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等國內企業都有做,但拿下台灣半導體前段班業者訂單、不斷電系統市占第一的卻是這間「混血」公司:在 2008 年併購本土商飛瑞的伊頓。
對於執行長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本.霍羅維茲(Ben Horowitz)剛成為 CEO 時到處詢問前輩。每一個人的答案都差不多:專注於企業文化。
除了必須分辨新、舊型態的特徵,以及最主要的改變,還要理解組織為什麼改變,和改變帶來的管理意涵,組織轉型才有可能成功。
Google 透過改變食堂和茶水間的設計,讓員工們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後期甚至有員工會害怕離開公司的理由是因為「伙食」。
有感於南韓職場上嚴重的「年齡歧視」,現年 58 歲的鄭恩成決定挺身而出,創辦只收55歲以上員工的「EverYoung」,試圖打破年齡的偏見與藩籬!
組織在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生存、變遷或消失,是因為組織的適應能力,還是大環境的選擇?這次我將從「組織生態學」的角度來解析這個議題。
當功臣已老,是兔死狗烹、還是供皇糧養天年?以下是兩個常見的職場實況:
社會網絡理論是由社會或人際關係的網絡結構出發,來探討一些社會現象。小從個人行為如何被組織限制,大到組織是如何受到其他組織影響,而改變自己的策略,都在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戰略情報局(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為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局長威廉.唐納文( William Donovan )為了瓦解同盟國士氣,製作了一套《簡單破壞實戰手冊》( Simple Sabotage Field Manual),暗中發送給同盟國的支援者,訂定許多由官僚式的規則,藉由影響每個人的處事態度,從內部拖垮敵軍。
融入許多台灣在地元素,更邀來吳耿禎、盧俊翰、DEBE等三位台灣藝術家,為空間各創作一面主題牆!
說到好工作,薪水可能是第一個浮現的條件。確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人力與組織部門的布尚.沙帝(Bhushan Sethi)指出,好工作的基本條件包括,合理薪資、樹立願景、保有組織變革空間、給員工高度自主權。然而,現代的員工更想要追求內在動機、成就感與個人價值。
「上班就像打仗!」這個比喻呈現了不少辦公室的實景:電話聲此起彼落、不時聽見有人大聲吆喝、加上連串的會議,忙起來連飯也沒時間吃。不只在上班時間,智慧型手機與即時通訊、遠距會議和協作軟體,讓人隨時隨地處於備戰狀態,回應四面八方來的訊息。這樣的工作模式,真的會更有效率、品質更高
職場中,所有的人都是相互合作的共生共榮關係,一定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讚美別人的成就,別人也就會不自覺地還給你掌聲,從而出現「人捧人,愈捧愈高」的相互拉抬現象。
人人都想要在幸福企業裡上班,不過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幸福」?免費吃到飽的零食?彈性上下班的工時?
經營公司一定有大方向、由上至下貫徹執行的方針,但有時候這些方針必須改革,尤其是那些最常見的守舊原則,其實對公司超有害的!職場分析網站 The Muse 整理出五項多數公司最愛遵守,事實上卻對公司發展一點幫助都沒有的方針,一起來揪出病灶吧!
近 10 年來,世界頂尖企業的執行長、高階主管的國籍,不斷出現「印度裔」3 個字,讓人不禁好奇:到底這些印度領導者,有哪些厲害的個人特質?以及身為「非印度人」的我們,是否能吸收、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
過去 6 年來,我們讓原先不到 10 人的新創團隊,長大成一支 200 人的團隊。人手多了,公司才能趕快把事情做大、做對、做好。關鍵在於,何時該給「人」限制和規定、何時該給「人」彈性與自由,才是最艱難的一門課。
什麼是最好的組織?能夠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產值就是最棒的組織!當公司規模化之後,組織卻往往不是以這樣的原則在設置,最常見的就是根據人員的專業與屬性來分設各個組織,而這樣的組織就形成兩個特質:
當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在追求制定出越來越詳細的工作規範,或設計出完美的SOP來確保公司生產力時,美商泰優(TaskUs)卻反其道而行:透過扁平式管理塑造出「沒有標準流程」的企業文化。
大多數的知名企業,都會揭櫫某些高尚的目標,做為企業核心價值,像是「誠信」、「創新」、「專業」、「生產健康及美味食品」、「提供超值的服務」,「消費者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正向價值,但是企業真的就會信守不渝,永遠朝這方向邁進嗎?
花了台北市長柯文哲3年半的時間,才在他眼中小有成績的「政策」是什麼?他在6月29日舉辦的「敏捷高峰會」上,給出了答案:企業文化。
薩芬妮(Marcela Sapone)和蓓克(Jessica Beck)在 2014 年創辦 Hello Alfred 提供家政服務 App 後不久,就將周三訂為「恢復日」,允許員工不用前往客戶家中或公司,在工作日中間提供一個沉澱與反省的喘息空間。一年後,當她們發現自家員工每天都陷於各種科技無法脫身後,又進一步實施了「科技減量日」。
公司初創靠理想、成長靠責任、永續靠文化。就像華為的「狼文化」、海底撈的「家文化」,這些文化正是企業待人、競爭以及與外界合作的方式,那些文化不夠鮮明的企業,一旦刨除行業紅利、機會與趨勢因素後,仔細審視其經營績效,少有「拔尖」的表現。
當我們身為公司一名成員時,只需考慮自己做事的時間,但若是身為管理者,就必須要把整件事情的需求及流程想清楚,並且將企業想成一個「動態系統」,讓公司龐雜的資訊,化繁為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