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中國大陸、越南和柬埔寨等中大型企業,從事管理實務二十多年。秉持著「合法、合情、合理」的人資管理原則,期望達到勞資和諧的雙贏。現職「上承人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及「FemasHR 鋒形雲端人資系統」特約顧問。網站:菲大的人資私房話
人資夥伴看到颱風假又要頭痛了!到底有沒有放颱風假?颱風假薪水怎麼算?可以不支薪,或是不讓員工放假嗎?
很多公司說「以人為本」、「人力資本」,但真的有把員工當作公司的寶貴資產嗎?除了辦教育訓練、提供優渥薪資福利外,還必須讓每個員工真正感受到「被尊重」:
職業傷害、職業病怎麼認定?《職業安全衛生法》、《勞基法》、法官怎麼說明?沒有超時加班,為何也恐造成職業傷害?淺談加班與職業病和過勞的關聯
加班是勞資爭議最常見的問題。台鐵擬推四輪三班制,以期使員工加班減少、落實周休二日,卻引發罷工爭議。企業薪酬管理如何符合《勞基法》規定,又獲員工肯定?
常看到很多公司有遲到寬限時間的管理規定,有的是遲到幾分鐘以內不算遲到,也有一個月累計幾分鐘不算遲到。不管怎樣的規定,出發點一般都是「人性化管理」:
這幾年勞資爭議越來越多,經常能看到「慣老闆」這名詞,代表了勞工們心中有很多的不滿;資方老闆們也常感嘆現在的經營成本壓力日益增加,員工也更難管理。
你被放無薪假了嗎?其實公司決定放無薪假之前,應先做這 3 件事,避免勞、資雙方發生爭議、摩擦。
獎金 VS. 福利,哪一個比較重要?疫情之後的薪酬制度規劃,主管們要好好規劃、思考了!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日趨嚴重,似乎短期無法有效解除,這對全球各產業供應鏈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與中國大陸有關聯的企業。除了原物料、半成品與成品...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疫情日趨嚴重,台灣確診病例也逐漸增加中,為了讓員工安心工作,公司該採取哪些防疫措施?
春節前,每家公司都在忙年度考核、計算年終獎金、辦尾牙、加班趕貨等,在濃濃的過年歡樂氣息中,卻總還帶有淡淡的詭異氛圍……有些人已蠢蠢欲動,想在過年假期後
在一些公司裡,經常看到「主管太多」的現象,特別是創立愈久的公司愈常有這樣的狀況。對公司而言,主管多是好還是壞呢?相信大部份的人心中都有答案...
管理階層和員工常因對「加班」的認定不同,而導致勞資雙方在模糊空間上有所爭論,要改善這個老問題,管理者可以怎麼做?又該負起哪些責任?
「抱歉,我沒有名片!」這句話在很多社交場合裡常聽到,看著對方尷尬的表情,明明是在大公司上班,看起來也很體面風光,怎麼沒名片呢?
近來有蠻多談數位轉型的文章,但大部分談的都是資訊科技業者,講得非常專業、未來性十足,但對身為人資的我來說,看了文章後還是不懂什麼是「數位轉型」?有哪些
年關將屆,又要忙年度考核作業了,績效考核問題真是傷腦筋,該如何訂定合理的績效評核項目和目標?即使有了明確的項目和目標,又該如何考核才公平客觀?
一家客戶老闆問我:「春節剛過就有人要離職,我該不該用加薪來慰留他呢?」「您若加了這個人的薪水,其他員工會怎麼想?」「對啊,我也擔心如果加這個員工的薪資,其他員工也會效法比照要求加薪。」很多公司常見到以上的情況,特別是中小企業,人資也被這些搞得不勝其擾。
近日華航再度發生集體罷工,2016 年是空姐,這次是機師,社會輿論對機師罷工有二極化的看法,支持與不支持都各有理由,但無論各方的意見如何,罷工已對顧客產生諸多的不便和影響,也讓華航的商譽和企業形象遭受重大傷害!
年底將屆,現正是進行年度績效考核作業的時候,考核結果是年終獎金的重要依據標準,因為攸關每個人的獎金,每位員工都瞪大眼睛看著主管,希望能獲得好的考核成績,能比別人多拿一些年終獎金。
「外行的立法委員是住海邊嗎?政府未免也管太多了吧!」「這樣我公司招募不到人,政府要負責嗎?」「還沒有面試,怎麼知道要給多少薪資?」「以後大家就都寫 23100~40000,有寫還不是等於沒寫!」這些是從昨天晚上到今天,一些客戶的老闆和人資夥伴的反應,這情況跟每次政府提高基本工資一樣,先是罵聲連連,我想最後仍會歸於平靜,還是要乖乖地遵守法令。
「那個小張叫他自己填離職單,讓他走吧!」老闆丟下一句話就離開了,留下頭上一堆問號的人資……相信很多人都碰過這種狀況,明明是公司要不適任的員工走,但不想用資遣方式(不一定是為了省資遣費),要如何能讓員工自己填離職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