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轉職潮來襲,許多員工領完年終就後離職,更困擾的是,許多求職者在面試時十分出色,說到無所不能、錄取後萬萬不能。我觀察,主管用人常常出現 3 點誤區:
商業諮詢組織 SCORE 在 2023 年針對「小企業面臨雇用和留才挑戰」的研究中,有超過 3 成的受訪者認為,留住人才和激發動機是企業的首要問題。
年後離職潮強襲!松誼企管執行長洪彣欣觀察,愈優秀的員工,想離職愈看不出來!台灣主管想「留才」,要懂 3 個技巧:首先,遞辭呈時才想到要留才,晚了⋯⋯
JW 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敏敏指出,在極端特殊或令人喪氣的情況下,領導者能透過「可視化領導」逆轉逆境。怎麼做?為何主管該懂得刷「存在感」?
我剛開始擔任管理職時,總是興奮地提及我團隊的人數,總覺得好像團隊人數愈多,自己愈是一個厲害的管理者。經歷十幾場面試後,我有了新的看法。
年終獎金該怎麼發,員工才不會在年後離職、也不會讓老闆虧到?發放時間、計算該怎麼做?年終獎金最少要給多少才好?根據排名給好嗎?企業發放年獎時該注意的事:
年輕工讀生上班特別愛滑手機,怎麼辦?經理人 AI Coach: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軟的不行,那來硬的、改成硬性規定,溝通效果會比較好嗎?
一間有8000多名員工的公司,2022年營收寫下127.2億美元新高紀錄。20年前不過是家提供中小企業軟體的服務商,他們是怎麼扭轉局勢的?
金馬獎一路走來第60屆,歷經 2019 年之後中國抵制與疫情衝擊,擔任金馬執委會執行長一職來到第15撚的聞天祥,如何走過風雨飄,帶領金馬重振光環?
BU概念源自於美國大型企業,目的是把企業規模切割成小而精幹的營運單位,加速決策與執行。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其實不適合BU架構,強行推動反而會導致競爭與內耗。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許多公司從遠距辦公,改回實體辦公的舊制,卻面對反彈聲浪。亞馬遜(Amazon)告知員工每周必須進辦公室3天,出現了罷工現象;蘋果(Apple)與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員工簽署請願書,也拒絕重返辦公室。
比爾蓋茲在創立微軟初期,記住了公司所有員工的車牌,好掌握員工工作時長,最近採訪證實此事。他也表明自己相比賈伯斯和馬斯克更友善。
案子尋求內部溝通,就像跨部門勾稽,以機率來說,一個人做決定,對錯各占50%,2個人都做錯的機率是25%(=50%×50%)。多人多部門審議,能降低失敗率。
在鼓勵勤奮的工作場域,關鍵少數,通常不會以孜孜矻矻的工蜂形象現身。他們或以獵豹之姿示人,氣焰張揚,或是看似無傷的金絲雀,讓人不知該把他往哪裡放。
團隊成員實力都很好,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嗎?如果沒有充分溝通與討論,即使秀才齊聚一堂,也不見得產生綜效。
任何的改革,只將中階主管當苦力使喚,他們將流失至有更好職涯發展制度的大型企業,或拒絕承擔更多的責任。
擔任主管的佐藤非常苦惱,他的團隊有位新進同仁,時常無法自己做決定,無論大小事都得先問過他,才會有下一步動作。面對這類型的部屬,怎麼做才能讓他主動思考、下判斷?
馬斯克在社群上發文諷刺,中階主管是工作效率變慢的累贅,然而,組織效率低落真的是「設置中階主管」的緣故嗎?麥肯錫調查有不同的解讀。
要讓團隊保持卓越,有時必須請不適任的成員離開。這件事非常困難且令人不舒服,卻是擔任主管職的人必須面對的功課。
繼安靜離職、共享工作之類,現在又誕生新的職場趨勢「咖啡打卡」,不情願結束遠端辦公的員工,總是滿足公司出勤要求後、喝完咖啡打完卡就立刻回家辦公。
總經理祕書臨時通知會議時間提前,你是老神在在,還是感到焦慮緊張?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一份工作做十幾年,有些人卻老是待不住想換跑道呢?
在日本大阪,有一家電子感測器製造商,以「高附加價值經營」模式,使其總市值超過13兆日圓,與索尼、豐田等上市企業名列日本市值前 5 大。
在開會時,你一定遇過台上報告的人滔滔不絕,你在台下卻想著根本搞不清楚他要說什麼。如果在會議頻頻發生,除了強硬地制止對方,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默克台灣總經理分享:要讓團隊明白,你是來跟他們一起工作的,你在這裡是為了帶來更好的改變,而不是來挑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