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營收近 800 億的上市公司,永豐餘要投入循環經濟,必須跟股東、董事會及各方利益關係人交代,因此他們鼓勵內部創業,透過小公司敏捷開發新興技術。
根據勤業眾信發布的調查,有62%的財務長認為,「缺乏具備氣候變遷素養之人才」是推動永續發展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企業要如何設定減碳目標?除了要考慮何時啟動、何時終點,以及何時達到最關鍵的排放峰值,也可以參考其他國際倡議作為減碳標準。
能幫助企業不斷成長、在速變時代下突圍的人才,到底長什麼模樣?企業如何找到這群人才?是自己培訓,還是向外獵才,或找尋專業機構作為外援?
如果面向終端消費者的行業想減少碳排,除了在企業內部制定減碳目標及碳管理的機制,〈淨零挑戰〉報告提供5個做法參考。
當企業開始實踐 ESG,通常會面臨產能下降或生產成本上升的問題。然而,所有企業都面臨相同的挑戰時,能夠及早應變的業者,反而能夠從中抓住機會,脫穎而出。
裁員本身也成為影響公司形象和 ESG 的一項重要評估。想要提升公司 ESG 指標,讓公司朝向永續方向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永續策略同樣不可忽視。
電動車比較環保、永續,對環境好?電動車非完全零排放,製造過程可能比傳統汽車更污染!忽略電能來源差異,可能讓電動車更不環保!專家點破新能源車環保關鍵:
綠領人才缺口湧現!相關職缺比 6 年前成長一倍,不只歡迎新鮮人,月薪中位數更比整體高 14%!企業如何招募到對的ESG人才?
為推動 2050 年淨零排放,國發會公布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執行方案,訂定 2030 減碳目標 24%正負 11%,相較鄰國,目標似乎顯得保守。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愛迪達(Adidas)、Lululemon 都是客戶!遠東新世紀如何把寶特瓶、二手衣、海洋與碳廢棄物,做成再生寶特瓶、運動服飾?
以「讓消費者和農夫不再只是買賣關係,而是守護健康與土地的盟友」為願景,為消費者帶來更健康的農產品,讓超過十萬坪的土地恢復生機。
一款名為Joro的app,能根據使用者的生活模式及消費習慣,計算每日的碳排放(碳足跡),並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讓個人減碳更簡單。
水泥業在當代社會是個矛盾的存在,高污染、卻是不可替代的建材。張安平上任以來,就以 3 大經營方針為指引,推動組織轉型再造,直面水泥業的碳水空污:
減碳、零碳排的目標近在咫尺了。什麼是淨零碳排、碳排放費用、碳費?投資市場的碳權概念股又是什麼?透過15個關鍵字一次搞懂零碳時代必懂的觀念。
荷蘭旅館Good Hotel專門僱用當地失業者與二度就業的女性,並提供在職訓練,旅館盈利也捐獻給兩個基金會,支持兒童教育事業。
雀巢、聯合利華、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和瑪氏食品等著名的飲料和零食製造商,先前已經簽署了2025 年減塑承諾,但根據最新報告,這些公司恐怕難以兌現此承諾。
全球CEO都關注什麼議題?BCG分析2500家上市公司、超過5000場的季度法說會內容,從中釐清各季度企業關注的數位科技和經營議題。
廢棄冰箱、電視機、冷氣、電腦、手機,惠嘉電都能回收再生成貴金屬、塑膠粒,是目前台灣是唯一擁有多張相關執照的廠商,成為大品牌的 ESG 重要夥伴。
一直以來質疑ESG的聲浪不少,包括各家ESG評分機構標準不一、難以證明永續與業績之間的相關性。然而麥肯錫指出,企業仍有非做ESG不可的3個原因。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台灣最快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與機會,目前國內企業在低碳轉型準備如何?
翻開全球ESG權威指標:道瓊永續指數 (DJSI,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2021年入選的30家台灣企業名單中,科技業、金融業就占超過20家,而統一超商是唯一入選的食品零售業者。
馬達大廠的員工,搶著復育鯨豚?東元電機的ESG策略,2021年減排20%,拿下2021台灣企業永續獎中的「永續績效類氣候領袖獎」等4獎項。
近年台灣企業掀起一股ESG熱,不過聯合利華早在2010年,便發布第一個10年期計畫「永續生活」;於2020年獲得美國道瓊永續指數(DJSI,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評鑑:個人用品產業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