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政大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創新創造力中心主任,為多屆研華TIC100、台灣工銀We Win、史丹佛GIT、東京大學AEA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優勝團隊指導、《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等專欄作者,並為超過90本「創新與科技管理」相關書籍撰寫推薦序,著有《左派商學院》、《創新的機緣與流變》。創河塾臉書專頁
EMBA 在台灣有超過 20 年的歷史了,光政大就約有 5000 人,每年招生超過 200 人的學校也還不少,未來真的有這麼多需求?
Morone 本身不只是科技與管理兩棲的教育先驅者,也有多元的產業實務經驗。
隨著 LED 成為重要的光源,這些照明公司歷經了百年的寡占榮景後,面臨要「聚焦、瘦身」的課題,當中有一些饒富趣味的轉折,和大家做分享。
因疫情關係,國際間的旅遊幾乎歸零,但國內旅遊經驗並不遜色於國外旅行。生活在台灣的人其實可以重新認識、了解自己的家鄉,業者也能藉此提升「內需」水準。
學校多半重視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吸收的卻是學校提供的環境和各種活動形成的氛圍,也就是「情境脈絡」。
一個「經典個案」如何才能在不同時空都能凸顯其意義,讓學習者有興趣了解其過程或被粹取出來的核心概念?如何寫出「歷久又彌新」的個案是一大的挑戰。
天下雜誌曾於 2000 年出版了「台灣 50 大集團排行」;20 年後,2020 年再次做了調查。我們可以怎麼來「解讀」這些數字?
Jack Welch 於 3 月初過世了,今天的奇異和 20 年前 Welch 離開時有什麼不一樣?
「交易」不只是買賣東西,還可以「交換」及「交流」很多有形、無形的資訊及內容,這些也都能帶來另一種消費的滿足。
2019 年底在世貿有一場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的「永續創新利 FUTURE is NOW-全球綠色產業趨勢論壇」,吸引了上千人去聆聽。
科技在過去 30 年除了改變科技內涵及典範,也改寫了企業的版圖,每一代的科技巨人有其盲點,「微軟的重生」對科技管理學門是否能與時俱進有什麼啟示?
是新的消費需求造就了這些「職人」的存在?還是先有專業專注的職人,才擴散了這些消費行為,並豐富了消費內涵與深度?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 1147 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國、蘇聯共產黨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
大會安排會前從聖彼得堡入境,會後從莫斯科出境,有機會就這兩個都會城市和一個偏鄉區域實地觀察、體驗。
歐洲各國之間的共同性雖然很多,但其差異化仍舊可以辨識得出來,那些歷史和當代創意刻劃出來的人文景象,是我們在找尋主體意識時可以多體驗的。
「地方創生」若毎個「地方」都用力做,從哪裡調度預算?如何找到在地熱心、能集結共識且有概念的策展人?在地的底蘊是什麼?若沒有被動員起來的深度或感動人的差異化,會不會是枉然?
影響我選擇「教職」這條路的有二位老師,一是我建中高二時的數學老師傅禺,另一位是東海建築系漢寶德教授,他們形塑了我對「師者」的想望。傅老師其實只教了我們一年,那時他已開始寫小說,筆名叫子于;之後還曾入選為台灣十大小說家及聯合文學小說獎。
今年是包浩斯一百周年,6 月 11 日我邀了 110 位朋友一起觀賞紀錄片「世紀包浩斯」,片中想要表達的「包浩斯精神」(Bauhaus Spirit)到底是什麼?留下哪些有形無形的遺產?為何 100 年後大家還津津樂道?
去年佳士得(Christie's)出乎意料,以 432500 美元拍賣了一幅叫「Edmond de Belamy」的畫作,是由 AI 透過 15000 幅 14 至 20 世紀的肖像畫所「生成」的作品,署名是 AI 的一個演算公式。
前陣子參加「誠品三十周年」的活動,包括吳清友的紀錄片「之間」,未來書店展及誠品書店為籌辦三十周年的各種點滴。古人說「三十而立」,誠品三十年的努力與堅持為台灣創造出一個無法被取代的人文風景,對閱讀及生活帶來不可抹滅的深刻影響。
最近網路上的一則笑話,「金川會」之所以會破局,是因為川普將「新韓國人」(New Korean)誤聽為「核能」(Nuclear)。南北韓都努力將自己推上世界舞台,我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和一些觀察供大家參考。
以往參觀過 1990 年的大阪園藝博覽會、2002 年荷蘭世界園藝博覽會、2010 年台北世界花卉博覽會、2012 年去瀋陽看其 2006 年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場址,共同的印象是都有很「繽紛的花海」。這次台中花博雖有很多創新的構想及展出,卻獨缺傳統的「花海」,確實是一個「不一樣的花博」;此外,參與的國家似乎沒其他花博來的多。
2017 年夏天有機會參觀藤澤湘南 T-site 的蔦屋書店,座落在湘南新道、美麗海岸線公路旁的一個新市鎮住宅區當中,從其書籍和服務的內容看來,就是該社區的生活中心。記得那天是星期日下午,在戶外也有「創意市集」,人潮還不少。附近的社區都是獨幢二層樓洋房,許多都裝有太陽能板;那時還不知道這是松下 Panasonic 第二個一百年,從「造物」轉向「造鎮」的第一個 Show Case:藤澤 SST(Sustainable Smart Town)。
台灣在全球的尺度上創造了什麼價值?因緣際會之下,台灣在全球 IT 產業供應鏈曾扮演了關鍵角色。當年 921 大地震,引起國際的採購者紛紛來台,評估自己的訂單將面臨何種程度的影響;2005 年「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的封面報導是「台灣為何重要?」(Why Taiwan Matters?)全球經濟沒有台灣無法運作。但那好像是台灣最後一次登上主流媒體的封面,之後台灣的關鍵性(Significant)一直在邊緣化(Marginal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