉型的企業大概只有2%,而有超過80%的企業會卡在最一開始、小規模測試的階段,且往往長達2年之久,顯示這條變革之路十分艱困。然而更應該要關心的是,企業究竟為什麼會卡關?
LINE Pay 一卡通首月成績出爐,用戶數達 56 萬人,一舉成為台灣用戶數第三大的電子支付機構,同時轉帳金額也突破了 5 億元。不過亮眼成績背後,似乎也存在一些隱憂。
除了外界熟知的特力屋和 Hola,創立 40 周年的特力集團在今天宣布推出第三個通路品牌「hoi!」。特別的是,這不再是特力一家主導的通路,而是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合作,在台北的微風松高開設全台第一間智慧門店「Taobao x hoi! 淘寶精選店」。
工業 4.0 涵蓋的面向,遠大於機械手臂和機器人。為了掌握一家公司工業 4.0 的程度,BCG 拆解出評估的框架,包含改善營運效率、管理績效、人員發展、基礎建設,供想要轉型升級的廠商參考。
想讓整個組織成功換上數位 DNA,絕不是做幾個專案或買進科技系統就能做到,因為轉型的成敗繫於「人」。要改變組織成員的慣性,採納數位思維,領導者必須帶頭建立「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e)。
全球第一位擁有公民權的機器人蘇菲亞(Sophia),才剛剛從香港抵台,就馬不停蹄的為隔天的演講彩排,而《數位時代》的採訪團隊也跟蘇菲亞一起共度了在台灣的第一個下午。
「我們的客人,24小時都在開戶。」王道銀行個金資訊部副總經理林愛國用一個簡單的情境,讓人明顯感受到原生數位銀行和傳統銀行的差異。 如何讓後台 IT 願意面對客戶、與業務共創業績?王道銀行的數位變革之路 每天 8:50 高層集合開會、IT 與業務合作拚業績!王道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管理制度有何不同? 想給顧客好的數位化體驗?管理層級不夠,開再多會也沒用!王道銀行資訊部副總的體悟 數位變革,不是要你追逐新科技!王道銀行資訊部副總的管理體悟
大中華區多數企業對數位轉型的思考,處於「局部推廣」和「整合」的階段,和前幾年停在「單點實驗」的階段相比,已經有所進展。好一點的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將業務目標、技術、短期策略相互整合,以做出數位化的產品和體驗。
BCG 與《 MIT 史隆管理評論》(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針對企業採用 AI 技術做了研究,發現無論哪個行業的高階管理者都認為,在未來 5 年內,公司的產品和營運流程一定會因為 AI 產生巨大的改革。
提到經寶精密,你可能不太熟悉,但它的產品多元到你一定看過,甚至使用過。
我們談過工業4.0,也談過顧客旅程、個人化體驗的服務4.0,接下來要談一個更全面的思考:供應鏈數位化。
屈臣氏以服務和諮詢為核心,進一步在門市增加科技體驗,讓你自拍就能選對彩妝,1000元以下就能自助結帳。他們想做的科技店長怎樣?
為了獲取更高利潤率,愛迪達(Adidas)預計花費 9 億歐元(約 325 億新台幣)用於數位化經營。
以往,組織靠著標準化流程和外包支援部門(support functions,如行政、總務、客服等),加速整體營運效率,不過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現在有更好的做法。
全家正式發表了科技概念店,從店面的設計和安排,可以看出全家對於未來超商的想像。全家董事長葉榮廷強調,全家科技店的概念與一般人認識的無人商店,有本質上的不同,「冷冰冰的科技,其實也可以很有溫度。」
波士頓顧問公司根據 2013~2015 年的平均股東總回報(TSR,total shareholder return)分析了波動格外劇烈的 TMT 行業,看出在環境高速變動的情況下,股東回報前段班的企業都怎麼應變。
進入全球化、數位化、個人主義當道的 21 世紀,是否代表著工業逐漸消逝,大家不再走進工廠工作,改以服務部門或網路產業,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樣貌?
速食巨頭麥當勞一直在升級線下門市的各種技術服務,比如自助點餐、行動支付等,但技術的升級並沒有減少員工的工作量,在許多狀況下,過於複雜的技術使得員工需要處理更多任務,卻沒有加薪或足夠培訓,許多員工選擇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