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尾聲,科技業開始出現衰退潮,不僅讓包含 Meta、Google 在內的科技公司宣布人事凍結、裁員;卻有些技術職位的薪水反而在逆勢中成長。
近期媒體出現不少關於日本低薪、物價變低的「廉價日本」討論。這是真的嗎?在日本工作領到的薪水,不一定會比在臺灣高?
當前職場環境,人才擁有高自主性、在不同公司間流動成為新常態。這類高變動性人才被稱為「流動型人才」,企業應如何收編這群優秀人力、並善用他們的靈活性?
歸屬感對於員工的投入和留任率有顯著正相關。打造有歸屬感的文化,員工才能有心理安全感,對工作更加投入,企業則能降低人才流動的風險,打造更有向心力的團隊。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發布《2022 員工福利調查報告》,比較疫情發生前、疫情期間、疫情趨緩後,雇主最重視或願意提供的員工福利出現哪些變化?
支撐台積電獨霸全球地位的關鍵,在於不對外公開的 20 萬件營業祕密;這些技術都收錄在內部系統建制的「藏經閣」,以鼓勵每位工程師持續創新。
「人才是台積電保持領先的關鍵!」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如何深耕校園人才庫,打造先進製程大將?
疫情帶動了遠距辦公的趨勢,實際上,零售、醫療保健、製造、酒店、運輸等產業裡,工作難有彈性的員工,占多數國家總勞動力的7成以上。領導者該如何關照這群人?
徵才時最怕看錯人,面試時你以為對方很優秀,實際加入團隊後的表現卻不是那麼適合,該如何避免?這些面談技巧、必問面試問題,能幫你鎖定理想人才、找到神隊友!
雇主在面試時難免「以貌取人」,但如果掌握相人、識人的訣竅,從一個人的外表與行為舉止,就能判斷出對方的人品才能。不妨學學曾國藩,看人時先看這個部位:
遠距工作並不會讓員工更加滿足?歷經大離職潮後,員工期望的福利有哪些,老闆知道嗎?了解員工的需求,才能留住人才!
在組織文化中,存在著「職位導向」和「能力導向」兩種給薪的思維,而這兩種思維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要如何運用兩者是公司必須仔細思考的課題。
如何留住績優員工便成為企業高層最需煩惱的課題,想正確留才,其實從徵才就該開始調整。9個策略打中員工需求,留住績優員工!
WTW 韋萊韜悅調查,台灣數位技能相關職缺數量和 2019 年相比成長了 25%,但比較平均年度固定薪資,數位人才只比非數位人才微幅多出 3%。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於 8 月 30 日表示,台灣正面臨勞動力短缺危機,解方需要自國外引進大量的就業人口,特重於這兩種人才。
上班忘記打卡,公司可以扣薪水嗎?雇主能否以「交接手續沒有完成」、「沒做滿 1 個月不給薪」為由,扣發勞工工資?工資給付 5 大常見爭議一次看
美國大離職潮後,產生了勞資期望難以對焦的情況,造成勞動市場「企業缺工」與「求職者不願回到職場」的現象同時存在。
為了找到最適合公司的人才,伊隆.馬斯克在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創立初期,前 1000 名員工幾乎都是他親自面試。
許多美國企業發現,90 天是新員工入職後能否長期受聘的關鍵數字。從麥當勞、藥品連鎖業者到航太製造商都以 90 天為指標,制定相關的培訓和入職流程
面對越趨競爭的市場,專業行銷團隊重要性也水漲船高。考量到多數中小型或新創企業聘僱預算不足,兼職行銷長(CMO)成為業界新趨勢,但也產生什麼影響?
想招募八、九年級生,你真的懂他們嗎?年輕世代對工作的觀點正在迅速變化,也使得人資主管愈來愈難滿足 20 多歲新員工的需求。
BCG比對上百萬份招聘訊息在 2016 年和 2021 年各職位的所需能力,得出結論:即便職稱沒有變化,但許多職位的核心技能正在翻轉。
關於大離職潮變成「大後悔潮」的真相:民意調查也指出,約 1/5 的人轉職者後悔在過去兩年間辭掉原本的工作,即使下一份工作薪水提高了,卻不見得更快樂
據調查,約42%1995年後出生的員工與40%千禧世代員,與同事或其他業務關係人分享薪資訊息。公司該不該順應潮流公開員工的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