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職於日本前五大商社之台灣現地法人,十餘年的商社經驗,業務範圍涵蓋動物飼料、大宗物資、畜產肉品、加工食品、百貨纖維、業務用食材、實體通路、投資業務,經營企劃等,專長於日本企業、國際貿易、消費者行為及店鋪經營之研究。本專欄以介紹台日餐飲消費流通之趨勢及消費原理為主軸,提供讀者全新的思考方向。粉專/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打開新聞,能發現不少大型食品製造、零售批發、餐飲服務業者,默默開始擴大建置自有物流設施。 大型食品製造、零售批發業,為何都開始自建物流服務?背後原因:
十年狂銷 3.7 億個!LAWSON 推出低糖質麩皮麵包,如何催生日本的低糖質經濟圈?日本食品舒適與健康協會定義:每餐糖質適當攝取量是 20~40g。
登台不到兩年,新加坡連鎖咖啡閃電咖啡(FLASH COFFEE)驚傳結束營業!閃電咖啡稍早在官方粉專、IG 表示,3 月 31 日結束營業。
寵物數下降,商機卻不斷攀升!從日本數據解析「毛孩商機」如何成為顯學:養育人口下降、住宿空間愈來愈小,但「高齡化」成為新痛點。
米其林星等、米其林必比登、500盤、50大餐廳與酒吧⋯⋯為什麼有些評比、推薦清單,很難被外界所接受?這些美食評選或評等,怎麼做更有權威性、信任度?
規模不比對手,如何在市場站穩腳步?大型連鎖品牌的規模經濟雖然力量大,但小品牌也不是沒有突圍!避免 3 個錯誤就有機會:低價、搶擴張、把資源全花在管人。
六年級生很可能在接班人選中被跳過?感覺大部分企業是年功序列,只要年齡到,位置就會是你的,但真的是如此嗎?影響選擇接班人的因素很多,可能是⋯⋯
回想臺南阿堂鹹粥事件,大部分焦點都落在虱目魚的原物料價格,但餐飲產業結構上「脆弱的損益表」是一切的主因。為什麼?從餐飲業的 3 個基本結構與特性說起:
從 2023 日本壽司郎的舔醬油事件開始,食物惡作劇的事件讓不少迴轉壽司品牌的業績出現了大「迴轉」。當迴轉壽司不迴轉了,你還會再來嗎?
日本企業、日商都很愛應酬嗎?在聚會、應酬場合,如何掌握主控權?3 個話題清單,幫你快速掌握重要訊息、應酬也能無往不利:
股神巴菲特賣出台積電,卻狂買日本五大商社!本商社到底是什麼樣的企業型態?專門商社、綜合商社又有何不同?營業項目有哪些?5 大商社一次看:
近期高雄巨蛋超夯,能看出台灣體育競技場館產業正逐漸成型。體育場館是一門好生意嗎?以日本為例,從門票與租金收入、廣告授權收入來分析:
公平會同意統一買下台灣家樂福。近年國際上也出現不少零售商併購實體通路的新聞,背後都有著類似考量。而這些,其實不是巧合:
丸之内地區是日本現代商業街,後疫情時租金收入增長,其因丸之内商業區黃金地段和便利交通,利益仍可維持,通過疫情的考驗。
日本知名拉麵店「飯田商店」漲價掀熱議!其它餐點也漲,為何「拉麵」特別被矚目?拆解 3 大產品特性:消費者對拉麵價格特別敏感,原因是這些⋯⋯
日本養樂多(Yakult)1000 目前仍供不應求,日清食品也推出 Pilkul(ピルクル ミラクルケア)來搶占市場。它如何搶下養樂多的江山?
日本麥當勞最近走懷舊路線,推出復刻女性團性帕妃當年神曲〈亞細亞的純真〉的漢堡廣告,意外引起消費者反感。想用懷舊感、時代經典來行銷,宣傳上要注意什麼?
日本三井不動產、三菱地所先後攻台!台灣零售商場將出現什麼新變化?三井不動產獲利比三菱地所少,為何知名度卻更高!拆解不動產公司「業務版圖」:
日本前百大上市的食品與飲料製造商,在 2022 年有超過 2 萬多款品項調漲,平均漲幅約 14%。為何有些產品調價後購買量減少了,有些反而增加了?
餐飲企業瓦城宣布將取得美式餐飲品牌樂子(the Diner)股份,將從目前主力的亞洲餐飲,再拉出一條美式餐飲的路線。背後到底看上什麼效益?
獨步全球!比購物中心還厲害,日本「商店街」商業模式特別在哪?即使到現在,也很難有大型購物中心能在商品力跟大型商店街比擬。日本商店街有 3 個特殊之處:
疫情間大熱的「外送業」正面臨嚴峻的轉換期。日本外送產業市占冠軍「出前館」財報顯示,一年虧損達到 364 億日幣。3 個新挑戰,正在席捲外送產業:
從關掉 1/3 店鋪,到成功收復店鋪數!日本 Krispy Kreme Doughnuts 甜甜圈怎麼做的?疫情後,餐飲品牌想恢復榮景,該怎麼做?
今年開始,市場上出現關於「廉價日本」的討論,包括悲觀的薪資、消極的定價策略、保守的企業經營者等。日本企業真的邁入轉攻為守、原地踏步的模式嗎?