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威大學行銷與策略管理博士,專長領域行銷、品牌策略與消費者行為。
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是產品主導的供應鏈邏輯,謝明慧加入顧客觀點的消費鏈邏輯,提出微笑曲線2.0。
電商的趨勢發展到直播電商,他的定義和商業模式是什麼?品牌該注意哪些事情?怎麼樣能促成購物?
美國爆出「佛洛伊德」事件,Nike因此推出短片反對種族歧視;同一時間,黑人牙膏和嬌生也對此議題發聲。為什麼Nike獲得廣大迴響,後者卻被網友說矯情?
隨著消費升級,許多企業開始關注基於居家、旅遊、醫療、教育、娛樂等場景衍生出來的龐大商機。然而,大多數的人對場景的定義卻依舊模糊。
面對消費環境的改變,即使是高高在上的時尚精品都不得不向群眾「低頭」,未能及時轉變思維的品牌,恐怕無法維持往日榮景。
未來黑天鵝出現的機會可能會更多,雖不樂見,但似乎無可避免。廠商除了要有回應突發狀況的能力,也必須準備好迎接由消費驅動的市場發展。
幸福是一個看似淺顯易懂,卻又虛無飄渺的概念。廠商必須理解主觀幸福感的內涵,才有機會在協助消費者通往幸福的旅程中,與消費者共創價值。
態度對消費者的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廠商必須了解顧客對其品牌及產品的態度,更要掌握顧客對品牌態度的轉變,才能知道如何強化或淡化顧客的觀感。
倘若行銷長之職務設計得當,並搭配合宜的組織架構,不僅可降低行銷長的流動率,更能協助與引領企業持續成長。
將近 20 年前,911 恐怖攻擊事件後的一周,全球快時尚品牌 ZARA 迅速地將貨架上色彩繽紛的衣服換成黑色的衣服以示哀悼。這不僅反映品牌掌握議題、
購買快速消費品時,消費者習慣於認大牌子、老牌子,這時如果新品牌想要進入消費者的「習慣」之中,該怎麼做?喜茶和江小白的做法值得參考。
為避免消費者遺忘你的品牌,你該做的事情是,透過跨界合作,持續與不同的人、事、物互動。當品牌的記憶點愈來愈多,就愈難從消費者的腦中抹去。
當消費者期望愈趨多元、標準漸高,廠商該如何有系統地辨識消費升級的類型,精準回應、甚至預測消費者的需求? 該如何滿足標準「愈來越高」的消費者?星巴克、亞馬遜、SKII、P&G 的做法
市場領導品牌,可能會因為後進者利用創新的策略與方法,地位受到動搖。近來台灣路易莎咖啡、中國的瑞幸咖啡,透過大數據與多樣化產品策略,市場版圖高速成長,產業龍頭星巴克輕忽不得。
杜蕾斯(Durex;保險套品牌)真的很會玩!2017年感恩節(每年11月第4個星期四)當天,杜蕾斯從早到晚在微博一共「@」(標記)了13個品牌,感謝對象從箭牌口香糖、德芙巧克力、士力架巧克力、Jeep越野車、Levis牛仔褲、宜家家居、美的廚房用具、老闆電器、飛亞達鐘錶、HBO家庭電影院、山西老醋坊、百威啤酒,甚至到NASA(美國太空總署)。
韓國電影《與神同行》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創下佳績,多國爭相搶購版權。透過此片,可以進一步了解「超級 IP」的必要元素,思考如何打造穿越國界、衝破文化隔閡的文創產品。
「共創」是行銷 3.0 的核心概念,指的不僅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共創,也包括生產者之間以及品牌之間的共創。其中,品牌藉勢內容IP即是一種廣義的品牌協作,操作得宜,將可以讓雙方相得益彰。
Coach集團改名了!Coach這個品牌和產品線還在,只是集團名稱改成Tapestry。Coach為什麼改名?這個改名的決策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當產品或服務的優化,愈來愈難有效提升買氣,企業可以嘗試推出受人喜愛、能引起共鳴的人格化 IP,吸引消費者與IP互動,進而建立品牌關係。
從產品發想、設計、內測、生產、組裝、配送、溝通、銷售、消費到售後服務等價值創造的環節,都有顧客參與的足跡。
吸引新顧客與維繫既有顧客是企業顧客價值的最主要來源。在網絡經濟的邏輯之下,企業拚了命地「追」流量、「搶」會員, 人搶來之後呢?能不能留住顧客,恐怕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環境變化太快,讓CMO或當代行銷主管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又需要培養什麼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