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也好,學習也好,每件事情進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碰到障礙,如果想要順利進行,就不得不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果不去解決的話,將無法邁向新的成長與發展。 話雖如此,但是該怎樣做才能得到改善呢?
音樂讓人身心愉悅,不管是哲學家還是普通人都認同這一點。但「工作時聽音樂到底會讓人效率更高還是更低」,以及「工作的時候聽哪種歌曲更好使」,長久以來卻一直像是純個人口味問題,不過現在,科學也許可以做出完整的回答了。
通常談到時間管理,大家都會教你有效運用時間,將時間壓縮到最精簡、發揮最大值,尤其是工作,似乎不能浪費一絲時間,以免做不完。
你是怎麼決定一天的工作?多數時間管理書籍,都會教導讀者每天上班前(或前一天睡前)要將今天(或隔天)的工作列成清單(To-Do List),每天早上開始只要按部就班完成,就能毫無遺漏地把工作做完,避免時間虛耗。
各式各樣的會議、老闆交付的臨時任務、解決部屬需求,被這些行程塞滿一天,最後往往得靠加班才有辦法完成分內任務,這是許多初、中階主管的寫照。
大家都在課本上讀過班傑明 ·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事蹟,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政治家、科學家,更是美國開國重要元老。而富蘭克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他在自傳中提到,他非常重視生產力,因此他才能身兼多職,在各領域表現傑出。
「心理學曾認為,多工是聰明的象徵。」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專任教授連韻文說,這代表大腦資源豐沛,可以分給不同的事情。 而放眼手機、電腦不離身的工作環境,同時應付多項任務與要求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總是在開會的同時、回 email、查看即時通訊,還認為自己能兼顧,是現代人都變聰明了嗎?
很多人喜歡去咖啡店,不只與朋友聊天談生意,更多是在那邊工作、念書,許多世界級大文豪也幾乎都是在咖啡店度過人生。但一個公開環境伴隨嘈雜的人聲、來來去去的人影,照理說會分散注意力,為何反而能化為生產力與創造力,科學家有幾個有趣的解釋。吵雜
待辦事項清單滿載,但拖延症發作、不想工作時,明知道在浪費時間東摸西摸,仍然提不起勁。往往因為無感於時間流逝,不曉得失去什麼,如果能加以具體化,就能確切看到損失多少而鞭策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你以為頂尖領導人都是犧牲家人或是犧牲自己的健康,付出了相當代價,才走到「Time is on my side」的境界嗎?事實上,在頂尖領導人身上,並沒有忙碌的人特有的拚命及悲壯感。因為他們一邊享受眼前的「時間=人生」,一邊有意識地運用時間。
許多工作者以為,將任務拆成碎片,再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和空出一段較長的時間,專注把一件事做好,兩者都能達到同樣目標。然而,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卻指出,管理者如果要展現效能,必須能完整地支配時間。
很多讀者會寫信來詢問我一個困擾:「自己每天列出來的待辦清單常常做不到」,應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很不會列待辦清單,更不會安排時間,每次花了許多心力做出來的計畫,最後都成為無法達成的明日清單,於是讓安排時間愈來愈挫折。
想像一下,你希望「專心」上班,但開不完的會議、忙不完的雜事不斷絆住你。《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提到,贏得專注力,不能只靠對分心事說「不」,而是要對能激起渴望的事說「是」,書中建議讀者,建立規範、儀式,安排固定時間深度工作,就不需每天、每個時刻都去想如何與分心抗衡。
對於總是上班一路「坐到」下班的工作者來說,全心投入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產生疲憊的感覺,如果不休息一下,立刻投入下一件待辦事項,反而會減損下一項工作的效率,但每項工作之間,該如何「休息」,才能提高接下來的工作效率?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時間有約》提出「時間管理矩陣」概念,依照緊急、重要的程度,把事情分成 4 大類別。我們都知道要優先做「重要且緊急」的工作,也不能忽視「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但即便如此,還是可能忙到焦頭爛額,加班連連。
即使我們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也在工作前調整好身心狀態,想使產值極大化,你還要有效權衡深度、淺薄工作,分配對每項事情投入的心力。
要製作年度計畫並不難。我在電腦玩物,當然介紹過許多跟製作年度計畫有關的工具,不過,就算製作出看起來再漂亮的年度計畫,但重點是如何實現呢?「如何實現年度計畫?」 我想用一系列文章,在舊年尾聲,新年將屆之際,分享一些「實現年度計畫」的方法。主要針對的是個人年度計畫的部分。
2018 年的最後一天,得到 App 創始人羅振宇完成了他第 4 屆,也是倒數第 17 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跨年演講的主題是「小趨勢」,羅振宇和往年一樣給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打了個氣。我們和 7000 多人把深圳春繭體育館坐得滿滿,聽了 4 個小時羅胖的演講,為你整理出何為「小趨勢」,以及如何抓住「小趨勢」。 今年一定要抓住「小趨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功企業家的作息規畫被無數企圖精進自己的人們所模仿,認為這就是那些老闆能成功的關鍵原因,但事實上,每個人的「黃金時間」都不同,即使養成規律作息確實有助提高工作效率,但若硬要讓夜貓子的你變成早起鳥兒,效果恐怕還是大打折扣。
如果兩項待辦事項之間,只有 20 分鐘的空檔,你會用來做什麼?時間管理教練伊莉莎白.桑德斯(Elizabeth Saunders)發現,許多人會將「20 分鐘以下」的時間視為零碎時段,不足以做些認真的工作。
做決定是件令人疲憊的事,我們每天從睡醒一睜開眼開始就要面臨各種選擇,例如要吃什麼、要穿什麼、要完成什麼項目、下班後的空閒時間可以做什麼等等,到了一天結束要睡覺時,早已不知不覺做了無數個決策,每一項不論大小都會耗掉我們的時間、精力與意志力,產生「決策疲勞」。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一間公司的執行長(CEO),每周可能得平均工作 62 小時、參加 37 場以上的會議,增進工作效率因此成為非常關鍵的課題。到底增進工作效率的祕訣是什麼?不妨試試以下 9 個國際知名公司 CEO 的做法吧!
上班太忙,覺得工作多到侵蝕了生活,都沒時間運動、跟朋友聚會、讀書精進自己?《Fast Company》介紹了一位時間管理專家的零碎時間規畫,藉此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待辦事項。他找出以下時間段完成任務:
平平都是業務員,為什麼有人年薪破千萬,你卻苦追業績?《年薪千萬的業務員是怎麼做到的?》作者訪談了 7 個產業的超級業務員,試圖釐清他們究竟做了什麼,才會這麼傑出。下面就是他發現超業共通的兩個工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