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畢業,現任東吳大學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複合商業模式創新、跨域創新等。
B型企業認證於2007年設立,致力於使「人們的商業活動發揮對社會及環境的正面影響力」。B型企業的核心價值是與環境、社會共好,和傳統企業以獲利為目標不同
面對疫情衝擊,雄獅董事長王文傑啟動一連串的逆境重生術,從服務本業轉型成產品與體驗公司,創造多元生活的旅遊新常態。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已逐漸成為各產業的重要經營指標,知名品牌如Uniqlo、H&M等,相繼提出永續經營的主張。我認為快轉時尚(fast forward)的前瞻創新,正是決定快時尚能否創造第二或第三成長曲線的關鍵。
今年藝術界、科技界、商業界的關鍵字非NFT(non-fungible token)莫屬。NFT和加密貨幣有何不同?在台灣有哪些應用?和元宇宙的關係是?
連鎖咖啡店、便利商店紛紛咖啡寄杯,串聯全台獨立咖啡店的「CAFFÈCOIN職人咖啡通行」,要開闢一個超商、連鎖品牌外的「咖啡界歐盟」。
疫情肆虐,首當其衝除了餐飲、飯店業,美術館也是重災戶。當大家不能走進美術館,藝術如何走進家庭,成為全新的挑戰。
東森購物於 2020 年,創下每股盈餘 14.18 元的佳績,首度超越 momo 購物,成為新線上零售獲利王。
2019年5月啟動的行動支付「PX Pay」,上線兩周創下百萬下載紀錄,至今已突破700萬用戶,晉升台灣前三大行動支付。
特斯拉在2021年1月9日股價飆漲。我於1月9日參訪特斯拉台北內湖展示中心,聽取特斯拉台灣區業務經理詹智超解說後,反思特斯拉將帶來的一系列創新變革。
2020年第二季,全球前30大航空公司僅剩4家公司獲利。其中,華航以近 1 億美元的獲利暫居第一。長期擔任華航獨立董事的台大教授分享他的觀察。
台灣 3 家純網銀即將開業,如何善用科技以創新經營模式,成為當代金融業重要議題。我從「房貸」切入,思考未來金融的 3 種可能。
各種為在地人發聲的「我是新店人」等私密社群,又如媒體 GQ 近年積極經營「紳服族」,顯然不「以量取勝」,他們創造價值的邏輯又是什麼?
La New積極與運動中心合作,推動高科技足壓與足態量測,幫消費者選對鞋;阿瘦皮鞋在2019年3月開始推廣動態足壓量測,他們能成功建構第二曲線嗎?
錢包或手機裡各式各樣商家的會員卡與App,但經常是辦完就沒再用過。對企業來說,經營會員絕不只是看數量,更要思考怎麼做,才能放大他們帶來的價值。
觀光工廠不只是景點,更被許多傳統產業視為轉型關鍵,不過只有少數能夠獲利。然而,觀光工廠不只是為了賺錢,找對方向,也能替母企業帶來不同環節的價值。
台灣中小企業經常面臨的兩難,是無法在替歐美大廠代工,還是要自立品牌之間抉擇,然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一定要二選一,其實能找兩者兼顧的第三種路線。
台灣許多知名飯店,都在這波疫情紛紛倒下,但台南晶英酒店卻藉著差異化定位逆勢成長,還幫助集團其他飯店,思考怎麼以在地化角度,找到創新策略。
許多醫療數位平台興起,要解決醫院、病患過去得花高成本治療的問題。
7-11、全家搶進生鮮類市場,目標是擴大打擊面,經營鮮少到超商、客單價卻高的買菜族。這樣的策略有市場嗎?
一想到魯肉飯,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品牌就是鬍鬚張,他們之所以能享有現在的聲譽,過去經歷的 3 次危機,可以說是最好的肥料,培育出得以面對各種變動的制度。
走到數位媒體,內容必須從社群的角度設計。2019年暴紅網路節目《博恩夜夜秀》兼顧資訊與娛樂,加上主持人扮演多元角色,創造粉絲難以抗拒的價值。
試營運還不到一年的星耀樟宜機場,顛覆了過去大家到機場的唯一目的:搭飛機。旅客願意在這個機場多花兩小時,只為看一眼五層樓高的雨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